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好老師 2020年的第593 篇文章 -
從央視離開後到現在,我有了三重身份:教育公司董事長、母親和投資人。這三重身份為我帶來了不同的視野和思考。
每年,我可以觀察到超過10萬名孩子的學習偏好和狀態;我的投資不僅涉及教育行業,還涉及醫療行業,一個趨勢表明:不遠的未來,一個人的壽命長達100歲將不再是新鮮事兒——哪怕我們60歲退休,也只是「人到中年」。這還意味著,孩子們有更大機率面對延長的人生。
作為一名初三男孩的母親,我開始思考:孩子在延長的人生中,要具備怎樣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迎接未來的挑戰,讓自己變得幸福,找到生活的意義?
我認為,有四個基礎能力非常重要:終身學習力、找到樂趣的能力、有質量的生命力、社交能力。
而這些能力,孩子們或許不能在學校全部學到手,那麼,我們應該做什麼?
01
終身學習力
先說終身學習力,且不論學習技巧,有兩項能力是現在的孩子普遍比較缺乏的。
一是學習自驅力,也就是說不是父母覺得孩子要,而是孩子自己願意學什麼的能力;
二是學習自定義的能力,本質上是一個元認知的能力,即知道自己要學什麼,以及知道自己學會了沒有。
實際上,很多初高中孩子即便在學校成績還不錯,其主動意識也是比較差的,這就是學習自驅力缺乏的表現,也是許多家長最苦惱的事情——孩子不願意學怎麼辦?
「願意學」這件事情有兩個詞是始終有效的:
第一個,有用。孩子要理解學習的意義,這個意義不是學好了能考一個好學校,而是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抽象的、遠期的,得讓孩子明確每一個學到的知識到底在現實生活當中有什麼作用。
第二個,有趣。孩子覺得學習過程是有趣的,可以激發他的自信心。
我們觀察到,中國孩子在語文閱讀當中,一直感到跨文本非連續性閱讀是難點,可是一旦讓孩子建立「原來學習是有用的、能解決問題」的想法,他的動力自然會出現。
舉個例子,語文課的三年級孩子遇到過這樣一道題,爺爺需要在某一天的12點之前去參加老戰友的聚會,請根據車票信息和相關優惠政策幫爺爺選擇最合適的車次。
這意味著,孩子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不同的文體當中,比如火車票的購買規則、爺爺的口述等不連續的信息中,提取有價值的文本,然後進行信息整合,最後成功幫爺爺買到票。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孩子充滿了學習的動力。
但很多的家長不接受這一點,他會問,語文課為什麼會出一道數學題呢?所以,學習的有效性也是需要家長理解的。
照片裡的場景是我在北京十一學校未來城分校的課堂上拍的,一群一年級學生用一整天進行項目式學習,這天他們的任務是重新整理班裡的圖書角。孩子們並不覺得自己在上課,但語文課的閱讀,數學課的數字排列,科學課涉及的方位,他們都學到了。
其中有一件事情,我的印象特別深刻,就是這群孩子自己決定將圖書按顏色分類。一本書的封面未必是一個顏色,怎麼確定一本書到底屬於什麼顏色呢?孩子們的協商結果是,底色是什麼顏色就判定為什麼顏色。
這涉及很多成年人都缺乏的溝通能力,可以看到,一年級孩子在學習過程當中也能很好地掌握,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孩子們的主動參與性非常強。
自驅力需要教學改革,更需要家長配合,千萬不要拔苗助長,給孩子帶去不必要的損傷。
我經常會收到這樣的提問:「孩子幾歲可以開始學寫字?」其實,寫字對手部的精細動作要求很高,很多家長會在孩子還沒有經歷繪畫敏感期,手指沒有得到特別好的精細化訓練之前,就讓孩子寫字,結果,孩子在寫字這件事情上特別受挫折。
晚一點沒關係,若一開始就讓他覺得寫字是一件特別難、容易受挫的事情,孩子最後就更不願意了。
同樣的,幼升小時,把大班孩子送去提高班也是一種拔苗助長,容易讓孩子在上學之前,就對上學這件事充滿了不情願、厭惡感。所以家長最需要是不要給孩子帶去不必要的傷害,保護好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自驅力。
關於學習自定義的能力,孩子要知道學習的目標,怎樣學到知識以及自己是否學到了。
但很多家長回家之後只問三個問題:「作業做了嗎?」「今天都會了嗎?」「考試考幾分?」
實際上,真正的靈魂三問應該是這樣的:
「這節課你有什麼目標?」
——當然,好的教學會跟孩子對標目標,教學、學習、家長三方若都能夠對齊目標,對孩子的影響會非常大。
「你學會了什麼樣的方法和工具?」
——要關注孩子學習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
「你能給我舉個例子嗎?」
——這意味著孩子學到了之後還能夠舉一反三。
一旦家長問出這樣的靈魂三問,無論是親子溝通,還是培養孩子自定義的學習能力都會有極大的幫助。
02
能夠找到樂趣的能力
在找樂趣的能力裡,現在孩子最缺的是什麼?
不是通常認為的更多選擇,實際上,恰恰是選擇太多且來得全不費工夫,於是放棄一個樂趣變得非常輕易。
若想一個樂趣成為孩子終生樂趣,需要「肯拼一把」的意志,肯在自己特別難的時候,依然堅持樂趣的能力。
這一點才是現在的孩子最缺的,而這個能力是需要家長的引導和支持。
在我兒子12歲的時候,我帶他做了一件挺酷的事情:帶他去攀登非洲的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這座山最低的攀登年齡就是12歲。
我當初想讓他去體驗一下:有些事情你不把自己逼到極致,永遠無法體會樂趣到底有多大。
攀登的過程耗時整整5天,我和他都經過了三次肌糖原和肝糖原全部耗盡的狀況,這相當於一輛車徹底沒有油了。而且在最後衝頂的階段,我不能一直在他的身邊。最後一天晚上,我給教練一個囑託:「在安全的前提下,他能不能繼續攀登,這個事情你決定;要不要繼續攀登,他決定。」
凌晨,我比兒子更早抵達山頂,然後一直等他,不知道他會不會把自己逼上山頂。差不多兩個小時之後,看到他橙黃色的身影。作為一個淚點很高的人,那一刻我眼眶也溼潤了。
後來,我問他,「那麼難,你的運動能力比我還差,為什麼一定要讓自己到山頂?」他說,「我來了不就是奔這件事情去的嗎。」
我更加難忘的是,從山頂往下撤的時候,他始終走在我的前面。那種興奮,那種樂趣,是我在他12年的人生中從來沒有見到過的,更重要的是,我讓一個男孩經歷過了——什麼事情不逼自己一把,永遠無法知道自己可以做到。
家長也需要具備一個重要能力:當孩子所尋找的樂趣方向跟你的預想並不一致時,為孩子的異想天開提供適當支持。
一名5歲的孩子發現姥爺家山後面的巖石上有個腳印,可能是食肉恐龍的腳爪印,他把發現告訴了自己的父母,說他一定要去拍下來,並且聯繫恐龍課的老師。如果你是他的父母會怎麼辦?
具體而言,孩子提出的要求是:我要回巴中姥爺家,後山石頭上的凹印幫我一起打掃乾淨,我還要聯繫我的老師。
這三件事情其實有一定成本,一般父母可能就會覺得,「別胡說了,哪有5歲的孩子能發現恐龍腳印的,你以為是地上的鋼蹦那麼好撿?」很多的家長都會因為自己的懶和不相信,拒絕給孩子提供這樣的支持。
但這個孩子的父母選擇支持孩子,他的父母相信孩子通過學習會有自己的發現,這使得這個孩子成為世界上最小的恐龍腳印發現者。
03
有質量的生命力
更有質量的生命力,其背後是成年人都難以做到的——自律與克制。
自律克制怎麼幫助孩子培養起來?
最重要的是家庭氛圍。如果家長回家就躺著玩手機,或者放鬆一下精神,同時,希望孩子進行閱讀,便會成為一件很難的事情。
所以,自律與克制需要用家庭氛圍來完成。
你自己是愛鍛鍊的人嗎?你自己是吃東西有克制的人嗎?你自己是有閱讀和學習習慣的人嗎?這部分對於未來的家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04
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的背後其實是溝通與協作。很多的家長會把孩子不善於溝通,說成孩子的優點,說他老實或者說只是內向而已。
內向和外向,這兩個性格沒有好壞,但是溝通與協作的能力是面向未來的人必須具備的能力。
這個能力在學校的教育當中,已經開始得到重視,但是我覺得重視的程度遠遠不夠。從調查結果來看,全國還有大量的學校並沒有進行這樣的課堂學習方式,對於孩子來說,就缺少了很多與同齡夥伴溝通與協作能力的機會。
這不僅是孩子的底層能力,而且對孩子自信心的提升會有非常大的影響。
我認識一個孩子,他的爸爸曾想送他去看心理醫生。他學會用PPT公開演講後,在班上做了一個主題是「我有這樣一個爸爸」的演講。爸爸收到老師發來的錄像時,激動難以言表。因為爸爸不僅發現原來孩子是可以在全班面前表達,而且第一次知道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樣子。
這就是溝通與表達的魅力。但是,很多學校會把溝通當做技巧性的內容。也常有人問我,前央視主持人是不是能教孩子一些基本的技巧,幫助他們溝通與表達?
我要告訴大家,溝通與表達真正的核心其實是清晰的思維能力。
我們可以培養孩子用審辯性思維解決生活當中遇到的問題。比如,小孩子和朋友交往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如果我的好朋友,說話時總用力拍我,讓我很不舒服,我該直接告訴他嗎?」這不是一道簡單的辯論題,孩子可以學著用審辯性思維解決,至於最後的答案由孩子們自己選擇。
這 6 步分別是:明確問題;定義問題的邊界;羅列出足夠的選項;分析每一個選項的利弊;找出最優解;實踐並修正自己的行為。
有了這樣的思維方式,孩子能解決身邊很多值得思考,即使大人也未必有標準答案的事情,也可以用審辯性思維6步進行小組討論,或者進行自己的觀點表達。
我們發現很多成年人對審辯性思維的應用非常缺乏。而對於孩子來說,三年級下可以起步,四年級可以有效地應用到小組討論裡,五年級可以有效地解決生活當中的問題。
我希望每一個孩子都有面向未來的底層能力的儲備,也希望每個學校和家長都能夠共同來支撐孩子培養面向未來的能力。
作者 | 張泉靈
來源 | 星教師,整理自作者於第七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的演講
責任編輯 | 李孜
點分享
點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