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泉靈:更好地面向未來,孩子需要構築四項底層能力|關注

2020-12-15 中國教育報好老師

- 這是好老師 2020年的第593 篇文章 -

從央視離開後到現在,我有了三重身份:教育公司董事長、母親和投資人。這三重身份為我帶來了不同的視野和思考。

每年,我可以觀察到超過10萬名孩子的學習偏好和狀態;我的投資不僅涉及教育行業,還涉及醫療行業,一個趨勢表明:不遠的未來,一個人的壽命長達100歲將不再是新鮮事兒——哪怕我們60歲退休,也只是「人到中年」。這還意味著,孩子們有更大機率面對延長的人生。

作為一名初三男孩的母親,我開始思考:孩子在延長的人生中,要具備怎樣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迎接未來的挑戰,讓自己變得幸福,找到生活的意義?

我認為,有四個基礎能力非常重要:終身學習力、找到樂趣的能力、有質量的生命力、社交能力。

而這些能力,孩子們或許不能在學校全部學到手,那麼,我們應該做什麼?

01

終身學習力

先說終身學習力,且不論學習技巧,有兩項能力是現在的孩子普遍比較缺乏的。

一是學習自驅力,也就是說不是父母覺得孩子要,而是孩子自己願意學什麼的能力;

二是學習自定義的能力,本質上是一個元認知的能力,即知道自己要學什麼,以及知道自己學會了沒有。

實際上,很多初高中孩子即便在學校成績還不錯,其主動意識也是比較差的,這就是學習自驅力缺乏的表現,也是許多家長最苦惱的事情——孩子不願意學怎麼辦?

「願意學」這件事情有兩個詞是始終有效的:

第一個,有用。孩子要理解學習的意義,這個意義不是學好了能考一個好學校,而是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抽象的、遠期的,得讓孩子明確每一個學到的知識到底在現實生活當中有什麼作用。

第二個,有趣。孩子覺得學習過程是有趣的,可以激發他的自信心。

我們觀察到,中國孩子在語文閱讀當中,一直感到跨文本非連續性閱讀是難點,可是一旦讓孩子建立「原來學習是有用的、能解決問題」的想法,他的動力自然會出現。

舉個例子,語文課的三年級孩子遇到過這樣一道題,爺爺需要在某一天的12點之前去參加老戰友的聚會,請根據車票信息和相關優惠政策幫爺爺選擇最合適的車次。

這意味著,孩子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不同的文體當中,比如火車票的購買規則、爺爺的口述等不連續的信息中,提取有價值的文本,然後進行信息整合,最後成功幫爺爺買到票。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孩子充滿了學習的動力。

但很多的家長不接受這一點,他會問,語文課為什麼會出一道數學題呢?所以,學習的有效性也是需要家長理解的

照片裡的場景是我在北京十一學校未來城分校的課堂上拍的,一群一年級學生用一整天進行項目式學習,這天他們的任務是重新整理班裡的圖書角。孩子們並不覺得自己在上課,但語文課的閱讀,數學課的數字排列,科學課涉及的方位,他們都學到了。

其中有一件事情,我的印象特別深刻,就是這群孩子自己決定將圖書按顏色分類。一本書的封面未必是一個顏色,怎麼確定一本書到底屬於什麼顏色呢?孩子們的協商結果是,底色是什麼顏色就判定為什麼顏色。

這涉及很多成年人都缺乏的溝通能力,可以看到,一年級孩子在學習過程當中也能很好地掌握,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孩子們的主動參與性非常強。

自驅力需要教學改革,更需要家長配合,千萬不要拔苗助長,給孩子帶去不必要的損傷。

我經常會收到這樣的提問:「孩子幾歲可以開始學寫字?」其實,寫字對手部的精細動作要求很高,很多家長會在孩子還沒有經歷繪畫敏感期,手指沒有得到特別好的精細化訓練之前,就讓孩子寫字,結果,孩子在寫字這件事情上特別受挫折。

晚一點沒關係,若一開始就讓他覺得寫字是一件特別難、容易受挫的事情,孩子最後就更不願意了。

同樣的,幼升小時,把大班孩子送去提高班也是一種拔苗助長,容易讓孩子在上學之前,就對上學這件事充滿了不情願、厭惡感。所以家長最需要是不要給孩子帶去不必要的傷害,保護好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自驅力。

關於學習自定義的能力,孩子要知道學習的目標,怎樣學到知識以及自己是否學到了。

但很多家長回家之後只問三個問題:「作業做了嗎?」「今天都會了嗎?」「考試考幾分?」

實際上,真正的靈魂三問應該是這樣的:

「這節課你有什麼目標?」

——當然,好的教學會跟孩子對標目標,教學、學習、家長三方若都能夠對齊目標,對孩子的影響會非常大。

「你學會了什麼樣的方法和工具?」

——要關注孩子學習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

「你能給我舉個例子嗎?」

——這意味著孩子學到了之後還能夠舉一反三。

一旦家長問出這樣的靈魂三問,無論是親子溝通,還是培養孩子自定義的學習能力都會有極大的幫助。

02

能夠找到樂趣的能力

在找樂趣的能力裡,現在孩子最缺的是什麼?

不是通常認為的更多選擇,實際上,恰恰是選擇太多且來得全不費工夫,於是放棄一個樂趣變得非常輕易。

若想一個樂趣成為孩子終生樂趣,需要「肯拼一把」的意志,肯在自己特別難的時候,依然堅持樂趣的能力。

這一點才是現在的孩子最缺的,而這個能力是需要家長的引導和支持。

在我兒子12歲的時候,我帶他做了一件挺酷的事情:帶他去攀登非洲的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這座山最低的攀登年齡就是12歲。

我當初想讓他去體驗一下:有些事情你不把自己逼到極致,永遠無法體會樂趣到底有多大。

攀登的過程耗時整整5天,我和他都經過了三次肌糖原和肝糖原全部耗盡的狀況,這相當於一輛車徹底沒有油了。而且在最後衝頂的階段,我不能一直在他的身邊。最後一天晚上,我給教練一個囑託:「在安全的前提下,他能不能繼續攀登,這個事情你決定;要不要繼續攀登,他決定。」

凌晨,我比兒子更早抵達山頂,然後一直等他,不知道他會不會把自己逼上山頂。差不多兩個小時之後,看到他橙黃色的身影。作為一個淚點很高的人,那一刻我眼眶也溼潤了。

後來,我問他,「那麼難,你的運動能力比我還差,為什麼一定要讓自己到山頂?」他說,「我來了不就是奔這件事情去的嗎。」

我更加難忘的是,從山頂往下撤的時候,他始終走在我的前面。那種興奮,那種樂趣,是我在他12年的人生中從來沒有見到過的,更重要的是,我讓一個男孩經歷過了——什麼事情不逼自己一把,永遠無法知道自己可以做到。

家長也需要具備一個重要能力:當孩子所尋找的樂趣方向跟你的預想並不一致時,為孩子的異想天開提供適當支持。

一名5歲的孩子發現姥爺家山後面的巖石上有個腳印,可能是食肉恐龍的腳爪印,他把發現告訴了自己的父母,說他一定要去拍下來,並且聯繫恐龍課的老師。如果你是他的父母會怎麼辦?

具體而言,孩子提出的要求是:我要回巴中姥爺家,後山石頭上的凹印幫我一起打掃乾淨,我還要聯繫我的老師。

這三件事情其實有一定成本,一般父母可能就會覺得,「別胡說了,哪有5歲的孩子能發現恐龍腳印的,你以為是地上的鋼蹦那麼好撿?」很多的家長都會因為自己的懶和不相信,拒絕給孩子提供這樣的支持。

但這個孩子的父母選擇支持孩子,他的父母相信孩子通過學習會有自己的發現,這使得這個孩子成為世界上最小的恐龍腳印發現者。

03

有質量的生命力

更有質量的生命力,其背後是成年人都難以做到的——自律與克制。

自律克制怎麼幫助孩子培養起來?

最重要的是家庭氛圍。如果家長回家就躺著玩手機,或者放鬆一下精神,同時,希望孩子進行閱讀,便會成為一件很難的事情。

所以,自律與克制需要用家庭氛圍來完成。

你自己是愛鍛鍊的人嗎?你自己是吃東西有克制的人嗎?你自己是有閱讀和學習習慣的人嗎?這部分對於未來的家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04

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的背後其實是溝通與協作。很多的家長會把孩子不善於溝通,說成孩子的優點,說他老實或者說只是內向而已。

內向和外向,這兩個性格沒有好壞,但是溝通與協作的能力是面向未來的人必須具備的能力。

這個能力在學校的教育當中,已經開始得到重視,但是我覺得重視的程度遠遠不夠。從調查結果來看,全國還有大量的學校並沒有進行這樣的課堂學習方式,對於孩子來說,就缺少了很多與同齡夥伴溝通與協作能力的機會。

這不僅是孩子的底層能力,而且對孩子自信心的提升會有非常大的影響。

我認識一個孩子,他的爸爸曾想送他去看心理醫生。他學會用PPT公開演講後,在班上做了一個主題是「我有這樣一個爸爸」的演講。爸爸收到老師發來的錄像時,激動難以言表。因為爸爸不僅發現原來孩子是可以在全班面前表達,而且第一次知道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樣子。

這就是溝通與表達的魅力。但是,很多學校會把溝通當做技巧性的內容。也常有人問我,前央視主持人是不是能教孩子一些基本的技巧,幫助他們溝通與表達?

我要告訴大家,溝通與表達真正的核心其實是清晰的思維能力。

我們可以培養孩子用審辯性思維解決生活當中遇到的問題。比如,小孩子和朋友交往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如果我的好朋友,說話時總用力拍我,讓我很不舒服,我該直接告訴他嗎?」這不是一道簡單的辯論題,孩子可以學著用審辯性思維解決,至於最後的答案由孩子們自己選擇。

這 6 步分別是:明確問題;定義問題的邊界;羅列出足夠的選項;分析每一個選項的利弊;找出最優解;實踐並修正自己的行為。

有了這樣的思維方式,孩子能解決身邊很多值得思考,即使大人也未必有標準答案的事情,也可以用審辯性思維6步進行小組討論,或者進行自己的觀點表達。

我們發現很多成年人對審辯性思維的應用非常缺乏。而對於孩子來說,三年級下可以起步,四年級可以有效地應用到小組討論裡,五年級可以有效地解決生活當中的問題。

我希望每一個孩子都有面向未來的底層能力的儲備,也希望每個學校和家長都能夠共同來支撐孩子培養面向未來的能力。

作者 | 張泉靈

來源 | 星教師,整理自作者於第七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的演講

責任編輯 | 李孜

點分享

點點讚

相關焦點

  • 關於孩子教育的那些困擾,聽聽張泉靈老師這幾點建議,收穫頗多
    對此,張泉靈老師提倡一種「大生活」的學習法,在學校知識和日常生活間搭一座橋梁,而不是把應試教育和生活隔離開。她說,所有職業,底層能力相通,頂尖能力相似,能力可以遷移。「大生活」的學習法,提升孩子對於教科書上知識的興趣,讓他感覺到學校知識在現實生活中有價值。
  • 構築未來世界孩子的「上海堡壘」你需要培養孩子這五大生存能力
    未來需要的人才都應該擁有何種能力?這些能力要如何培養?而我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在研究面向未來的孩子應當擁有的能力的問題。今天也與大家分享,未來的人才需要的核心能力,以及培養這些能力的具體方法。未來教育,是立足未來的教育,還是預測教育的未來?目前大部分未來教育話題,談論的是炫酷科技感的未來教室,以及未來學校的樣子。一切從孩子出發,才是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預測未來學校長什麼樣子,這是典型的供應方思維;而關注如何立足未來在當下培養孩子,這才是從孩子的發展需求出發。
  • 通信雲步入最好時代 融雲構築面向未來通信能力
    5G時代讓各類數字信息建設駛入新的快車道,特別是與5G共生共長的通信雲,正成為各行業無處不在的底層基礎技術。當前,通信雲已步入2.0階段,完成從傳統通信向提供「IM+實時音視頻」整合通信能力的「網際網路通信雲」的迭代。
  • 全優加實實在在培養孩子九大能力 構築孩子未來教育的基石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孩子們必須具備哪些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呢?這幾乎是當下所有家長的焦慮,這也是全優加早教託育致力於探索與開發早期教育課程思考的問題。   對幼兒而言,人際交往能力、同理心、學習力、獨立解決問題能力、探索力、創造力、領袖氣質、情緒管理能力和自信心這九大能力素養是未來發展的基石,這些能力的獲得將極大地有利於寶寶健康成長、終身受益。
  • 被商業裹挾的「語文老師」張泉靈
    從中小學生課外閱讀到作文課,張泉靈和她背後的「少年得到」團隊幾乎開啟了「包圓」的模式,總之,就是能解家長和孩子長期想解但解決不了的「大語文」學習的難題。不可否認的是,作為北大求學背景、央視前知名主持人的張泉靈,其知性的形象深受廣大家長認可;而且,張泉靈和少年得到團隊推出的系列課程不可謂出發點不良善、課程設計不可謂不趨於完美、教學形式和方法不可謂不喜聞樂見。
  • 對話紫牛張泉靈:移動直播是未來趨勢,但曾因內心恐懼而錯過風口
    從央視出來轉型網際網路的媒體人不在少數,但像張泉靈這樣快速進入狀態的卻並不多。去年7月,張泉靈確認從央視離職,加盟獵豹移動旗下的紫牛基金擔任合伙人,在這一年內,她頻繁地看項目、出席活動、分享自己轉型投資人的經驗和心得。5月10號,紫牛基金的第一期投資項目在獵豹移動總部進行了路演,張泉靈親自為自己這一年來的投資項目進行了站臺。
  • 張泉靈《知識春晚》強推編程貓:為什麼遊戲化教學有助學編程
    讓孩子學編程,不是讓孩子成為程式設計師,也不是成為遊戲開發者。而是通過遊戲化教學的方式,讓孩子更好地了解程序背後的機制。所謂遊戲化教學,是通過遊戲元素或方法的加入讓孩子在遊戲中不斷試煉,總結策略及規律,反思生活中的自己,學會用遊戲化的思維看待問題的學習方法。它能夠促進孩子將學習的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提高自信心和效能感,培養孩子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 未來春藤家長學院「關注未來 春藤點亮未來」活動在杭州舉行
    9月20日,未來春藤家長學院「關注未來春藤·點亮未來」活動在杭州舉行。  你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讓自己成為更好的家長。未來春藤創始人喻穎正,帶著他的「人生算法」走進浙江,老喻花了10年時間探索實現財富與幸福所應掌握的「通用底層能力」總結出一個完整的人生算法作業系統,任何一個人,只要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算法,就有機會突破命運的局限,實現富足自由的人生,正是有著這樣的底層邏輯思維,才孕育了春藤家長學院。  當今時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在發生著劇變,教育變革也迫在眉睫,我們的孩子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 張泉靈代言的編程貓三個月內兩次融資 少兒編程教育吸金才開始
    【聽楊姐說】 2月2日,素有「北大才女」、「央視名嘴」等標籤,曾主持過《東方時空》、《焦點訪談》的張泉靈面向自己1100多萬微博粉絲推薦一款少兒編程學習平臺:編程貓。 STEAM教育是當今流行於歐美的一種極具創意面向少兒的教育方式。STEAM分別代表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數學(Mathematics)。在編程貓,孩子們以編程為入口,藉助科技的力量,用全新的角度關注問題、解決問題。
  • 衝出底層的資本:如何讓孩子獲得更多的議價能力?
    01議價能力,是孩子可以控制的未來。今天的教育我們需要認識到,課本教育,已經是基礎教育,大家學的都是一樣的東西,已經沒有太多的競爭力,在學校裡學的知識都屬於易得性,是很容易就得到的,它不屬於優勢資源。真正讓一個孩子未來處於劣勢還是優勢,是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課本之外的內容,具有個性化和創造力的東西,這才是難得性。比如一個孩子未來他做醫生,他會是那個最懂病人的醫生,身心問題,雙管齊下,能最大限度地幫助到病人;比如孩子做律師,他的辯論要切中要害,有理有據,深入人心;做老師,既能侃侃而談,引經據典,又有人格魅力影響到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 到底什麼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每個中國家庭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對一個問題:想給孩子一個輕鬆快樂的童年,但也不想他落於人後,到底怎麼樣才是給孩子最好的?今天,就要和大家分享前央視著名主持人張泉靈關於家庭教育的一些感觸。如果需要長時間的培養才能有效果的能力優先級就要靠前,因為這個能力對未來孩子是否能夠成為一個有能力的、幸福的人至關重要。對於張泉靈來說有兩件事情的優先級非常地靠前:第一件事情就是孩子是否有認知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認知周邊人的情緒和行為,以及和別人相處的能力,我們今天把它統稱為情商。
  • 面向未來的教育 就是讓孩子擁有更多可能性
    從基本的3R、關鍵的4C到結合知識、能力和態度的素養,這樣的大概念,落在教育現場,唯有透過多元的創新,才能具體實踐。未來教育五大新面向面向1:好奇心+探索力=邁向未來新動能從OECD未來能力提到的面向中,不難看出特質、態度等情意層面,是未來教育的一大重點。
  • 少年得到獲上億元A+輪融資,張泉靈參與語文課程的研發和教學
    少年得到獲上億元A+輪融資,張泉靈參與語文課程的研發和教學 作者:那子 發布時間: 2019-11-13 12:00
  • 《知識春晚》張泉靈強推4-7歲編程貓小火箭幼兒編程
    在"教好娃"的環節中,編程貓少兒編程因為其「趣味性」和「多用性」教學方式,不僅能讓孩子長知識,而且還能漲成績,被《知識春晚》隊長——張泉靈現場強烈安利。被譽為眾多學習方式中不多見的"有效跨界",能讓孩子一份時間學兩樣以上的知識,最重要的是能夠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遇到難題知道"怎麼辦",簡直就是育娃神器。
  • 緩解中國父母式焦慮之: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
    面向未來是向陽而不焦灼看大片開放的向日葵,明媚耀眼,隨陽而動。面向未來的孩子應該如此——自信陽光,遇事豁達,看事通透,不斤斤計較,不患得患失。有遠見的孩子積極樂觀,即使有焦灼,也能把它化為動力,也為逆襲的燎原之勢。
  • 不要錯過3-8歲關鍵期 培養孩子底層思維能力
    通常,被家長問道這個問題後,我都會再次強調:看事情不能只看表象,之所以會存在學習力的差異,根本原因在於孩子的底層思維模式的不同。一.思維能力的培養到底培養什麼?為什麼要強調孩子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為了讓孩子能在未來具備持續學習和探索的能力,保持應用和商業敏銳度,會利用最新的科技動手實現自己的創意和計劃,對孩子的思維能力的培養應該涵蓋自然科學、哲學思辨 、智能信息、學術研究 、商業啟蒙 、工程技術這六大領域,並且根據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發展特點劃分難度。
  • 薦讀 | 面向未來的教育 就是讓孩子擁有更多可能性
    從基本的3R、關鍵的4C到結合知識、能力和態度的素養,這樣的大概念,落在教育現場,唯有透過多元的創新,才能具體實踐。未來教育五大新面向面向1:好奇心+探索力=邁向未來新動能從OECD未來能力提到的面向中,不難看出特質、態度等情意層面,是未來教育的一大重點。
  • 紫牛基金張泉靈:雖恐懼失敗 但也要滿足好奇心
    她在張泉靈辭職日記中說自己希望跳出魚缸,跳出「固定的思維模式」;她也快速進入角色,以一個投資人的角度做出趨勢判斷「視頻內容未來最賺錢」。鈦媒體再次對話張泉靈,深入聊聊她的職業選擇和心路歷程。採訪當天,張泉靈的小孩突然生病,採訪完她必須先回去帶孩子看病。素顏的張泉靈有些焦急地大步走進採訪室,但是一看到記者,她職業性的調整好狀態,微笑瞬間浮現在臉上。
  • 華德福教育:面向未來的三種關鍵能力培養!
    導讀2016年教育部頒發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方案中,能力的培養被放在了重中之重。而在大陸流行了十多年的華德福教育也很注重孩子「頭、心、手」的培養,概括起來就是:思維能力、情感能力、行動能力這三種能力。教育面向未來,能力的培養將遠遠超越知識灌輸。
  • 未來教育五大新面向
    面向1:好奇心+探索力=邁向未來新動能從OECD未來能力提到的面向中,不難看出特質、態度等情意層面,是未來教育的一大重點。用教育現場的術語來說,就是要讓孩子找到強勁的學習動能,激起好奇心、擁有探索力。「老師要做的,就是為孩子搭建一個探索的平臺,」臺北市濱江國小教師林姿君說,讓孩子有空間能夠自發性的學習,當他對新的領域產生好奇心時,他就會想要主動出擊去學習。林姿君特別強調,孩子的想像跟創意是無限的,給他們更多的關注與肯定,孩子能夠發揮的面向會超乎大人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