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建議》的要求,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和諧美麗中國。
一、充分認識「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大意義
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我們要深刻認識「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於人類社會發展、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的重大意義。
●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客觀需要。
●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客觀需要。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需要。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攜手共建地球美好家園的客觀需要。
二、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確立了包括綠色發展在內的新發展理念,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引領我國綠色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十四五」時期及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在推動綠色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還存在不少突出問題與挑戰,必須下大氣力解決。
●生態環境方面。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仍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並不穩固,稍有鬆懈就有可能出現反覆。
●生態系統方面。我國生態系統整體質量和穩定性狀況不容樂觀。
●自然資源利用方面。人均資源不足的基本國情不會改變,過度開發問題突出。
●綠色生產生活方面。綠色發展觀念不強,措施不力。
三、如何「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十四五」時期,我們要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強化綠色發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積極推動綠色發展。要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完善綠色信貸指引,推動綠色消費信貸,發展綠色債券,運用價格槓桿促進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支持綠色技術創新,推進清潔生產,發展環保產業,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降低碳排放強度。制定落實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
●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增強全社會生態環保意識,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以補齊城鄉汙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為關鍵,推進城鎮汙水管網全覆蓋,加強生活源汙染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以企業和工業集聚區為重點,推進工業園區汙水處理設施分類管理、分期升級改造。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收集處理。完善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完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積極參與和引領應對氣候變化等生態環保國際合作。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溼地生態保護治理。持之以恆地落實好河湖長制,履行好河湖健康代言人和守護者的重要責任。科學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加強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承受力脆弱地區影響的觀測。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監測評估。
●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法律法規。加強自然資源調查評價監測和確權登記。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增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發展生態友好型綠色產業,努力增加生態系統服務「盈餘」和「增量」,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建立生態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與保護的全過程價值實現機制,發揮生態產品的多重價值。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提高海洋資源、礦產資源開發保護水平。推行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努力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最大限度促進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努力建設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
(原載《黨課參考》2020年第23-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