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4周專業的診斷評估與定向,4周的對話與觀察,讓我們看見了孤獨症孩子的閃光,也讓孤獨症家庭看見了孩子的進步與可能。
我們相信,每一個孤獨症孩子都不同,個性是差異化的,需求是差異化的,而幹預的方法也不存在通版,也不能夠被複製。
因此:
我們需要一次足夠久的相處,給予孩子時間表現出完整的自己;
我們選擇和家長站在一起,讓家長全程參與其中,保持交流,幫助對方更了解孤獨症孩子的閃光之處;
我們建立一支經過國際化認證的醫療及多學科專業團隊,他們通過協同合作,為孤獨症孩子進行全面的診斷評估和定向。
我們在首次開放日中展示了先進的幹預理念、綜合環境、服務模式,並與國際專家進行了專業交流,得到了家庭的認可和讚許,並且開始為期4周的診斷評估與定向。
全面服務的第一步
4周
這是我們全面服務的第一步:診斷評估與定向
我們以醫教協同一體化模式為核心,通過醫療及多學科專業團隊提供診斷評估與定向服務,根據孤獨症譜系兒童及青少年的差異化需求定製個性化成長方案。
細節變化的過程
4周
這是感受細節變化的過程
在診斷評估與定向的服務期間,醫教師團隊與家長24小時守護與陪伴孩子,通過專業與耐心觀察孩子身上的特點及變化,並以此作為根據隨時調整幹預方案。
這期間,我們能真實地感受到孩子身上正在發生著點滴變化,尤其是日夜陪伴在身邊的家長:
「雖然只有短短二十多天,我感覺到孩子身上的一些變化,變得更大膽,更願意表達自己。雖然說可能表達不好,但是他會去嘗試,在我看來,這是一個相當大的變化。」
「一開始到這個學校的時候,孩子還是比較陌生,不管是環境還是老師,但是很快他就適應了,跟老師的互動也越來越頻繁,他的一些行為上面,比如說自我刺激啊,玩手啊,消遣的時間是減少了,做事情的時間變多了,動手能力也提升了。」
一開始很封閉,只自己玩的孩子後來會主動牽她手,這是醫教師張婉琳感受最深的細節,這樣的變化代表的是作為一個陪伴者被接納,被喜歡,更代表著孤獨症孩子的內心被打開,正在嘗試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在評估定向的短期內便能讓孩子能有小小的積極變化,這已經讓我們感到十分驚喜與感動。
相互成長的過程
4周
這是我們相互成長的過程
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孩子也是我們的老師,不止他們身上在發生變化,每一個角色也都在成長,都在對方身上找到了精神的慰藉。
我們在孩子的回應裡獲得了肯定。「有一個孩子,在入住的第二天就主動說要找我,發語音給我說要乖乖聽話;聽了覺得非常驚訝,因為我都沒有這麼教他這麼說過。有時候覺得很奇妙,人的情感,就在一瞬間被連接起來了。」
作為醫教師的詹如青,與孩子的互動中獲得的力量,是她堅持理想與事業的動力,「他們都有我們無法想像的困難要面對,但他們身上同樣有令我們驚嘆的閃光點」,在他們身上看到的閃光也將轉化為每一個老師對自己專業的提升與認同。
家長在孩子的可能中獲得了力量。在此次的評估中,家長們看見了孩子身上的可能。
「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就是孩子遊泳。平時他的這個情況,也不敢去遊泳,怕會有情緒。但是在這裡,我感覺他可能也會怕,但是他都蠻開心的。」
面對平時不敢、不能做的事情,孩子所表現出來的積極與正面都讓家長感到安心,這是對我們的肯定,更是對孩子未來的肯定。
我們在家長的認可中獲得了堅持的理由。家長給予我們的認可是被看到的細節,被肯定的專業,甚至有家長希望能開設針對家長的培訓課程,這是我們的首次服務,卻進一步讓我們堅定了自己的理念與方向,更相信我們的方法論,一次足夠長的溝通,才能讓幹預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