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早知道孤獨症的症狀,也不至於這麼晚才帶孩子來就診。孩子不哭不鬧的,還老以為是孩子聽話……」不久前,在河南省許昌市建安醫院副院長寇建華的診室內,劉女士揉著發紅的眼睛,懊悔地說。
劉女士的兒子星星(化名)今年3歲多,上幼兒園之後,老師發現星星和其他小朋友融不到一起,老師用盡了各種方法,但星星依然不和其他孩子玩耍、交流。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建議劉女士帶著孩子去醫院就診,最終孩子被診斷為孤獨症。
許昌市建安醫院副院長寇建華表示,孤獨症又被稱為自閉症或孤獨性障礙,男孩的發病率高於女孩。70%左右的孤獨症患兒會合併一種精神疾病,30%到40%的患兒會合併兩種以上精神疾病。孤獨症症狀有輕有重,輕者智力正常,主要表現為社會交往方式和社交內容與他人不同;重者會表現為不會說話、智力低下等。
「大多數孤獨症兒童是在3歲以後上了幼兒園才被發現的。其實,孤獨症兒童出生以後就有一些症狀,只不過很多家長容易忽視。」2021年1月3日,寇建華對記者說,「孤獨症重在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治療越早,效果越好。」
如果孩子出現以下情況,要考慮到患孤獨症的可能,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就診,進行鑑別診斷:
3月齡時,對很大聲音沒有反應,不注視人臉,不追視移動人或物品,追引時不發音或不會笑,俯臥時不會抬頭;
6月齡時,發音少,不會笑出聲,緊握拳不鬆開,不會伸手及抓物,不能扶坐;
8月齡時,聽到聲音無應答,不會區分生人和熟人,不會雙手傳遞玩具,不會獨坐;
12月齡時,不會揮手表示「再見」,不會拍手表示「歡迎」,對呼喚名字無反應,不會用拇食指對捏小物品,不會扶物站立;
18月齡時,不會有意識叫「爸爸」或「媽媽」,不會按要求指人或物,不會獨走,與人無目光對視;
2歲時,無有意義的語言,不會扶欄上樓梯、臺階,不會跑,不會用匙吃飯;
2歲半時,興趣單一、刻板,不會說2到3個字的短語,不會示意大小便,走路經常跌倒;
3歲時,不會雙腳跳,不會模仿畫圈,不能與其他兒童交談、遊戲,不會說自己的名字。
「以上這些有可能是兒童孤獨症的早期信號,因症狀不典型不容易被家長發現。如果發現孩子有這些情況,最好到醫院進行鑑別診斷,確定是否患了孤獨症,從而避免錯過良好的治療時機。越是症狀不典型,早期幹預後效果越好。」寇建華對記者說,3歲以前是對孤獨症進行幹預的良好時機。
除此之外,孤獨症還有一些典型症狀,主要表現為社交障礙、語言交流障礙和行為動作單一。社交障礙是兒童孤獨症的常見症狀,患兒在社會交往方面會存在缺陷,不能與親人、同伴等進行交流,而且對人的聲音缺乏反應及興趣,不願意與人接近。
生活中,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有語言交流障礙,那麼很有可能是孤獨症引起的。孤獨症患兒常常會出現語言交流障礙,甚至語言交流能力完全消失,部分患兒還會出現語言理解力不同程度受損、語言形式及內容異常等。(馬曉非 張煒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