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學了。蘭州某中學一位語文老師沒有想到,開學第一天上完第一堂課,就有學生來辦公室反映問題:老師,你說我到底該怎麼辦?
老師問:具體說說,你遇到了啥樣的難事?
原來,來反映問題的男生是初三畢業班學生,戶籍地在四川省,從小跟著父母來蘭州,只有過年才回到四川老家,小學、初中都在蘭州上學。
受疫情影響,父母決定年底回四川,該男生也要回四川繼續讀初三下學期,參加明年的中考。
讓該男生發愁的是,從小和父母生活在蘭州,父母習慣了說普通話,他自己從小也說普通話,不會說家鄉話了,要是回到家鄉繼續上學聽不懂同學們說話怎麼辦?
方言
語文老師覺得不用擔心,回到家鄉後慢慢適應,因為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學會說方言不難。比如,四川方言「瞎別個哦」意思是「騙我嗎」,只要生活在方言環境裡就不難掌握。
語言是在持續交流中固化在大腦語言中樞中的。在方言區長大的孩子,成年後異地生活時一般不會忘記家鄉話。
孩子若從小脫離方言區生活在異地,不會說家鄉話也是正常的現象。網上就有人提問:孩子在外地久了,不會說自家方言應該怎麼辦?
人口流動,會說普通話便於交流。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孩子長期隨父母異地生活不會說家鄉話的現象,而且類似的現象不少。
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適應異地生活,會儘量用普通話和孩子交流,這也是阻斷孩子說家鄉話的重要原因。
內蒙古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阿拉坦倉最近撰寫的文章《堅定不移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裡提到這樣一件事:
現在的孩子大多說普通話,很多不會講方言。曾有漢族同志向我感慨聽不到方言鄉音:「古人說『鄉音無改鬢毛衰』,現在自己頭髮還沒白,但鄉音已經聽不見了。」
文章提出這樣的問題:應該怎樣認識這個問題?該文認為,每一種方言都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珍貴資源。在普及普通話過程中,我們當然應當珍惜、保護地方方言。
我們發現一種有趣的現象。兩位老奶奶彼此認識,帶著各自的孫子上了公交車,去同一個興趣班。兩個小孩也相互認識。兩個小孩說話時用普通話,和奶奶說話時用各自的方言。
這種語言運用現象也許給我們這樣的啟示:普通話要學,方言也要學。家庭生活是傳承方言的主要方式。學校教學要使用普通話,但不要排斥學生課間交流時自主用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