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繁榮首都服務業 50年前上海名店大遷京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儘管現在拍張照片早已不是什麼難事,但仍然常有顧客穿過大半個京城,到王府井大街的中國照相館拍照;「普蘭德」的門店已遍布京城的大街小巷;「美味齋」雖經10年停業,但它的新店在白紙坊一開張,就有不少老顧客找上門來……

  中國照相館、「紅都」、「四聯」、「美味齋」、「浦五房」、「老正興」、「普蘭德」……幾十年來,這些老字號已成為北京人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已忽略或忘記,年輕些的甚至壓根不知道,它們並非北京土生土長,而是半世紀前響應「繁榮首都服務業」的號召,從上海大舉遷徙而來。

  「小上海」變成「老北京」。50年前的上海名店遷京,作為全國人民支援首都建設的一個生動範例,將永遠銘刻在北京的記憶裡。

  當年北京竟做不好一套西服1956年初春的一天,外交部收到印度駐華大使小尼赫魯的一封來信。信中,小尼赫魯表示了對北京製衣業的不滿。原來,他在北京做了一套西服,連改21次仍不合身。而這已經不是外交部第一次接到類似的「抗議」了,很多西方外交官對北京的服務業都很有意見。

  為了挽回影響,外交部派專人陪同小尼赫魯到上海改制西服。從清嘉慶年間起,上海就有專門的西服店。當時,國人將外國人稱為「紅毛」,為「紅毛」縫製衣服的裁縫就被稱為「紅幫裁縫」。

  這次,上海市政府特意找到有「西服聖手」之稱的「紅幫裁縫」餘元芳為小尼赫魯改衣。餘師傅不負眾望只花了兩天時間,就把西服改好了。小尼赫魯穿上後非常滿意,當場要餘元芳再做一套,並且為他的妻子、兒子、兄弟、嶽父也都各做一套。

  後來,小尼赫魯又給外交部寫了一封表揚信,信中說他到過很多國家,也買過很多西服,但從來沒有這麼漂亮、舒適、挺括的。

  長久以來,這個故事一直在上海製衣業老師傅中流傳,也成就了一個「紅幫裁縫」的神話。

  但偌大的北京城竟做不好一套西服,這引起了中央的關注。

  解放初期,當老輩兒北京人還沉浸在「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瑞蚨祥,腰纏四大恆」的過往繁華中時,現實的北京卻是另一番景象。

  當時,北京的服務業可以用「全無行業」來形容。全市服務業僅有兩萬多家,其中一半是飲食業,雞毛小店、通鋪大炕、食品擔子、剃頭挑子以及提籃叫賣的串街小販,支撐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16歲的王銘珍剛剛從河北滄州老家來到北京。至今他還記得沿著老城牆根兒一字排開的小剃頭攤子:「一個凳子,一塊白布,銅盆裡就一口水,頭髮沾溼了就得,一塊破毛巾誰來都用它……」

  那時的髮型更少得可憐,婦女們不是齊耳短髮,就是梳頭。為了方便和省錢,小孩和男人們大多刮光頭,只有那些公務員和教師才理分頭。王銘珍笑著說:「當時不還有句俏皮話嗎?『鑲金牙的自來笑,留分頭的不戴帽。』」可見那時留個分頭也是身份的象徵。

  而上海卻早已是另一番天地。由於開埠早,且租界雲集,上世紀二十年代,上海就有「東方小巴黎」之稱,時裝、髮型和各種商品的潮流都與歐洲同步。上海南京路上先後成立了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百貨公司。它們不但裝潢考究、櫥窗爭奇鬥豔,而且聚集了全世界幾千種商品,號稱沒有顧客買不到的東西。除四大公司外,南京路上還經營著許多高品質的專營店。那時,上海的商業服務業早已脫離了小作坊的經營模式,逐漸發展為規範化、大規模的現代商業、服務業。

  而在歐風美雨下浸潤的上海,也比遺老遺少聚集的北京時尚得多。上世紀二十年代起,上海婦女就開始燙頭了,旗袍的款式也是一年一變,穿西裝皮鞋的摩登人士更比比皆是。著名京劇武生李萬春的夫人李硯秀,解放前常年在北平、上海、南京等地巡迴演出。時隔六七十年,上海的精緻和時髦仍使她難以忘懷,「那時候,在上海演出完,劇院派專人陪著,到最好的時裝店和理髮館做衣服、做頭,上海的樣子就是洋氣。北平的髮型和服裝總是追著上海跑,剛追上,人家又變了。」

  當時,很多喜歡西洋範兒的北平人還特意到上海做衣服。李硯秀記得李萬春有幾百套西服,其中在上海做的樣式最好。可在北平時,他多數還是穿長衫。偶爾想穿西服出去,還要躲著母親,到門房去換衣服。「那時候,北平就是老派,老輩兒人都看不慣穿西服,街上穿西服的也少。」

  直到解放初期,這種狀況還沒有發生變化。後來,隨店遷到北京的張永福記得,有一年,一位北京口音的女士專程到上海萬國時裝店做了一套連衣裙,試樣子的時候她非常滿意,說:「得了。」當時張永福不知道「得了」是什麼意思,後來到北京才知道,北京人說「得了」,就是滿意了。

  為了改變北京服務業落後的面貌,適應日益頻繁的外交活動,更好地服務中央和北京市民,1956年周總理提出「繁榮首都服務行業」的號召,在這樣的背景下,遂有大批服裝、照相、美發、洗染、餐飲業的上海名店陸續遷京之舉。

  把最好的店遷到北京

  1956年3月的一天,坐落在上海南京路的藍天時裝店裡來了兩男一女三位顧客,女顧客拿來四塊料子想做褲子。營業員一看其中兩塊淺藍色的料子不宜做褲子,她向顧客解釋後,女顧客卻堅持要做,而且要求「吸腰」「落臀」。取衣的時候,她穿著新做的褲子蹲下、站起,照著鏡子來回打量,非常滿意。

  後來,店方才知道,這三位顧客是北京服裝公司經理連方、副經理兼上海遷京聯絡組組長方華和業務科長萬家驥。他們遠道而來當然不是為了做褲子,而是來考察上海服裝業的。

  接到總理指示後,北京市政府馬上責成北京市第二商業局與上海市第一商業局接洽,研究把上海知名服裝店遷往北京事宜。經過考察,北京方面確定了包括「鴻霞」、「造寸」、「萬國」、「波緯」、「雷蒙」、「藍天」等在內的21家服裝店,支援北京。這些店都是上海一流的服裝店,且無一例外開在上海的核心商業區。

  當時在張豐記服裝店做店員的鄭祖芳清楚地記得,3月14日晚上,他與眾多上海同業被請到上海市新成區區工會開動員大會。大會上,區領導向他們介紹了北京的情況,領導說:「北京作為首都需要大量的服務業,希望大家踴躍報名,繁榮北京服務業。」

  而北京方面開出的條件,也相當優厚,從當時上海市一商局與北京市服裝公司籤訂的調用商業人員協議書上可見一斑。協議書規定,北京方面不但負擔上海來京人員的路費、提供來京後的住宿,而且保證來京人員原有工資不變,並承諾在一年之內把他們的家屬全部調入北京。

  面對如此優厚的待遇,這些「紅幫」師傅們當然願意,紛紛踴躍報名。「北京是首都啊!誰不願意來。」當年在萬國服裝店工作的張永福說,「不過,我們也聽說北京風沙大,氣候乾燥,冬天只有白菜豆腐吃。但那時剛剛解放,大家心氣高,被挑選上都感到很光榮的。」

  會後,大家紛紛報名支援北京。很快,第一批上海店鋪遷京工作開始了。令人驚訝的是,僅僅一周後的3月20日,區政府工作人員就幫各家店鋪打點好了行裝。第一批一百多人浩浩蕩蕩坐著火車離開了上海。

  4月13日,第二批上海服裝業人員也來到北京。上海服裝業一共遷來21家服裝店,208人。當日,《北京日報》以「適應首都人民改進服裝的需要上海二十家著名服裝店遷到北京」為題寫了一篇報導。文中寫道:「上海的藍天、造寸、萬國、鴻霞、波緯等二十家著名的時裝西服店,已經遷到北京,改為地方國營。為了適應首都人民改進服裝花樣的要求,他們將大量製作經濟、適用、美麗、大方的新式服裝。」

  服裝業遷京後,理髮、照相、洗染、餐飲等服務業的遷京工作也陸續展開。當時北京分管理髮、照相、洗染等行業的是北京市社會福利局。從現有的檔案中,我們可以看到1956年5月,福利局副局長王崇續專程趕赴上海,與上海有關方面商議名店遷京事宜。協商後決定照相業遷「中國」、「國泰」兩家;洗染業遷「普蘭德」、「中央」兩家;理髮業遷「華新」、「紫羅蘭」、「雲裳」和「湘銘」四家……

  據說,此前這份名單中並沒有中國照相館。一天,王崇續在街上無意中發現中國照相館的櫥窗最精美,向當地人一打聽才知道,中國照相館的技術力量也相當雄厚,而且員工平均年齡只有三十出頭,很有發展潛力。於是,他把中國照相館的名字也加了進去。對於中國照相館,上海市還真有些捨不得。不過,為了支援北京服務業,把最好的店遷到京城,他們最終還是忍痛割愛了。

  1956年7月6日,上海理髮、照相、洗染業的師傅們,帶著傢伙什兒,坐著同一列火車開赴北京。當時,南京長江大橋還沒有建成,火車車廂要開到輪船上,擺渡過江。經過30多個小時的長途跋涉,他們終於來到了北京。

  「阿拉上海銀」初到京城

  初到京城,上海師傅們都很興奮。趁著新店還沒開張的空隙,他們遊覽了心儀已久的故宮、北海、頤和園,體會到跟十裡洋場截然不同的悠遊、閒適的老北京風情。

  但興奮過後,許多現實問題擺在眼前。半個世紀後,幾乎所有老師傅都會說到吃不慣。張永福說:「我們在上海都是吃米的,到北京老吃饅頭、麵條,很不習慣。」北京的風沙也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上海人講究儀表,剛到北京的時候,張永福出門一身白西裝、一雙白皮鞋煞是好看,可不到一天,白皮鞋就黑了。沒辦法,他索性把皮鞋染成了黑色。

  提到對北京的第一印象,從雲裳理髮店遷來的康邦章把頭一縮說:「北京真冷啊!」那表情好像又回到了當年。在康師傅記憶裡那年10月份北京就下雪了,「我們這些南方人哪見過這個?趕快上街買棉衣,我們都是穿著單衣來的呀。」

  另一方面,中央和北京市領導的關懷也使他們倍感鼓舞。剛到北京不久,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和時任北京市委書記彭真,在北京飯店設宴款待了部分上海遷京人員。今年已經92歲高齡的理髮師程寅良記得,會上鄧小平把一本蘇聯友人送給他的髮型書,贈給程師傅,並對他說:「希望你能做出漂亮的髮型。」在此後的歲月裡,小平同志的話一直激勵著他。

  面對領導的關心和群眾的期望,生活上的些許不適很快就被師傅們淡忘了。新店的籌備工作很快開始了。從上海來的二十多家服裝店被合併為七家開張。「金泰」、「鴻霞」開在東四,「藍天」開在王府井,「雷蒙」開在八面槽,「造寸」開在西四,「波緯」開在前門,「萬國」開在東交民巷。這些地點不是核心商業區,就是挨著外國人經常出入的使館區。中國照相館、普蘭德洗染也被安排在王府井大街上。

  「華新」、「紫羅蘭」、「雲裳」、「湘銘」這四個遷京的理髮館,最初的計劃是在東城、西城、崇文、海澱各開一家。可是,遲遲找不到合適的地點。大家一商量乾脆四家聯合開一家大理髮館,名字就叫「四聯」,取四家聯合之義。康邦章記得直到「文革」前,「四聯」的牌匾上除了「四聯理髮館」五個字外,還有一行小字寫著「華新、紫羅蘭、雲裳、湘銘四家聯合」,地點就選在金魚胡同33號。原來開在這裡的東單理髮館,只好給它騰地兒,搬到斜對過兒的紅星胡同去了。

  上海師傅手藝就是好

  上海遷京店鋪開張以後,在北京市民中掀起了不小的轟動。上海服裝、髮型、照相手藝的精緻與時髦,北京人早有耳聞。現在能在家門口就享受到這些服務,大家能不樂嗎?

  當時,去「四聯」理髮可是件奢侈的事兒。「在『四聯』理個髮要八毛錢,其他理髮館才兩三毛,剃頭挑子就更便宜了。」1956年已在公安局工作的王銘珍受命承擔一場國際會議的保衛工作,第一次擔任這麼重要的工作,王銘珍決定到「四聯」理個髮,精神精神。那時候,他可真是乍著膽子去的,在他印象裡,在「四聯」理髮的不是教授就是官員。一進門,理髮員就笑容可掬地迎了上來,「說話都是上海口音,跟侯寶林的相聲似的,洗頭都說,『打一打好吧?』」王銘珍笑著回憶。「『四聯』從上海帶來10把美國進口的大椅子,坐著倍兒舒服。還有每人八條毛巾……上海師傅活兒好,服務也好,讓你花了錢心裡也高興。」

  康邦章記得「四聯」剛剛開業的時候,每天早上開門之前門口都會排起大隊。有一年臨近春節他們更是早上五點鐘就營業。一直忙到夜裡兩點才下班。夜深了,師傅們也回不了家,只好到附近的「清華池」忍一宿。可是,剛躺下沒半個小時,就被叫起來了。原來,「四聯」門口的隊伍已經排到米市大街了。「東城區委一看這可不行,趕快開門吧!」於是,康師傅他們只得睡眼惺忪的,又幹起來。後來,他才知道,原來北京人有正月裡不剪頭的習俗。康師傅笑著說:「那個月我掙了120多塊錢,都超過處長了。」(記者 黃加佳)

相關焦點

  • 巴西最大的城市:不是首都,卻比首都繁榮
    巴西最大的城市:不是首都,卻比首都繁榮旅行隨筆:說到巴西,許多喜歡足球的朋友,應該都不陌生,它是南美洲最大的國家,因為足球文化,而享譽世界。那麼,你對巴西了解嗎?你知道巴西最大的城市在哪嗎?聖保羅市位於巴西的東南部地區,這裡瀕臨大西洋,是聖保羅州的首府城市,它始建於1554年,已經有400多年的建城史,比巴西首都巴西利亞要早300多年建城。聖保羅市雖然不是巴西的首都,卻遠遠比首都要繁榮。據我們百家號:一起走遍世界了解,聖保羅全市總面積大約是1522平方公裡,這個面積大約相當於我國中東部地區普通地級市的城區面積。
  • 北京市:四大文化繁榮興盛首都文化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15日訊 日前,中共北京市委發布了《中共北京市委關於新時代繁榮興盛首都文化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北京市文化建設將以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創新文化四大方面推動繁榮興盛首都文化建設。
  • 餐飲服務業概念股值得期待
    十一黃金周即將來臨,餐飲服務業以及旅遊業必將迎來大幅增長。眼下餐飲行業股票在A股市場蟄伏,屆時或有爆發。那麼餐飲行業股票有哪些?餐飲服務業概念股哪些值得我們期待呢?1、西安飲食(000721):公司是西北地區較大的餐飲企業,公司共計有西安飯莊、老孫家飯莊、西安烤鴨店等15家分公司,9家子公司,31家市內經營網點和3家社會化餐飲網點,其地理位置均處西安市黃金繁華地段,且多為百年歷史的老店、大店、名店、特色店和"中華老字號"。餐飲行業股票有哪些?西安飲食應該是最應該值得期待的。
  • 對接服務上海,園區深化金融服務業發展!
    主動對接服務上海,蘇州工業園區牢牢把握服務業深化開放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邁出堅實步伐。該交流會旨在聚焦蘇州自貿片區服務業開放創新,宣傳園區產業發展、創新要素與支持政策,推動滬蘇之間的資源要素流動,加快實現園區多業態金融和專業服務機構的集聚和發展。
  • 嶗山區法律服務業收入同比增速達50%
    近日,上海金茂凱德律師事務所、北京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北京浩天信和律師事務所等全國前30強律師事務所相繼入駐嶗山設立分所,山東元鼎律師事務所整體遷入嶗山,嶗山區法律服務業收入同比增速達50%……嶗山區法律服務業學深圳、趕上海取得新成果。
  • 曾經的世界第一大城市,還是新中國的首都備選,如今卻是四線城市
    對於首都大家都不陌生,中國的首都是北京,從小學開始的愛國主義教育裡面就有學到過。
  • 澳大利亞首都為何不是雪梨和墨爾本而是不知名的坎培拉
    文/寂寞的紅酒提起澳大利亞,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可愛的袋鼠和秀美的風景,想到的是繁榮的雪梨和美麗的墨爾本。作為澳大利亞最著名的兩個城市,雪梨和墨爾本可以說是澳大利亞的兩張名片。雪梨的基礎設施非常完善,金融和服務業格外發達,是澳大利亞經濟最強、人口最多的城市。而墨爾本是僅次於雪梨的第二大城市,人口有400多萬,工業特別發達,是澳大利亞的工業和文化中心,和雪梨可以說不相上下。不過兩個城市雖然實力差不多,都很發達富裕,但關係卻非常不融洽。
  • 上海社科院舉辦「近代東亞城市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6月22日,「近代東亞城市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社會科學院舉行。該會議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史創新團隊、復旦大學上海史國際研究中心主辦,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韓國城市史學會、日本都市史學會協辦。來自中日韓三國的學者就近代東亞城市史展開深入交流與探討。研討會現場。
  • 青島-上海現代服務業發展交流與合作對接會舉行
    7月8日,青島-上海現代服務業發展交流與合作對接會在上海舉行。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在會上指出,現代服務業具有更大的產業輻射力、更廣闊的空間覆蓋性和更強大的整合配置資源能力,青島要發揮好在推動國內大循環中的獨特作用,必須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 「首都國企開放日」啟動 市民走進城市副中心感受運河商務區新貌
    中國網北京6月3日訊(記者 和海佳) 第四屆「首都國企開放日」於 6月2日在北京舉行,近百名首都市民來到由北投集團承擔建設運營的北京城市副中心運河商務區,體驗首都城市建設智慧生活,領略大運河文化風採。中國網記者 和海佳 攝在「首都國企開放日」 之「走進北投集團」活動現場,觀眾們前往運河商務區市政綜合配套服務中心,參觀氣力垃圾回收系統、智能停車、地下綜合管廊等基礎設施,隨後參觀了北環環隧、跨通惠河橋、北運河橋,並前往北運河碼頭,乘船感受運河文化,遠眺城市副中心建設,感受城市副中心的變化。
  • 既不是雪梨,也不是墨爾本,澳大利亞首都是這座年輕的城市
    澳大利亞地處南半球,因四面環海,風光美麗獨特,文化富有親和力而廣受中國旅遊愛好者的喜愛。不過,問到澳大利亞的首都,恐怕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雪梨或者墨爾本這兩個城市吧?相對於人口500萬左右、經濟極其繁榮的雪梨和文化極其昌盛的墨爾本,卻是40萬人的坎培拉成為了首都,原因是什麼呢?原因正是雪梨和墨爾本爭奪首都的結果。
  • 海昏侯文物今日亮相首都博物館(圖)
    今天上午9時,由國家文物局、江西省人民政府主辦的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將在首都博物館舉行,同時《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開幕。屆時,海昏侯墓墓主身份也將揭曉。  3月2日,《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幕,中國江西網(江西手機報)記者從同時召開的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
  • 法拉盛又出大事了:華人鬥華人 華人首都的繁榮懸了
    顧雅明市議員(左)和挑戰者譚夕婁(右)大華新聞網7月26日(特約評論員 趙贇)紐約述評,近年來,隨著華裔移民的年輕化、專業化、大學畢業比例高和富有移民比例高等特點,紐約法拉盛地區的華裔人口越來越多,處處充滿生機。
  • 望嶽談|中國三大灣區,為何獨缺渤海灣跨海通道
    據報導,5月16日至17日,2019年國際橋梁與隧道技術大會在上海召開,93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資深榮譽教授孫鈞在會上表示,渤海灣跨海通道的內部研究已到關鍵節點,課題組已完成通道方案的戰略性規劃研究報告並已上報國家發改委。
  • 50年前的上海,除了灌湯包,還有哪些地道上海味不得不嘗?
    上海,一個被稱為魔都的城市,魔都的來歷其實有好幾層原因,首先是因為日本作家村松梢風在他的小說《魔都》中這麼稱呼上海,而在後來上海不斷發展,被人們認為是一個摩登(modern)的城市,於是音譯過來也就這樣一直叫過來,但上海的確是一個魔性的城市,吸引了很多魔性的文化。
  • 30載魯南裝飾批發城搬遷了 棗莊服務業規劃5年走逐步成型
    文/片 本報記者 韓微2013年,棗莊市市中區曾啟動城區低端業態整合工作,計劃利用3至5年的時間,將老城區的低端服務業進行整合,完成五大專業市場群或物流園區建設。現今,魯南裝飾批發城(又稱「魯南建材裝飾批發城」)已經逐步完成搬遷,新的建材集群將在盛北商貿城出現。
  • 1949年選首都時,我國11個城市入選了,為何最後定都北京
    新中國成立後,人們在全國範圍內挑選出11個城市,作為首都的備選城市,這11個城市分別是什麼城市,為什麼北京最終會脫穎而出,成為首都?這些城市分別是北平,哈爾濱,延安,西安,洛陽,開封,成都,重慶,南京,廣州和上海。
  • ...上海軟體核心競爭力企業」和「2020上海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本屆論壇,還進行了 「2020上海軟體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結果授證和上海軟體產業「2020上海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百強」、「2020上海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高成長百強」名單發布。為推動本市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發展,進一步促進企業做大做強,發揮骨幹企業的引領作用,推動本市軟體和信息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本屆論壇上,由市經信委發布了「2020上海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百強」和「2020上海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高成長百家」的公示名單。珍島集團獲評「2020上海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百強,名單發布如下截圖:
  • 上海退出低端製造業打造生產性服務業
    新華網上海10月30日電(記者 徐壽松)老工業基地在引進設計、研發、營銷等中心時,實現功能轉型、整體產業結構升級。日前,上海在閘北區正式啟動中心城區內最大的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建設。     此舉表明,上海開始放棄對低端製造業的爭奪,改而向高端生產、服務業融合領域進軍,並為長三角世界級製造基地提供服務支撐。
  • 蘇州市資訊|觀前街地處蘇州古城中心,區域內商業繁榮,名店雲集
    觀前街地處蘇州古城中心,區域內商業繁榮,名店雲集服裝裙衫、頭花首飾、鞋帽巾襪、果品食物觀前街成街於清朝時期的百年商業老街,老店名店雲集,是全國最早的商業區步行街,因其地處玄妙觀前而得名。至20世紀30年代,觀前街商貿業更盛,並一直輻射至太監弄與北局。平江路是一條傍河的小路,北接拙政園,南眺雙塔,全長1606米,是蘇州一條歷史攸久的經典水巷。平江路的東西兩側依次排列著懸橋巷、大儒巷、衛道觀前、中張家巷、大新橋巷等小巷,跟福州三坊七巷格局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