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功夫之王的結尾,有一行字幕 本片全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拍攝,看起來很像是某些國際品牌的筆記本電腦包裝盒上,會註明生產地是中國深圳一樣 ,這部全部在中國境內拍攝的功夫之王 ,雖然裡面有成龍和李連杰,雖然有玉皇大帝和孫悟空,但它從本質上來說,還是一部徹頭徹尾的好萊塢電影
好萊塢電影一向是對全世界的傳統文化都生吞活剝的 ,所以中國觀眾對於功夫之王自然會有目瞪口呆哭笑不得的感覺 ,各種中國神話、武俠、傳說、文學元素在這部電影裡來了個一鍋燴 ,對於美國觀眾來說這無所謂,反正只是一個神秘的東方背景而已,重點還是要看功夫和打鬥
但對於中國觀眾來說,這鍋大雜燴就有點糊弄事兒,有點在國外吃外賣中餐的感覺 ,雖然菜名聽起來一樣,可色香味形沒一樣能對上號的 ,總之,對中國觀眾來說,這個故事和西遊記之間的關係實在是有些牽強 ,如果把那個棍子換成戒指,把電影的名字改成《功夫之王:護棍傳奇》 ,對於中國觀眾來說,其實也沒有什麼區別
功夫之王和一百年前電影剛誕生時的那些雜耍片段沒什麼本質區別 ,人物劇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讓觀眾看到新奇熱鬧 ,從這個角度來說,功夫之王是一部無害但也無用的爆米花片 ,它的唯一功能就是提供給觀眾120分鐘的熱鬧娛樂,同時讓觀眾心甘情願的從兜裡把錢掏出來 ,而本片最大的賣點自然是所謂的「雙J對打」的場面
但這個萬眾期待的功夫場面,不得不說是令人失望的 ,功夫之王仍然沒有擺脫香港故事片長期以來的一個困局 ,那就是功夫打鬥過程和敘事脫節的問題 ,所謂的「雙J對打」完全和故事脫節,而且還是傳統的為打而打,而且打的還不好看 ,當然這一點只是針對功夫片迷,對普通觀眾來說,這場雙J對打,就能值回全部票錢 ,成龍和李連杰在破廟裡進行的這場漫長打鬥,沒有難度沒有創新,只有一種虛幻的紀念意義:兩個功夫明星在銀幕上的第一次交手
對於某些極端的功夫片影迷來說,其實可以把這個場面單獨剪輯出來,給他們放半價專場 ,如果用一個不那麼恭敬的比喻,這場打鬥就類似於馬戲團表演間歇的雜耍演出一樣,只不過是一個調節氣氛的插曲而已 ,以電影類型來分的話,《功夫之王》和《異形大戰鐵血戰士》、《超人大戰蝙蝠俠》、《終結者大戰機械戰警》之類的好萊塢電影並沒有什麼區別
美國觀眾要看的就是兩個八竿子打不著的電影角色在電影裡互相干一架 ,可惜成龍和李連杰誰都不願意當壞人,所以就拿這場友誼賽糊弄了美國人 ,對於這樣一個劇情上支離破碎,文化上東拼西湊的電影 ,任何認真的批評,都會顯得十分可笑 ,因為很明顯,這部電影裡面的目標觀眾群體不是我們 ,不能因為裡面有成龍和李連杰,我們就把對所有功夫片的期許,都強加到這部電影上 ,商業電影作為強勢經濟和強勢文化的結合體,爭奪歷史闡述權的爭鬥只不過是剛剛開始 ,好萊塢終於憑藉功夫之王成功地實現了出口轉內銷 ,不過本片最後票房並沒有達到他們所期許的2億人民幣,而是在1億8千6百萬的成績前停住了腳步
在這樣的市場壓力和誘惑下,今後如果再有類似影片,那麼好萊塢的影片製作者們,也許會更加認真的考慮中國觀眾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