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人工智慧,遠不止Iphone x之類的人臉識別,咱大閔行有更酷更炫更頂用的

2021-02-24 今日閔行


閔行報記者 方雨斌 實習生 汪文文 | 文並圖

    

「您好,小麥,我要去上海交通大學。」

「有以下幾個路線,請選擇。」

「我要走高速去上海交通大學,我要聽歌。」

「請問聽什麼歌?」

「我要聽劉德華的《忘情水》。」

「我想打電話給10086。」

……

其實我們距離AI (人工智慧)並不遠,這一段逼真、流暢、自然的對話就是來自於人與機器的聊天。

昨天上午,由上海交通大學、閔行區人民政府主辦的2017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上海交大—閔行」專場活動在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啟動。

今年的雙創周專場活動圍繞人工智慧產業創新這一主題,舉辦了系列論壇和成果對接會等活動。這段「人機對話」便是來自成果對接會上,由交大教授帶來的研究項目成果。

    

很多人認為AI(人工智慧)聽上去很科幻,但其實AI很生活。在昨天舉行的AI產業對接會上,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七名教授在現場對等多項AI產業項目進行了路演,涵括了醫療健康、智能家居、智能車載等領域,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

    

人機對話不「尬聊」

語音識別技術運用其實目前十分常見,像手機上語音撥打電話、語音查看路線、語音輸入法等功能,但是這些卻不常用。這是因為要是能夠與我們的電子設備進行對話需要非常緩慢而清晰的語言去跟它說話,電子設備回饋的機器語言也十分不自然,甚至可以說是一段「尬聊」。

車蘿蔔可體驗自然人機聊天

俞凱研究員分析其帶來的產品「車蘿蔔」(Carrobot),正是改良了目前市場上語音識別技術的不足。這款車載抬頭顯示儀產品支持在導航的同時,可以點播搞笑、音樂、新聞等頻道,還可以讓微信、電話同屏顯示,與好友進行聊天,給司機帶來「伴侶型」導航體驗。這款產品的語音識別更加精準,定向麥克風可以大幅度提高司機的語音識別率,甚至可以支持打斷和搶說,與「車」來場酣暢淋漓的聊天。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這款產品已經投入市場了。

    

 「護心符」可隨身便攜

「猝死,有無徵兆?可否預知?」

在拋出疑問之後,劉成良教授便將手掌般大小的「心狗心電血壓儀」掛在脖子上,將兩片電極貼片分別貼在兩隻手腕上(也可以貼在肩膀兩側),再用數據線將產品與手機連接。瞬間,手機上「心狗健康」APP便顯示出劉成良教授的動態心電圖、心率、血壓等實時數據,替代了去醫院檢查身體。

工作人員現場展示心狗心電血壓儀

「這款穿戴產品20秒便可以測量心血科心臟疾病,針對十餘種心血管疾病,專家系統也能迅速給出就醫和飲食建議。」根據劉成良教授的描述,心狗心電心血壓儀避免了以前的黑匣子產品只能通過計算機埠查看數據的弊端。其測量的數據不僅可以在手機APP上直接查看,還可以通過雲技術,將數據同步到雲平臺,儲存起自己的健康數據,便於家人、主治醫生在線查看和諮詢,實現「人人都有自己的雲醫生、雲專家」。

心狗心電血壓儀檢測報告

    

防盜防騙防疲勞駕駛

iPhone X的發布掀起了人臉識別風潮,不少網友發出對人臉識別的疑問和調侃。其實,人臉識別技術大有可為,應用領域十分廣泛,不局限於手機解鎖或支付功能。

人臉識別門鎖

「疲勞駕駛是司機駕駛中一個常態,臉部識別技術通過司機的臉部狀態來提醒其已經處於疲勞駕駛了,並發出警告,甚至在十分嚴重情況下,車還可以智能停車,強制司機休息。」蘇劍波教授說,「疲勞檢測已經與上汽集團合作了,未來便應用於汽車領域。」

在車站、地鐵、小區等場所布置人臉識別設備,有助於公安抓取嫌疑犯;在金融櫃檯安裝人臉識別,防止冒領社保基金行為的發生;在考場,通過人臉的唯一性可以對考生信息的確認和後續排查,提高考試的公平性;在門鎖上安裝此技術,掃描輸入家人和親戚的人臉,可以防止陌生人打開門……可以說,但凡與人有關的活動領域,都可以應用到人臉識別技術。在現場,蘇劍波教授也帶來了一款人臉識別門鎖。

    

「根據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總體部署,閔行正在全力建設『上海南部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大力推進核心區建設的20個重點支撐項目,為創業打造環境,為創新營造氛圍,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專場活動啟動儀式上,區委副書記、區長倪耀明談到,下一步,閔行區將持續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斷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不斷提升創新創業科技內涵,不斷增強創新創業發展實效

閔行與上海交大的合作不僅體現在這一場專場活動上,而是貫穿於雙創事業的全方面。上海交通大學是國家首批雙創示範基地,近年來學校鼓勵學校的技術研究向產業化轉移,不少科研成果走出校園走向市場。而閔行則利用這一契機,為上海交大等一批高校、院所搭建了承載的平臺。

    

在推進「紫竹創新創業走廊」中,閔行與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紫竹高新區、地產集團等區域內的大校、大院、大企達成了「六方」合作,共同推進科創中心建設。而上海交通大學醫用機器人先進產業技術研究院、「華東師大-海法大學」轉化科學與技術聯合研究院等項目則為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創新型功能平臺建設。

    

同時,閔行區正在創建「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著力加強成果轉化專業服務平臺建設,一年來先後引進了中國版權保護中心華東版權登記大廳、上海智慧財產權交易中心南部分中心、上海高校智慧財產權運營創新中心、國家東部技術轉移中心閔行分中心等成果轉化平臺,為企業提供多方位全鏈條的創新資源和線上線下的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服務。

猜你喜歡

(本期編輯 方雨斌 李成東)

相關焦點

  • 口罩下的人臉識別:要安全還是要隱私?|iphone|baskin|人工智慧|...
    近日,網友們測試發現通過特別操作,iPhone也能戴著口罩解鎖;更有藝術家設計出了可以欺騙人臉識別功能的「Face ID口罩」。不過,人臉識別的問題似乎還不止安不安全穩不穩定這一點,它還關涉到另一個麻煩的問題——社會監視。人臉識別可靠嗎?此前,有外媒報導稱,一些用戶發現戴著口罩也能使用iPhone面部解鎖功能。
  • 西安高校無感式人臉識別+「我在校園」,助力宿舍管理更安全可控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學校管理進入到信息大數據時代,而學校生存發展的需要、信息管理的發展和人工智慧思想與技術在學校的延伸共同造就學校智能管理的前提,通過人臉識別技術進行學校日常安全管理是學校實現精準人員安全管理發展的必然方向。
  • iPhone X引爆生物人工智慧,蘋果開啟心臟研究,更有醫療健康的新動向
    進入庫克時代之後,蘋果演變成了更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這也是蘋果CEO庫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數次提到的。在此次發布會上,他談得最多的是——蘋果的產品如何為用戶提供更好的生活。同時,根據史丹福大學在今年早些時候的研究發現,Apple Watch比其他可穿戴設備的監測數據更準確。由此可見,蘋果正在將Apple watch打造成一款可穿戴式醫療設備。利用手機進行健康管理,盤點蘋果手機中的睡眠健康應用程式除了心率監測、運動監測這些大家已經耳熟能詳的健康管理功能之外,蘋果的健康生態體系還遠不止如此。
  • 「AI換臉」騙過人臉識別!這些應用更安全……
    購物時「刷臉」支付、用手機時「刷臉」解鎖,進小區時「刷臉」開門……如今,越來越多的事情可以「刷臉」,用人臉識別技術來解決。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使用過人臉識別,不過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經因為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那麼「刷臉」時代,我們的人臉信息安全嗎?
  • 人臉識別測溫儀_讓體溫檢測更高效
    隨著復工返崗日期的來臨,火車站、機場等人流密集場所也積極引入人臉識別測溫儀,爭取高效的完成乘客測溫工作,為乘客出行安全提供保障。一、人臉識別測溫儀的優勢有哪些?1、熱成像實時溫度測量,高溫報警,並上傳管理平臺2、基於深度學習的人臉識別算法,極大提高了人臉抓拍率3、採用一體化的設計,確保了設備的安全、可靠性,更為身份驗證和溫度測量準確率提供保障4、非接觸式識別,支持戴口罩識別,無需特意配合體驗感強支持測溫、測溫+人臉識別、測溫+門禁、門禁等多種工作方式,滿足多樣需求5、提供測溫記錄、通行記錄導出功能
  • 高校人臉識別惹爭議,如何更安全使用計算機視覺技術?
    ,而針對生物識別技術在校園逐步展開應用的現象,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對於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我們需加以限制和管理,並希望學校非常慎重地使用這些技術軟體」。中國藥科大學的學生們紛紛表示,進入校園時發現學校有了新的變化,在校門、圖書館等地安裝了人臉識別門禁,就連教室內也安裝了人臉識別考勤系統
  • 一鍵智能識別垃圾分類 百度App用AI把知識變得更酷了
    如果無法確定垃圾具體屬於哪個類別,還可以通過小程序下方的"語音"和"拍照"功能,用語音搜索或者視覺搜索來快速識別垃圾類別,目前,百度App垃圾分類小程序,已支持2萬多種垃圾精確分類,覆蓋40餘個城市。百度垃圾分類小程序如此智能,得益於百度強大的AI技術。
  • 深度人臉表情識別技術綜述,沒有比這更全的了
    人臉對齊是許多與人臉相關的識別任務中必需的預處理步驟。下面我們將介紹一些常用的方法以及在深度表情識別系統中可用的公開實現。這些處理可以生成更多的訓練樣本,從而讓網絡對出現偏移和旋轉的人臉更健壯。除了基本的圖像操作,也可以利用 CNN 或 GAN 來生成更多的訓練數據。在線數據增強方法一般都集成在深度學習工具箱中,來降低過擬合的影響。在訓練過程中,輸入樣本會被隨機中心裁剪,並且水平翻轉,得到比原訓練資料庫大 10 倍的資料庫。
  • AI+ 讓旅途更有Fun
    常見應用:AI+旅遊應用的場景原來有這些常見場景:聊天機器人目前,人工智慧在旅遊行業的運營主要體現在行前諮詢上,包括預訂機票、酒店等諮詢服務,背後可能都有人工智慧技術助陣。常見場景:酒店內的禮賓機器人在旅遊業領域實現人工智慧服務的案例中,酒店裡的禮賓機器人可謂是最引人注目的。因為這些人工智慧的機器人,不僅從樣子上看就是既萌又酷,還為酒店增加了話題。
  • 更有人臉識別等服務低至6折
    新用戶見面禮如果您還在遲疑是否要嘗試使用百度AI的CV服務(人臉識別、人體分析、行為分析、人像特效本月,更有100元代金券送給您,讓您調用測試毫無壓力!【參與人群】新用戶:2019年9月1日——2019年9月30日前,完成認證+調用/激活CV服務的用戶,作為有效參與的新用戶。
  • 開學季|守護師生安全 人臉識別讓校園管理更智慧
    要如何在身份核驗、體溫檢測的同時,提升進門效率,並對測量結果和出入記錄數據進行系統性的整理歸檔,便於後續追蹤,成為各大高校面臨的難題。而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人臉識別在現實應用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光照、姿態、遮擋等實際問題
  • 應用層下的人臉識別(三):人臉比對
    這兩個特性使人臉1:n能迅速落地於公安追捕逃犯,但時其難度要遠高於人臉1:1 。(其通常會受到光照變化、人臉姿態的影響——比如側臉、低頭、逆光現象,會大大提升人臉漏報率。)人臉1:n中「n」的大小(人臉庫照片的數量)會影響人臉識別的準確率和比對速度,所以比對人臉庫規模會設置的相對較小。3.
  • 人臉識別哪家強?科大訊飛發布最新人臉識別技術
    湯曉鷗教授用圖片歸類的例子介紹了人臉識別在生活中的應用,他曬了一堆照片,通過人臉識別技術,能從中秒篩出含有他寶貝的照片,並且還能根據場景,表情進行分類。,並通過這些人臉數據來更簡單的挖掘分析用戶,通過外貌、年齡、性別、情緒等來給用戶精準推薦。
  • 人臉識別中AlexNet網絡設計和改進方法研究
    但這個網絡較複雜,計算量大,訓練集通過驗證集測試的準 確率提升的太慢,人臉數據的損失值曲線和識別率曲線都存在振蕩問題。因此本文結合Cafe深度 學習框架中的AlexNet網絡結構進行改進,利用梯度下降法對批量的圖像數據進行特徵提取器和分 類器的訓練。
  • 【乾貨】通過OpenFace來理解人臉識別
    作者之所以專門介紹該開源庫,說明該庫必然是有其獨特的優勢。與Google FaceNet和Facebook DeepFace不同,它主要聚焦在行動裝置上的實時人臉識別,旨在用少量數據實現高準確率。本文還介紹了OpenFace原理、訓練過程、及相關案例,剛興趣的讀者不妨讀一讀,相信不會令你失望。專知內容組編輯整理。
  • 人臉識別時代要不要說「不」
    但另一面,越來越多的攝像頭被安裝在各種場景中,關於技術正在被濫用的質疑越來越多:從售樓處到辦公室,當連考勤打卡也需要通過釘釘之類辦公軟體「人臉識別」的時候,在日常生活場景中如何保護我們的臉,如何保護人臉背後的個人信息和隱私安全,已經成為了技術成熟落地過程中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所在。  由於人臉識別技術在此前屬於新興技術,在其應用初期擁有一定的探索「真空期」也是情有可原。
  • Python系列之三——人臉檢測、人臉識別
    之前有利用C++和OpenCv寫過人臉識別的系列文章,對於人臉識別的基本理解和步驟流程等基本知識不做反覆敘述。比詹小白還要白的童鞋可以查看往期文章進行了解噢1.人臉識別(一)——從零說起2.人臉識別(二)——訓練分類器3.人臉識別(二)——訓練分類器的補充說明4.人臉識別(三)——源碼放送一、人臉檢測      python版人臉檢測基本上可以參照C++版本的程序,根據語法不同進行改寫即可。
  • 人臉識別十字路口:臉的恐慌
    中國藥科大學大四學生周琪看到學校的新聞時想。8月底,有「藥界清華」之稱的中國藥科大學全面引入人臉識別技術,不僅用於門禁,還在試點教室安裝攝像頭刷臉考勤,並對學生課堂聽課情況全面監控。有報導稱:「在部分教室試水後,逃課和『替同學答到』或將成為歷史。」一切早有端倪。6月,周琪收到學校通知,稱為了做好人臉識別系統,學生要提交高要求的照片做信息採集。
  • 百度大腦最新發布人臉合成圖甄別能力,人臉識別活體檢測更安全
    當今生活中,無論金融理財、醫療社保,還是登錄社交帳號、刷臉考勤,通過「人臉識別」核驗用戶身份已十分常見。人臉識別中的活體檢測,普遍通過動作檢驗或靜默驗證,證明是「真人」而非圖片,其解決了用列印、翻拍照片、面具等通過人臉識別的問題,但依然有部分用戶上傳AI變臉、換臉等合成視頻企圖矇混過關。
  • 人臉識別 大數據服務 還能當「助教」——人工智慧教育機器人走進...
    由於人臉識別功能,課上,機器人很神奇的記得所有小朋友的名字,還能和孩子們每天上學時候打招呼,放學再見,這讓孩子們對這個小夥伴都很喜愛。作為數位化試點幼兒園,新苗幼兒園智能CEO鄭晨琛表示,隨著普惠性幼兒園的普及,目前學前教育的覆蓋率正在逐步上升。隨著科技發展基礎設施的相對完善,物聯網設備、數據和網絡的相互連接已有了讓AI去賦能學前教育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