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那些人總是把「索取」當做理所當然

2020-12-20 娛樂小報記

今天,陽光明媚,睡眠心理中心來了一位風姿綽約卻疲憊不堪的少婦,整個諮詢中一直在情不自禁的數落她剛剛鬧翻的閨蜜。主題思想概括為:

「你一定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閨蜜):你給她什麼她都覺得是理所當然,有一天你覺得疲憊不堪,不能再給了,她還會指責你,認為是你的不對。

偶爾給你一點小恩小惠,幫了你一點小忙就覺得她賣了你一個大人情,要麼整天掛在嘴邊「壓榨」你幫她做事情、給她分利益,要麼到處跑去和別人講,讓所有人都知道她為你做了什麼。

從不尊重你的職業和所學,不管你是做廣告、設計、翻譯、文案還是諮詢,不管你為了達到你今天的水平投資了多少時間、精力和金錢,都覺得你應該免費為她做事,免費給她設計,免費給她翻譯,免費幫她解決問題,仿佛你的勞動一錢不值,或者認為請你吃一頓飯就能換來你好幾天甚至幾周的工作。

她覺得誰讓你過得比我好,我過得比你差,你既然這麼有錢有資源,而我又這麼需要,你分給我一點又怎麼了?仿佛她自己差和窮是你的錯。」

認真傾聽,恰當疏導,必要的心理支持後,笑容滿面的駕著她的寶馬馳向遠方。

其實,生活中不乏這種令人生畏「索取」者。

我有一對朋友,他們在一起的時候男人剛把公司開垮,欠了一屁股債,女人事業非常成功而且富足。

男人瘋狂地追求女人,對她百般呵護,女人那時為了走出上一段情傷,就答應和他戀愛。女人還是有著很傳統的想法,覺得我既然答應和你在一起,那我們就好好在一起,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所以當男人對女人說自己其實是很有能力的,之前公司開垮是因為團隊不好,提出希望女人支持他的公司重新開起來的時候,女人猶豫了一下,還是同意了。於是她替男人還了債,並和他一起把公司重新建立了起來,還無償把自己的客戶分給男人。

幾個月之後她忽然感到後悔,因為她那時才明白,這個男人把公司開垮是有原因的,他不僅能力差,而且還特別愛誇海口,和客戶溝通也總讓人難受,那些她介紹給男人的客戶,都離開了,他們直接說,我們還是更願意跟你合作。

每次她向男人提出對於工作的建設性意見,男人都指責她不是一個好女友,沒有看到他所付出的努力,不知道認可他鼓勵他,不夠支持他。

這個女人又是很容易自責的類型,男人這麼一說,她真的感到有些內疚,覺得自己不夠好,進而向他的公司裡投入更多,給他更多支持。

直到辛辛苦苦堅持了一年,男人耗光了女人投入的錢,還口口聲聲說著自己能行,準備向年邁的母親借錢繼續的時候,女人終於忍無可忍,從支持男人的公司中退出,向男人提出分手,請他搬離自己的住所。而男人當然不願意搬走,他說:「你自己一個人住不是也要交這麼多房租嗎?」

你可能會感嘆,怎麼會有這麼厚臉皮的人?是的,這樣的人不但有,而且還有很多。

這個男人這樣做,是因為他拒絕反省,拒絕承認自己的問題和局限,也拒絕承擔自己的責任。有時候我們只有承認我們懂得不夠多,承認我們所犯下的錯誤,才有可能不斷去學習,進而變得更好。

拒絕承擔責任的做法,其實屬於典型的被「寵壞了」的孩子。

從小想要什麼都能得到,或者至少父母會盡一切能力滿足,而通常他們還不覺得父母做得夠好,經常指責父親或母親做得不夠,甚至感到自己是個受害者,就因為父母沒有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對待自己。

因此他長大之後也會常常感到身邊的人對自己不夠好,進而不斷地索取在他看來的「公正待遇」。

索取型的人是怎麼來的?

有一類人是被慣壞了。要什麼父母就給什麼,所以到了社會上也覺得世界應該圍著自己轉。缺乏感恩,是他們的通病。

有一類人是拒絕承擔責任,以「受害者」的角色現身,在他們的內心世界裡,別人真的都「欠」他們,從父母,到伴侶,到朋友。這其實是一種最簡便和懶惰的方式,以要求得到更多。

還有的人是害怕和匱乏,但是又感到很難放下面子去請求,或者心裡知道這樣做對別人不公平,但是就想讓自己得到更多。於是轉而採取攻擊策略,在氣勢上先發制人,用強權要求別人給。或者即使自己只為對方做了一點點事,卻要放得很大,不厭其煩地拿出來說,以邀功求賞。

在這其中,社會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很多普遍的商業規則帶給我們一種索取的習慣。我們總聽到「無奸不商」的說法,認為生意人要盡最大努力壓榨勞動力,獲取剩餘價值。於是這成為了一種流行病,很多人都認為只有壓榨和投機取巧才能做生意,不願意真正付出,但是希望擁有最大程度上的回報。

我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公司每天早上都會給每個人發一個雞蛋,甲不喜歡吃雞蛋,而乙喜歡吃雞蛋,所以每次發了都給乙吃,乙很快就習慣了,便認為這是理所當然了。結果有一天,甲把雞蛋給了丙,乙就感到十分不爽,和甲大吵一架然後絕交了。他忘記了這個雞蛋本來就是甲的,甲想給誰都可以,根本沒有義務給他。他也不願意多付一個雞蛋的錢,來讓自己吃得滿足。最重要的是他忘記了感恩甲曾經那麼多次給過他。

最重要的就是付出與回報的平衡。

當失衡太厲害,比如一方付出過多,或一方受傷太深,這段關係都註定會結束,而且很難有挽回的餘地。不論是伴侶關係、朋友關係還是工作關係。

想要擁有自由的人生,從學會說「不」開始。

為什麼我們會吸引過度索取的人?

1、 尋求價值感。

很多人要通過給予,才感到自己有價值。所以被索取者和索取者其實類似於受害者和拯救者。索取的人總在受害者的位置,而放任他們索取的人則好似拯救者,通過不斷餵養它們的貪婪而試圖拯救他們。

2、 害怕失去關係。

我們沒有界限,通常是因為害怕失去關係。我們之前談到了,不斷索取的人,都是心裏面很害怕的人。實際上不斷「被索取」並深陷其中無法脫身的人,也都是很害怕的人。所以本質上索取者和被索取者是一樣的,他們只不過用不同的方式應對恐懼罷了。

3、 我們太想做一個好人,太怕做一個壞人。

如果我愛一個人,我就應該付出。如果我不付出,我就不「好」了,因此也不會被愛。

只知道索取的人,也不值得我們珍惜

你要知道,索取型的人有這樣一個特點,那就是如果你不堅定地說NO,他們通常是不會自動停下的。

所以在這裡你需要做一個選擇。是你的健康、幸福、自由以及其他所有的一切更重要,還是你和這個索取者的關係更重要。去衡量一下這個向你索取的人能帶給你多少好處。

如果帶來的好處讓你感到足夠,那你自然將會忍受這樣的索取。

如果你為索取者的付出已經遠多於ta帶給你的,那就沒有必要維繫表面和平了。

完全應該直接說出來,即使關係談崩了,就像甲不再給乙雞蛋一樣,一個不懂得感恩,只知道索取的人,也不值得我們珍惜。

過度付出的關係,要及時止損

請你記得,當一段關係中的付出與回報失衡時,這段關係無論如何也會結束,只不過是早一些還是晚一些,你再多付出一些還是及時止損罷了。

如果你是過度付出的那個人,請你不要氣餒,也切記不要掉入受害者的角色中。你當時的付出,也沒有人逼你做,不管你高不高興,最終都是你自己做出的決定。

你也是出於自己的恐懼而沒有及時澄清邊界,所以這些索取的人存在,就是為了幫助我們看清自己的邊界到底在哪裡,我們應得多少,應該受到怎樣的對待,以及我們以後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怎樣在關係一開始的時候就把界限和對方劃清。

如果我們不站出來為自己說話,沒有人能替我們做。如果我們不及時拒絕,索取的人就會越加貪婪。

為自己爭取更加自由、平衡的人生,從學會說「不」開始。

因為,「索取」從來沒有理所當然!

相關焦點

  • 「職場中,不要把吃苦當做理所當然」你怎麼看?
    「職場中,不要把吃苦當作理所當然」剛入職場的時候,聽到有人說這樣的話,會覺得這話就是胡扯,古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家長和老師也總是說,剛工作,一定要做好吃苦的準備,先苦後甜,當自己是新人的時候,更是覺得現在吃的這些苦都會有回報,吃苦是理所當然!
  • 套牢男人,情商低的女人在付出,情商高的女人在主動索取
    她不讓老公操心家裡的任何事情,自己一個人包完了,有什麼好吃的先讓老公吃,買衣服也總是先讓老公買,而她自己呢,一年到頭買新衣服的次數卻屈指可數,更不要說化妝品那些了。吳倩一年到頭操勞付出,也沒心思打扮自己,所以結婚幾年憔悴了不少,與別的女人相比完全不像是被愛情滋潤的,反而像是被婚姻折磨了不少。
  • 請你遠離那些索取型人格的人,也就是那些習慣性的伸手黨、巨嬰們
    你知道,什麼是索取型人格嗎?索取型人格,簡而言之,指的就是那些,以自我為中心,把自私自利的「基因」融入到血液、透入到骨髓中,更「高階」表現形式的人。他們只知(不斷)索取,不知(很少)回報,或者企圖以小聰明的小恩小惠,從他人那裡獲取儘可能多的、巨大的回報。
  • 生活中有兩種人截然不同,而大部分人都是第一種人
    在我們的生活中無非就是兩種人,一種是索取者,一種是給予者,但是這兩種人截然不同,出發點也不一樣,面對生活的態度自然也不一樣。但是這兩這人都沒有錯,只要是沒有做出違反道德法律的事情,都是生活的一種態度,所以不管是哪一種人,都不要嗤之以鼻,只不過生活中索取者更多,而給予者很少,這是常態。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這兩種人自然也符合事物的規律,但是不要對這樣的兩種人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我們都是從索取者慢慢變成給予者,只不過有的人不願意改變,只願意當索取者,這並沒有什麼是非對錯。
  • 付出使人快樂,索取使人痛苦!三個真實故事講述同一個人生道理
    今天談論一個人生如何快樂的話題,我的觀點是:付出使人快樂,索取使人痛苦!我試著用我所理解的理論和我熟知的事實論證一下,希望看此文的各位讀者能有點啟發,進而學會改變,獲得快樂。為什麼說付出會快樂呢?不管從哪個角度講,付出都使人快樂!我所理解的「付出使人快樂」,從理論上講就是這樣,可能在專家那裡還不夠準確,但大致的意思不會錯。有哪些事實可以證明付出使人快樂呢?我這裡有三個真實的人生故事可以證明這個人生道理。
  • 人生是付出,而不是索取
    人生是付出,而不是索取。蔡元通寫實工筆花鳥畫:《番鴨》付出,就是布施;把自己的智慧、知識、財力(金錢)、體力,或用語言鼓勵人、幫助人,只要能讓他人從困難中得到利益與救助,都稱為布施。蔡元通寫實工筆花鳥畫:牡丹盛開的季節世界上最虧本的生意就是幹壞事。
  • 愛是付出,也是索取
    關於男女之間情感那點事,其實都是八百年前的陳詞濫調,寫到現在說到現在還沒有被人厭棄的原因是俗世中的我們在活著的時候依然在追逐著愛或者愛而不得。大概在很多人眼裡的愛情都是付出,大家理所當然地認為,愛一個人就要為對方不停的付出,仿佛不這樣做就顯示不出真愛似的。付出固然沒錯,可是一味付出不求回報並不是完整的愛。付出與索取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 警惕:你渾然不覺的「理所當然」,給人生帶來了多少黑暗
    試問,這和那些習慣了父母給自己拎書包的孩子有什麼分別?再比如,老婆每天都給老公做飯,有一天老婆沒做,老公的第一反應可能會是一句責備:今天怎麼沒飯吃?剛開始父母給我們拎書包,老婆給我們做飯的時候,我們內心充滿了感激,可是漸漸地,我們很快把他們對我們的好,視為理所當然。如果他們做的差一點,就開始埋怨。為什麼呢?
  • 那些從不主動索取的女人,後來得到了什麼?
    所以說男人都喜歡那種不愛索取的女人,那麼那些從不主動索取的女人,後來得到了什麼?對於索取的定義有很多,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在我們的固有觀念中索取就是纏著男朋友要奢侈品包包,化妝品等,其實不然,一些女孩子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要注重內在,儀式感也許是在她們心中最重要的東西。
  • 「索取型」人正在一步步拖垮你……
    這種人總是「理所當然」,「你應該幫我……」,「你應該給我……」,「你有沒有替我想過?」……他們在心裡很少考慮別人的感受,從而使關係變得緊張。別人已經很苦惱,可這類人感覺到莫名其妙。那麼,索取型人格有哪些特點以及哪些負面影響呢?
  • 藍湛魏嬰:沒有什麼「理所當然」,自己是自己的「理所當然」
    好多人,以為有「理所當然」。我們之間有粘稠的親情,所以你應當好好愛我。於你不過舉手之勞,為何那樣吝嗇?你可知,你以為微小的殘酷,卻踐踏了我最隆重的自尊,今生今世都快要無從治癒?所以,極容易生嗔。總以為別人對不住自己。都是別人的錯。為何自己分到這樣斑駁的命運?
  • 戀愛中那些「賢良淑德」的女生,總是容易被渣男拋棄
    可是現實中,這些溫柔賢惠的女人往往感情不順。這些男人眼中的好女人,往往都有些為愛無私奉獻的精神,習慣毫無保留的付出,把自己的姿態擺得極低。一切都以愛人的利益為重。總是企圖通過改變自己、無底線地包容對方,來贏得對方更多的感情。可是感情並不是你付出越多得到就會越多。
  • 有著索取型性格的父母,往往會讓子女在婚姻過程中痛苦!
    在以前網絡還不發達的時候,每個人可能以為自己的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就是所有孩子所遭受的境況,但如今有了網絡,就會發現有著千奇百怪的父母,中民婚姻網的婚戀師也想來談論一下,那些擁有著索取型性格的父母,會對孩子造成多麼嚴重的傷害,以至於讓自己的子女在婚姻過程中痛苦……"我和弟弟是雙胞胎的,從被生下來,我受到的就是不公平的待遇,因為我的父母總是偏心於我弟,這二十多年的學業生涯
  • 這三個星座只知道索取,並不知道感恩
    特別是在愛情中,總有一些人會張嘴說對方不愛自己,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已經習慣了對方付出的愛,不懂感激的他們自然看不到那些愛在哪裡,只是一味地想要對方愛自己。以下三個星座,與他們在一起,他們會忽略你的愛,來給我吧。雙子座雙子很容易把別人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的事。
  • 總是向你索取,卻不曾說謝謝你。
    「總是向你索取,卻不曾說謝謝你。」常言父愛如山,一個「山」字,概括了父親的所有形象。父愛,是一種無聲的偉大。在作家們的筆下,也有許多關於孩子、父親、血緣、家庭等的佳作,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 也談奉獻與索取
    1九十年代的時候,不論學校還是社會,都對「奉獻」一詞總是多加褒獎傳頌。類似於「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這類的言語論調不絕如縷。相比之下,大談與之對應的「索取」,似乎是一件令人可恥的事。
  • 與男人相處,聰明的女人會主動「索取」
    愛上一個人,會自然而然地去付出,維持一份愛情,離不開的是索取。失去一份愛情,有人會痛苦,並沉浸其中,很久都走不出來。愛情所帶來的痛苦,原因在於自己為這份愛付出的太多,最終卻沒有得到該有的回報,便會覺得很痛苦。有的人在失去愛情之後,很快就走了出來,繼續快樂地去生活,去迎接下一份愛情。
  • 人生是一種付出,而不是索取?
    人生是一種付出,而不是索取,我真的願意為你去做任何事·······」這樣的愛情宣言是不是很美好?有多少男人聽到這樣的愛情宣言,不為之心動?然而,它的可信度又有多少?若非愛到骨子裡,誰願意為誰去做任何事?人生是一種付出,而不是索取,能說這話的女人,哪個不被人愛?可是這話真誠嗎?
  • 「周一問候」人生的真正意義在於貢獻,而不是索取
    「周一問候」人生的真正意義在於貢獻,而不是索取 2020-09-21 16: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活感悟|人總是把最好的東西糟蹋後,才開始感慨人生若只如初見
    不會生活的人感到厭倦,會生活的人在上億次的重複之中,去感受到每一次都不一樣,並且終有洞穿石頭的那一天。漸漸發現,有話聊是兩個人在一起的基本標準。世上沒有誰有義務去等誰,維繫一段關係或者感情從來都是兩個人的事,兩個人要保持在同一個頻率裡,說話總是要解釋半天,兩人根本說不到一起去,多煩心,能聊得來真是太重要了。不是在最好的時光遇見了你們 而是有你們在 我才有了最好的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