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從我的腦海中浮現1部功夫電影,我會不假思索的脫出:是《師傅》,在我看來,沒有任何1部功夫電影能做到如《師傅》這般純粹。
民國時期的天津衛,洋樓與古樓的縱橫交錯,販夫走卒、過往商人、武林俠客,林林總總,映照出了讓詩人也會沉醉其中夢幻般的場景。
人生百態,化作城市中的一棵樹、一條河,靜靜的盈臥在哪裡,展現著其中的「酸甜苦辣」。徐浩峰用「京劇武生」的做派,演繹出了熒幕上最純粹的江湖。
電影《師傅》
電影《師傅》講述的是關於老天津衛,一群江湖俠客交錯而襯託的人生百態,樸實的動作,老天津衛的青磚紅瓦,一切都是那麼樸實,但是承託出來的卻是如此的絢麗。
它不同於《一代宗師》那種泛著濃濃文藝氣息的功夫片,恰恰相反,你很難找到像《師傅》這般樸實的功夫電影了,它不像是電影,更像是記錄武人人生百態的紀錄片。
在此之前的功夫片,講究的是打的漂亮,打出一個「虎虎生威」,一招一式瀟灑靈動。但是時間長了,難免會有些心生疲憊,並不是不好,而是千篇一律實在是沒什麼新意。
《師傅》追求的,並不是所謂的「打得漂亮」,而是「贏得漂亮」。一字之差卻差之千裡,略顯光怪陸離的動作,襯託出的,卻是如「古典建築般」的理性美學。
但是電影《功夫》想要表達的,絕不只是所謂的「挾刀揉手」、「坐看重圍」等等這些打的皎潔,贏得漂亮的功夫動作,同樣描繪了一幅讓人浮想聯翩卻又望而卻步的民國畫卷。
從市井街頭來自異域的茶湯女,到為生計棲身歌廳的苦命女子,再到天津餐廳的侍員門衛,又或是十八武館的武行老大,不同階層的人,特色鮮明,帶著人生最純粹的情緒。
從野性十足的孤兒「耿良辰」,到磨礪數載北上揚名的陳識,再到氣數已盡隱退江湖的鄭山傲,又或是心機深沉卻又野心十足的林希文,不同地位的武人,串聯成了《師傅》中最純粹的江湖。
人生百態、各色心思、市井生活、贏得漂亮,串聯成了一副完整且優美的畫卷,其中的河流低沉婉轉,高山氣勢磅礴,人生的酸甜苦辣、人生百態、茶米油鹽,應有盡有。
最後推薦給沒有看這部電影的觀眾們,一定不要錯過這部佳作。
電影《師傅》背後的故事
這部電影的導演徐浩峰是一個十分「軸」的人,他對自己的每部電影要求精益求精。這部電影講述的是關於詠春的故事,廖凡在拍攝電影之前就跟其約法三章:
如果你在電影中打的好,就叫詠春,打的不好,那就另起名字。
廖凡自然不甘心自己打的詠春拳就這麼在電影中不明不白,於是「閉關」苦修詠春拳兩個月,每天凌晨四點起床習練詠春練刀樁,開機前練功時間累積超過720個小時,這才有了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廖凡打的詠春拳。
導演是寫實派的功夫電影源於小時候家族的薰陶,其出生於武林世家,二老爺是北方形意門的嫡系傳人,而導演自己也有很深的功夫造詣。
因此在拍攝的時候,導演要求精益求精,對演員們的要求也十分的嚴格,要求拍出「零威亞」、「零特效」、「零替身」的真功夫。
為了拍好這部電影,92天的拍攝時間,導演帶著演員們長途跋涉輾轉3800公裡取經,用了8000名群眾演員,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師傅》。
在拍攝的時候,演員們也是吃了很多的苦,拍攝期間打戲繁多,廖凡在拍攝期間多次受傷,膝蓋、肩膀、手指等等,面對傷痛,廖凡每次都是先拍完戲,才去包紮處理自己的傷口。
拍攝的時候正是大夏天,天氣最炎熱的時候,演員們要穿著棉服,帶著盔甲兵器,手裡拿著「大刀」進行耍功夫。拍攝完之後,每個人都累的汗流浹背,臉上身上流汗不止。
還有演員宋洋,這是他與徐浩峰合作的第三部電影,在拍攝《師傅》的時候宋洋根本不會功夫,為了拍攝效果,徐浩峰專門將他送到了泰安的一所武術學校學習功夫。
結果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學習,宋洋的功夫練得相當的不錯,身手之好就連徐浩峰都讚不絕口。成效也體現在了電影中,宋洋的功夫片段讓觀眾印象深刻。
在電影中飾演「師娘」的宋佳,在拍攝第一場戲的時候就被廖凡給訓斥了。當時在現場,有一盞燈倒了,宋佳是個熱心腸的人,就說:「誰,趕緊去扶一下。」
結果就是讓廖凡不高興,他瞪了一眼宋佳,對她說道:「你現在還有心情想這個?」
總結
《師傅》這部電影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功夫電影,但同時它又是最接近傳統的功夫電影。電影中的一招一式、場景古樓都力求還原民國時期的天津衛。
如果說廖凡賦予了這部電影血肉,那導演徐浩峰就是這部電影的靈魂。電影中的人物、臺詞、做派等等,都擁有徐浩峰電影的一貫風格。
從《箭士柳白猿》到《師傅》,徐浩峰用自己的精神和性格闡述了一個不同於以往的另類武俠。如其他功夫電影中帶有浪漫色彩的武俠不一樣,徐浩峰的武俠如同大浪淘沙,將多餘的東西全部剔除出去,只留下了最純粹的東西。
如果說王家衛的《一代宗師》是功夫電影中浪漫色彩的極致,那麼徐浩峰的《師傅》就是功夫電影中寫實風格的另一個極端。
在如今的功夫電影市場中,已經很難找到如《師傅》這般「樸實」的功夫電影了。這是一個導演賦予電影的靈魂,是無法複製的,觀看這部電影,對於功夫和動作電影迷來說,無疑是一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