4周診斷評估定向,看見孤獨症少年閃光

2021-01-08 潛力少年中心

為期4周專業的診斷評估與定向,4周的對話與觀察,讓我們看見了孤獨症孩子的閃光,也讓孤獨症家庭看見了孩子的進步與可能。

我們相信,每一個孤獨症孩子都不同,個性是差異化的,需求是差異化的,而幹預的方法也不存在通版,也不能夠被複製。

因此:

我們需要一次足夠久的相處,給予孩子時間表現出完整的自己;

我們選擇和家長站在一起,讓家長全程參與其中,保持交流,幫助對方更了解孤獨症孩子的閃光之處;

我們建立一支經過國際化認證的醫療及多學科專業團隊,他們通過協同合作,為孤獨症孩子進行全面的診斷評估和定向。

我們在首次開放日中展示了先進的幹預理念、綜合環境、服務模式,並與國際專家進行了專業交流,得到了家庭的認可和讚許,並且開始為期4周的診斷評估與定向。

全面服務的第一步

4周

這是我們全面服務的第一步:診斷評估與定向

我們以醫教協同一體化模式為核心,通過醫療及多學科專業團隊提供診斷評估與定向服務,根據孤獨症譜系兒童及青少年的差異化需求定製個性化成長方案。

細節變化的過程

4周

這是感受細節變化的過程

在診斷評估與定向的服務期間,醫教師團隊與家長24小時守護與陪伴孩子,通過專業與耐心觀察孩子身上的特點及變化,並以此作為根據隨時調整幹預方案。

這期間,我們能真實地感受到孩子身上正在發生著點滴變化,尤其是日夜陪伴在身邊的家長:

「雖然只有短短二十多天,我感覺到孩子身上的一些變化,變得更大膽,更願意表達自己。雖然說可能表達不好,但是他會去嘗試,在我看來,這是一個相當大的變化。」

「一開始到這個學校的時候,孩子還是比較陌生,不管是環境還是老師,但是很快他就適應了,跟老師的互動也越來越頻繁,他的一些行為上面,比如說自我刺激啊,玩手啊,消遣的時間是減少了,做事情的時間變多了,動手能力也提升了。」

一開始很封閉,只自己玩的孩子後來會主動牽她手,這是醫教師張婉琳感受最深的細節,這樣的變化代表的是作為一個陪伴者被接納,被喜歡,更代表著孤獨症孩子的內心被打開,正在嘗試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在評估定向的短期內便能讓孩子能有小小的積極變化,這已經讓我們感到十分驚喜與感動。

相互成長的過程

4周

這是我們相互成長的過程

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孩子也是我們的老師,不止他們身上在發生變化,每一個角色也都在成長,都在對方身上找到了精神的慰藉。

我們在孩子的回應裡獲得了肯定。「有一個孩子,在入住的第二天就主動說要找我,發語音給我說要乖乖聽話;聽了覺得非常驚訝,因為我都沒有這麼教他這麼說過。有時候覺得很奇妙,人的情感,就在一瞬間被連接起來了。」

作為醫教師的詹如青,與孩子的互動中獲得的力量,是她堅持理想與事業的動力,「他們都有我們無法想像的困難要面對,但他們身上同樣有令我們驚嘆的閃光點」,在他們身上看到的閃光也將轉化為每一個老師對自己專業的提升與認同。

家長在孩子的可能中獲得了力量。在此次的評估中,家長們看見了孩子身上的可能。

「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就是孩子遊泳。平時他的這個情況,也不敢去遊泳,怕會有情緒。但是在這裡,我感覺他可能也會怕,但是他都蠻開心的。」

面對平時不敢、不能做的事情,孩子所表現出來的積極與正面都讓家長感到安心,這是對我們的肯定,更是對孩子未來的肯定。

我們在家長的認可中獲得了堅持的理由。家長給予我們的認可是被看到的細節,被肯定的專業,甚至有家長希望能開設針對家長的培訓課程,這是我們的首次服務,卻進一步讓我們堅定了自己的理念與方向,更相信我們的方法論,一次足夠長的溝通,才能讓幹預更有效。

相關焦點

  • 4周診斷評估定向,看見孤獨症少年閃光
    為期4周專業的診斷評估與定向,4周的對話與觀察,讓我們看見了孤獨症孩子的閃光,也讓孤獨症家庭看見了孩子的進步與可能。;我們建立一支經過國際化認證的醫療及多學科專業團隊,他們通過協同合作,為孤獨症孩子進行全面的診斷評估和定向。
  • 5個孤獨症評估量表推薦
    (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1978年由Krug (1978)編制,是國內外普遍使用的孤獨症篩查、輔助診斷量表。本量表涉及了感覺、行為、情緒、語言等方面的異常表現,由兒童的家長或與其共同生活達2周以上的人進行評估。
  • 對孤獨症譜系障礙的解讀及廣泛接受的評估方法
    國際上將孤獨症、阿斯伯格症候群、雷特綜合症、未分為的廣泛性發育障礙統稱為孤獨症譜系障礙(ASD),以社會交流障礙、語言溝通障礙和重複刻板行為和狹隘興趣愛好為特徵,患兒的語言發育遲緩或語言倒退現象往往作為最早的臨床症狀而被發現。
  • 孤獨症診斷標準有了遺傳學依據
    近日,溫州醫科大學基因組醫學研究院與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生命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等合作,首次從遺傳學角度分析孤獨症不同亞型的相似性與差異性,為第5版孤獨症分型與診斷標準提供了證據。該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分子精神病學》上。
  • 2015′廣州孤獨症康復教育培訓班通知
    此外,還長期致力於愛爾蘭政府開展的孤獨症及其家庭服務項目,他本人臨床診斷的孤獨症、阿斯伯格綜合症人數高達2600人。自1973年進入孤獨症領域,麥可·菲茨傑拉德教授與全球18個國家的科研人員開展孤獨症研究,在國內和國際孤獨症及相關障礙期刊上發表大量學術論文,單獨編寫和合著專業書籍25本。他所編寫的《孤獨症與創造力:孤獨症與特殊能力是否有聯繫?》
  • 孤獨症診斷方法
    孤獨症,是『自閉症譜系障礙』的簡稱。約有半數的孤獨症病人伴有明顯的精神發育遲滯!正常人的智商(IQ)範圍大多在85~110。一項研究發現,55.2%的自閉症兒童IQ低於70,屬於智力落後!家長誤以為孩子只是性格內向,完全未聯想到孩子或許有孤獨症的傾向,從而錯過孤獨症的最佳治療時間。
  • 孤獨症能預防嗎?
    孤獨症譜系障礙(ASD)家族聚集性和遺傳度,其結果發表於2014年4月7日的《JAMA》雜誌上,結果表明,ASD遺傳度為50%,孤獨症為家族聚集性,使用相對再發風險(RRR)來評估,即當有親屬罹患孤獨症時,個體患同一疾病的風險。
  • 孤獨症「大爆發」是個謊言?
    ——引自張文亮《牽一隻蝸牛去散步》小胖被診斷為孤獨症譜系障礙之後,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一個主要的變化是,我們不僅需要做好本職工作,做好父母,更要做好星娃的強大後援。據估計,中國大約有1.73億成年人患有精神疾病,包括抑鬱、焦慮、注意缺陷及多動障礙、精神分裂症、孤獨症譜系障礙等。關於兒童和青少年精神障礙患病率,目前還缺少全國性的準確數據。一些區域性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兒童少年的精神障礙患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
  • 衛生部辦公廳關於印發《兒童孤獨症診療康復指南》的通知
    三、診斷及鑑別診斷  (一)診斷。兒童孤獨症主要通過詢問病史、精神檢查、體格檢查、心理評估和其他輔助檢查,並依據診斷標準作出診斷。  1.詢問病史。  首先要詳細了解患兒的生長發育過程,包括運動、言語、認知能力等的發育。
  • 孤獨症譜系兒童語言行為訓練,評估很重要
    但是,評估不應該僅存在於第一次訓練開始之前,而應該融入到訓練中去:評估—制定訓練方案—執行訓練—再次評估—調整訓練方案—執行新的訓練—再次評估在訓練過程中,定期為孩子做評估,才能知曉孩子在訓練中獲得了怎樣的進步;我們才能跟隨孩子的訓練效果調整訓練方案,以求得最適合孩子的訓練方案。
  • 什麼是孤獨症?怎麼就得了這種病?
    當孩子被診斷為孤獨症後,很多父母會有自責的情緒,總懷疑是因為自己在對孩子的陪伴少,教養方式上犯了什麼錯誤,比如把孩子交給長輩撫養,而長輩性格又很保守、內向;其實孤獨症是神經發育障礙所致的疾病,與父母的教育方式並無直接關係。
  • 孤獨症的重要病因找到了
    一直以來,科學家都在探究孤獨症的發病機制與腸道菌群的關聯。這是由於,多數孤獨症患兒都存在消化道疾病,並且很多研究也發現了孤獨症兒童腸道菌群失調,比如雙歧桿菌豐度降低,梭菌屬豐度上升。但腸道菌群如何參與孤獨症的發病機制尚未被闡明。
  • 科普|常被誤診為孤獨症譜系障礙的那些病症們!
    孤獨症譜系障礙常常與其他疾病共存。曾有專家採用兒童青少年精神病評估父母版(CAPA)對112例孤獨症和其他廣泛性發育障礙的共患病進行診斷。發現70.8%至少有1種共患病,52%有2種,38%有3種以上。什麼是共患病?
  • 孤獨症症狀一般出現在什麼時期?為什麼不能在孩子出生時診斷出患有孤獨症?
    為什麼不能在孩子出生時診斷出患有孤獨症?主要有以下原因:(1)在兒童1歲以前,可以展現的行為範圍有限,對其行為類型和發育狀況進行決定性的診斷依據不足,也沒有有效的儀器測查。(2)孤獨症兒童中,有很大一部分智力也有問題,許多家長因為對智力障礙的擔心而將孤獨症忽略了。
  • 北京0到6歲兒童殘疾篩查診斷評估機構名單
    婦幼保健院承擔轄區兒童殘疾復篩工作,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轉介的疑似殘疾兒童進行複查,將複查陽性兒童進行疑似殘疾分類,並轉介至相應的市級兒童殘疾診斷評估機構,做好複查結果的登記、整理和隨訪工作。  市級兒童殘疾診斷評估機構對各區婦幼保健機構轉介的疑似殘疾兒童進行診斷與評估,並對確診的殘疾兒童出具診斷評估證明,提供康復和醫療需求信息服務。
  • 北京開展0到6歲兒童殘疾篩查 附診斷評估機構名單
    婦幼保健院承擔轄區兒童殘疾復篩工作,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轉介的疑似殘疾兒童進行複查,將複查陽性兒童進行疑似殘疾分類,並轉介至相應的市級兒童殘疾診斷評估機構,做好複查結果的登記、整理和隨訪工作。市級兒童殘疾診斷評估機構對各區婦幼保健機構轉介的疑似殘疾兒童進行診斷與評估,並對確診的殘疾兒童出具診斷評估證明,提供康復和醫療需求信息服務。
  • 孤獨症語言交流訓練
    主要分孤獨症篩查評定、診斷評定、語言發育水平評定和語言行為評定。孤獨症篩查評定主要有簡易嬰兒孤獨症篩查量表,適合於 1 歲半以上的兒童;診斷評定量表有克氏行為量表、ABC 孤獨的行為量表和 CARS 兒童孤獨症評定量表,這三個量表均通過治療師詢問父母或對患兒非常熟悉的人員對患兒行為進行判斷,適用於 2~5 歲左右兒童;語言發育水平評定在語言發育遲緩章節有詳細敘述;語言行為評定可利用語言行為評估量表,通過治療師詢問父母或對患兒的觀察填寫,適用於 2 歲以上的兒童,
  • 仙嶽醫院引進最新智力量表 兩歲半孩子測出孤獨症
    廈門日報訊(文/圖 記者 楚燕 通訊員 李燦瑜)「孤獨症又稱自閉症。」現在仙嶽醫院引進的「韋氏幼兒智力量表第四版」,把智力檢測年齡提前到2歲6個月,對早期診斷孤獨症很有幫助。而且,新版智力量表內容更完善,測驗中採用了彩色圖片,對幼兒吸引力更大。量表還增加了多個智力指數,如言語理解能力、視覺空間推理能力、工作記憶和加工速度等,能從多方面了解孩子的智商,更加細緻、全面、直觀地了解孩子能力的強弱項,對於教育、輔導起到指導作用。
  • 一份問卷可以幫助預測孩子孤獨症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在兒科醫生辦公室進行定期檢查時,向父母提供的一份快速而簡單的問卷可能有助於檢測1歲兒童中的孤獨症。研究人員說,這份由24個項目組成的問卷,評估了孩子與眼神接觸、聲音和手勢溝通的能力,可能會引導那些表現出自閉症譜系障礙(ASD)早期症狀的嬰兒在更早的年齡進行適當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