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薦西安#
古都西安是個非常有魅力的城市,濃濃的西北風情,吃不完的特色小吃。去過西安的人都知道,西安的特色美食種類繁多,涼皮、肉夾饃、羊肉泡饃、鏡糕等等。從名氣和歡迎度來講,羊肉泡饃顯然已經成為了陝西名吃的「總代表」。
我每次去西安都要吃一碗羊肉泡饃。西安的羊肉泡饃館很多,其中老字號有"老孫家"、「老米家」、"同盛祥"等等。老字號的泡饃店都集中開在市中心的鐘樓和回民街附近,店裡永遠都是摩肩接踵,每次都是匆匆忙忙地吃上一碗,過過癮。
這次在西安偶遇一名專車司機,西安本地人,與他聊到西安的泡饃,我請他推薦幾家正宗的、不那麼商業化、本地人享用的泡饃店。他還真有了!司機是個退伍軍人,前一段時間戰友聚會,吃的一家泡饃店就很正宗。他記不得餐館的名字,地方他知道。可是我不是本地人,他講的地方我也不熟悉。後來他掏出手機,翻出了那天的照片。從餐桌上紙巾Logo中,我發現了店鋪的名字,叫「一間星月樓」。上網一搜,很容易就找到了店鋪的位置。
「一間星月樓」在西安蓮湖公園旁邊的許士廟街口,這條街巷位於西安的回民區,空氣中飄蕩的都是牛羊肉的香味。我對「一間星月樓」這個店名感了興趣,一家老字號的泡饃店,名字卻很時尚、浪漫。
還沒到吃飯的高峰期,店裡客人並不多,看上去全是本地人,沒有遊客。店堂裡安安靜靜,我買了一份優質的泡饃。所謂優質的,就是料多一點,肉瘦一點。
羊肉泡饃,其實就是羊肉湯泡饃饃,這就要求湯要好。當然,羊肉好,湯才能好,否則羶味重,會毀了一鍋湯。一般選用六個月到一歲的西北山羊羔,這樣的羊尚未發情,肉質緊實,嫩而不羶。
羊肉泡饃所用的饃是特製的那種飥飥饃,一個有二兩重,九份死面,一份發麵揉在一起烙制而成。如果全是死面,口感不好,且不易消化。全是發麵,雖然能很快吸進湯汁,但也會很快糊爛,泡不起來。揉好的麵團,上鍋烙制的時候一定不能放油,是為了保留原有的麥香。最後的成品,必須是兩面微微焦黃,中間潔白緊緻。
饃要自己掰,廳堂裡有好幾桌人都正在掰饃。我大概計了一下時,掰好兩塊饃需要二十分鐘半個小時的樣子。其實,這個時間,放下手中的手機,一邊掰饃,一邊和身邊的朋友聊聊天,也是一個很難得的時光。
掰饃很有講究,有的人說掰出的饃要像蜜蜂頭,越小越好,其實不然。饃的大小和煮法是統一的,不同的煮法大小不同。
饃掰好後,自己拿到窗口給大廚,加上牛肉或羊肉、粉絲、蔥花、蒜苗、香菜,優質的還有木耳、黃花菜和香乾等等。然後,用羊肉湯大火快煮。
煮好的泡饃很快上桌了,聞起來香氣四溢,看起來垂涎欲滴,開咥了。
吃到一半,前桌的大爺扭過頭來與我交流起來。大爺姓沈,是這裡的常客,看得出來他跟老闆很熟。他可能看到我吃泡饃的方法不對,有些著急,扭過頭來給我講解起來。
沈大爺告訴我鋪在最上面的辣子醬不要攪拌,因為辣椒的辣味會掩蓋羊湯的味道。辣子醬放在一邊,用筷子頭蘸著吃,這樣才能保證既有了辣味的刺激,又不毀掉湯頭的鮮美。整碗泡饃也不要攪動,吃泡饃講究從邊上慢慢「蠶食」,這樣鮮熱之氣跑不散。
關於糖蒜,是怕一些口味清淡的朋友,喝完羊湯會有膩口的感覺,用糖蒜來調節口感,根據個人自願取食。我和沈大爺不約而同地都配備了一瓶「冰峰」,這是陝西特有的汽水。
這碗泡饃是我吃過分量最足,味道最好的一次。雖然這次吃法不夠正宗,但我從沈大爺那裡Get到了如何吃好一碗羊肉泡的新技能,下次一定好好運用一下。
吃完泡饃,我移步到沈大爺的對面,跟他聊天,向他討教。這時突然聞到一股濃烈的酒味,我環顧四周,就在我的左前方有位眼鏡老大爺,手裡握著一小瓶白酒,從歪口的瓶子看得出來,那是一瓶小郎酒。
清真餐館裡是嚴禁喝酒的,還沒等我回過神來,小老闆箭步走了過來,跟眼鏡大爺理論起來。小老闆說的西安方言,語氣很氣憤,但不失禮貌。處理的結果是勒令眼鏡大爺打包餐食,立刻出門。
幾個老夥計走上前來幫忙打包,速度極快,連拉帶拽的,迅速打包完畢。眼鏡大爺用過的碗筷也被夥計扔進了垃圾桶,老爺子看上去真是可憐巴巴的。不過,話說回來,宗教信仰,理應尊重。你不尊重別人,也別怪別人不尊重你了。
小插曲過後,餐廳趨向平靜。我和沈大爺繼續聊天,沈大爺給我講了關於「一間星月樓的歷史故事。
這間鋪子是由一對彭姓父子打理,輪班倒,今天是兒子當班。一間樓,原名「德潤福牛羊肉泡饃館」,是由一個叫劉德福的於1927年開設的,原址在五味十字。1935年遷址鐘樓西北角,因經營面積為一間門面房和一間樓房,得名「一間樓」。
一間樓不僅是當時西安有名的羊肉泡饃館之一,而且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紅色故事。「西安事變」期間,楊虎城將軍在此宴請中共代表團,周恩來、葉劍英、秦邦憲、呂正操等中共領導人曾來這裡赴宴,部署和策劃了西安事變。
2013年老彭創立了星月樓,地址在廟后街176號,經營燒烤。2015年營業面積擴大之後,彭先生將其在舅舅劉老闆身邊學習的手藝用於現實,正式經營牛羊肉泡饃。他做事一絲不苟,用料講究,在回民坊裡獲得良好的口碑。2018年老彭將星月樓遷到現在的地址許士廟街133號,為了紀念自已的舅舅,將新店名字改為「一間星月樓」。
最後,沈大爺帶我來到掛在牆上的鏡框旁,鏡框裡的內容是「牛羊肉泡饃的形成與演變過程」,他給我認真講解了羊肉泡饃的歷史和傳統烹飪方法。
羊肉泡饃,亦稱羊肉泡,古稱「羊羹」,源自陝西省渭南市固市鎮。北宋著名詩人蘇軾就曾留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
隋唐時期沒有炒鍋,因此也沒有炒菜,烹飪方法以水煮、清蒸、燒烤為主。關中的人們愛吃用小麥做成的餅,餅食也分湯餅、蒸餅、燒餅三種,其中湯餅的吃法就是後來羊肉泡饃的雛形。湯餅的做法,是將羊肉及其輔料,與切好的麵餅一同下鍋烹煮,撮合出了羊肉泡饃這道美食。
羊肉泡饃的四種傳統做法:單走、幹拔、口湯、水圍城。所謂「單走」,饃與湯分端上桌,把饃掰到湯中吃,食後單喝一碗鮮湯, 「各是各味」。「幹拔」有人稱「幹泡」的,煮好碗中不見湯,能戳住筷子。另一種叫「口湯」,泡饃吃完以後,就剩一口湯。「水圍城」顧名思義,湯寬,像大水圍城。您掰完饃,把一根筷子放在碗上,夥計便會明白,這是「幹拔」。吃「口湯」和「水圍城」不用拿筷子表示,因為掰饃大小是和煮法統一的,原則是湯寬饃塊大,反之則小,有經驗的廚師看到你掰饃大小就知道要加多少湯了。
牛肉也可以代替羊肉來做牛肉泡饃,無論是做法還是吃法,都完全一樣。
這裡順便說一下,陝西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泡饃,叫葫蘆頭泡饃。所謂的葫蘆頭,就是指豬大腸。
在西安南門城牆底下,有一家叫「朱秀英梆梆肉葫蘆頭」的餐館,她家葫蘆頭泡饃特很有特色。不能接受重口味的同志,不要出於好奇光顧。
敲黑板,清真館子裡是沒有葫蘆頭泡饃的,千萬別犯了忌諱。
沈大爺不僅跟我講了泡饃的故事,而且還講了許多關於西安回坊的傳統和美食,我學到了很多。聽完這些,感覺這些年的西安白來了,泡饃也都白吃了。
平凡的邂逅,愉快的溝通。我把沈大爺送到他回家的路邊,不舍離開。沈大爺退休前從事科研工作,西安本地人,但他與我溝通時,說的是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我看得出來,這是他對外地人的一種尊重。
西安的文明,不只有它厚重的歷史和古老的建築。西安人的熱心,也會讓你有賓至如歸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