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萬千遊客的夢中情宮
近日,它又狠狠的火了一把
登上了2020年十大流行語公布榜單!
12月4日,《咬文嚼字》編輯部發布了2020年十大流行語,分別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逆行者」「颯」「後浪」「神獸」「直播帶貨」「雙循環」「打工人」「內卷」「凡爾賽文學」。
「凡爾賽人」是真「煩」人
日常的「凡爾賽」大多出現在朋友圈。比如有人把簡單一句「昨天熬夜補作業,氣色好差」的普通吐槽,填充成一句「凡爾賽式」標準發言:
又是一個瘋狂趕ddl的晚上,呵呵,是誰說的上大學就輕鬆了,有請University of Oxford的學生都出來說說。今天早上照鏡子嚇一跳,臉色很蒼白,室友居然還說很好看,尤其是我五官立體精緻,像貴族吸血鬼…...所以我這是?(配圖是一張精修自拍)。
所謂先抑後揚、明貶暗褒、自問自答、隱而不晦,「凡爾賽人」在炫耀自己上無師自通:
這類言論乍看讓人不適,再看有些好笑,仔細想想又挑不出毛病,明明沒有一句話在直接炫耀,卻能明確感受到發言者溢於言表的驕傲。
北大本科碩士都是保送,隨便在法院實習,就被留用,在北京電視臺實習,也被極力挽留,可以想像能力多強,又多麼討人喜歡。最後他選擇了央視,並成為一名法制主持人。
他是全國主持人大賽第一名,是金話筒得主,是全國兩會記者,是春晚主持人,是中國法制進程的見證者,是綜藝裡插科打諢的人,也是《經典永流傳》,《加油向未來》,《青山綠水看中國》,《出彩中國人》,《開講啦》等等的主持人,連跳舞參加舞出我人生都能全國第四。
「你要克制的是你的虛榮心和炫耀欲」
事實上,有選擇地自我展現幾乎是人的本能。
有這樣一個故事,木心一次與陳丹青吃飯,旁邊來了兩個歐洲人,陳丹青認為這是義大利人,一問,果然是,陳丹青就心下一喜,很得意。
這時候木心告訴他,「你剛去過義大利,你想證明你的虛榮,人難免會這樣,但要克制,這是隨口就來的虛榮心。」按捺不住想要展示自我,生活的百分之九十在於展示,剩下的百分之十待展,這是人類通病。
更多時候 「凡爾賽人」選擇以漫不經心的方式鋪陳生活細節,炫示象徵財富、地位等符號,再進一步從他者反饋中獲取認同,贏得反饋。
為什麼朋友圈往往成為「凡爾賽」主戰場?
早在網際網路興起之前,人們便習慣於將「最好的自己」展現在公眾面前,當代社交網絡的發展某種程度上更是強化了這一「展現虛榮」的大潮。
展示自我,朋友圈成了最好的舞臺。
與傳統社交時只能零星獲得他人反饋的模式不同,在社交媒體上你可以直觀看到好友的評論與點讚數量,好友的讚美與評價也能直接轉化為你的自我反饋。
儘管大多數人會否認自己是有意炫耀或是為了獲得讚美才發布的社交動態,但卻沒多少人能否認,自己在發布社交動態時沒有考慮到這條信息可能帶來的點讚和留言。
為了得到更多讚美和歆羨,人們很難抵抗進一步美化自己、炫耀自己的衝動與誘惑。
「少數人擁有的要讓大多數人看見,只有讓大多數人看見、膜拜,少數人才會在心理上產生更高級的感覺。」
「凡學」這種承載了人們炫耀和裝X的心理,滿足了大家的虛榮心和表達欲,其背後不一定是對物質的狂熱,更多的是滿足自我的優越感。
博主@小奶球 也強調:「凡爾賽源於一種渴望別人認同,渴望別人見證自己優越的心態,因為太過渴望別人看到自己,因而顧不得在表達上進行合理修飾和收斂。
對「凡爾賽學」的執著背後,本質上是一種對身份的焦慮。
它實際上反映出年輕人對生活品質、生活方式的新要求,而這種要求又與很多人還是「打工人」的身份有差距,因而產生焦慮感。
當我們在討論「凡爾賽」與「反凡爾賽」時,實際討論的是一種身份認知:過度關注別人的看法和反饋,就會不知不覺把自己放在了被審視的卑微地位。
「你要克服的是你的虛榮心,是你的炫耀欲,你要對付的是你時刻想要衝出來出風頭的小聰明」。毛姆的這句名言,望周知,亦自勉。
#你有遇到朋友圈「凡爾賽」現象嗎?
你是如何應對的?#
在留言中告訴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