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是真正的現代化
——訪荷蘭萊頓大學執行院長雪勇
光明日報記者 楊藝明 李盛明
作為最原始的人類生產活動——農業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為最密切,基本上每個國家的大多數用地都是用於發展農業生產,因此,農業生產對自然保護提出了很大挑戰。從農耕社會到工業化社會,人類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不停地反思,如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如何讓地球成為所有物種賴以生存的家園?
荷蘭國土面積不大,可用耕地十分有限,但農業卻高度發達,比重佔到國民收入和就業的近10%。與此同時,荷蘭的自然環境也很好,素有「歐洲花園」的美稱。針對荷蘭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經驗做法以及在生態環境領域取得的成果,本報記者日前專訪了荷蘭萊頓大學執行院長、科學委員會主席雪勇(Geert de Snoo),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是真正的現代化。
成立於1575年的萊頓大學是歐洲最著名的大學之一, 也是荷蘭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在基礎科學和生物科學研究方面有很大成就。雪勇教授在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及可持續發展方面頗有建樹。
荷蘭是世界上最大的奶酪生產國和最主要的農產品出口國之一——世界上一半以上種薯貿易從這裡輸出,荷蘭鮮花也長期佔據著國際花卉市場出口的半壁江山。一個小國卻有如此高的農牧業生產能力,這絕非偶然。雪勇表示,考慮到地理環境的特殊性和農業生產生活的需要,荷蘭對農業生產和自然保護區進行集約管理和精準監控,用好每一寸土地才能發展農業,但是光用地而不保護是行不通的。
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隨著工業化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步步加深,各國開始嘗試設立自然保護區。簡單來說,就是把地「圈起來」。雪勇介紹,20世紀開始,荷蘭也設立了一批自然保護區,包括對一些湖泊和沼澤的保護。為了防止農業生產帶來的破壞,防止溼地的乾涸和退化,政府對保護區內的溼地進行了保護和管理,努力「使它們保持原樣」。但隨著環保觀念的逐漸發展變化,現在,大家開始認為應減少人為的幹預,注重發揮自然本身的自我修復功能並保持生態環境的整體性。「我們在保護區外的生產活動與保護區內一切都息息相關,就像我們不能簡單把北極『圈起來』來保護北極熊一樣。」
不同的國家,氣候、土壤、水條件都不盡相同,但人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卻大同小異。雪勇表示,我們享受的食物、空氣等等一切東西都來自自然,在不同的生活空間,城市也好,鄉村也好,人們都希望有花花草草、有大樹小樹,這一點在不同國家地區的人們之間沒什麼區別。因此,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各國之間可以相互學習借鑑、共同合作。歐洲國家有很多相對開放的自然保護區,普通民眾可以和保護區裡的動植物密切互動。這種「沉浸式」環保行為主要是從非洲學來的,因為大家意識到每個地方的自然環境保護都需要當地所有人的共同參與,只有這樣才能讓大家真正重視起來。環保不僅僅是政府和各類社會團體的責任,全民參與其中才是生態環境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此外,在發展集約化農業的同時,做好農業區的生態環境保護,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非常重要。而且,眼光不要只盯著幾種物種,而要有大局思維,著眼於整個自然生態的發展。在不知不覺中,大自然可以給我們創造很多驚喜。
雪勇介紹說,近五個世紀以來,萊頓大學在生命科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就是各個領域無數專家一點點努力的結果。在生命科學領域,除了專注自然之外,萊頓大學還致力於研製和更新藥物,幫助人類更加有效地對抗疾病。從藥物分子到成品藥物,再到進入人體,進而惠及全體國民,這是一個複雜和漫長的過程。想要儘可能讓所有人從中受益,就需要全社會的參與。科研機構、醫院、患者、志願者都要密切合作。「製藥」不僅僅是藥物研發那麼簡單,還包括對人體健康變化趨勢的研究。因此,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生態環境保護等重大課題面前,各國人民加強合作、共享研究成果很有必要。
雪勇還表示,隨著以大數據、人工智慧為特點的新一輪科技革命興起,信息科技在生物生態研究中也越來越重要。相信在未來的幾十年裡,人類可以在促進環境保護、維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取得更多實質性突破,更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光明日報》( 2019年01月17日 14版)
[責編:徐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