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我們帶著兩個孩子從長沙回到闊別了20年的家鄉,很多人都表示不能理解。特別是,有幾位耿直的親人和朋友說我們會後悔讓孩子轉學,明明孩子在長沙上著名牌小學,對口的也是名牌中學,卻非要讓孩子轉學到小地方來,這不是害孩子嗎?
對於讓孩子轉學這件事,我們有著不同的看法。
小縣城雙胞胎同上名牌大學
先拿我們家老爸講的一個例子來引入吧。
老爸的戰友有一對雙胞胎的孫子,2019年參加的高考,一個考上了復旦大學,一個考上了天津大學。據說上復旦大學的那個孩子,如果不是平時的成績裡有個別拖了一點後腿,本來是有機會進入清華的。
當我們決定回到家鄉來的時候,本來想要在市區購房並給孩子轉學,但老爸覺得,我們雖然是由縣城改成的區,但是學校的教育質量同樣是不錯的,並說孩子優秀,在哪裡都可以考上好大學。看他戰友家的兩個孫子就知道我們這裡的教育並不差。
我一聽覺得有道理,再說回到家鄉來,也是想離父母近一點。再一想,我都能放棄工作了5年的不錯的工作,在帶娃之餘做自媒體,並堅信自己能夠做出成績,為啥就不相信孩子在我們區裡的學校也能很優秀呢?
貧寒鄉村醫生蔡笑晚的育兒經
被魯豫稱作「博士老爹」,被崔永元請教「育兒秘方」,連哈佛教授都向他討要教子經的蔡笑晚,就是一個在小地方,在貧寒的家境下,把6個孩子培養出5個博士,1個碩士的。而蔡笑晚的家庭被稱為中國「最美家庭」。
蔡家老大蔡天文,康奈爾大學畢業,36歲成為賓夕法尼亞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蔡家老二蔡天武,17歲考上博士,後成為美國高盛公司副總裁。
蔡家老三蔡天師,16歲考入北京外國語學院,美國讀博,後自己創業。
蔡家老四蔡天潤,16歲考入華西醫科大學,美國讀博士,在上海開了醫院。
蔡家老五蔡天君,中國科技大學碩士畢業,在中國建設銀行工作。
蔡家老六蔡天西,18歲成麻省理工學院博士,28歲開始成為哈佛大學終身教授。
「人的智力相差無幾,真正決定成才的,是容易被人忽略的非智力因素,如信念、意志、視野、道德、健康、自信等。我的六個孩子之所以個個成才,關鍵在此。」一蔡笑晚
教育的成功,父母是關鍵
蔡笑晚家中6個孩子都這麼優秀,根源並不在於有強大的遺傳基因,而是他們有著共同的優良的家庭教育。正如前面所講的雙胞胎,據老爸講他們父母的智力也並非拔尖兒的,但是他們特別注重對雙胞胎的培養。
再來看看近幾年新聞報導的雙胞胎學霸,以676分和679分的成績分別考入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河南雙胞胎學霸陳定一和陳弘一,河北唐山高考裸分697分和685分的孿生姐妹李卓雅和李卓瑩,河北廊坊以674分和683分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的雙胞胎兄弟苑子文和苑子豪。
當我們去探索他們的家庭背景,都會發現,遺傳基因並不是最主要的,而是他們的父母特別懂得教育孩子,給孩子創造了良好的家庭環境。雙胞胎成功,兄弟姐妹成功,都是因為有同樣優秀的家庭環境。
那些寄希望於孩子到了學校就交給老師管,給孩子找到一個好老師就可以的家長,是嚴重低估了父母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事實上,現在沒有一個老師不在強調家庭教育和父母的重要性。這不是老師們在推卸責任,而是客觀的事實和鐵的道理。
孩子是自己的,你不用心,沒有人會關心。一蔡笑晚
小學教育至關重要
為什麼蔡笑晚的孩子,不僅優秀,而且成才都比較早?
這都源於蔡笑晚的育兒24字訣:早期教育、從小立志、培養自學、先學做人、快樂教育、愛和多溝通。
為了讓孩子儘早入學,蔡笑晚數次擇校,多次舉家搬遷。但6個孩子並沒有因為換了學校,換了地方,就學習落後,反而是不斷精進。
因為除了學校的教育之外,他們更有著良好的家庭教育。
為了培養孩子讀書的習慣,蔡笑晚和妻子幾乎犧牲了所有的業餘活動,每到晚上全家人就一起坐在燈下讀書。
清晨,伴隨著孩子醒來的是英語和日語節目,這極大地培養了孩子對外語的興趣。
蔡笑晚特別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這也是他的24字訣的第1條。他緊緊抓住6個孩子的小學教育階段,讓孩子們從小立志,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養成自學的習慣。
在立志上,蔡笑晚根據孩子自己的興趣和天賦不同,鼓勵他們找到自己的方向。
英國哲學家洛克說:「教育的手段不是教訓,而是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在自學上,蔡笑晚重點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以及做計劃的能力。比如回到家要馬上完成作業;要不斷優化學習方法;要有時間概念,懂得平衡好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當我們再去看那些雙胞胎學霸的家庭時,我們同樣會發現:他們的家長都非常強調孩子早期的教育,尤其是6~12歲,這小學的6年。
不論是蔡笑晚的6個孩子,還是那些雙胞胎學霸,當我們去研究他們的成長軌跡時,又會發現:這些在小學階段就被培養好各項習慣和強大內驅力的孩子,在進入初中以後,路越走越順,家長越能放開手。
看了這麼多教育案例,再回到我之前說的給孩子轉學這件事上。
在我家大寶進入小學後的前3年,我們狠抓孩子的各項習慣。在大寶進入四年級之後,作業我們就只負責籤字了。在五年級轉學這件事上,我們也徵求了她的意見,並把別人的擔憂分析給她聽。我記得非常清楚,大寶當時說:「是金子到哪裡都會發光。」
現在孩子已經進入了五四制的初一,在開學這一個月裡,孩子個人總積分拿了班級三次第一。英語老師來家訪時,說孩子的表現可以用「完美」兩個字形容,性格開朗,上課積極,自己學習搞得好,班級工作也做得好。聽得我這個老母親心花怒放。(這裡有點自誇)
回想起來,真的感謝自己在孩子小學時期的努力。到目前看來,我們真的不認為給孩子轉學是走了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