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是一個很深的命題,涉及到東西方文化的根基層面,不是簡單的千八百字就能完成的。
所以,我們從郭敬明的《爵跡》系列,特別是最近上線的《冷血狂宴》開始,以及拿日本的《最終幻想之王者之劍》佐證,同西方的《貝奧武夫》進行簡單對比,來闡述這一類以城邦間為故事平臺而發生的「勇者鬥惡龍」式的同一電腦動畫電影美學思路的電影進行一個簡單的比較。
不吹不黑,郭敬明的《爵跡》系列確實彌補了在電腦動畫技術同美學層面和日本歐美的鴻溝。技術沒有國界,將技術進行市場化的每一個率先嘗試的人都值得尊敬。史匹柏的《玩具總動員》(第一部全電腦CG動畫電影)、電腦特效狂人詹姆斯卡梅隆憑藉《深淵》(卡梅隆首次嘗試電腦特效技術)、《終結者2》、《泰坦尼克》、《阿凡達》(CG動作捕捉),強迫症羅伯特·澤米吉斯的《誰陷害了兔子羅傑》(第一部真人和動畫角色合成電影)、《阿甘正傳》(開篇羽毛揚空飛舞純CG)、《貝奧武夫》(全CG動作捕捉技術),上述這些電影,都讓我們看到了電腦技術在電影中應用的進步,同時,也通過這些勇於創新和嘗試的電影人,讓觀眾接觸到了更為絢麗的電影空間。
郭敬明的《爵跡》系列採用的動作捕捉和渲染技術,在中國來說,做出了自己本土化嘗試。不管是出於對於東西方電影技術的溝通學習,還是基於中國電影市場蓬勃發展大背景下的獨到的商業眼光,以及用最終所獲得的票房和口碑來評斷,郭敬明通過《爵跡》系列所付出的努力是不能簡單進行抹殺的。
當然,《爵跡》系列在技術層面的實現程度上,會和日本、歐美同類型電影有所差距,主要是CG角色動作會有僵硬場景,特別是CG動畫角色中的大問題——眼神的黑暗深淵。這些同樣是全CG電影中的普遍難題,《爵跡》系列中出現的這些問題在所難免,也有情可原。
而真正影響一部電影最終市場反饋的依然是故事層面和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核。技術只是創意的實現手段,最終落實到觀眾層面,還是簡單看到一個故事。《最終幻想之靈魂深處》、《貝奧武夫》的失利原因也是出在這個問題上——技術不能凌駕於基礎的電影故事上。
《爵跡》系列的故事,同日本去年的CG電影《FF王者之劍》、基於歐美傳統故事之作的電影《貝奧武夫》等,有個共同點,就是基於傳統的城邦戰爭這個平臺,而發生的類似「勇者鬥惡龍」和「王族紛爭」的奇幻故事。
這一點設計,就讓《爵跡》系列處於先天不足的位置,一方面中國缺少「勇者鬥惡龍」故事的傳統文化基因,從而在最終圍繞這個故事焦點而呈現的各類王爵怪獸等角色和中世紀式的城堡場景市井百態,都有「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感覺。其次,也是基於前者,不利於觀眾的接受,最終導致了口碑和票房的失利。
這是文化的基因。當然,奇幻的類型的故事由於現在網絡文學的蓬勃發展,早已泯滅了國界和民族,即便是《指環王》、《哈利波特》等也獲得了全球的喜愛和接受。中國的各式奇幻類型爽文也超越《西遊記》成為奇幻文學最成功的輸出,在國外擁躉無數。但那是基於爽文的特點,在各個世界觀的設計上大致不差的或是粗放式的進行簡單的設計,而著力在強情節強情緒化的激爽上的故事和節奏的設計上。《爵跡》系列畢竟和輸出的爽文不同。
中國缺少「勇者鬥惡龍」以及「城邦紛爭」這兩方面的傳統文化基因。在諸多歐美影視文學作品中的奇幻體系,都是源於歐洲、特別是北歐的日耳曼神話體系,以及從希臘神話、歐洲古典文化,特別是吸取了典型的維多利亞風格。在如此龐雜而有普遍認知的基礎上,才構建起龐雜而精細的「奇幻」世界。
日本是個善於吸收和本土化的民族,本土青少年受眾同樣有此特點。還有一點就是日本歷史上家邦式諸侯混戰背景,同樣便於改制歐洲的城邦王族紛爭的故事。在上述基礎上,通過顯性文化載體的遊戲、動畫、漫畫、文學類,導致血統純正的歐洲「勇者鬥惡龍」、「王族紛爭」在日本本土的青少觀眾的接受心理層面,相對就容易很多。
而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漢文化主體,「無為」、「中庸」成為中國人骨子裡的溫柔基因,從而缺少了對「勇者鬥惡龍」、「王族紛爭」的親近感。中國貼近奇幻背景的文化繞不開《西遊記》、《封神演義》等。都是在天王老子無為而治的指導思想下,各路妖魔鬼怪為禍世間背景下善良人的溫柔反抗,最終仍被天王老子出手降服妖魔、安撫良善,世道繼續太平。
而「勇者鬥惡龍」的故事,首先是「勇者」自我踏上徵途的主動挑戰「惡龍」的主觀之舉。當然,中國有「俠」。但「俠」者是一個虛無的名號,更是被「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稱號所累,最終依然是泯滅掉了作為個體的「歷練和成長」的初衷。
國產爽文中的各類小兵、屌絲,應該是完成了對中國「勇者」的補充,迎合了當下覺醒的個體,對於自我成長的情感訴求,主要是心理層面的情緒發洩。這也是中國網文體系中類似作品不斷火爆的原因之一。而近年來火爆的《哪吒》、《大聖歸來》的成功,也是對於「勇者」這一元素的新時代的演繹。
歐美文化中,「城邦」、「王族」之類元素,這些更是我們所沒有的文化元素,放置於影像層面,用東方角色來進行演繹故事,更是難以獲得觀眾認可的又一原因了。
另一部國產奇幻電影《阿修羅》失利的原因,同樣和《爵跡》系列類似。巨人出品的《徵途》講的是「勇者鬥惡龍」的故事,但有著多年的遊戲積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