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是真正的現代化

2021-01-08 光明網新聞中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是真正的現代化

——訪荷蘭萊頓大學執行院長雪勇

光明日報記者 楊藝明 李盛明

  作為最原始的人類生產活動——農業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為最密切,基本上每個國家的大多數用地都是用於發展農業生產,因此,農業生產對自然保護提出了很大挑戰。從農耕社會到工業化社會,人類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不停地反思,如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如何讓地球成為所有物種賴以生存的家園?

  荷蘭國土面積不大,可用耕地十分有限,但農業卻高度發達,比重佔到國民收入和就業的近10%。與此同時,荷蘭的自然環境也很好,素有「歐洲花園」的美稱。針對荷蘭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經驗做法以及在生態環境領域取得的成果,本報記者日前專訪了荷蘭萊頓大學執行院長、科學委員會主席雪勇(Geert de Snoo),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是真正的現代化。

  成立於1575年的萊頓大學是歐洲最著名的大學之一, 也是荷蘭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在基礎科學和生物科學研究方面有很大成就。雪勇教授在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及可持續發展方面頗有建樹。

  荷蘭是世界上最大的奶酪生產國和最主要的農產品出口國之一——世界上一半以上種薯貿易從這裡輸出,荷蘭鮮花也長期佔據著國際花卉市場出口的半壁江山。一個小國卻有如此高的農牧業生產能力,這絕非偶然。雪勇表示,考慮到地理環境的特殊性和農業生產生活的需要,荷蘭對農業生產和自然保護區進行集約管理和精準監控,用好每一寸土地才能發展農業,但是光用地而不保護是行不通的。

  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隨著工業化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步步加深,各國開始嘗試設立自然保護區。簡單來說,就是把地「圈起來」。雪勇介紹,20世紀開始,荷蘭也設立了一批自然保護區,包括對一些湖泊和沼澤的保護。為了防止農業生產帶來的破壞,防止溼地的乾涸和退化,政府對保護區內的溼地進行了保護和管理,努力「使它們保持原樣」。但隨著環保觀念的逐漸發展變化,現在,大家開始認為應減少人為的幹預,注重發揮自然本身的自我修復功能並保持生態環境的整體性。「我們在保護區外的生產活動與保護區內一切都息息相關,就像我們不能簡單把北極『圈起來』來保護北極熊一樣。」

  不同的國家,氣候、土壤、水條件都不盡相同,但人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卻大同小異。雪勇表示,我們享受的食物、空氣等等一切東西都來自自然,在不同的生活空間,城市也好,鄉村也好,人們都希望有花花草草、有大樹小樹,這一點在不同國家地區的人們之間沒什麼區別。因此,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各國之間可以相互學習借鑑、共同合作。歐洲國家有很多相對開放的自然保護區,普通民眾可以和保護區裡的動植物密切互動。這種「沉浸式」環保行為主要是從非洲學來的,因為大家意識到每個地方的自然環境保護都需要當地所有人的共同參與,只有這樣才能讓大家真正重視起來。環保不僅僅是政府和各類社會團體的責任,全民參與其中才是生態環境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此外,在發展集約化農業的同時,做好農業區的生態環境保護,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非常重要。而且,眼光不要只盯著幾種物種,而要有大局思維,著眼於整個自然生態的發展。在不知不覺中,大自然可以給我們創造很多驚喜。

  雪勇介紹說,近五個世紀以來,萊頓大學在生命科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就是各個領域無數專家一點點努力的結果。在生命科學領域,除了專注自然之外,萊頓大學還致力於研製和更新藥物,幫助人類更加有效地對抗疾病。從藥物分子到成品藥物,再到進入人體,進而惠及全體國民,這是一個複雜和漫長的過程。想要儘可能讓所有人從中受益,就需要全社會的參與。科研機構、醫院、患者、志願者都要密切合作。「製藥」不僅僅是藥物研發那麼簡單,還包括對人體健康變化趨勢的研究。因此,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生態環境保護等重大課題面前,各國人民加強合作、共享研究成果很有必要。

  雪勇還表示,隨著以大數據、人工智慧為特點的新一輪科技革命興起,信息科技在生物生態研究中也越來越重要。相信在未來的幾十年裡,人類可以在促進環境保護、維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取得更多實質性突破,更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光明日報》( 2019年01月17日 14版)

[責編:徐皓]

相關焦點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學習詞典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點擊音頻,聆聽精彩↑↑↑ 「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現代化全局中的突出地位。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千年大計。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法治
    原標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法治 【光明論壇】 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謀劃未來的遠見卓識和繼往開來的歷史擔當,深刻指明了我國在新的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2020-12-20 19: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從根本宗旨來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不能在生態空間安全邊界、生態系統功能、生態安全保障能力方面解決損害群眾現實利益的突出問題,就不能真正增進民生福祉,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從治理方法來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用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從系統、全局視角解決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問題。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思想內涵。
  • 光明日報: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觀
    人與自然具有統一性和同構性。人與自然是一個生態系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環境權利既不能游離於人體之外,又不能脫離自然而獨立存在,必須依託於人與自然共同存在。保護環境權利必須堅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既要防止「人類中心主義」的極端,也要避免「生態中心主義」的極端。   環境權利是一項基本人權。
  • 微宣講⑧|方世南:大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江蘇
    蘇州大學東吳智庫首席專家方世南: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美麗江蘇,就是要追求實現經濟高質量全面綠色發展社會、高文明綠色生活方式和綠色消費方式社會、高素質生態理性現代人社會,蹄疾步穩地走向生產生活方式全面綠色轉型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經濟社會。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13個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下設四個主題和內容: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
  • H5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態文明之魂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化,有怎樣的現實針對性?背後的意蘊在哪裡?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稱《建議》)高度評價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擘畫了到2035年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的遠景目標。
  • 以綠色發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確立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 新時代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的價值意蘊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就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重大現實意義。
  • 微宣講⑧ | 方世南:大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江蘇_新華報業網
    微宣講⑧ | 方世南:大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江蘇  蘇州大學東吳智庫首席專家方世南: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美麗江蘇,就是要追求實現經濟高質量全面綠色發展社會、高文明綠色生活方式和綠色消費方式社會
  • 解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
    今天就讓我們繼續來了解其中的重要觀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  習近平總書記就人與自然關係發表許多重要論述,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 黨課|如何深刻理解「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建議》的要求,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和諧美麗中國。
  • 學苑論衡: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恩格斯認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也就是說,人與自然具有一體性。
  • 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學苑論衡)
    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恩格斯認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也就是說,人與自然具有一體性。
  • 在青山綠水間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
    瑪多縣瑪查理鎮噶丹村,生態管護員才讓卓瑪在村子周邊的草原上撿垃圾。  瑪多縣瑪查理鎮噶丹村,生態管護員索南吉(右)與才讓多傑在村子周邊的草原上撿垃圾。  一個個像果瑪一樣世代居住在這裡遊牧為生的牧民們成為了生態管護員,湖泊、溼地面積增大,黑頸鶴、斑頭雁等鳥類以及藏野驢、藏原羚等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成了黃河源頭最美的畫卷。  共建綠水青山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只有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中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雲南: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動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中國經濟社會綠色變革。在祖國的西南邊陲雲南,一個個推進綠色發展、築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守好綠水青山的故事正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