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生人格尊嚴權

2020-12-20 中公教師網

關於學生人格尊嚴權

教育學的學生章節常常側重考查學生權利的內容,而學生權利中人格尊嚴權佔有相當大的比重,人格尊嚴在法理上是一個概括範圍比較大的概念,可以分為姓名權、肖像權、隱私權、名譽權、榮譽權五大領域,此處的人格尊嚴我們可以理解為廣義性質的。下面我們來簡單分析一下人格尊嚴的各方面表現。

姓名權顧名思義,就是法律對於個人姓名的保護,根據現實案例的操作方向也可以稱為署名權,用直白的話講就是你的名字是你的私產,任何人不經允許不能使用,比如不能做任何的登記信息等等。當然本來的重名現象就另當別論。

肖像權也可以顧名思義,是關於人的肖像的使用權的保護。同樣用直白的話講,你的臉也是你的私產,任何人不經允許不能輕易使用。比如在公路廣告牌上看到自己的臉被公之於眾並且自己並不知情,那肯定是侵犯肖像權。當然如果是名人或者演藝人員可以放寬,但也不能侮辱其肖像,比如每天用飛刀攻擊川普的海報等,也可以構成侵權。

隱私權是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簡單說私人信息不經允許是不能被洩露的,比如學生的家庭情況老師是不能輕易說給其他人知道的。

名譽權是最常見的人格尊嚴權,即讓人沒面子、破壞社會聲譽的行為都是侵犯此權利的情形,如侮辱、造謠、污衊、誹謗等等。

榮譽權是對個人的社會榮譽稱號的保護,即個人獲得的榮譽稱號不能以各種名義被剝奪,比如三好學生等,獲得了就是獲得了,以後不能被各種理由再取消這個稱號。

綜合來看人格尊嚴權更多集中在名譽權部分,比較常見的侵權形式是體罰和變相體罰,體罰即通過使身體痛苦的形式達到懲戒效果,變相體罰是通過身體痛苦以外的形式加重其精神負擔來達到懲戒效果,兩者都是不尊重學生人格尊嚴的表現,一般以例子形式考查為主,但基本都是一目了然的情況,不會出太大混淆性的例子,不至於難以區分正常教學措施和體罰變相體罰的區別。

【習題】【多選】以下屬於侵犯名譽權的行為是( )。

A.偷看學生日記 B.取消學生的優秀班幹部稱號

C.給學生起外號 D.散播關於某學生的謠言

【答案】CD。解析:A項偷看日記是不經允許窺探私人信息,屬於侵犯隱私權;B項取消學生榮譽稱號是侵犯榮譽權;C起外號是不經學生允許任意擺弄人格、D傳謠言是破壞人聲譽故CD為侵犯名譽權。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qgjsks

回復「時政熱點」即可查看時事政治熱點匯總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即可查看教師招聘/特崗教師面試備考視頻

相關焦點

  • 人格尊嚴權保護的相關法律法條
    今天就由中公講師為廣大考生歸納分析一下教師招聘的熱門考點——人格尊嚴權保護的相關法律法條。在常考的幾部法律中,人格尊嚴權的保護基本上分布在以下法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29條、《教師法》第8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21條。具體法條內容如下,考生可以關鍵詞識記的方式進行記憶。
  • 馮建倉:要保障服刑人員的人格尊嚴權
    面對大牆之內的這一特殊群體,保障其人格尊嚴權尤為重要,這不僅有利於他們自身的權利保障,也有利於他們的矯正回歸,有利於社會文明與法律進步。馮建倉說,我國《監獄法》在各個章節的有關條款中規定了監獄服刑人員基本權利的具體內容。另外,《憲法》、《刑法》、《刑事訴訟法》《人民警察法》、《國家賠償法》等一系列法律都從不同角度規定了監獄服刑人員的權利。
  • 人格尊嚴,毫無疑問是最基本的權利 | 中國人格權法百年
    人有人格之尊嚴。人格權,是以維護人格自主與人之尊嚴為己任之權利。這是民事主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而「呼喚保護隱私」、「控訴性騷擾」,已顯示個人權利意識的崛起。前段時間,「人格權」「人格權編」一時成為民法熱詞。
  • 初中政治知識點歸納之人格尊嚴權
    1、人格尊嚴權:(1)含義:公民的名譽和作為一個人應當受到他人最起碼尊重的權利。   (2)具體包含:肖像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   2、肖像權:(1)含義:肖像是肖像人的人格標誌。肖像權包括肖像製作權、使用權和獲酬權。   (2)我國法律保護公民的肖像權。
  • 律師界議"嫖娼人員示眾":隱私權還是人格尊嚴?
    「隱私權在我國目前的立法上面,基本上是一個空白,所以我用了一個侵犯人格尊嚴的說法,」姚建國表示,自己在寫給全國人大的公開信中非常注意措辭,由於隱私權在我國學術界還存在爭論,「應該說它還停留在學術討論的階段」,因此他使用了「侵犯人格尊嚴」的說法——因為「人格尊嚴」在法律上面比較清楚,從憲法、刑事訴訟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對人格尊嚴都有很明確的表述,「我覺得用這個概念講這個問題可能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
  • 尊重每一個學生人格,保護學生尊嚴,是教師的基本責任和道德底線
    01老師應當熱愛學生,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得有體罰、變相體罰或其他侮辱學生人格尊嚴的行為,這既是國家對中小學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更是法律規定的教師應當履行的義務在中小學,損害學生人格尊嚴的行為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侵害學生身體,即體罰和變相體罰,造成傷害;二是傷害學生的名譽,教師辱罵學生就是傷害學生名譽的一種表現;三是披露學生的個人隱私,隨意開拆、隱匿、毀棄學的信件,甚至當眾擴散屬於學生個人隱私的信件
  • 從民法典人格權編看我國人格權保障的憲法實施
    其中,與合同編、物權編等對現行民事法律規範進行系統整合、修改完善不同,民法典在總結我國現有人格權法律規範的實踐經驗基礎上,單獨設立了人格權編。自2018年8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對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之後,人格權編草案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多次審議,不斷修改完善。
  • 民法典:中國公民的人格尊嚴權利有哪些?
    民法典:中國公民的人格尊嚴權利有哪些?1、因違約而侵害了當事人的人格權,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嗎?可以。《民法典》第1010條規定,違背他人意願,以言語、文字、圖像、肢體行為等方式對他人實施性騷擾的,受害人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  「性騷擾」的方式可以是語言、文字、圖像、肢體行為等,其對象可以是小姐姐,也可以是小哥哥。只要「違背小姐姐們和小哥哥們」的意願,都可以追究對方的侵權責任。
  • 人格權編:以法典化的方式保障公民人格尊嚴
    核心閱讀人格權是民事主體對其特定的人格利益享有的權利,關係到每個人的人格尊嚴是民事主體最基本的權利。楊維志介紹,民法典關於人格權的定義是:「人格權是民事主體享有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權利。除前款規定的人格權外,自然人享有基於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產生的其他人格權益。」換句話說,人格,站在法律層面解釋,是指能夠獨立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主體資格。
  • 走進《民法典》人格權編
    不僅如此,《民法典》人格權編還將過去分散規定在《民法總則》《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精神損害賠償解釋》等法律法規中有關人格權的條文進行了細化和系統整合。今天,讓我們走進《民法典》人格權編,一窺《民法典》如何為公民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提供更加細微的人文關懷和更加深層的法律保護。
  • 我國人格權立法:體系、邊界和保護
    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無疑在完善我國人格權制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該解釋明確規定了身體權、人身自由權、人格尊嚴權以及對隱私利益的保護,同時還對死者的人格利益、具有人格象徵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的人格利益等予以確認和保護。  4.一些單行法規中也有關於人格權的規定。
  • 教育學生僅靠老師的「人格魅力」而不需要「懲罰權」嗎?
    「人格魅力」而不是「懲罰權」》,文章引用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和語文教育家夏丏尊先生重視教育者的人格的觀點,提出教育要靠老師的「人格魅力」而不是「懲罰權」觀點。在現實的學校教育中,沒有哪位老師不懂得鼓勵學生的積極作用,沒有哪位老師願意採取「懲罰權」來教育學生的。講起教育學生的「人格魅力」來,大教育家孔子其「人格魅力」當之無愧,其「至聖先師」的稱號絕非浪得虛名。孔子教育學生於「有教無類」基礎之上「因材施教」,得到後人的肯定。
  • 王利明:人格權獨立成編對保護百姓人格尊嚴意義重大
    針對我國民法典為什麼要強調人格權,單獨制定一編的問題,王利明介紹說,規定獨立的人格權編,首先就是要全面強化對人格權的保護,維護人格尊嚴,也就是落實憲法關於保障人格尊嚴的基本原則。這樣才能回應新時代人民群眾對人格尊嚴的強烈需求。第二是回應網際網路高科技時代對人格權保護的需要。
  • 杜萬華大法官主編:《民法典實施精要》人格權編概述
    但在該條的二款中則採用了這樣的表述:「除前款規定的人格權外,自然人享有基於人身自由、價格尊嚴產生的其他人格權益。」這種表述實際上是一種抽象的概括表述方式,是對一般人格權的表述。所謂一般人格權,是指自然人基於人格獨立、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等人格利益基礎產生的權益。在實踐中,無論是對一般人格權的侵害,還是對具體人格權的侵害,都應當按照第995條的規定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 《民法典》人格權編規則的解釋與適用
    姚輝教授結合海澱法院一線審判人員提供的真實判例及實務問題,重點對人格權編的體系及功能、人格權編與侵權責任編的關係、人格權請求權、「動態系統論」、人格權定義、死者人格利益保護、違約精神損害賠償、禁止性騷擾等內容深入講解。姚輝教授首先系統闡述人格權編與侵權責任編的分工與關係,總結人格權編發揮的宣示規定、行為規範、裁判規則三大功能。
  • 強化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保護
    為切實提高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服務質量,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務管理局、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日前發布新規,明確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須堅持最有利於未成年人的原則,遵循給予未成年人特殊、優先保護,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嚴,保護未成年人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等工作原則。
  • 《民法典草案》人格權編的憲法學省思 | 浙江社會科學202002
    從憲法視角看人格權立法可以發現,近現代的「人格權」概念與古羅馬時期表示人的主體資格的「人格」概念沒有實質聯繫。人格權是個人自由建構、自由維持和自由展現其人格(或個性)的權利,是在人性尊嚴(人格尊嚴)之下,和平等權並列,並作為憲法列舉的特別人格權之補充的概括權利。
  • 基層法官解讀民法典|人格權獨立成編,意味著什麼
    基層法官解讀民法典|人格權獨立成編,意味著什麼 2020-08-20 21: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當老師,懲戒權人格魅力誰更重要?專家:會懲罰才能教育出好學生
    是你的人格魅力?還是你手中握有的懲戒權?肯定有一邊,支持人格魅力,覺得當老師必須要有自己的魅力,這份魅力可以吸引到學生,讓學生身不由己跟隨著老師一起學習、成長。當然了,肯定也有一邊,覺得老師手中的懲戒權是最為重要的,畢竟,如果老師不能嚴厲一些,不能去懲罰那些做錯了事的學生,那麼學生就會蹬鼻子上臉,紀律混亂,最後也學不好習。
  • 【法律貼士】最高院法官:《民法典》人格權編理解與適用中的6個重點難點問題
    關於一般人格權條款的適用,因一般人格權條款具有解釋功能、創造功能、補充功能,因此,一般人格權條款的適用應當包含以下幾個條件:一是侵害了不能為具體人格權所包含的合法人格利益;二是無法類推適用具體人格權;三是新的人格利益符合一般人格權所承載的價值;四是行為人違反了善良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