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孩子做事情不成功,打擊了自信心,從而不願意主動承擔任務,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膽子小,不敢做想做的事情,只能空想。
人一多只能躲著不出聲,膽怯懦弱,不敢在班級或者其他公共場所舉手發言,表達意見。這都是孩子缺乏自信的表現。
很多家長這時候也比較無奈,只能用用失敗是成功之母等老調的心靈雞湯來激勵孩子,部分情況下或許能產生效益,但實際上也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小麗的兒子最近剛上了幼兒園小班沒多久,老師就主動找到小麗談話了。只見老師表情擔憂,眉頭緊皺,小麗非常緊張,究竟是什麼事情讓入學不久的兒子讓老師擔心至此呢?
原來,老師是發現小麗的兒子在班級裡面不自信,不敢發言,做自我介紹都很小聲,吃飯的時候明明飯菜不夠吃,也不敢和打飯的阿姨要,只是站在旁邊抱著飯碗看。
有時候摔傷了,不小心碰到了,也不敢和老師說。老師認為孩子不自信,有事情不說出來是比較嚴重的問題,於是告知小麗,希望小麗了解孩子情況的同時,幫助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小麗也非常苦惱怎麼做,老師讓小麗試試「歸因理論」法。
美國知名的心理學學者韋納並不認為人的行動成功還是失敗,只是單一片面地取決於當事人本身,而是多元的取決於幾個原因。個人的行動能力,辦事的水平,當時運氣怎麼樣,那件事情的複雜程度,當事人的個人的狀態以及外界的其他的原因。
換句話來說,能不能做成一件事,不僅需要個人的努力,也需要外界的支持。事件的成功還受到社會和環境中其他因素的影響,並不能簡單地歸咎於個人。
一個自信的人做事更加的從容,也更容易成功。一個自卑的人,不敢去大膽地邁開腳步,和成功也更容易失之交臂,導致失敗。
而長期的失敗的經歷,讓自信更加被磨滅了。孩子做事失敗,有很多複雜的原因,並不是孩子不爭氣。
與其責怪孩子的失敗,倒不如幫助孩子一起分析原因,鼓勵孩子重建自信。
1.明白事情是可以控制的,還是不可以控制的
孩子做事能不能成功,和事物本身的可控制性也有關係。比如天氣的變化,意外遇上交通堵塞等就屬於人力範圍內不可控制的原因。
孩子能力範圍之外,孩子不能控制和應對的問題,導致孩子失敗,就不要責怪孩子,告訴孩子時間會讓他以後有應對和處理的能力。假如是孩子能力之內,卻沒有成功的事情,再去分析其他的原因。
2.弄清楚事情本身穩定還是不穩定
孩子考試差了,不要忙著質問孩子為什麼不能拿高分。和孩子一起想想,問題出在了哪裡。是不是試卷變難了。試卷的難易程度如果總是有著不穩定的變化,那就不能完全歸咎於孩子的錯誤。
不穩定的事件,本身就比較容易發生意外,也更難圓滿成功。這時候,安慰孩子,告訴孩子事情本身就是不穩定的,是多變化的,讓孩子弄清楚歸因不在自身,幫助孩子提升自信。
3.孩子的個人因素,孩子的努力程度和認真程度
孩子有時候不認真,或者是不夠努力導致失敗,與其痛罵本就膽子小,不自信的孩子,不如換種方式表達。
把「你的功課為什麼那麼差」換成「今天的功課一定會比昨天的更好,對嗎」?
把「你為什麼什麼都做不好」換成「我覺得你可以做得更多,你能力可以的」
把責怪收斂起來,把期望大方地表達出來。
一個人的人生旅途本就是漫長的,幾十年的時間,會有很多的失敗的經歷。從小讓孩子意識到,一帆風順是比較理想的狀態。失敗並不完全是孩子自己的原因,用歸因理論幫助孩子分析分析。找到失敗原因,以後注意。
家長要幫助不自信的孩子確立自我的認同感。讓孩子明白,只有自己認可自己,別人才會尊重和認可你。自己輕視自己,不相信自己。別人怎麼能重視和相信你呢?
不自信的孩子需要的是鼓勵和支持,不能再承受負面的批評和打壓,用對方法,幫助孩子挺直腰板,大膽邁步向前。(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我是崔氏育兒堂,更多有價值的育兒資訊,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