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書如山倒,家裡地方小」、「買書一時爽,搬家淚兩行」……
如果你也是一位重度囤書患者,一定對書太多沒地方放,搬家捨不得扔,帶走又麻煩的困擾感同身受。對於「閒置」書籍來說,最佳處置方式不外乎將其交給喜歡此書的人,但二手書交易卻是件費時費力之事,時間不緊迫尚可在閒魚、豆瓣同城、孔夫子舊書網等平臺花十天半個月等待有緣人;若是時間緊迫,縱使於心不忍,也只能選擇捐了扔了紮成捆賣了。
因此,當效仿BOOKOFF的多抓魚出現之後,囤書症患者們仿佛獲得了救贖,在口口相傳之下,文藝青年趨之若鶩,恨不得將所有藏書都掃碼入庫。多抓魚公眾號收穫30萬用戶的同時,也相繼獲得了由險峰長青領投的天使輪,由經緯中國領投的A輪,以及騰訊的新一輪投資。
但,在一眾好評聲中,批評聲也此起彼伏,二手書市場的新晉玩家多抓魚口碑兩極分化。多抓魚想成為中國BOOKOFF,這件事真的靠譜嗎?
效仿BOOKOFF,多抓魚為二手書市場添一劑良藥
多抓魚的回收流程為:用戶掃碼-機器審核並估價-快遞上門收書-人工審核-付款-翻新-上架。從回收流程來看,多抓魚與孔夫子舊書網等C2C模式的二手書店相比,有三方面優點。
統一定價:孔夫子舊書網等C2C模式的二手書店,賣家可以自由定價,圖書質量平臺不可控。微博上有位備受尊敬的老師,每次一推薦絕版繪畫參考書,孔夫子舊書網上的個人賣家便會伺機哄抬價格,混亂的市場定價導致書籍售價遠高於實際價值。
但,在BOOKOFF模式中,用戶實際是將書籍賣給平臺,再由平臺統一定價出售。效仿BOOOFF的多抓魚有效規避了個人出售二手書估價難,市場定價混亂的問題,用戶也不必花費大量時間與買家周旋,或在發帖散書中耗費大量時間。
統一翻新:二手交易平臺上出售的書籍,品相完整度相差千裡、正版盜版混雜,導致淘二手書體驗大打折扣。而多抓魚和BOOKOFF一樣選擇對回收的舊書進行統一翻新,在篩選階段淘汰掉影響書籍完整性和美觀的商品,經消菌殺毒後重新塑封,將書籍品相標準化。因此,多抓魚上的二手書品相較為完整,品質上也比較有保證,有效提升了用戶體驗。
統一物流:知識不僅是力量,也是沉甸甸的重量,物流成本已是阻礙線上二手圖書流通的重要因素,用戶費心費力之後,得到的可能是一個書價抵不上運費的結果。對此,多抓魚採取的辦法是與順豐合作,由順豐人員上門收書,快遞費用則由多抓魚承擔,有效避免了個人交易所獲不抵物流成本的問題。
多抓魚改善了傳統二手圖書交易市場的幾大通病,BOOKOFF模式看似在中國暢通無阻,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中國式BOOKOFF水土不服,多抓魚把誰當了假想敵?
當語境不同時,詞的意思會發生變化。中日國情有所不同,多抓魚與BOOKOFF面對的市場環境也完全不一樣,難免會水土不服。多抓魚想要促進二手書籍流通,幫用戶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卻似乎選錯了假想敵。
從價格來看,多抓魚的回收價比市場價低,回收價普遍為2-4折,只有少數書籍能以原價5折回收,多抓魚在價格上沒有優勢,用戶若有品相完好的書籍必然更願意出售給轉轉二手書等出高價的平臺,多抓魚在此階段會損失一部分優質書源。
回收價沒有優勢,售價同樣沒有優勢,多抓魚個別非絕版書定價在5折以上,甚至高於京東等圖書電商的新書定價,而品相完好的二手書定價也與新書相差無幾。或許是由於基數小,多抓魚的智能定價系統與市場定價誤差有點大。
單從圖書售價來分析,多抓魚的假想敵已經不是孔夫子等二手交易平臺,而是更接近於京東等圖書電商。但中日圖書市場的不同之處在於日本的二手交易市場也非常成熟,不少消費者甚至只消費二手商品而不選擇新品;日本讀者對紙質書的消費熱情高,紙質書的定價也非常昂貴,因此BOOKOFF折價50%出售非常優惠。
中國則不同,一是大眾消費二手商品的習慣未形成;二是紙質書與電子書並重,紙質書購買行為也主要集中在線上,《2017年上半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分析報告》顯示,全國圖書零售市場同比10%,網店同比增長30%。國內圖書定價本就低,用戶在京東、亞馬遜等平臺上購買新書也有折扣,更不用說熱愛造節的圖書電商時不時還有滿200減100等優惠購書活動,試問同樣的價格下用戶為何不選擇購買新書而選嶄新的舊書?
多抓魚的回收價低,售價與新書相差無幾,圖書品類又少,想要促進書籍的循環使用,讓更多用戶選擇多抓魚,恐怕還需要另外的吸引力。
回收機制缺點多,多抓魚給不了用戶安全感
除了價格問題之外,不妨再回顧一遍多抓魚的回收機制,看似穩妥的背後問題也很多。
其一,回收需要經過兩輪篩選,機器只能篩選出不銷售的圖書,品相需要靠人工辨別,可見多抓魚的系統尚不夠智能,回收流程繁瑣,效率不高。同時,被拒的圖書,不能和用戶購買的圖書一起寄回,用戶若想收回必須自掏運費,否則便是默認由多抓魚處理。
簡而言之,用戶不但書沒賣出去,還要花錢買回想要賣出去的書,不僅在回收舊書的交易中多做無用功,而且須支付額外成本,多抓魚與用戶間已產生信任問題。
且不去惡意揣測多抓魚如何處理不合格的舊書,是銷毀還是統一出售給其他回收機構,又或是當做公益捐出,但如此處理圖書正說明多抓魚不僅對中國的閱讀趨勢把握不夠準確,也違背了促進圖書流通的初心,並沒有讓需要二手書的人真正享受到平價二手書的便利。
其二,多抓魚回收的書側重於暢銷程度和豆瓣評分高兩點,目前回收數目僅限人文、商業、生活、科技四個類目,主動拒絕了很多書籍,如2004年之前出版的圖書、教材及教輔類圖書等。
一方面圖書品類不全,書籍的數量也相對較少,很難撐起二手書的交易市場;另一方面對二手書有需求的用戶,大多都有收集初版或者絕版書的願望,但多抓魚將回收書籍限定了範圍,也就表示用戶想通過多抓魚找絕版書無門,出售也無門。多抓魚的二手書庫存非常少,許多用戶買二手書全靠搶,並未抬升圖書的流通價值。
其三,多抓魚想通過大數據基於興趣為用戶薦書,但是書籍數量有限的情況下根本無法支撐起興趣分發,多抓魚的智能定價系統也是基於社區內的消費行為來分析,定價與市場很可能會出現脫節,這也是書籍數量不足帶來的問題。
多抓魚的創始人曾說,想服務於對價格不敏感,但是對於自己的時間和效率非常珍惜,以及他不希望這個書被浪費,理念與多抓魚比較一致的用戶。但從整個回收機制來看,多抓魚想服務的是有經濟能力的知識白領,並以默認用戶是願意丟棄書籍作為運營方式,但用戶的時間和效率已被浪費,不想書被浪費的心意也被踐踏了,這個交易流程有明顯的不公平之處。
多抓魚服務天平失衡,回收與出售兩碗水得端平
多抓魚想成為中國的BOOKOFF,但只是套用了模式,BOOKOFF如此受讀者青睞,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服務上不區別對待任一讀者。二手書交易面向兩個群體,一如BOOKOFF創始人坂本孝所說「我們的上帝有兩個,一個是來購書的讀者,另一個則是來出售舊書的供應者們。」
反觀多抓魚,只保證了購書讀者的體驗,通過特色書單、精品書籍等內容運營留住用戶,但回收機制仿佛是在勸退想分享書籍的用戶。多抓魚的定位是二手書商,於情於理多抓魚也需要將用戶體驗放在第一位,建立完善的保障機制,不然該如何留住優質圖書,再用優質圖書留住用戶呢?
BOOKOFF式的中古書店不僅勝在書籍簇新,也勝在線下服務十分貼心。如今實體書店有所回溫,露西弗等連鎖書店發展得頗有聲色,已有一定規模的多抓魚也可以嘗試在線下布局體驗店,由專業人員驗收圖書而不是交給物流企業,更能保證服務質量。更何況重資產模式雖然成本高,但在新零售背景下卻是不可或缺的優勢。
如今視覺識別與AI結合已相對成熟,多抓魚也可考慮通過攝像頭智能審核圖書以保證服務、提高效率。
總而言之,多抓魚仿照BOOKOFF的模式,雖然解決了品相缺乏標準化、估價難定、書價難抵物流成本等問題,但圖書定價上的競爭力不夠顯著,回收流程上也存在繁瑣、用戶體驗差等問題。多抓魚以改革者的身份已經抓住了一部分用戶,但未來還需解決信任問題,以及優化回收機制,才有可能在口碑與創新的雙重發酵下產生規模經濟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