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2020-12-17 湘湘愛旅行

12月4日,來自海澱區紅十字會十餘人走進野鴨湖溼地進行生態文明主題教育活動。這只是我們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一個簡短縮影。事實上,每年有數以萬計的遊人到野鴨湖參觀生態文明成果的展示與身臨其境的體驗實踐。

自2006年掛牌國家溼地公園以來,管理處高度重視生態文明教育工作,時刻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主線,依託具有代表性、顯著性的溼地生態景觀,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將服務與教育引導相結合,廣泛普及市民生態知識,增強生態保護意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價值觀的形成,打造優質生態文明示範窗口。

【來源:北京市延慶區人民政府】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廈門市創新生態文明建設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近日,自然資源部公布了首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供全國各地學習借鑑。五緣灣片區生態修復與綜合開發案例被列在了11個典型案例之首,成為當之無愧的樣板。事實上,五緣灣片區的綠色發展成果,只是廈門近年來創新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個縮影。  廈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市「成為生態省建設排頭兵」的殷切期望,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先行先試。
  • 生態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這個意義上,生態文明超越了傳統工業文明,是人類社會的新文明境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形態。今天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是要在工業文明基礎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從而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我們需要以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為指引,變革過往不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促進並完善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進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走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首次提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等作出重要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指明了方向,也表明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達到新高度。
  • 宋維明:發展自然教育 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12月15日至16日,我省舉辦森林自然教育基礎知識培訓班,省林業局邀請了北京林業大學原校長宋維明教授做了主題為發展自然教育促進生態文明的培訓。從以上兩個層面來看,可以對自然教育進行定義,即以有吸引力的方式,在自然中體驗學習關於自然的知識和經驗,建立與自然的聯結,尊重生命,建立生態的世界觀,遵照自然規律行事,以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簡單來說就是在自然中實踐的、倡導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教育。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13個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下設四個主題和內容: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H5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態文明之魂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在呼喚更加良好的生態環境、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的生活方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化解我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有效方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中國的根本要求,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
  •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本報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秦廷富\視覺重慶   市委五屆九次全會強調,要著力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進一步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加大汙染防治力度,大力推進綠色轉型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十四五」時期,重慶應如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 雲南: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動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中國經濟社會綠色變革。在祖國的西南邊陲雲南,一個個推進綠色發展、築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守好綠水青山的故事正在上演。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綠色發展方面,《建議》提出,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這就為新時代的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新時代要推進綠色發展,需要把握以下幾個關鍵要點。  一是理念先行,堅持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人因自然而生,人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
  • 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家園 鶴城區成功創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
    掌上懷化訊 11月21日,鶴城區成功創建為省級生態文明示範區。鶴城,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國生態示範區、沅江上遊重要水源涵養區、長江上遊生態保護工程實施區、省級衛生城市、省級文明城市,被譽為一座「會呼吸的城市」。
  • 解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
    西安網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新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內涵。今天就讓我們繼續來了解其中的重要觀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
  •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 周晉峰研究團隊2020年...
    文明驛站的建立不僅包括綠色生活方式、也是社會發展中的人文指標、資源指標、環境指標的綜合體現。通過建立文明驛站,傳播以綠色為基調的生態文明思想,體現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理念和生態發展觀。[3]周晉峰.生態文明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重要貢獻.2020年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公眾科學素質與生態文明建設專題論壇, 2020年11月18日.[4]周晉峰.生態文明時代的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第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氣候影視大會, 2020年11月14日.
  • 黨課|如何深刻理解「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建議》的要求,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和諧美麗中國。
  • 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制度 促進深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 青年大學習答案最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建立什麼樣的生態文明...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建立什麼樣的生態文明理念?這是青年大學習第十季第七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視頻課後作業第二題,有些網友可能還不知道答案選什麼?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青年大學習第十季第七期課後作業第二題  題目: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建立什麼樣的生態文明理念(多選)  選項:  A.尊重自然  B.順應自然  C
  • 生態文明建設的傳統智慧與現實意義
    原標題:生態文明建設的傳統智慧與現實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思想,對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智慧啟迪。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對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戰略謀劃。
  • 崇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中國甘肅網12月16日訊(本報記者 靳佩佩 通訊員 張宏偉 吳文斌 文/圖)大雪時節,崇信縣山川大地銀裝素裹、分外妖嬈,鳳翥山下、汭水河畔,猶如一幅水墨山水畫令人沉醉,這是崇信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深入開展「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可以說,新時代新階段做好民生工作,不僅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目前,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上與人民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面向新的發展階段,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