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寒之夜》影片根據安東尼·約翰斯頓(Antony Johnston)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冷戰」結束前的間諜行動:1989年,民主德國局勢發生急劇變化,「柏林圍牆」面臨拆除的命運,但此時也是最黑暗的時刻,各種暗殺行動時有發生。一位英國軍情六處的地下官員在柏林遇刺,他掌握了從民主德國帶回來的一份間諜名單,但殺手在他身上並未找到。一位名叫洛林·布勞頓(塞隆 飾)的特工,肩負起找回這份間諜名單的任務。
首先,這個電影的視角不是上帝視角,而是女主視角,主要通過回憶的形式講述出來。對於女主並不在現場的情節,有理由認為是女主的腦補,比如被保護的東德投誠特工中槍,法國女特工被殺的具體過程等等。由於是涉及多方博弈,女主也有多重身份的間諜故事,看完不由要問,女主的這個回憶錄到底是100%真實的嗎?女主有100%說實話的動機與能力嗎?
《極寒之城》的炫酷,建立在一招致命的女主、機關算盡的男主的「鬥智鬥勇」中,建立在頂尖的動作和場景設計當中,建立在看似暗藏玄機、實則略顯薄弱的劇情當中。從當年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花瓶女神」,一路轉變下來的查理茲·塞隆,到了40歲依然在拼命地折騰。近年來,《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速度與激情8》,讓人們記住這位酷酷的很有範兒的美女打星。本片中,塞隆幾乎點滿了「冷酷大姐頭」的全部技能屬性,包括但不限於大膽而激情的裸露全身、女女纏鬥等一系列戲份,讓男女觀眾們如痴如醉、跪求暴X。
這個情節放在裡面,我覺得有點太大美國主義社會觀了,把CIA這幫老美刻畫的過於高大上和完美,把KGB刻畫的太弱,完全就是配角的存在,看到這裡的確有點想吐的感覺。其實我覺得如果把羅琳的身份刻畫為軍情六處的最高領導人的御用特工也行,大衛所謂的特號特工作為明面上的榮譽就夠了。
電影中頻頻出現寶齊萊,包括手錶,包括情報據點鐘表店的招牌也是Carl F.Bucherer。寶齊萊有創始人Carl F.Bucherer和其妻子於1988年創建瑞士,發展的非常好,甚至後來也為德國皇室設計專屬表款,這也是為什麼電影裡大家都會用寶齊萊,當然了,這其實都是廢話,大家都用寶齊萊的原因自然是因為它是電影的廣告植入啊。
好的動作設計,可以說能夠佔到成功動作電影的一半之多。一部動作電影可以劇情上有漏洞,表演上要進修,卻唯獨不能在動作設計上打馬虎眼。而好的設計,不僅僅是要擊敗敵人或者體現身手卓越,而且要展現出動作者的性格與思維,進而要有藝術和美感上的追求。這背後的邏輯很簡單:我們往往是通過一場場精彩的動作戲記住一部動作電影的,而不是感人至深的劇情,精湛的演技,或者那些游離在電影以外的別的玩意兒。
改編自安東尼·約翰斯頓和山姆·哈特2012年的同名圖像小說,大衛·雷奇將《極寒之城》的大量信息通過視覺效果展現。查理茲·塞隆飾演的洛林·布勞頓不僅僅是外表看上去很酷,大衛·雷奇和攝影喬納森·瑟拉通過光線的設計實現了冰與火的混合:初亮相時候的冰水出浴,整個場景沉浸在輕微的亮藍色製作,而在酒吧的戲份裡,又充分利用了紅色霓虹的效果。藍色代表了洛林·布勞頓呈現給世界的外在形象,而紅色則能穿過角色的外在,輔以特寫鏡頭凸顯她的內在性格。
這是一部被低估的間諜電影,文戲武戲同樣精彩(很難理解有些看文戲會到昏昏欲睡的筒子,那麼,戰狼2適合去看),劇情緊湊流暢,臺詞讓人回味,人物刻畫也比較到位,某種意義上說它是目前為止最好的間諜電影沒有之一,也不為過(鍋匠裁縫士兵間諜也不錯,埋的坑也比較多,但略顯沉悶了一些)。最讓人眼前一亮的,除了環環相扣的文戲,莫過於劇中一個長達六七分鐘一鏡到底的槍戰打鬥鏡頭,一氣呵成酣暢淋漓(沒仔細去記具體多少時間,感覺有六七分鐘,因為顧不上);還有就是女主炸棚一般的演技,作為一個受到軍情局懷疑的三面間諜(實際只忠於CIA),演繹得恰到好處而令人印象深刻,如果不是題材的原因,拿奧斯卡也綽綽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