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課|如何深刻理解「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12-17 七一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建議》的要求,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和諧美麗中國。

一、充分認識「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大意義

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我們要深刻認識「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於人類社會發展、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的重大意義。

●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客觀需要。

●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客觀需要。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需要。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攜手共建地球美好家園的客觀需要。

二、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確立了包括綠色發展在內的新發展理念,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引領我國綠色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十四五」時期及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在推動綠色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還存在不少突出問題與挑戰,必須下大氣力解決。

●生態環境方面。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仍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並不穩固,稍有鬆懈就有可能出現反覆。

●生態系統方面。我國生態系統整體質量和穩定性狀況不容樂觀。

●自然資源利用方面。人均資源不足的基本國情不會改變,過度開發問題突出。

●綠色生產生活方面。綠色發展觀念不強,措施不力。

三、如何「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十四五」時期,我們要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強化綠色發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積極推動綠色發展。要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完善綠色信貸指引,推動綠色消費信貸,發展綠色債券,運用價格槓桿促進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支持綠色技術創新,推進清潔生產,發展環保產業,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降低碳排放強度。制定落實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

●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增強全社會生態環保意識,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以補齊城鄉汙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為關鍵,推進城鎮汙水管網全覆蓋,加強生活源汙染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以企業和工業集聚區為重點,推進工業園區汙水處理設施分類管理、分期升級改造。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收集處理。完善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完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積極參與和引領應對氣候變化等生態環保國際合作。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溼地生態保護治理。持之以恆地落實好河湖長制,履行好河湖健康代言人和守護者的重要責任。科學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加強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承受力脆弱地區影響的觀測。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監測評估。

●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法律法規。加強自然資源調查評價監測和確權登記。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增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發展生態友好型綠色產業,努力增加生態系統服務「盈餘」和「增量」,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建立生態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與保護的全過程價值實現機制,發揮生態產品的多重價值。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提高海洋資源、礦產資源開發保護水平。推行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努力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最大限度促進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努力建設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

(原載《黨課參考》2020年第23-24期)

相關焦點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綠色發展方面,《建議》提出,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這就為新時代的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新時代要推進綠色發展,需要把握以下幾個關鍵要點。  一是理念先行,堅持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人因自然而生,人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13個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下設四個主題和內容: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
  • 以綠色發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確立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評新而論·大國經彩】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霧霾少了」「環境美了」,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切身感受。生態好,發展才會更好。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的背後,是我們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最大發展中國家,堅定走上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之路。「擦亮」藍天 走綠色發展之路「十三五」期間,全國空氣品質明顯改善。
  •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中共山東省委關於制定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聚焦「推動綠色發展,繪就綠水青山齊魯畫卷」,在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系統修復和保護自然生態、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五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舉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首次提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等作出重要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指明了方向,也表明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達到新高度。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奉節夔門風光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遠景目標,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階段性目標,並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行了具體部署。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法治
    原標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法治 【光明論壇】 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謀劃未來的遠見卓識和繼往開來的歷史擔當,深刻指明了我國在新的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思想內涵。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本報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秦廷富\視覺重慶   市委五屆九次全會強調,要著力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進一步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加大汙染防治力度,大力推進綠色轉型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十四五」時期,重慶應如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對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戰略謀劃。
  • 學習詞典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點擊音頻,聆聽精彩↑↑↑ 「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現代化全局中的突出地位。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千年大計。
  • 粵港澳專家:共同促進大灣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與會專家認為,要共同推動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該會議由廣東省林業局指導,珠海市自然資源局、廣東省自然保護地協會主辦。廣東省林業局副局長吳曉謀、珠海市政府黨組副書記劉嘉文出席會議並致辭,澳門市政署園林綠化廳、澳門環境保護局、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廣東省自然保護地協會以及科研院校、行業協會、公益機構等粵港澳地區的90多個部門170餘名相關負責人、專家和自然保護同仁參加了會議。
  • 雲南: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動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中國經濟社會綠色變革。在祖國的西南邊陲雲南,一個個推進綠色發展、築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守好綠水青山的故事正在上演。
  • 生態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這個意義上,生態文明超越了傳統工業文明,是人類社會的新文明境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形態。今天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是要在工業文明基礎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從而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我們需要以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為指引,變革過往不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促進並完善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進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走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
  • 如何理解「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原標題:如何理解「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黨的十九大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告訴我們,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為基礎的條件,是我國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
  • H5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態文明之魂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可理解為人類經濟活動過程中不對自然生態系統產生負外部性影響,經濟活動應當在資源環境承載力範圍內進行,發展模式應該從單向線性經濟向循環經濟發展,針對自然生態系統的負外部性行為,應當通過制度構建予以消除。
  • 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期盼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微宣講⑧|方世南:大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江蘇
    蘇州大學東吳智庫首席專家方世南: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美麗江蘇,就是要追求實現經濟高質量全面綠色發展社會、高文明綠色生活方式和綠色消費方式社會、高素質生態理性現代人社會,蹄疾步穩地走向生產生活方式全面綠色轉型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經濟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