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12-22 人民網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動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中國經濟社會綠色變革。在祖國的西南邊陲雲南,一個個推進綠色發展、築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守好綠水青山的故事正在上演。

雲南省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1.84萬平方千米,佔國土面積的30.9%,雲南省也是我國天然湖泊眾多的省份之一。「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發展理念,雲南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實際行動,確保了一江清水流出雲南。

位於滇中的撫仙湖,是珠江源頭的第一大湖,也是我國內陸湖中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水資源總量佔全國湖泊淡水資源總量的9.16%。但是受流域磷礦開發、山地墾植、人口快速擴張等因素影響,2002年,撫仙湖局部暴發藍藻,汙染負荷逐步增加,大部分水域水質呈現快速下降的趨勢,流域生態退化日趨嚴重。

守護撫仙湖,迫在眉睫。

2017年開始,撫仙湖地區被納入全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圍繞突出問題,推動撫仙湖流域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大幕拉開。

雲南省澄江市副市長朱雲海向人民網記者介紹道,3年來,為了還撫仙湖「萬頃碧波」, 澄江市按照「湖邊做減法、城區做加法、減輕湖邊負擔」的原則,強力推進撫仙湖「四退三還」騰退工程:撫仙湖一級保護區內共退出農田8400畝、魚塘493畝,最大限度地減少面源汙染;22家中央和省市縣屬企事業單位、16家私營企業全部退出撫仙湖一級保護區,拆除建築面積22.5萬平方米;將徑流區內儲量達7600萬噸的22個磷礦點全部關停禁採;實施撫仙湖環湖生態移民搬遷3萬餘人,將騰退空間用於還湖、還水、還溼。

美麗的撫仙湖。雲南省自然資源廳供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

如何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朱雲海談到,澄江市堅持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力打好撫仙湖碧水保衛戰,推進山湖同保、水湖共治、產湖俱興、城湖相融、人湖和諧。

據了解,澄江市通過加強流域國土空間格局優化與管控,開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探索生態型產業發展,實施撫仙湖徑流區耕地休耕輪作和農業種植結構優化,將水、肥、農藥需求量大的作物全部替換為低汙染農作物,引進種植大戶、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重點發展藍莓、荷藕等特色農業,打造了綠色烤菸基地2萬畝、水稻荷藕種植面積1.2萬畝、藍莓種植面積0.8萬畝。同時,以旅遊重大項目為切入點,發展高原特色生態觀光休閒農業和旅遊藝術衍生品製造加工業,用地結構持續優化,使一二三產業和諧發展。

朱雲海欣喜地說:「經過綜合治理,撫仙湖流域生態惡化勢頭得到根本扭轉,撫仙湖水質持續保持湖泊Ⅰ類標準,在全國81個水質良好湖泊保護績效考評中名列第一,儲備的淡水資源量佔國控重點湖泊I類水的91.4%,相當於為每位中國人儲備了15噸Ⅰ類水。」

環境的改善,帶來了人水和諧。記者漫步撫仙湖邊,雲山蒼蒼,碧波茫茫,海鷗盤旋,水鳥啼鳴。來自各地的遊人在拍照,藍天白雲下的撫仙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景被定格在人們的鏡頭中。

相似的美景也出現在380公裡外的雲南大理。

「水光萬頃開天鏡,山色四時環翠屏。」在巍巍的蒼山腳下,有一片清澈剔透的湖水。它就是雲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素有「高原明珠」之稱的洱海。

藍天白雲下,蒼山巍峨挺立,洱海波光粼粼。記者走進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生態廊道,一邊是青瓦白牆的民居,一邊是碧波蕩漾的洱海。

今年54歲的古生村村民嚴炳其和往常一樣,在洱海邊打撈著水草。作為洱海灘地管理員,每天8點出門,5點回家,守護洱海灣橋鎮片區的生態環境,是他的工作日常。

「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親湖』,我在洱海邊長大,那時候洱海水是I類水,可以直接喝。後來沿湖而建的民房越來越多,生活汙水直排洱海,90年代洱海大面積暴發藍藻。近幾年,生態廊道建起來了,我也當上了灘地管理員,看著洱海水質一天天變好,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累點也值得。」嚴炳其說。

洱海灘地管理員正在打撈水草。人民網記者 餘璐攝

保護洱海生態環境,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也是行動者。嚴炳其只是默默守護洱海生態管護大軍中的一員。

2018年底,大理白族自治州全面打響洱海保護治理八大攻堅戰,全力推進環湖截汙、生態搬遷、礦山整治、河道治理、環湖生態修復等,開啟了洱海保護治理及流域轉型發展新徵程。

「環洱海流域湖濱緩衝帶生態修復與溼地建設工程就是是洱海保護治理的重要舉措。」大理市自然資源局局長黃建紅介紹道,生態廊道建設工程主線長為129公裡,投資90多億元,涉及環洱海流域湖濱緩衝帶790多公頃的生態修復和溼地建設、23個村1806戶居民的生態搬遷、30公裡汙水管網完善、5個帶有溼地修復功能的科研實驗基地建設等。

「目前,為讓民眾共享洱海生態廊道建設成果,今年1月洱海生態廊道12公裡體驗性試開放段已免費向廣大市民開放。今年年底將完成全線129公裡的貫通。洱海生態廊道建成後,能有效削減入湖汙染負荷和改善洱海水質,形成洱海的最後一道防線。它是一道物理屏障,對構建健康湖泊生態系統,提高洱海生物多樣性和洱海水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黃建紅如是說。

記者了解到,2018年以來,大理市按照「三線」劃定方案和管理規定,將環湖8個鎮23個村綠線範圍內1806戶遷出。2019年完成了洱海生態環境保護「紅線」範圍內9760畝土地流轉和52公裡洱海生態廊道主體工程建設。

「一步一步勘察、一米一米推進,生態廊道建設以生態優先為第一原則,兼顧當地村民生活和文化體驗功能,把溼地修復起來,把該是洱海的部分還給洱海,讓洱海水能有一個自我淨化和休養的空間,把生物多樣性的生態鏈給它修復起來。」環洱海流域湖濱緩衝帶生態修復與溼地建設工程指揮部政部副部長李學鑫表示,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實現全湖水質7個月Ⅱ類、5個月Ⅲ類;2020年1—10月,全湖水質實現5個月Ⅱ類、5個月Ⅲ類,284國控點水質評價為「優」。

「沒進行湖濱緩衝帶生態修復之前,洱海局部還有藍藻現象,但是2019年以後,洱海裡開始有了大片的海菜花,它被稱作是水質監測的風向標。」李學鑫談到,如今,生態廊道的溼地附近生物多樣性明顯改善。「水質好了,環境美了,小黑鴨、骨頂雞、白鷺、海鷗也都來安家了。」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經濟要發展,但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黃建紅說:「洱海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長期任務,要久久為功,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

撫仙湖、洱海僅是雲南「一湖一策」精準治理的縮影。與它倆一起,合稱為「九大高原湖泊」的滇池、杞麓湖、異龍湖、星雲湖、陽宗海、程海、瀘沽湖,如今,也展現出山水相映、人水和諧的新畫卷。

九湖治,雲南興;九湖清,雲南美。保護好高原湖泊,是衡量美麗西部建設的重要標尺,也是築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的必答題,對於助推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雲南省自然資源廳一級巡視員陳剛表示,下一步,將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三線一單」,讓高原九湖清波蕩漾,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景長存。

相關焦點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首次提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等作出重要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指明了方向,也表明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達到新高度。
  •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本報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秦廷富\視覺重慶   市委五屆九次全會強調,要著力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進一步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加大汙染防治力度,大力推進綠色轉型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十四五」時期,重慶應如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構建生態安全型社會的根本遵循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了構建生態安全型社會的重大任務,即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民群眾生態權益得到充分保障的生態安全型社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了「生態安全屏障」、「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等內容,極大豐富了構建生態安全型社會的內涵。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綠色發展方面,《建議》提出,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這就為新時代的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新時代要推進綠色發展,需要把握以下幾個關鍵要點。  一是理念先行,堅持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人因自然而生,人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13個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下設四個主題和內容: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
  • 粵港澳專家:共同促進大灣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與會專家認為,要共同推動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該會議由廣東省林業局指導,珠海市自然資源局、廣東省自然保護地協會主辦。廣東省林業局副局長吳曉謀、珠海市政府黨組副書記劉嘉文出席會議並致辭,澳門市政署園林綠化廳、澳門環境保護局、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廣東省自然保護地協會以及科研院校、行業協會、公益機構等粵港澳地區的90多個部門170餘名相關負責人、專家和自然保護同仁參加了會議。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西藏: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
    西藏: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 2020-08-11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以綠色發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確立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三江源攜手雲南森林公安築牢瀾滄江流域生態屏障
    三江源攜手雲南森林公安築牢瀾滄江流域生態屏障 2018-03-16(資料圖)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中新網西寧3月16日電 (記者 張添福)三江源國家公園將攜手雲南省森林公安,在隊伍建設、業務培訓、警綜平臺建設等方面開展合作交流,為築牢瀾滄江流域生態安全屏障而首尾同行、攜手共進。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法治
    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全會高度肯定了「十三五」時期「汙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的成績;也清醒地認識到「生態環保任重道遠」的嚴峻現實。提出了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願景,提出了「十四五」期間「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目標,並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行了部署。
  • 黨課|如何深刻理解「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建議》的要求,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和諧美麗中國。
  • 學習詞典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點擊音頻,聆聽精彩↑↑↑ 「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現代化全局中的突出地位。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千年大計。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原標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人類也總是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 H5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態文明之魂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化,有怎樣的現實針對性?背後的意蘊在哪裡?
  • 【評新而論·大國經彩】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體現。「十三五」期間,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汙染防治階段性目標順利實現。「霧霾少了」「環境美了」,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切身感受。生態好,發展才會更好。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的背後,是我們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最大發展中國家,堅定走上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之路。
  • 廈門市創新生態文明建設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近日,自然資源部公布了首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供全國各地學習借鑑。五緣灣片區生態修復與綜合開發案例被列在了11個典型案例之首,成為當之無愧的樣板。事實上,五緣灣片區的綠色發展成果,只是廈門近年來創新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個縮影。  廈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市「成為生態省建設排頭兵」的殷切期望,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先行先試。
  •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12月4日,來自海澱區紅十字會十餘人走進野鴨湖溼地進行生態文明主題教育活動。這只是我們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一個簡短縮影。事實上,每年有數以萬計的遊人到野鴨湖參觀生態文明成果的展示與身臨其境的體驗實踐。自2006年掛牌國家溼地公園以來,管理處高度重視生態文明教育工作,時刻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主線,依託具有代表性、顯著性的溼地生態景觀,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將服務與教育引導相結合,廣泛普及市民生態知識,增強生態保護意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價值觀的形成,打造優質生態文明示範窗口。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對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戰略謀劃。
  • 重慶全力提質提速三峽後續工作 築牢生態屏障
    會議要求,要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三峽後續工作的重中之重,把長江生態修復放在壓倒性位置,築牢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會議要求我市每年用於三峽後續工作的項目和資金中,用於生態保護的比例不低於50%。據了解,自2011年三峽後續工作開展以來,重慶庫區經濟加快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交通、水利及城鎮等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安全穩定總體向好,三峽後續規劃目標取得階段性成效。2019年,重慶優化調整三峽後續資金投資方向,資金、項目向移民安穩致富傾斜,全年共安排資金32.3億元、項目42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