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膽怯、不自信,這個「鍋」爸爸也有份兒!別什麼都怪媽媽

2020-08-25 橘媽育兒官方

文|橘媽

很多孩子膽小、不自信,做什麼事都唯唯諾諾,其實,都是大人挖的坑。

叫大人

爸媽:「快叫叔叔阿姨。」

寶寶:「……」

爸媽:「快呀!這孩子怎麼回事?」

寶寶:「……」

表演才藝

親戚1號:「會跳舞嗎?來劈個叉也行!」

寶寶:「……不會。」

親戚2號:「唱個《小蘋果》吧,很多幼兒園小朋友都會的。」

寶寶:「……」

親戚3號:「要不你背首詩吧!」

寶寶:「……」

寶寶心裡苦,但是寶寶不說呀……

有些孩子是多才多藝的,但是性格是內向的,不喜歡人多的時候,不喜歡在眾人面前展示,不喜歡上來就跟陌生人打招呼。但是家長卻要求他們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孩子不做,就打擊孩子,指責孩子「怎麼這麼沒用」,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就被打擊完了。

不過新奇的是,在教育子女這方面,大多數中國家庭中,母親的付出要多於父親。

可實際上,心理研究表明:

0-3歲的兒童,需要被無條件接受,並且需要被給予足夠的安全感,這個階段,媽媽們可以滿足。而到孩子4歲之後,需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適應性等,這時候,更需要的是父親。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親偶爾比母親更能影響孩子,尤其是在孩子4歲之後。



01

孩子膽怯不自信,爸爸脫不了干係

這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基於很多中國家庭中,父親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而言,雖然不是所有人,但是佔據了大多數。

性情暴躁,導致家庭關係緊張

先不看咱們8090這兩代,就拿這兩代的父母這輩人來說,男的普遍比較暴躁、不耐煩,聽不進去別人說的話,大男子主義,女的普遍都絮叨,不是原則問題通常不會輕易發火。

很多家庭都有打孩子的行為存在,久而久之,男人會變得更暴躁。

這是對於我身邊的人來說,我小時候在家屬院長大,我們一起玩的好的七八個小夥伴,沒有一個沒挨過父親打的,只不過下手輕重和挨打頻率不一樣,有的經常挨打,有的不常挨打,有的只是吃過巴掌,但有的直接棍子給打折。

對於那些經常挨打的孩子來講,性格就會走入兩個極端,要麼性格變得暴躁,遇事不順暴力解決,要麼性格懦弱,自卑膽怯。

而現在8090這兩代人組建的家庭中,因為吃過了挨打的苦,所以 也會儘量克制不打孩子。

但是,脾氣暴躁卻不見得能完全改掉。

因為這兩代人多是獨生子女,如果妻子懷孕了,家裡必須還有人賺錢,所以家裡的老公就扛起來主要責任,壓力很大。因此脾氣很容易暴躁,認為自己外出賺錢辛苦,對家庭成員發脾氣。

這就容易導致家庭關係緊張,讓孩子變得敏感,極度缺乏安全感,總怕爸爸媽媽吵架、怕爸爸媽媽離婚,一看到父母吵架,就會緊張惶恐,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不愛說話、缺乏活力,這樣都會導致孩子不自信。

陪伴少或不陪伴

不少家庭分工為「男主外女主內」,然而現實是,「男主外,女不光主內同時也能主外」。

男人將「男主外」貫徹落實到底,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經常扮演「甩手掌柜」的角色,還是從心底裡認為「相夫教子」是女人的責任。

然而原來越多的情況在表明著這樣的認知是錯誤的。

因為家庭教育中,父親的教育佔得比重不容忽視。

身邊不少寶媽抱怨老公一回家就躺在沙發上摳手機,孩子找他他就讓孩子找媽媽。

父親的這種忽視,孩子其實是可以感覺到的。

還有那些無效的陪伴,孩子在爸爸身邊玩,爸爸拿著手機玩,敷衍的態度,孩子也是能感受到的。

孩子會覺得自己不受重視,心底會畫下一個大大的問號:爸爸是不是不喜歡我?

慢慢地,爸爸的缺位就影響了孩子做事的專注度和自信心。

對孩子要求嚴格卻又不善表達愛

其實對孩子要求嚴苛的人可能是爸爸,也可能是媽媽,但是通常男性比起女性來,不擅長對孩子表達愛。

因此在孩子眼中,父親就是一個苛刻的人,孩子感覺自己不討父親喜歡,做什麼都得不到父親認可一樣。慢慢地也會變得懦弱、不自信。

而且這樣的父親,更容易養出一味討好別人、迎合別人的討好型人格的人,漸漸的沒有了自我。


02

其實,讓孩子自信起來,父親比母親更擅長。

同樣的事情,父親和孩子一起做,要比母親帶孩子做,效果更好。

多帶孩子戶外活動

不管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父親陪玩是最幸福的。因為父親在帶孩子這方面和母親完全是兩種方式。

玩耍的時候,母親只想著安不安全,比較保守,所以孩子的很多想法,母親會駁回。

但是父親不一樣,他會優先讓孩子高興,只要孩子高興、不哭就可以了。而且父親的力量通常比母親更大,在保護孩子這方面,父親也會選擇自己有把握能保護好孩子的項目,讓孩子試著去冒險。

在一次次的挑戰中,孩子就能獲得更多的成就感,這是自信心建立的一個基礎,而且每次被父親保護,也能給孩子增加安全感,這兩樣東西,都能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信。

父親多多誇孩子

父親作為一家之主,在家中的地位在孩子眼中可是很高的,所以,父親的肯定對孩子來講是更大的鼓勵。

而且表揚,不光是一種肯定,更是對孩子表達愛的方式。

對於孩子來講,他們早就在心裡形成了「被他表揚=被他喜歡」的公式,所以,一定要多多表揚自己的孩子,無論做的好與不好,只要孩子比上次進步,那就都是值得表揚的事。

多表揚孩子的進步、努力,表揚時說些具體的,比如「這次比上一次更好,說明寶寶努力了」等這樣的表達。

少誇聰明、棒、天賦,這樣會讓孩子認為這是天生的,容易變得自負而不是自信。

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一個家庭,夫妻關係是放在首位的,只有夫妻關係和睦了,家裡的一切才都能好。

所以,一定要盡全力去維持父親關係和睦。

畢竟這是夫妻兩個人的事,都需要做努力。

但是希望寶爸們可以理解一下寶媽照顧孩子的不容易,寶媽抱怨,那就多傾聽。

寶媽要吵架,千萬別一聲不吭,摔門就走。

希望男人可以主動認錯。雖然事實是兩個人都有錯,但是男人率先認錯,並不是很沒有面子的事,寶媽可能在你認錯時繼續嘮叨幾句,但是通常事後也會自我反省意識到自己也有錯。

畢竟,寶媽帶孩子不容易,瑣事一堆,一點都不比在外工作輕鬆,而且有的寶媽還是一邊工作一邊帶娃。所以在吵架認錯這件事上,男人先低個頭也沒什麼,對不對?

希望所有的寶爸能夠意識到,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自己的責任也很大,別總是責怪寶媽這做的不行,那做的不好,最傷人的一句話就是「你看你把孩子教成什麼樣了」,明明孩子是一起生,教養當然也要一起。

相關焦點

  • 孩子不自信,脾氣暴躁,一不高興就說:我不喜歡媽媽,壞媽媽
    關於如何養育孩子這個話題,一直是大家所關注的,可以說這是一個家庭問題,也延伸到了一個社會問題,因為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所以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使我們十分不得解。在這裡我們會不定期的請作家,兼親子教育家的龍春華老師,來為大家答疑解惑。
  • 孩子膽怯不自信,家長到底應該如何去改變?
    我們身邊有很多的例子以及家長,都是這麼認為:孩子現在這樣子沒關係,長大之後都會好起來的。但是真的是這樣子的嗎?身邊有不少的案例告訴我們,孩子從小性格暴躁自私長大之後也會如此,從小膽怯不自信的孩子長大之後會變得自卑懦弱,諸如此類的案例不計其數,那麼又是哪來的勇氣讓你覺得長大後孩子就會有所改變呢?
  • 這種媽媽帶出來的孩子,在別人面前是乖小孩,自己在家卻卑微膽怯
    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乖巧聽話一點,不要一天咋咋呼呼的,到處犯錯惹事,但也有不少寶媽覺得自家孩子乖巧之餘,有些過於內向膽怯了。其實這和家長的教育分不開關係,尤其是寶媽的教育。,看見她媽媽後老師不再奇怪小溫班上的一位女同學成績很好,每次考試基本都是前三名,但與其他學習成績很好的同學不一樣,這個女同學說話總是很小聲,習慣性地低著頭。
  • 我的膽怯
    對孩子我曾惱羞成怒過,舉手無措過,悵然所失過,因為我的不成熟,孩子承受了一些不該有的辛苦,想起來真是慚愧。面對學習上的競爭壓力,讓孩子學什麼不學什麼,我心裡是一片茫然,只能呼啦啦的能選的都選上,發現不行,又一件件的刪減,這個過程中產生的糾結,足以造成許多的夜不能寐。面對孩子不如別的孩子優秀的狀態,只能勸慰自己降低希望,甚至到最後覺得她只要能自食其力就好。
  • 孩子不跟爸爸親,多半是媽媽的鍋!小心變成媽寶男、媽寶女
    「我們家12歲的兒子,和他爸爸一點都不親,整天幾乎零交流,我都快愁死了……」帶著這個焦慮,媽媽張麗(化名)來到優實力教育創始人姜囡囡的「幸福密碼」父母課堂第二期。她分享道,兒子大事小事都依賴自己,但和爸爸話都講不上幾句,關係十分冷淡,她擔心長此以往會影響孩子成長。
  •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爸爸的常陪伴,媽媽的好情緒
    在被問到「誰最尊重你,讓你感到很自信」時,僅有15.5%的人選擇了父親;在被問到「內心的秘密,你最願意告訴誰」時,僅有8.5%的少年兒童選擇了父親。看吧,種種數據調查都在顯示,中國爸爸已經成了孩子的奢侈品了。沒時間陪孩子、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已經從不正常現象成為了一個大概率普遍現象。
  • 孩子不跟奶奶親?多半是媽媽的「鍋」,以下原因家長別不承認
    文|文兒「你兒子不跟你媽親,跟我有什麼關係?這也能怪到我頭上?」大清早就在上班路上聽到這麼句話,我抬眼一看,是一對年輕小夫妻,男方被氣得面紅耳赤,女方表情淡然,仿佛一切與她無關似的,而孩子則僅僅貼在媽媽身後。
  • 四類爸爸最讓孩子討厭,晚年孩子不孝順,只能怪你自己
    導讀:四類爸爸最讓孩子討厭,晚年孩子不孝順,只能怪你自己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四類爸爸最讓孩子討厭,晚年孩子不孝順,只能怪你自己!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唯唯諾諾、不自信,我用這4種方法,幫孩子變得獨立、自信
    這個項目不少家長朋友們都很膽怯,孩子卻勇敢挑戰成功!比如看到生火成功,孩子高興地要幫忙加柴,被朋友果斷制止「危險,別燒著手」,孩子要幫著端菜,朋友又果斷制止「不能動,小心燙著手」。常掛在朋友嘴邊的是「這不能動,一邊玩去,那也不能動,危險走開」。我悄悄跟孩子聊天,問他在家裡是什麼情況,孩子抱怨道:「在我們家裡有三不準,刀不準動,電不準動,火不準動。我現在都快13歲了,連怎麼開煤氣灶都不會。其實我也想學的,無奈大人不準。」
  • 孩子不跟爸爸親是因為爸爸帶得少?答案跟你想的不一樣
    結果去我弟弟家,看到兩歲的小侄本來正在媽媽懷裡撒嬌,一看到他爸爸過來就往外推爸爸,他可是從小就跟爸爸在一起,爸爸也不少帶的呀。原來,孩子不跟爸爸親可不並一定是因為爸爸帶得少,多半還是孩子的心理髮育特點造成的。所以媽媽們可別總讓爸爸背這個「鍋」了。
  • 不稀罕爸爸的孩子說「我喜歡爸爸」:媽媽越放手,孩子越自信
    估計是之前我跟他灌輸要多陪孩子的理念起作用了。其實我心裡還是有點不放心的。畢竟老公陪孩子的時間少,不確定他們倆相處會不會順利。周日早飯後,兩個人商量去哪裡玩,需要帶什麼東西。我不放心地叮囑了幾句,隨後倆人開開心心地出發了。
  • 孩子膽小、不自信,幕後「元兇」很有可能是爸爸
    在養育和教育孩子方面,大部分中國家庭都是媽媽付出得多。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0-3歲時,需要的是無條件的接納和足夠的安全感,這些媽媽就可以給予。爸爸在家庭中往往承擔著嚴厲的角色,凡事都要求孩子做到完美,還總喜歡拿自己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內心渴望孩子優秀,但表現出來的卻是言語的打擊。對孩子挑毛病,哪怕是孩子考了高分,完成了自己布置的任務,也不輕易給予肯定。
  • 孩子內向不喜歡交流,如何幫孩子克服膽怯心理
    課堂上不敢舉手發言、回答問題。上臺表演緊張忘詞、動作失誤,家裡來了不熟悉的客人就「躲」在自己房間不出來、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孩子只在旁邊看著......孩子的這些怯場行為在生活中特別普遍,如許不能給予及時的幫助,許多人長大成人也會這樣,甚至和陌生女孩說話都臉紅。
  • 淺聊如何樹立孩子的自信
    第一,在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家長要有底線教育和原則教育,不要過於愛護孩子。其實任何一個孩子都是從一張白紙開始成長,最後這張白紙會是一種什麼樣內容的圖畫。就看家長平常都在這張白紙上畫怎麼規劃,怎麼書寫,怎麼塗色的問題了。許多不自信的孩子往往從小開始就是父母過於愛護了,才造成孩子的膽怯心理。
  • 這4種媽媽養大的孩子,大多是被欺負的份兒,在社會上很難混得開
    導讀:這4種媽媽養大的孩子,大多是被欺負的份兒,在社會上很難混得開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這4種媽媽養大的孩子,大多是被欺負的份兒,在社會上很難混得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媽媽常說這幾句話,使孩子遇事畏縮、不自信,家長千萬別再說了
    上周末帶小寶上親子烘焙課,這期是比較簡單的三明治,一般4歲以上寶貝都可以獨立完成,期間聽到旁邊新來的時尚媽媽跟6歲兒子的對話:「媽媽,我不會剝玉米」(孩子連嘗試都沒有嘗試就對著媽媽說)「這個很簡單的,你看妹妹都會了」(媽媽嘗試鼓勵兒子
  • 「別」姓爸爸給孩子取名被愁壞,媽媽隨口取的名字,全家眉開眼笑
    姓爸爸給孩子取名被愁壞,媽媽隨口取的名字,全家眉開眼笑這位爸爸有一個非常稀少的姓氏,他姓「別」。因為這個稀少的姓氏,平時別爸爸在外面就會遇到不少的小問題,比如經常在辦各種手續的時候對方都會詢問姓名,那麼就將有一段對話要發生了:「先生請問您貴姓?」「我姓別。」「嗯……不是問您的性別,是問您的名字。」「對,我姓別,分別的別。」這樣的對話已經發生了許多次,別爸爸已經非常習以為常了。
  • 孩子跟爸爸不親,大都是媽媽做錯了,女人別不敢承認
    導讀:孩子跟爸爸不親,大都是媽媽做錯了,女人別不敢承認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跟爸爸不親,大都是媽媽做錯了,女人別不敢承認!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那些大方自信的孩子,都是怎麼養成的?
    從小到大,家裡親戚朋友各種喜宴開始前,她媽媽都會要孩子表演一段,而且每次都為孩子精心打扮盛裝出場,絲毫不會潦草敷衍。幾年下來,孩子不僅舞蹈越跳越好,面對大眾一點不怯場,她的舞蹈表演受眾也從一開始的周邊朋友,發展到後來各大商家邀請付費表演,孩子變得越來越自信。
  • 孩子膽怯缺乏自信?家長試試「歸因理論」,比陳舊的心靈雞湯更好
    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題記孩子做事情不成功,打擊了自信心,從而不願意主動承擔任務,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膽子小,不敢做想做的事情,只能空想。人一多只能躲著不出聲,膽怯懦弱,不敢在班級或者其他公共場所舉手發言,表達意見。這都是孩子缺乏自信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