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

2020-12-17 中國社會科學網
生態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

2020年05月28日 08:4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凌海清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是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論述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提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俗稱「兩山論」)等科學論斷。從兩山論出發,回溯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可知,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在對傳統工業文明引發的全球嚴重生態安全進行深刻反思基礎上,在新型工業技術引領高質量社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逐步形成和正在積極推動的一種文明形態。在這個意義上,生態文明超越了傳統工業文明,是人類社會的新文明境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形態。今天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是要在工業文明基礎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從而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我們需要以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為指引,變革過往不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促進並完善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進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走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

  人與自然是同一的存在

  在《自然辯證法》中,恩格斯深刻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為了不毛之地。」縱觀歷史,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就是人與自然交往的歷史,人與自然關係的問題就是人類生存是否可持續的核心命題。

  人與自然是人類在長期社會生產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整體性存在,社會是人與自然共同構成的完整統一體。儘管實踐「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但人類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能脫離自然界憑空創造一切;離開了自然,人類不僅無法證實自身的客觀現實性,而且無法從事任何意義的改變或創造活動。因此,面對自然,我們應當心存敬重!

  但是,自近代資本主義工業革命以來,以資本為特徵的機器社會化大生產,大量地將人類活動無節制地引入自然,不斷從自然中無限制地攫取利潤。人與自然的關係因為資本邏輯的作用成了對立關係,人與自然的同一性不復存在。在經歷了自然對人類的警告和報復後,人類開始反思這種資本主義形態的工業化文明是否會終結人類的發展歷史,人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被提出。可以說,因為奉行資本邏輯而導致人與自然的分離,進而引發人類生存危機,客觀上證明了人與自然同一性是必然且必要的。任何凌駕自然之上,片面強調人之於自然的主體性價值彰顯,都將被自然所拋棄。

  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選擇

  而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同一性問題,是不是就能克服人與自然關係之間矛盾呢?在事實性上,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不只是一個認識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人與自然的對象性行為關係,最終決定人類對自然採取怎樣的行為態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如何處理好既實現美好生活又平衡好發展的問題,在實踐中,我們借用中國傳統的「和諧」思想,倡導人與自然命運與共,將人與自然的和諧視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前提。基於此,我們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型發展理念,率先推動生態環境保護行動。以「河長制」「湖長制」為制度抓手,首先解決環境汙染問題。之後,我們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戰略,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政策導向,制定了切合各地實際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通過對環保政策落實、環境汙染整治行動,一項項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政策,將人與自然同一性問題化解為具體生態文明行為實踐,有效平衡了生態環境保護和追求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從而有力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不同於西方環保主義者的行為主張。後者,只是強調對環境的絕對意義上的愛護和保護,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問題置於對自然環境保護之下,客觀上阻礙了人類的正常發展。人與自然的同一性,在現實性上是動態的平衡關係,內在要求人類秉持綠色、開放、可持續的發展理念,能夠兼顧人類自身發展所需與自然客觀供給相適應,保持人與自然的動態平衡,進而才能實現人類的永續發展。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在這個意義上,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選擇。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方案

  生態文明建設事關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亦如,在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建設方面,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作為政策實施的基本方針,以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為基本途徑,通過適時培育生態文化這一支撐,切實推進了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發力於新型工業化的全國整體布局,以推動資源節約循環高效利用的產業為重要抓手,積極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大幅提高了綠色經濟在中國經濟基本格局所佔比例,催生了以綠色產業為代表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增長點。

  在人居環境和生活方式上,地方政府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不僅在制度上創新生態環境保護的新舉措,還在文化上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讓制度和文化觀念力量同向發力,催生人們對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嚮往,引領百姓的低碳生活新時尚。2019年上海率先實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從行動上切實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尋常百姓生活。2017年1月,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演講時,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要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平衡推進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還要「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由此可見,推動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致力構築的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具有內在邏輯的一致性。

  總之,可持續發展始終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關乎人類的整體利益。人類社會中的任何制度形態,都無法迴避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問題,都必須有效回答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關切。而如何實現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可持續性,中國給出了自己的回答,「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習近平新時代生態哲學思想研究」(18CKS03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相關焦點

  • H5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態文明之魂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在呼喚更加良好的生態環境、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的生活方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化解我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有效方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中國的根本要求,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
  •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12月4日,來自海澱區紅十字會十餘人走進野鴨湖溼地進行生態文明主題教育活動。這只是我們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一個簡短縮影。事實上,每年有數以萬計的遊人到野鴨湖參觀生態文明成果的展示與身臨其境的體驗實踐。自2006年掛牌國家溼地公園以來,管理處高度重視生態文明教育工作,時刻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主線,依託具有代表性、顯著性的溼地生態景觀,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將服務與教育引導相結合,廣泛普及市民生態知識,增強生態保護意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價值觀的形成,打造優質生態文明示範窗口。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首次提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等作出重要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指明了方向,也表明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達到新高度。
  • 宋維明:發展自然教育 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從以上兩個層面來看,可以對自然教育進行定義,即以有吸引力的方式,在自然中體驗學習關於自然的知識和經驗,建立與自然的聯結,尊重生命,建立生態的世界觀,遵照自然規律行事,以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簡單來說就是在自然中實踐的、倡導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教育。
  •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 周晉峰研究團隊2020年...
    文明驛站的建立不僅包括綠色生活方式、也是社會發展中的人文指標、資源指標、環境指標的綜合體現。通過建立文明驛站,傳播以綠色為基調的生態文明思想,體現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理念和生態發展觀。要求關注從事維修、拾荒、垃圾分類等各類減少資源消耗或資源回收利用工作者及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關注綠色發展、可循環再生、資源節約領域的文化創意行動、研究與探索機構,尊重為推動綠色發展默默奉獻的勞動者,引導全社會轉變資源發展和利用觀念,通過文明驛站講述來自民間的生態文明典型故事。
  • 解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
    西安網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新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內涵。今天就讓我們繼續來了解其中的重要觀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
  • 以綠色發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確立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制度 促進深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歷史自然的形成和發展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由習近平同志主要創立的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部觀點、科學論斷、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集中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推動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黨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的不斷深化和勇於變革。
  • 廈門市創新生態文明建設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近日,自然資源部公布了首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供全國各地學習借鑑。五緣灣片區生態修復與綜合開發案例被列在了11個典型案例之首,成為當之無愧的樣板。事實上,五緣灣片區的綠色發展成果,只是廈門近年來創新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個縮影。  廈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市「成為生態省建設排頭兵」的殷切期望,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先行先試。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原標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人類也總是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 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家園 鶴城區成功創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
    掌上懷化訊 11月21日,鶴城區成功創建為省級生態文明示範區。鶴城,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國生態示範區、沅江上遊重要水源涵養區、長江上遊生態保護工程實施區、省級衛生城市、省級文明城市,被譽為一座「會呼吸的城市」。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綠色發展方面,《建議》提出,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這就為新時代的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新時代要推進綠色發展,需要把握以下幾個關鍵要點。  一是理念先行,堅持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人因自然而生,人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
  • 愛護野生動物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愛護野生動物,就是著力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野生動物在生態環境中有其存在的位置和功能,作為同等生存在自然中的成員,人類對其應該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保護。與包括野生動物在內的自然萬物和諧共處,與自然和諧發展才應該是生態文明時代應有的美好場景。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究竟是一種什麼關係?
  •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自然辯證法》導讀
    《資本論》的主要任務是揭示資本主義經濟的運動規律,進而揭示人類社會的辯證法;《自然辯證法》則力圖通過自然科學的發展揭示自然界的辯證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的論斷,告誡人們,人類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徵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是對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包括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關於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 青平:福建三明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動實踐
    這座國家森林城市,是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典型示範區,負氧離子含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4倍,市區空氣優良天數比例保持在98%以上,今年森林覆蓋率有望超過80%,2015年以來流域水質始終保持福建第一。如此美麗的三明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一些人認為,只有經濟發展達到高水平才能讓文化、生態、社會得到更好的進步和提升,卻因此忽略了自然環境的發展。
  • 網評:愛護野生動物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愛護野生動物,就是著力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野生動物在生態環境中有其存在的位置和功能,作為同等生存在自然中的成員,人類對其應該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保護。與包括野生動物在內的自然萬物和諧共處,與自然和諧發展才應該是生態文明時代應有的美好場景。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究竟是一種什麼關係?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13個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下設四個主題和內容: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
  • 潘家華:以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發展轉型
    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可望對工業文明轉型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發展難題作出科學解答。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經歷了一個從被動到主動、從單一到全面的過程。20世紀後半葉,尊重自然多具有被動色彩,靠山吃山、有水快流,有的地方甚至為了「金山銀山」而破壞「綠水青山」;單一、被動地治理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進入21世紀,生態文明建設的層次和力度不斷提升。
  • 生態文明建設的傳統智慧與現實意義
    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節約併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並改善自然環境,建設生態系統,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道法自然。道家提倡人們要順應自然的本來,反對人類隨意違反自然的本性,強行幹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