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膽怯缺乏自信?家長試試「歸因理論」,比陳舊的心靈雞湯更好

2020-07-20 崔氏育兒堂VIP

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題記

孩子做事情不成功,打擊了自信心,從而不願意主動承擔任務,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膽子小,不敢做想做的事情,只能空想。

人一多只能躲著不出聲,膽怯懦弱,不敢在班級或者其他公共場所舉手發言,表達意見。這都是孩子缺乏自信的表現。

孩子膽怯缺乏自信?家長試試「歸因理論」,比陳舊的心靈雞湯更好

很多家長這時候也比較無奈,只能用用失敗是成功之母等老調的心靈雞湯來激勵孩子,部分情況下或許能產生效益,但實際上也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案例分析

小麗的兒子最近剛上了幼兒園小班沒多久,老師就主動找到小麗談話了。只見老師表情擔憂,眉頭緊皺,小麗非常緊張,究竟是什麼事情讓入學不久的兒子讓老師擔心至此呢?

原來,老師是發現小麗的兒子在班級裡面不自信,不敢發言,做自我介紹都很小聲,吃飯的時候明明飯菜不夠吃,也不敢和打飯的阿姨要,只是站在旁邊抱著飯碗看。

孩子膽怯缺乏自信?家長試試「歸因理論」,比陳舊的心靈雞湯更好

有時候摔傷了,不小心碰到了,也不敢和老師說。老師認為孩子不自信,有事情不說出來是比較嚴重的問題,於是告知小麗,希望小麗了解孩子情況的同時,幫助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小麗也非常苦惱怎麼做,老師讓小麗試試「歸因理論」法。

歸因理論是什麼?

美國知名的心理學學者韋納並不認為人的行動成功還是失敗,只是單一片面地取決於當事人本身,而是多元的取決於幾個原因。個人的行動能力,辦事的水平,當時運氣怎麼樣,那件事情的複雜程度,當事人的個人的狀態以及外界的其他的原因。

換句話來說,能不能做成一件事,不僅需要個人的努力,也需要外界的支持。事件的成功還受到社會和環境中其他因素的影響,並不能簡單地歸咎於個人。

孩子膽怯缺乏自信?家長試試「歸因理論」,比陳舊的心靈雞湯更好

如何用歸因理論來找到孩子失敗的原因?

一個自信的人做事更加的從容,也更容易成功。一個自卑的人,不敢去大膽地邁開腳步,和成功也更容易失之交臂,導致失敗。

而長期的失敗的經歷,讓自信更加被磨滅了。孩子做事失敗,有很多複雜的原因,並不是孩子不爭氣。

與其責怪孩子的失敗,倒不如幫助孩子一起分析原因,鼓勵孩子重建自信。

孩子膽怯缺乏自信?家長試試「歸因理論」,比陳舊的心靈雞湯更好

1.明白事情是可以控制的,還是不可以控制的

孩子做事能不能成功,和事物本身的可控制性也有關係。比如天氣的變化,意外遇上交通堵塞等就屬於人力範圍內不可控制的原因。

孩子能力範圍之外,孩子不能控制和應對的問題,導致孩子失敗,就不要責怪孩子,告訴孩子時間會讓他以後有應對和處理的能力。假如是孩子能力之內,卻沒有成功的事情,再去分析其他的原因。

孩子膽怯缺乏自信?家長試試「歸因理論」,比陳舊的心靈雞湯更好

2.弄清楚事情本身穩定還是不穩定

孩子考試差了,不要忙著質問孩子為什麼不能拿高分。和孩子一起想想,問題出在了哪裡。是不是試卷變難了。試卷的難易程度如果總是有著不穩定的變化,那就不能完全歸咎於孩子的錯誤。

不穩定的事件,本身就比較容易發生意外,也更難圓滿成功。這時候,安慰孩子,告訴孩子事情本身就是不穩定的,是多變化的,讓孩子弄清楚歸因不在自身,幫助孩子提升自信。

孩子膽怯缺乏自信?家長試試「歸因理論」,比陳舊的心靈雞湯更好

3.孩子的個人因素,孩子的努力程度和認真程度

孩子有時候不認真,或者是不夠努力導致失敗,與其痛罵本就膽子小,不自信的孩子,不如換種方式表達。

把「你的功課為什麼那麼差」換成「今天的功課一定會比昨天的更好,對嗎」?

把「你為什麼什麼都做不好」換成「我覺得你可以做得更多,你能力可以的」

把責怪收斂起來,把期望大方地表達出來。

孩子膽怯缺乏自信?家長試試「歸因理論」,比陳舊的心靈雞湯更好

小崔說事

一個人的人生旅途本就是漫長的,幾十年的時間,會有很多的失敗的經歷。從小讓孩子意識到,一帆風順是比較理想的狀態。失敗並不完全是孩子自己的原因,用歸因理論幫助孩子分析分析。找到失敗原因,以後注意。

家長要幫助不自信的孩子確立自我的認同感。讓孩子明白,只有自己認可自己,別人才會尊重和認可你。自己輕視自己,不相信自己。別人怎麼能重視和相信你呢?

不自信的孩子需要的是鼓勵和支持,不能再承受負面的批評和打壓,用對方法,幫助孩子挺直腰板,大膽邁步向前。(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我是崔氏育兒堂,更多有價值的育兒資訊,關注我。

相關焦點

  • 孩子做事總缺乏信心?家長巧用「歸因理論」,助娃找到自我認同感
    "歸因理論"能夠改變孩子自身能力的認可情況,提高孩子對自己的自我認同感,那麼"歸因理論"是如何做到的呢?第三:"歸因理論"與孩子自信心的關係當一個人在做事時能夠對事件的結果做出正確而全面的歸因那麼就能夠促進這個人對自己的認知水平的完善。
  • 孩子缺乏信心,父母可以了解下「歸因效應」,幫助孩子重拾自信
    其實,像同事的女兒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就拿我自己來說,我小時候也是這樣的,長大後我才明白,就是因為缺乏自信心導致的。對於這樣的情況,其實家長們可以了解下&34;,之後再來分析具體的做法。歸因效應指的是人們利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對某件事或者某種行為的動機做出解釋、原因預測的行為。
  • 孩子總說"我不行",這是缺乏自信的表現,家長要行動起來
    作為家長,不應該先去埋怨和怪罪孩子,而是要檢討自己日常的教育,看看是否存在哪些漏鬥,才導致孩子如此的沒有安全感。此刻,家長的態度顯得特別重要,尤其是要穩住心緒,千萬不要對孩子發脾氣。 不妨試試這三種方法,以此來激發出孩子的自信,讓他們有勇氣做個無畏的少年。
  • 孩子總說「我不行」,這是缺乏自信的表現,家長要行動起來
    家長最怕聽到的就是孩子脫口而出的"我不行",因為孩子已經在用語言訴說著自己的膽怯。作為家長,不應該先去埋怨和怪罪孩子,而是要檢討自己日常的教育,看看是否存在哪些漏鬥,才導致孩子如此的沒有安全感。此刻,家長的態度顯得特別重要,尤其是要穩住心緒,千萬不要對孩子發脾氣。
  • 孩子遇事膽怯,家長可以試試輕推,幫助孩子變勇敢
    前言:年少無畏,是形容孩子最好的詞語。但是,即便如此,依舊有很多孩子不夠勇敢,尤其是在做事時,他們習慣性往後退。當然孩子的這種做事風格,多數出現在陌生環境下,說到底還是內心膽怯害羞的緣故。這個時候,若家長在背後輕輕推動孩子,想必會是另一個樣子。
  • 孩子缺乏自信心,做事沒有勇氣,3個方法培養他們自信
    可往往自信的孩子都是別人家的,自己的孩子總是非常膽怯、內向,這就讓很多家長感到非常的苦惱,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培養出自信的孩子。但自己知道,自信對孩子究竟有多重要,所以一些家長就會想各種辦法幫助孩子增強他的自信心。6歲的小文就是一個非常自信的孩子,但他的自信也是最近父母才培養出來的。
  • 孩子缺乏自信心,做事沒有勇氣,3個方法培養他們自信
    可往往自信的孩子都是別人家的,自己的孩子總是非常膽怯、內向,這就讓很多家長感到非常的苦惱,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培養出自信的孩子。但自己知道,自信對孩子究竟有多重要,所以一些家長就會想各種辦法幫助孩子增強他的自信心。
  • 孩子缺乏自信,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法入手,幫助孩子有效改善
    孩子缺乏自信怎麼辦?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積極快樂的成長,讓孩子具備強大的自信心。可往往自信的孩子都是別人家的,然而自己的孩子卻總是非常膽怯、內向,這就讓很多家長非常苦惱。那麼,如何提高孩子自信心呢?文文是個非常乖巧的小女孩,平常不愛多說話,在學校也沒有太多的朋友,經常都是別人來找她玩,她也從來沒有主動找別人去玩過。
  • 孩子缺乏自信,了解「低自尊」,培養自信的孩子
    孩子缺乏自尊,父母的引導至關重要,今天咘媽為大家分享什麼是「低自尊」,容易造成孩子「低自尊」的原因是什麼?作為家長的我們,該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自信樂觀的孩子。 01什麼是「低自尊」?所以,當孩子一旦出現對一件事不自信的時候,我們就要非常重視,因為有可能我們大意,孩子就會從缺乏自信,變為低自尊。02造成孩子「低自尊」的原因是什麼?1、語言虐待 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上面,通常會在語言上虐待自己的孩子,然而卻不自知。
  • 歸因理論的常見現象和應用
    歸因理論是在美國心理學家海德的社會認知理論和人際關係理論的基礎上,經過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羅斯和澳大利亞心理學家安德魯斯等人的推動而發展壯大起來的。根據心理學家弗裡茨·海德的歸因理論,人通過兩種主要的歸因方式去解釋自己或其他人的行為。把事情的起因歸因在行動者的性格,態度,或人格而導致的。
  • "媽媽我做不到",孩子做事缺乏自信,試試讓他們自我評價
    當時覺得這樣毫無效果,畢竟自信是主觀意識行為,怎麼能夠被幾句客觀口號改變呢?然而升級為父母之後,我也時常會用這樣的方式鼓勵女兒。但有些孩子對於自己能力的評價,始終都是負面消極的&34;。無論父母如何鼓勵,甚至激將法,他們的自信心始終無法被喚醒。很多家長也感到疑惑,他們沒有經受過各種打擊,為何會缺乏自信心呢?
  • 孩子表現的不自信,缺乏安全感,問題在這裡
    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有鍛鍊自信意識孩子表現的不自信,缺乏安全感,通常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個事情,孩子還沒有開始做。孩子就開始找各種理由說自己不行,說自己做不好。這樣的孩子是很嚴重的缺乏安全感和不自信的孩子。平時在孩子生活中,如果家長過多的挑剔孩子身上的毛病。或者是說很多時候把孩子的小問題給無限放大,這樣也會導致孩子沒有自信,缺乏安全感。
  • 孩子膽怯不自信,家長到底應該如何去改變?
    我們身邊有很多的例子以及家長,都是這麼認為:孩子現在這樣子沒關係,長大之後都會好起來的。但是真的是這樣子的嗎?身邊有不少的案例告訴我們,孩子從小性格暴躁自私長大之後也會如此,從小膽怯不自信的孩子長大之後會變得自卑懦弱,諸如此類的案例不計其數,那麼又是哪來的勇氣讓你覺得長大後孩子就會有所改變呢?
  • 「心靈雞湯」的媒介框架與受眾解讀
    本文通過對其媒介框架與受眾框架的雙重解讀,評析了雞湯文的框架呈現和傳播效果,得出雞湯文也可登上主流媒體的大雅之堂,並且具有積極的正外部性的結論。 關鍵詞:心靈雞湯;《夜讀》欄目;框架理論 一、研究背景 情感社會學認為「心靈雞湯」是一種刻意製造的情感文本①,其生產和傳播具有一定的工具理性。
  • 「我肯定做不到」,孩子總是自我否定?要教孩子「正確歸因」
    許多家長對此感到十分焦慮,想要通過努力讓孩子變得自信起來,可是到最後孩子只要是遇到挫折,就會感到不知所措,直接對自己的能力提出了否定。作為家長要對孩子這些自我否定的行為要十分重視,孩子不僅僅是不自信這麼簡單。
  • 總是低頭不自信?是孩子缺乏「自我認同感」,原因家長難辭其責
    正文字數:1674字閱讀時長:約6分鐘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很容易忽視孩子的自我認同,一旦讓孩子心裡產生了自卑,孩子就會出現不自信、膽怯、畏縮等狀況。這種情形下,孩子的生活可能會充滿矛盾,也很難有所作為。
  • 學習動機理論——成敗歸因理論
    教師招聘考試當中,教育心理學部分是必不可少的模塊,而其中的學習動機理論更是各年份、各省份的常考考點。今天帶大家一起來破解學習動機理論——成敗歸因理論。一、理論內容:歸因是人們對自己或他人活動及其結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釋和評價。
  • 成敗歸因理論
    維納的成敗歸因在教招考試當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點,經常會將理論當中的六因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難度、運氣、身心狀況、外界環境)和三維度(因素來源、穩定性、可控制性)結合起來進行考查,因此在對這部分知識進行學習時,著重對這方面的知識點進行學習。一、六因素最早提出歸因理論的是海德。
  • 什麼是心靈成長劇,心靈成長劇介紹
    作者 賈旭波一、什麼是心靈成長劇:心靈成長劇是筆者賈旭波獨創的心理學+微視頻+表演的結合形式,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以微視頻為技術手段、以學生的參與劇本創作和劇情表演為展現形式,使其能在表演娛樂的過程中發掘不一樣的內心世界,更好的認知環境與世界,獲得內在心靈與外界世界的和諧統一
  • 孩子教育核心:不在家長理論水平,而在家長自我修行能力
    由此可見,家長理論多了,孩子卻並未有起色,原因就在於家長不成長個性,理論知識只會在育兒效果上適得其反,原因如下:片面接受的理論,往往帶來反作用。很多家長並不去領會育兒書本的意思反省自我,他們道聽途說一些概念並胡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