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九的大高個兒,一副細邊黑框眼鏡,一句帶著濃濃美式口音的「我不是上海人,但現在感覺有點像上海人」讓眼前的這位白玉蘭紀念獎獲得者、上海交響樂團圓號首席彼得·所羅門看起來頗具親和力。
日前,他的一則返滬隔離日記在《International Arts Manager》(譯名:國際藝術管理者)雜誌四月刊中刊發,引發關注。
△彼得·所羅門的返滬隔離日記在《InternationalArtsManager》雜誌四月刊中刊發
在疫情特殊時期
他為何做出回到中國的決定?
隔離期間
又發生了哪些生活趣事?
近日
彼得·所羅門在上海交響樂團
接受了東方網記者的專訪
一起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
「『家』在這裡,所以我要回來」
在隔離日記中,當彼得·所羅門談到上海時,他用了這樣一個說法——「我們過去七年的家」。
△白玉蘭紀念獎獲得者、上海交響樂團圓號首席彼得·所羅門
2012年加入上海交響樂團的彼得坦言,起初,自己並不確定未來是否會留在中國:「剛來的時候,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但待了幾個月後,我意識到這裡環境真的很棒,我非常喜歡這個樂團,同時也非常喜歡上海這座城市。所以,我和妻子決定留在這裡生活。」
「雖然我們都是美國人,不是上海人,但我們越來越覺得,自己至少有那麼一點兒像上海人了。」彼得笑著說,他的第二個孩子就出生在上海,這是一座讓人感到舒適的城市。
△彼得·所羅門在接受東方網記者的專訪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彼得為何帶著妻兒回到中國?他給出了這樣一個答案:「毫無疑問,上海已經是我們的家了,家在這裡,我和妻子的工作都在這裡,我們的貓也在這裡,幾乎生活中的所有都在上海。」
彼得同時坦言,病毒在美國傳播開來後,他認為回到上海更安全:「當時,美國剛剛出現傳播跡象,大家似乎都不太重視。我們在中國的朋友也不斷地介紹著中國的情況,比較之下,我覺得當時中國人似乎更有行動力,因此這裡的環境也會更安全一些。」
採訪中,彼得還向東方網記者分享了他在機場入關時遭遇的一場「虛驚」——
他是3月10日抵達上海的,當時國際航班抵滬人員還未要求進行居家或集中隔離。「我當時穿了一件非常厚的外套,出了不少汗。走到檢測溫度的地方,我的體溫似乎有些超標。」彼特說,他當時並不擔心自己是否得病,而是想著如果要去酒店隔離,妻子如何帶著兩個孩子以及那麼多行李箱回家。
在體溫複查區,工作人員給了彼得一支老式的水銀溫度計。一開始,腋溫測量結果為37.5℃:「當時真的很緊張,好在機場的工作人員非常嚴謹,建議我進行口腔測溫,這樣更準確一些。幸運的是,口腔測溫的結果一切正常。」
「樂團的『不放心』,讓我感到安心」
讓彼得安心回家的,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上海交響樂團這個「家」。
「在美國,我與樂團的其他成員通過微信始終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因此對中國疫情的進展還是比較了解的。」彼得告訴東方網記者,樂團有「每日一報」的制度,每天都要匯報各自的健康狀況。
據了解,上海交響樂團108位演奏員中,有港澳臺同胞6人,美籍、俄羅斯籍、韓國籍、義大利籍等外籍樂手9人。新冠疫情大規模爆發期間,時值樂團春節放假。據統計,當時約有近一半的樂手離開上海去過年了。
△上海交響樂團樂隊副隊長柴婕
「樂團在1月23日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組,建立『每日一報』的專項制度。負責演奏員日常管理的樂隊行政部門隨即按8個聲部迅速搭建起微信矩陣,串聯一條『演奏員—聲部長—樂隊—樂團』逐級分層的防疫抗疫工作鏈。」上海交響樂團樂隊副隊長柴婕在接受東方網記者採訪時介紹。
針對外籍演奏員較多的實際情況,她專門組建了外籍演奏員微信群,將國內疫情的最新動態、相關政策和樂團工作安排,用英文實時分享給身處海外的演奏員:「很多人都在上海安了家,希望能讓他們更多地了解家裡的狀況。」
以彼得·所羅門為例,柴婕一直關心著疫情在美國的進展態勢,並與他保持密切聯繫。當彼得決定回中國時,柴婕即刻主動幫忙查詢航班信息,設計曲線回國路線。
「當時美國已經取消了中美間所有的直飛航班,韓國、日本也都停止了轉機服務,只能取道中國臺灣。」柴婕說,「為了減少與人群的接觸,還特意選了從洛杉磯的一個小機場起飛的航班。」
△位於復興中路1380號的上海交響樂團
樂團的種種牽掛,讓彼得安心不少。更令他感動的是,在全球演出市場遭遇「寒冬」的當下,上交依舊許下了繼續支付演奏員薪水的承諾。
「由於疫情,演出都停了,這對我們來說打擊很大。我的一些朋友正經歷著個人財政危機。」彼得舉例說,有的朋友所在的樂團已經停止支付薪水,有的朋友是自由職業者,演出取消了,他們獲得薪水的渠道也就斷了。「好在上交繼續支付我們薪水,所以短期內還過得去。長期來看,我也不清楚這樣的情況會持續多久,但還是希望世界各地的音樂會能儘早恢復。」
「隔離期間,最頭疼孩子的『網課』」
隔離期間,一邊倒時差的彼得一邊也不忘記「雲練功」和「雲教學」。
彼得的幾位學生都來自上海樂隊學院。據了解,該學院誕生於2012年11月14日,是由紐約愛樂樂團、上海交響樂團和上海音樂學院「兩團一院」跨洲聯手創辦的,旨在培養適應樂隊需求的頂尖演奏人才。
△彼得·所羅門日常教學中
「授課一般通過微信或其他平臺進行視頻連線,說實在的,效果肯定沒有面對面教學來得好,但目前看下來,同學們的表現都非常不錯。」彼得說,由於圓號的聲音較大,不少學生在「練習場地」這件事上有些犯愁。「他們都希望能儘快開學,以便取得更好的訓練效果。」
除了「雲教學」,彼得還在抖音平臺上曬起了「雲練功」。不過,採訪中,他笑稱自己還沒有抖音帳號,而且起初也並不知道視頻會被曬上網:「我當時拍了幾段視頻傳給了同事,如果知道會被曬出來,我可能需要想一些更有趣的東西。」
彼得還說,近期他會去開一個抖音帳號,好好構思一下。
△彼得·所羅門正在「雲練功」
在談到隔離期間的生活時,彼得和所有中國家長一樣,都在為孩子的「網課」頭疼不已。他的兩個孩子,今年一個6歲、一個8歲。
「他們還小,『拿著卷子,自己去做』這樣的話對他們來說是不起作用的,還是需要持續地去引導他們,去幫助他們。」
彼得說,隔離期間,幾乎每個上午都在孩子的「網課」中度過,下午則會安排一段時間陪孩子們練練樂器:「兒子正在學小提琴,女兒在學鋼琴,不過我並不贊同每天長時間的練習,畢竟孩子的集中時間很有限,在我看來,能夠每天保持20~30分鐘比較高質量的集中練習,就可以了。」
彼得告訴東方網記者,隔離期結束後,他們一家第一時間去超市進行了「補貨」,同時也會到家門口對面的咖啡店坐坐。
談到口罩問題時,彼得坦言,由於新冠病毒可以通過無症狀感染者傳染,因此戴口罩非常有必要。「雖然有時候的確感到挺難受的,但了解疫情情況後,我實在想不出任何理由不戴口罩。」
「雖然疫情期間有很多負面的消息,但依舊有一些正能量在感動著我們。」彼得說,當他回來後,在機場、在社區,他看到了許許多多身穿防護服的志願者,他們在行動,中國在行動。
△彼得·所羅門一家
正如英國著名樂評人
諾曼·萊布雷希特
在其個人博客上
對上海交響樂團的評價
——相比病毒
愛和希望會傳播得更快
這份「愛和希望」
是樂團傳遞給演奏員的關切和愛護
更是上海這座城市
傳遞給其居住者的放心與安心
記者:王佳妮、劉昊、汪偉秋
編輯:董俊成、小能手
審稿:李宏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