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觀

2020-12-12 人民網

原標題: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觀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我們既要著力美化環境,又要讓人民群眾舒適地生活在其中,同美好環境融為一體。各級領導幹部要率先垂範、身體力行,以實際行動引領帶動廣大幹部群眾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人與自然具有統一性和同構性。人與自然是一個生態系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環境權利既不能游離於人體之外,又不能脫離自然而獨立存在,必須依託於人與自然共同存在。保護環境權利必須堅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既要防止「人類中心主義」的極端,也要避免「生態中心主義」的極端。

  環境權利是一項基本人權。《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指出:「人類享有在一種確保有尊嚴和舒適的環境中,獲得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條件的基本權利,而且承擔著為當代人和後代子孫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神聖職責」。環境人權的提出和確立彰顯了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本身的生態文明理念,集中體現了人的文明與自然文明的有機統一。

  我國憲法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特別是今年的憲法修正案將「生態文明」載入憲法。保障環境人權成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應有之義。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障環境人權。憲法從保護自然和改善生態的國家責任對環境人權保障進行了高度表達。以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方針保障公眾環境權益,既是保障環境人權的基本經驗,又是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始終貫徹的基本理念。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是主體,自然是客體。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主體與客體統一的內在要求。環境保護立法的科學性要求實現「人本化」與「自然化」的有機統一。環境保護立法應實現對人與自然的雙重保護,這是生態法治的核心任務。從民生福祉的角度闡釋環境人權,就是要時刻銘記「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環境權利是一項實實在在的人權。環境人權的實現必須依靠良好的生態環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要求,「加強環境保護,著力解決重金屬、飲用水源、大氣、土壤、海洋汙染等關係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保障環境權利。」《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年)》進一步要求,「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著力解決大氣、水、土壤等突出環境問題,實現環境質量總體改善」。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就是為了改善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態產品,確保實現普惠的民生福祉。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人權觀,以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有力抓手,切實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不斷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力度,努力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作者:潘懷平,系陝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陝西省委黨校法學教研部主任)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

相關焦點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是真正的現代化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是真正的現代化——訪荷蘭萊頓大學執行院長雪勇光明日報記者 楊藝明 李盛明  作為最原始的人類生產活動——農業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為最密切,基本上每個國家的大多數用地都是用於發展農業生產,因此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法治
    原標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法治 【光明論壇】 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謀劃未來的遠見卓識和繼往開來的歷史擔當,深刻指明了我國在新的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思想內涵。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更加強調自然生態安全的重要地位,著重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要求。從黨執政的歷史進程來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已成為實現黨的奮鬥目標的永恆價值追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人的發展與物質發展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 H5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態文明之魂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化,有怎樣的現實針對性?背後的意蘊在哪裡?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 新時代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的價值意蘊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就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重大現實意義。
  • 世界地球日: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阿克蘇國家溼地公園內,天鵝、野鴨、海鷗……在波光粼粼的河畔或展翅飛翔,或靜靜佇立,或悠閒戲水,呈現出了一幅人與人、人與城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宣傳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城市在不斷發展,人居環境在不斷改善,空氣品質也在不斷變好。」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13個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下設四個主題和內容: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
  • 學習詞典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點擊音頻,聆聽精彩↑↑↑ 「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現代化全局中的突出地位。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千年大計。
  • 【評新而論·大國經彩】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霧霾少了」「環境美了」,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切身感受。生態好,發展才會更好。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的背後,是我們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最大發展中國家,堅定走上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之路。「擦亮」藍天 走綠色發展之路「十三五」期間,全國空氣品質明顯改善。
  • 「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地球日高校網上交流討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切實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親近自然、了解自然、保護自然,順應時代召喚,以身作則保護生態,同心戮力珍愛地球!資源學院學生團委副書記曹鑫鑫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我們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牢固樹立和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 學苑論衡: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恩格斯認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也就是說,人與自然具有一體性。
  • 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學苑論衡)
    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恩格斯認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也就是說,人與自然具有一體性。
  • 微宣講⑧ | 方世南:大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江蘇_新華報業網
    微宣講⑧ | 方世南:大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江蘇  蘇州大學東吳智庫首席專家方世南: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美麗江蘇,就是要追求實現經濟高質量全面綠色發展社會、高文明綠色生活方式和綠色消費方式社會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
    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規律性認識的不斷深化,順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待。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堅決落實好這一戰略部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 墨香·品質二小|珍愛地球 與自然和諧共生
    4月22日是地球日,在第51個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為進一步喚起學生的環保意識,引導學生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建立正確的自然資源觀和普及地球科學知識的重要平臺。4月20日至26日播州區第二小學開展了《 珍愛地球 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的地球日主題活動。
  • 以綠色發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確立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期盼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圖說這一年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2020年,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新疆緊緊圍繞「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目標任務,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保護與修復,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更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經濟社會綠色發展營造出越來越廣闊的空間。  和靜縣通過實施牧民搬遷、圍欄禁牧、水源涵養區保護等措施,使巴音布魯克草原生態得到有效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