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麼體系?這句話堪稱年底最有內涵的娛樂新聞之一。
《演員請就位2》裡,郭敬明本來想用「可能我受的訓練體系不一樣」這句話糊弄又裝B,但爾冬陞導演可是香港電影工業鍛造出來的,跟王晶「對罵」了大半輩子的人物,一發威,就是靈魂拷問。
不過小姐姐只想笑,郭導是什麼電影體系,估計他自己都沒有認真想過這個問題。
恰逢當年撲街的《爵跡》第二部《冷血狂宴》上映,咱就認真探討一下,郭導的體系到底是什麼。
01
薛丁格體系是如何煉成?
得知《冷血狂宴》從院線轉網絡後,小姐姐覺得郭導這回倒是有點兒自知之明,曉得自己的東西撐不起院線了。
但是!看到堪比院線票價的24塊售價時,小姐姐怒吼:How dare you?!!!心疼地付了錢,誰知看片的時候,小姐姐全程都是這個表情↓
一開始就是個特效大場面,直接開打——這讓小姐姐非常懵,他們是誰?他們從哪兒來?要往哪裡去?
整部片只有一點點文戲,其他基本都是一米八的大高個兒們飛來飛去地打架,一直打了兩個小時。
小姐姐總算理解了郭導在「請就位」時說自己不喜歡臺詞很多是啥意思,敢情就是給我們看他華麗的特效場面來了吧?
至於表演就不說啥了,這種美美酷酷的面癱式表演,你們都懂,不管長片短片,不管正式上映的院線作品,還是《演員請就位》裡的短片,郭導的風格都是這樣。
所以小姐姐一開始想說,郭導的體系,大概是美???
但也不對啊,世界三大表演體系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布萊希特體系到梅蘭芳為代表的京劇藝術體系,都有自成一派的理論和方法指導。
沒有明確偏愛表演體系的大導演們,也都各自有偏愛的題材風格,斯科塞斯的黑幫、史匹柏的人文關懷,昆汀的肆意怪誕,徐克的武俠,張藝謀的現實鄉土,都可以說是體系,都自有美感在其中。僅僅是美,算得上體系?
可看看郭導,口口聲聲地說,自己特別會拍美的事物。
《小時代》這個精美的PPT不用說,郭導特別鍾情於高大上的地標性建築。
《爵跡》因為特效,更是把場景搞得美輪美奐,人物全都九頭身。
甚至《演員請就位》裡的短片,都是一樣的風格,《畫皮》撐傘這一幕,是不是很眼熟?
不止畫面美,郭導還特別擅長用好聽的高級名字,特別會用高大上的理論武裝自己,比如《演員請就位》裡,這個表演的「基調」。
比如模糊不清的「電影感」。
比如說了等於沒說的,「很多的表演是感受是動作」。
說得頭頭是道,仿佛很懂表演,仿佛很會寫劇本,仿佛他在過去幾年裡悄無聲息的建立一個體系,可以讓他踢開「爛片導演」的標籤。可惜《冷血狂宴》一出來,就打碎了這個幻想。
畫面仍然很美,只是美麗的畫面之下,沒有任何真情實感的支撐,好像肥皂泡一樣,外面幻彩流光,內裡空無一物。
從2013年的《小時代》,到7年後的《冷血狂宴》,都是一模一樣。
所以郭導的電影體系,或許就是薛丁格的體系吧。電影上映之前被他在綜藝上的表現搞得頭昏腦脹,你有時覺得有,有時覺得沒有,等到電影上映之後,你就能確定,沒有!
這就讓人很好奇,郭導也是看過好作品的,接受採訪的時候他能對史匹柏、阿方索·卡隆、保羅-託馬斯-安德森這些導演侃侃而談,對麥可·貝作品的好壞也分析得有點兒意思。
看完這些導演的作品,再看自己的作品,難道不會覺得拿不出手嗎?小姐姐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但從他的過往經歷中,我們或許可以看出些端倪。
02
迷失在自己喜好中的郭導
所有的城市中,郭敬明最喜歡上海,這毫無疑問,中學時代的散文中他就寫到:「我的根似乎是扎在上海的」。
等來到上海上大學後,魔都以金錢、上海人的身份,給了這個來自四川小城市男孩致命一擊,而他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上海很好,「但前提是你得有錢」。
於是他就卯足了勁兒賺錢,好幾本暢銷書,《夢裡花落知多少》甚至是抄襲來的,都無所謂,他賺到了錢,年紀輕輕就坐擁上億資產,買得起靜安區的老洋房。
這也是《小時代》如此光鮮亮麗的原因,賺了錢的他,想展現的上海,就是賺了錢的自己所擁有的上海,所以有浦東的豪宅。
有泰晤士小鎮的街道。
有金茂的高級餐廳。
有外灘的異國風情建築。
有1933老廠坊,有外灘悅榕莊,有徐匯天主堂,有滿街的奢侈品店,處處都精緻靚麗。
幾年之前,剛剛到上海的那個男孩子,住宿舍的男孩,喝奶茶心疼的男孩,羨慕別人穿名牌的男孩,就被他選擇性地遺忘了,因為他無法坦誠面對過去的自己。
所以他想以現在的成功,想以現在滿屋子的奢侈品,想以幾部高票房的電影,來讓人忘掉平凡的出身,以及爭議的過往。
他生活在自己營造的海市蜃樓美景當中,並想世人跟自己一樣只看到美景。他無法對自己坦誠,因此他的作品中,也絲毫看不到坦誠。
而對自己都無法坦誠的人,作品就不可能坦誠,不可能有真情實感。所以我們看《小時代》裡的俊男美女悲痛流淚就像看笑話,看《爵跡》裡的爭鬥就像看鬧劇。
也因此,郭敬明愛掉書袋,他以為理論可以彌補真實的缺失,他以為看過經典,就能拍出經典。
但其實他拍出的,不過是一個又一個的海市蜃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