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農民,倆娃考上北大清華:爹媽平凡不可怕,最怕裝作有文化

2020-09-03 閒時花開官方帳號

作者:劉娜


不會教時,

不亂教,

就是很好的教育。

1.


這兩天,被幾個孩子感動。

這幾個孩子,都還有點與眾不同。

其中兩個,是雙胞胎兄弟趙稞、趙棣。哥倆是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三官寺農村的娃兒,父母都是農民。

今年高考,倆人分別以687分、685分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錄取。

接到錄取通知書那一刻,哥倆的父親趙忠其,站在家中貼滿倆孩子獎狀的那面牆前,高興得合不攏嘴。


真好。

一對雙胞胎,兩個好兒子,分別考上中國最好的兩所大學,擱在誰家都是能從夢中笑醒的大喜事兒,何況是一個農民之家。

我看了新聞詳細報導,發現這兄弟倆,談到學習時,說到有一點,特別讓人感慨:

遠離電子產品,不用手機,不打網遊。

倆人比著學,一路競爭,一路攙扶,一路鼓勵,走到今天。


但,最令我感動的,是另外一個細節。

兄弟倆收到錄取通知時,都談到父親趙忠其,對他們的影響:

「父親的陪伴,是我們這三年的動力,雖然父親不能在學習上給予任何指導,但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和瓶頸,只要有父親在,便感覺身後有了依靠。」

兄弟倆高中三年的每個周末,父親都會從農村老家,趕到縣城裡,和倆孩子見上一面。

談談心,說說話,聽聽孩子們最近的想法,看自己能為孩子們的後勤保障做點啥。

父親是個農民,沒什麼文化,也講不出精緻華美的大道理,更沒法在孩子們成績提高和學習方法上,指手畫腳。

但他,不管寒冬酷暑,不管颳風下雨,都要進城看看孩子們的堅持,猶如沉重高三漫漫暗夜裡,一盞溫馨的橘燈,讓孩子們從父親背影和親情緩解中,得到愛的療愈——

樸素的父愛。

如山的父愛。

不管怎麼樣都被接納的父愛。

從來不高高在上,只是俯身傾聽的父愛。

還有父愛背後,那堅韌、質樸、向上、達觀的深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錄取通知書紛紛送達的夏末秋初,這樣寒門貴子的故事,不是一個,而是一批。

這些故事裡,都藏著同一個秘密。

2.


這兩天,黑龍江克山縣一個農民之家,姐姐李雙和弟弟李可心,雙雙考上了哈工大。

百年老校哈工大,是國內頂尖水平的理工科院校。

一雙兒女同時考進名校,這是他們父母的福報。



但,就像很多寒門貴子的處境一樣,兒女雙雙考上哈工大的李家也是:


爭氣的孩子,貧困的家。


這姐弟倆的家,在咱們農村,算得上窮上加窮的人家:父母都患有嚴重的慢性疾病,需要常年服用藥物治療。

但,這對農民父母,相信知識,相信只有供養孩子們上學,才能讓後代擺脫自己操勞沉重的命運,所以就拖著病體幹活,也要讓倆孩子好好學。

身體不好,他們沒法出去打工。

但為給孩子們賺學費,他們就在家裡養牛,把一茬又一茬的牛犢,換成開學前的一疊疊學費和生活費,鋪就了一個底層之家,從一貧如洗到門楣榮耀的最好升級路。



李雙和李可心的老師說:


這倆孩子在學校,根本就不用老師管,學習特別專注,特別用功。

從這個家庭,父母的格局和孩子們的志向來說,這個家「一點都不貧困,一點都不窮」。


李家姐弟的父母,不過是底層中國最平凡的父母:

沒有什麼本事,身體還都不好,沒有錢給孩子報輔導班,更不可能在學業上給孩子們出謀劃策。

他們唯一能做好的事情,就是把家安頓好,把牛養肥,在孩子們回來時,能吃上熱飯,在孩子們去學校時,能帶足學費。

他們不懂得什麼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給孩子們找家庭老師,報輔導機構,更不會自以為是地說:「你懂什麼,聽老子的!」

但他們這樣,中國最平凡普通的父母,卻養出了最懂事上進的孩子。


不知道多少人在看這個新聞時,看到李家姐弟倆的父親,被生計和勞碌折磨得嚴重變形,且沾滿泥汙的那雙大手時,會不會想到自己的父母,老家的親戚,我們身邊那些在底層打拼,沒有什麼文化,從來不教孩子,而是默默做好自己的平凡爹娘。

我會。

因為,我想到了我的父親。

3.


我每次在新聞裡,看到那些質樸拘謹的底層父母,搓著一雙大手說「我也沒什麼文化,也不懂咋教育孩子,是孩子們自己爭氣」時,都會想到我父親。

我爸出生於新中國百廢待興的1951年,我家祖上世代為農,我爸只念到初中。

我從上學的第一天起,就不記得我爸給我講過什麼題,說過什麼大道理,提過什麼嚴要求,討論過什麼特別深刻的話。

我只記得,我們一起上地幹活時,他會告訴我:

一顆麥子,從秋天播種,到來年夏天成熟,要熬過一年四季。


一個人做什麼事兒,都不要心急,要遵從規律,要給自己時間,要慢慢來,默默熬,總有一天會熬出頭。

我只記得,我要是考砸了,哭著回到家裡,把自己關在臥室裡,因羞愧難當和自暴自棄,產生種種消極而悲觀的情緒。

我爸幹活回來,就會搬個小凳子坐在我房間門口,說他和我媽有時辛辛苦苦,把種子播種到地裡,很多時候不是碰見大澇,就是碰見大旱,收成好壞不由己,需要努力,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運氣。

但只要一直種,災年過後,總有豐年,平均下來,每年收成也不賴。

我還記得,我這一路,考大學報專業後,大學畢業找工作也好,工作之後找對象也好,人到中年非要跳出體制辭職也好,他從不幹涉,都是重複著:

「我和你媽也沒有什麼文化,幫不上你什麼忙,你肯定比我們見的人多,想得更遠,你心裡怎麼想,就去怎麼做,累了就回來歇歇,家裡有房,倉裡有糧,不要怕。」



我沒有上過名校,至今也談不上有什麼特別的成就,就像這個國家的大部分中年人,活得平凡又庸俗,但我從未丟失過對生活的信念,對自己的熱愛。

我們家兄妹三人,至今也沒有成為人中龍鳳,就像寒門出身的很多孩子,活得倔強又努力,但我們每個人,都不願成為寒門混子,而是在自己認準的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穩。

我想,這很大程度上因為,我們沒有什麼文化的父親,雖然從未教過我們怎麼做題,但很早就教會了我們怎麼做人。

我的父親,那些學霸的父親,和我們的父親一樣,來自底層中國的很多父母,讓已經為人父母的我,漸漸明白了這麼一個道理:

父母平凡不可怕。

可怕的是,明明平凡,還要在孩子面前裝作不凡。

沒有文化,不懂教育,也沒什麼大不了。

最讓人受不了的,是明明自己也不比孩子強多少,卻去強教。

4.


●「我們的父母是農民,除了會種地,沒有走出過方圓十裡地,從來沒有和我談過什麼大道理。

但他們不騙人,不害人,勤勞本分,從從容容,我們家的孩子竟然都考上了大學。」

●「我的父母都是工人,沒有什麼錢,小時候根本就沒空管教我們。

但他們與人為善,做事認真,努力工作,這種態度,影響我直到今天。」

這是我在平日諮詢裡,經常聽到的訴說。

這種訴說,讓我相信:

父母不會教時,做好自己,就已經贏過了很多家庭。

因為,他們雖然沒有教育孩子們大道理,但已經通過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教會了孩子們樸素的天理:

善良,上進,堅韌,信賴,就是人間正道。

他們知道自己懂得有限,所以從不以家長的身份,打壓貶低自己的孩子。

他們有自知之明,所以從不強權的暴戾,粗魯破滅孩子心頭的光明。

他們活得坦蕩從容,這種磁場和能量,讓孩子的天分毫無壓抑地生長。

他們不懂教育,但他們本身就是行走的教科書。

他們沒有機會,也不太可能接觸到所謂教育專家和公知名人的言論,更不會用一知半解的空談,指著別人家的孩子,教訓自己的孩子:

「你必須。你應該。你錯了。你不行。」

他們不會管教,但他們也不會用強教,把孩子逼上混亂和痛苦的死角。

從這個視角來說,這個時代不怕沒文化的父母,最怕裝作有文化的父母。

教育焦灼的年代,知識獲得變得容易。

多少父母,拿從書上看到的一知半解的觀點,從專家那裡聽來的似是而非的理念,從別人父母口裡得到的捕風捉影的消息,去高高在上地「教育」孩子,去戾氣滿滿地控制孩子,去一爭高低地打壓孩子,進而把孩子推到自己的對立面。

這種教育,是有毒的。

它最毒的地方,就是明明不懂,還非裝懂。

明明沒文化,還在孩子面前強裝有文化。

明明自己的事情都沒有做好,還指責孩子學習沒搞好。

這樣的家長,只會讓孩子在逆反中,離他們越來越遠:

孩子們早就洞見了他們的匱乏,他們還在那兒無知地冒充老大。


是的。

有一種教育,不教,已勝過強教。

因為,當父母做好了自己——農民就踏實種地養牛,工人就努力上班賺錢,警察就維護公平正義,醫生就做好救死扶傷——不空談,不裝腔,不蠱惑,自身攜帶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已經讓孩子受益無窮。

有一種父母,沒有文化,已勝過很多讀書人。

因為,他們從自然中學習,在規律中勞作,在四時裡努力,在因果中敬畏,在天地間行走,孩子會從他們的實踐中,見他人,見自己,見眾生。

當個這樣的父母,就好。


共勉。


——結束,是另一種開始———

閒時花開:作者劉娜,80後老女孩,心理諮詢師,情感專欄作者,原創爆文寫手,能寫親情愛情故事,會寫親子教育熱點,被讀者稱為「能文藝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

相關焦點

  • 「我是老農民,倆娃卻考上北大清華」:爹媽平凡不可怕,最怕裝作有文化
    28灼見(微信號:penetratingview)這個時代不怕沒文化的父母,最怕裝作有文化的父母。我還記得,我這一路,考大學報專業後,大學畢業找工作也好,工作之後找對象也好,人到中年非要跳出體制辭職也好,他從不幹涉,都是重複著:「我和你媽也沒有什麼文化,幫不上你什麼忙,你肯定比我們見的人多,想得更遠,你心裡怎麼想,就去怎麼做,累了就回來歇歇,家裡有房,倉裡有糧,不要怕。
  • 我是老農民倆娃卻考上北大清華:爹媽平凡不可怕,最怕裝作有文化
    一對雙胞胎,兩個好兒子,分別考上中國最好的兩所大學,擱在誰家都是能從夢中笑醒的大喜事兒,何況是一個農民之家。我看了新聞詳細報導,發現這兄弟倆,談到學習時,說到有一點,特別讓人感慨:遠離電子產品,不用手機,不打網遊。倆人比著學,一路競爭,一路攙扶,一路鼓勵,走到今天。
  • 「我是老農民,倆娃卻考上北大清華」:爹媽平凡不可怕,最怕裝作有...
    他們不懂得什麼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給孩子們找家庭老師,報輔導機構,更不會自以為是地說:「你懂什麼,聽老子的!」但他們這樣,中國最平凡普通的父母,卻養出了最懂事上進的孩子。我還記得,我這一路,考大學報專業後,大學畢業找工作也好,工作之後找對象也好,人到中年非要跳出體制辭職也好,他從不幹涉,都是重複著:「我和你媽也沒有什麼文化,幫不上你什麼忙,你肯定比我們見的人多,想得更遠,你心裡怎麼想,就去怎麼做,累了就回來歇歇,家裡有房,倉裡有糧,不要怕。」
  • 「我是湖南老農民,倆娃卻考上北大清華」:爹媽平凡不可怕,最怕裝作有文化
    一對雙胞胎,兩個好兒子,分別考上中國最好的兩所大學,擱在誰家都是能從夢中笑醒的大喜事兒,何況是一個農民之家。我看了新聞詳細報導,發現這兄弟倆,談到學習時,說到有一點,特別讓人感慨:遠離電子產品,不用手機,不打網遊。倆人比著學,一路競爭,一路攙扶,一路鼓勵,走到今天。
  • 「我是老農民,倆娃卻考上北大清華」:爹媽平凡不可怕,最怕裝作有文化!
    哥倆是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三官寺農村的娃兒,父母都是農民。今年高考,倆人分別以687分、685分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錄取。接到錄取通知書那一刻,哥倆的父親趙忠其,站在家中貼滿倆孩子獎狀的那面牆前,高興得合不攏嘴。一對雙胞胎,兩個好兒子,分別考上中國最好的兩所大學,擱在誰家都是能從夢中笑醒的大喜事兒,何況是一個農民之家。
  • 倆娃考上北大清華」:爹媽平凡不可怕,最怕裝作有文化
    「我和你媽也沒有什麼文化,幫不上你什麼忙,你肯定比我們見的人多,想得更遠,你心裡怎麼想,就去怎麼做,累了就回來歇歇,家裡有房,倉裡有糧,不要怕。」,至今也談不上有什麼特別的成就,就像這個國家的大部分中年人,活得平凡又庸俗,但我從未丟失過對生活的信念,對自己的熱愛。
  • 我是老農民,倆娃卻考上北大清華:爹媽平凡不可怕,最怕裝有文化
    「我和你媽也沒有什麼文化,幫不上你什麼忙,你肯定比我們見的人多,想得更遠,你心裡怎麼想,就去怎麼做,累了就回來歇歇,家裡有房,倉裡有糧,不要怕。」,至今也談不上有什麼特別的成就,就像這個國家的大部分中年人,活得平凡又庸俗,但我從未丟失過對生活的信念,對自己的熱愛。
  • 我是農民,倆娃卻考上北大清華,爹媽平凡不可怕,最怕裝作有文化
    「我和你媽也沒有什麼文化,幫不上你什麼忙,你肯定比我們見的人多,想得更遠,你心裡怎麼想,就去怎麼做,累了就回來歇歇,家裡有房,倉裡有糧,不要怕。」,至今也談不上有什麼特別的成就,就像這個國家的大部分中年人,活得平凡又庸俗,但我從未丟失過對生活的信念,對自己的熱愛。
  • 「我是農民,娃卻考上了北大清華」爹媽平凡不可怕,最怕裝有文化
    每年的高考都會有一批優秀的學生考上清華北大,今年的高考父母都是老農民,兩個兒子卻考上了清華。、清華。當記者採訪倆兄弟倆時,他們兩人正在自己的房間複習高三的知識,房間只要有地方都放滿了課本和學習資料,弟弟趙棣表示:「我就想把自己高中三年的知識鞏固一下,到大學去接觸那些更難的知識時,就不會那麼棘手,能夠跟上大學的教程。」
  • 「我是老農民,倆娃卻考上北大清華」:爹媽平凡不可怕
    他們不懂得什麼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給孩子們找家庭老師,報輔導機構,更不會自以為是地說:「你懂什麼,聽老子的!」但他們這樣,中國最平凡普通的父母,卻養出了最懂事上進的孩子。,家裡有房,倉裡有糧,不要怕。」
  • 「我是老農民,倆娃卻考上北大清華」:爹媽平凡不可怕,最怕……
    哥倆是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三官寺農村的娃兒,父母都是農民。今年高考,倆人分別以687分、685分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錄取。接到錄取通知書那一刻,哥倆的父親趙忠其,站在家中貼滿倆孩子獎狀的那面牆前,高興得合不攏嘴。一對雙胞胎,兩個好兒子,分別考上中國最好的兩所大學,擱在誰家都是能從夢中笑醒的大喜事兒,何況是一個農民之家。
  • 爹媽平凡不可怕,最怕裝作有文化
    「我和你媽也沒有什麼文化,幫不上你什麼忙,你肯定比我們見的人多,想得更遠,你心裡怎麼想,就去怎麼做,累了就回來歇歇,家裡有房,倉裡有糧,不要怕。」,至今也談不上有什麼特別的成就,就像這個國家的大部分中年人,活得平凡又庸俗,但我從未丟失過對生活的信念,對自己的熱愛。
  • 我是老農民倆娃卻考上北大清華,這種簡單的教育方式你知道還不遲
    「我是老農民,倆娃卻考上北大清華」:這種簡單的教育方式,你現在知道還不遲!一對雙胞胎,兩個好兒子,分別考上中國最好的兩所大學,擱在誰家都是能從夢中笑醒的大喜事兒,何況是一個農民之家。我看了新聞詳細報導,發現這兄弟倆,談到學習時,說到有一點,特別讓人感慨:遠離電子產品,不用手機,不打網遊。
  • 我是老農民,倆娃卻考上北大清華
    「我和你媽也沒有什麼文化,幫不上你什麼忙,你肯定比我們見的人多,想得更遠,你心裡怎麼想,就去怎麼做,累了就回來歇歇,家裡有房,倉裡有糧,不要怕。」我沒有上過名校,至今也談不上有什麼特別的成就,就像這個國家的大部分中年人,活得平凡又庸俗,但我從未丟失過對生活的信念,對自己的熱愛。
  • 我是老農民,倆娃考上清華北大
    收到錄取通知書那一刻,哥倆的父親趙忠其,站在家中貼滿倆孩子獎狀的那面牆前,高興得合不攏嘴。新聞詳細報導,發現這兄弟倆,談到學習時,說到有一點,特別讓人感慨:他們遠離電子產品,不用手機,不打網遊。倆人比著學,一路競爭,一路攙扶,一路鼓勵,走到今天。
  • 「我是老農民,倆娃考上北大清華」:我看到了最毒的教育……
    ,最怕裝作有文化的父母,去強教孩子。一對雙胞胎,兩個好兒子,分別考上中國最好的兩所大學,擱在誰家都是能從夢中笑醒的大喜事兒,何況是一個農民之家。我看了新聞詳細報導,發現這兄弟倆,談到學習時,說到有一點,特別讓人感慨:「遠離電子產品,不用手機,不打網遊。」
  • 我是老農民,兩娃卻考上北大清華
    他們不懂得什麼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給孩子們找家庭老師,報輔導機構,更不會自以為是地說:「你懂什麼,聽老子的!」但他們這樣,中國最平凡普通的父母,卻養出了最懂事上進的孩子。,累了就回來歇歇,家裡有房,倉裡有糧,不要怕。」
  • 我是老農民,倆娃考上了北大清華:平凡父母,如何養出上進孩子?
    但他們這樣的,中國最平凡的父母,卻養出了最懂事上進的孩子。沒什麼文化的父母,雖然教不會孩子怎麼做題考高分,但很早教會孩子怎麼做人。我的父母是農民,除了會種地,沒有走出過方圓十裡地,從來沒有和我談過什麼大道理。但他們不騙人,不害人,勤勞本分,從從容容,我們家的孩子竟然都考上了大學。我的父母都是工人,沒有什麼錢,小時候根本就沒空管教我們。
  • 父親農民,孩子都考上了北大清華:父母平凡不可怕,就怕裝有文化
    微博話題「雙胞胎學霸一個上清華一個上北大」一度成為熱搜,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兄弟倆在採訪中透露,高效學習的小秘訣就是遠離電子產品,不用手機、不玩網遊。 父親的深度陪伴和堅持 兄弟倆能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離不開父親趙忠其的引導和陪伴。 趙稞、趙棣的父親只有初中文化,靠務農和打零工送孩子上學。
  • 考上清華北大的雙胞胎家境曝光:這是我見過最牛的「拼爹」
    一對雙胞胎,兩個好兒子,分別考上中國最好的兩所大學,擱在誰家都是能從夢中笑醒的大喜事兒,何況是一個農民之家。我看了新聞詳細報導,發現這兄弟倆,談到學習時,說到有一點,特別讓人感慨:遠離電子產品,不用手機,不打網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