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8日 08:4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凌海清
字號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是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論述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提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俗稱「兩山論」)等科學論斷。從兩山論出發,回溯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可知,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在對傳統工業文明引發的全球嚴重生態安全進行深刻反思基礎上,在新型工業技術引領高質量社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逐步形成和正在積極推動的一種文明形態。在這個意義上,生態文明超越了傳統工業文明,是人類社會的新文明境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形態。今天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是要在工業文明基礎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從而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我們需要以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為指引,變革過往不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促進並完善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進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走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
人與自然是同一的存在
在《自然辯證法》中,恩格斯深刻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為了不毛之地。」縱觀歷史,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就是人與自然交往的歷史,人與自然關係的問題就是人類生存是否可持續的核心命題。
人與自然是人類在長期社會生產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整體性存在,社會是人與自然共同構成的完整統一體。儘管實踐「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但人類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能脫離自然界憑空創造一切;離開了自然,人類不僅無法證實自身的客觀現實性,而且無法從事任何意義的改變或創造活動。因此,面對自然,我們應當心存敬重!
但是,自近代資本主義工業革命以來,以資本為特徵的機器社會化大生產,大量地將人類活動無節制地引入自然,不斷從自然中無限制地攫取利潤。人與自然的關係因為資本邏輯的作用成了對立關係,人與自然的同一性不復存在。在經歷了自然對人類的警告和報復後,人類開始反思這種資本主義形態的工業化文明是否會終結人類的發展歷史,人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被提出。可以說,因為奉行資本邏輯而導致人與自然的分離,進而引發人類生存危機,客觀上證明了人與自然同一性是必然且必要的。任何凌駕自然之上,片面強調人之於自然的主體性價值彰顯,都將被自然所拋棄。
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選擇
而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同一性問題,是不是就能克服人與自然關係之間矛盾呢?在事實性上,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不只是一個認識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人與自然的對象性行為關係,最終決定人類對自然採取怎樣的行為態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如何處理好既實現美好生活又平衡好發展的問題,在實踐中,我們借用中國傳統的「和諧」思想,倡導人與自然命運與共,將人與自然的和諧視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前提。基於此,我們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型發展理念,率先推動生態環境保護行動。以「河長制」「湖長制」為制度抓手,首先解決環境汙染問題。之後,我們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戰略,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政策導向,制定了切合各地實際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通過對環保政策落實、環境汙染整治行動,一項項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政策,將人與自然同一性問題化解為具體生態文明行為實踐,有效平衡了生態環境保護和追求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從而有力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不同於西方環保主義者的行為主張。後者,只是強調對環境的絕對意義上的愛護和保護,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問題置於對自然環境保護之下,客觀上阻礙了人類的正常發展。人與自然的同一性,在現實性上是動態的平衡關係,內在要求人類秉持綠色、開放、可持續的發展理念,能夠兼顧人類自身發展所需與自然客觀供給相適應,保持人與自然的動態平衡,進而才能實現人類的永續發展。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在這個意義上,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選擇。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方案
生態文明建設事關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亦如,在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建設方面,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作為政策實施的基本方針,以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為基本途徑,通過適時培育生態文化這一支撐,切實推進了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發力於新型工業化的全國整體布局,以推動資源節約循環高效利用的產業為重要抓手,積極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大幅提高了綠色經濟在中國經濟基本格局所佔比例,催生了以綠色產業為代表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增長點。
在人居環境和生活方式上,地方政府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不僅在制度上創新生態環境保護的新舉措,還在文化上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讓制度和文化觀念力量同向發力,催生人們對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嚮往,引領百姓的低碳生活新時尚。2019年上海率先實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從行動上切實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尋常百姓生活。2017年1月,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演講時,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要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平衡推進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還要「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由此可見,推動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致力構築的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具有內在邏輯的一致性。
總之,可持續發展始終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關乎人類的整體利益。人類社會中的任何制度形態,都無法迴避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問題,都必須有效回答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關切。而如何實現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可持續性,中國給出了自己的回答,「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習近平新時代生態哲學思想研究」(18CKS03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