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宇宙,或許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之外

2021-02-15 環球科學

如果說你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還有另一個你也在做同樣的事,你會相信嗎?而且另一個你也住在一顆和地球一樣的行星上。這個人無論在外表、思維還是生活習慣,都和你一模一樣。也許,另一個你放下了這本雜誌,而你會繼續讀下去……

多重宇宙的想法近乎科幻,但科學家發現,除了我們常說到的那一種多重宇宙,還有另外三種多重宇宙,而且每一種都比之前的更抽象和離奇。

撰文 | 馬克斯·泰格馬克

翻譯 | 劉星宇

這是最簡單的一種平行宇宙:因為距離我們太遙遠而無法看到的空間區域。我們能夠觀察到的最遠距離是4.4x1026米,也就是460億光年。這是大爆炸以來光傳播的最遠距離。(這個距離比140億光年還遠,因為它被宇宙膨脹拉長了。)每一個第一層平行宇宙都與我們的宇宙基本相同,所有的差異都是源自物質初始條件的不同。根據現有的理論,大爆炸早期的某些物理過程會使物質的分布具有一定的隨機性,產生所有概率不為零的分布方式。宇宙學家認為,我們這個宇宙是有代表性的(至少在有觀測者的宇宙中很有代表性):它的物質分布幾乎完全均勻,初始密度漲落為10萬分之一。

在第一層次的多重宇宙中,多遠才能出現一個完全一樣的宇宙?

我們首先考慮一個簡化的模型。想像有一種二維的小宇宙,它的空間僅能容納4個粒子。這樣的宇宙中,物質共有24即16種可能的排列方式。如果這樣的宇宙超過16個,那麼它的物質排列方式必定會重複出現。在這個例子中,距離另一個最近宇宙的距離,約為每個宇宙直徑的4倍左右。

用同樣的理論也可以討論我們的宇宙。一個哈勃球(可見宇宙的範圍)最多能容納10118個質子。事實上每個質子既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這樣所有的質子就有210^118種可能的組合方式。如果一個盒子容納了這樣多個哈勃球,那它就窮盡上述的所有可能性。這些哈勃球如果真的在一個盒子裡,那盒子的直徑大約是1010^118米。在這個範圍外,這些盒子裡的宇宙(包括我們的宇宙)必將會重複出現。同樣,我們可以估算出離你最近的「另一個你」在距地球 1010^28米的地方。

關鍵的是要預測平行寧宙的分布形式,並且在此基礎上得出一個概率分布,或數學家所稱的「測度」。我們的宇宙應該是最可能出現的宇宙之一。如果不是這樣 (也就是說,如果多重宇宙理論認為我們居住在一個發生概率很低的宇宙中),那麼這個理論就有麻煩了。下面我們將討論,測度問題是如何變得非常棘手的。

第一層次的多重宇宙已經顯得太大,不好接受了。此時,你不妨試著想像一個由無窮多第一層多重宇宙結構組成的集合。它們或許有各自不同的時空維度,不同的物理常數。目前流行的永恆混沌暴脹理論預測,在更大的尺度上,是存在無數第一層次多重宇宙的,它們合起來構成了第二層次的多重宇宙。

這個平行宇宙的設想是:整個空間將永遠不停地膨脹下去,但空間的某些區域會停止膨脹,從而形成一個個泡泡,就像發麵時,麵團裡的氣泡一樣。我們這一層次的多重宇宙(我們的宇宙加上相鄰的空間)就是一個泡泡,漂浮在一個更大卻幾乎空無一物的空間中。這個空間中還有其他的泡泡,但與我們的泡泡沒有聯繫,這些泡泡像雲中的雨滴一樣凝結成核,在成核過程中,量子場的變化給了每個泡泡不同的特性。

第二層多重宇宙的多樣性遠遠超過了第一層多重宇宙,泡泡之間不僅初始條件不相同,甚至某些似乎應該恆定不變的自然特徵也都不同。如今,物理學界流行的看法是,時空的維數,基本粒子的特性,以及許多其他所謂的物理常數,並不是物理學定律固有的,而是一類被稱為「對稱破壞」的過程所產生的結果,例如,理論物理學家認為,我們宇宙的空間維度可能曾經有9維,每個維度的地位都一樣。在宇宙史的早期,這些維度中有3維參與了宇宙膨脹,結果就變成了我們今天所觀察到的3維空間,其餘6維現在都無法觀測到了。這可能是因為他們仍然非常微小,蜷曲成甜甜圈狀的拓撲結構,也可能是因為所有物質都被約束在了9維空間的3維表面上(稱為「膜」)上。

這樣各維之間的初始對稱性就被破壞了。驅動混沌暴脹的量子漲落在不同的泡泡中,可能造成不同的對稱破壞,有的可能變成4維空間,有的可能只有兩代,而不是三代夸克,還有些泡泡的宇宙學常數可能比我們宇宙的還大。

雖然我們不能與其他第二層平行宇宙相互作用,但是宇宙學家還是能夠間接推斷它們的存在。而它們的存在,也可以解釋我們宇宙中部分令人費解的巧合,例如太陽的質量。恆星的質量決定了它的亮度,我們可以計算出,只有當太陽的質量落在1.6~2.4×1030千克這個狹小的範圍之內時,才有可能出現我們所知的地球生命。而天文學家測得的太陽質量為2.0×1030千克。

恆星的質量通常為1029~1032千克,如果太陽質量是隨機的,那麼要恰好處在適宜生命存在的範圍內可是概率極小的。乍看起來,適於生命棲居的質量值與太陽實際質量值恰好相符這件事純屬走運。不過我們可以假設存在一個集合(在這個例子裡是大量的行星系統),再加上選擇效應(我們必定會發現自己生活在某個適合生存的行星上),來解釋這種表面上的巧合。這種與觀測者有關的選擇效應稱為「人擇原理」。

從行星系統引申出來的觀點,也可以用在理解平行宇宙上。通過對稱破壞形成的物理常數中,即便不是全部,也有大部分看起來都會讓人覺得「恰到好處」。它們的數值哪怕只改變很小一點,就可能會產生一個性質完全不同的宇宙,而在這樣的宇宙中多半就沒有我們了。

雖然物理學家對這種「精細調節」的程度還有爭議,但這些例子已經在暗示,有可能存在物理學常數與我們不同的平行宇宙。第二層次的多重宇宙理論預言,物理學家永遠也無法通過第一性原理來確定這些常數的值。他們只能計算這些值的概率分布,而在做這項計算時,也應該把選擇效應考慮進去。這樣,結果就能既符合我們存在這個事實,同時又具有普遍性。

第一和第二個層次的多重宇宙包含了距離遙遠的平行世界,甚至遠到了超出天文學家的觀測範圍。不過,下一個層次的多重宇宙就在你身邊。這種概念源自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詮釋,一個雖然廣為人知,但卻飽受爭議的理論。多世界詮釋認為,隨機的量子過程會使宇宙分裂成多重宇宙,而每一重只代表其中一種可能的結果。

原子世界不服從經典的牛頓力學定律,20世紀初問世的量子力學則對原子世界的規律給出了圓滿的解釋,從此一場物理學的革命也拉開了序幕。儘管理論取得了顯著的成功,但對於量子力學的真正物理意義,物理學家依然爭論不休。量子力學理論不用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之類的經典術語來描述宇宙的狀態,而是用一個稱為波函數的數學概念。根據薛丁格方程,狀態演變的方式具有數學家所說的「么正性」(unitary)。這意味著波函數的改變,相當於在一個抽象的無限維空間(稱為希爾伯特空間)中旋轉。

棘手的問題在於如何把這個波函數與我們的觀測結果聯繫起來。許多正常的波函數,導致的卻是與直覺相矛盾的情況,例如,一隻貓在所謂的疊加態中,可以同時既是死的又是活的。20世紀20年代,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方法來解釋這類怪事:每當有人觀察,波函數便「坍縮」成某個確定的經典結果。這種假設優點在於可以解釋觀測結果,但它卻把一個優美、么正的理論變得笨拙難看了。

近年來,許多物理學家已經放棄了這種觀點,轉而接受休·埃弗裡特三世(Hugh Everett III)在1957年提出的一個觀點。當時埃弗裡特還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生,他證明坍縮假設並不是必要的。事實上,沒有外加假設的量子理論並不會導致任何矛盾。雖然它預言一個經典的現實會逐步分裂成許多這類現實的疊加,但觀測者主觀上對這種分裂的體驗只是一些隨機性,而概率本身則與傳統的坍縮假設完全相同。經典世界的這種疊加,就是第三個層次的多重宇宙。

40多年來,埃弗裡特的多重世界詮釋令物理學界內外困惑不已。不過,如果把兩種看待物理學理論的角度區分開,這個詮釋就比較容易領會了:一種是物理學家研究數學方程式時採取的外部視角,就像是一隻鳥從高處俯瞰地面;另一種是觀測者在方程式所描述的世界中採取的內部視角,則像是生活在地面上的青蛙

從鳥的角度看,第三個層次的多重宇宙很單純,只有一個波函數。這個波函數以確定的方式隨時間平滑地演變,不會發生任何分裂或者平行並存現象。這個不斷演變的波函數所描述的抽象量子世界,包含了數量龐大的平行經典故事線,不斷地分開又融合,同時還有許多無法用經典物理學描述的量子現象。

而從青蛙的角度出發,觀測者只能察覺到全部事實中極小的一部分。他可以看到自己的第一層宇宙,但退相干(decoherence)過程(與波函數的坍縮相仿,卻保持么正)會讓他無法看第三層次多重宇宙的「另一個自己」。

第三個層次的存在,依賴於一個關鍵的假設:波函數隨時間的演變是么正的。迄今為止,實驗上還沒有碰到任何違背么正性的情況。如果物理學是么正的話,那麼關於量子漲落在大爆炸之初如何起作用的標準圖景就必須修改。這些量子漲落不是隨機地產生初始條件,而是產生所有可能性的量子疊加態,讓這些初始條件同時並存。然後退相干使得這些初始條件在各個獨立的量子分支內呈現出經典的行為。問題的關鍵在於,某個哈勃球內不同量子分支上的結果分布(第三個層次多重宇宙),與單個量子分支上不同哈勃球的結果分布(第一個層次多重宇宙)是完全相同的。在統計力學中,量子漲落的這種性質稱為遍歷性。

根據遍歷性原理,量子平行宇宙與其他形式較為平凡的平行宇宙是等價的,一個量子宇宙會隨時間分裂成多重宇宙(下圖左),不過這些新的宇宙,與已經存在於空間其他地方的平行宇宙(例如其他的第一層宇宙)並沒有什麼不同(下圖右)。關鍵是,無論何種類型的平行宇宙,都包含了所有可能的事件的不同發展方式。

同樣的推理也適用於第二個層次。對稱破壞的過程不會產生唯一的結果,而是產生所有可能結果的疊加。因此,如果物理常數、時空維數等,可以在第三層次多重宇宙的不同量子分支間以不同的值存在,那麼這些性質也可以在第二個層次的多重宇宙之間有所不同。

換句話說,第三層次並未在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之外增加什麼新東西,只是在同一個宇宙中有了更多不可分辨的分身而已:同樣的故事線一次次地在其他量子分支上反覆上演。因此,只要發現同樣宏大但爭議較少的多重宇宙(第一和第二層次),圍繞埃弗裡特理論的火爆爭論看來就可以圓滿收場了。

第一層、第二層和第三層次的多重宇宙的初始條件和物理常數可以變化,但支配自然界的基本定律還是相同的。為什麼要到此為止呢?為什麼不允許物理定律本身也變化呢?如果一個宇宙只服從經典物理學而沒有量子效應,那麼情況將如何?如果時間是離散的而不是連續的,情況又將如何?實際上,在第四個層次的多重宇宙中,所有這些另類怪胎都是存在的。

這樣一個多重宇宙很可能不是科學家在喝了啤酒後的胡思亂想,因為抽象推理世界與觀測到的現實世界之間存在密切的對應關係。方程式(以及更廣泛的數學結構,如數、向量與幾何物體)對世界的描述非常逼真。數學結構也具有驚人的真實感。它滿足客觀存在的關鍵性判斷標準:無論誰來研究,它都不變。

要認識數學與物理學之間的對應關係,有兩種言之有理但卻截然相反的模式,這兩方的論辯可以追溯到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時代。亞里斯多德的模式認為,物理實在是最根本的,而數學語言只不過是一種有用的近似描述。柏拉圖的模式則認為,數學結構才是真正實在的,而觀察者永遠不能完美地認知它。換言之,這兩種模式對哪種視角(觀測者的青蛙視角,或者物理學定律的鳥視角)更為基本的問題,產生了截然相反的意見。亞里斯多德模式傾向於青蛙的視角,而柏拉圖模式則傾向於鳥視角。

當代的理論物理學家多半都信奉柏拉圖模式,認為數學能夠完美地描述宇宙,因為宇宙本質上就是數學的。因此所有的物理學推到極致都成了數學問題:只要一位數學家擁有無限的智慧和資源,原則上可以計算青蛙視角下的世界。也就是說,他能計算出宇宙中具有自我意識的觀測者有哪些,他們能認識到什麼,以及他們用什麼語言向彼此描述各自的認識。

數學結構是一種抽象的、不可變的實體,超越時空之外。比如,想像一下由點狀粒子在3維空間中運動構成的世界。在4維時空中(鳥的視角),這些粒子的軌跡仿佛一團糾結的麵條。如果青蛙看到一個粒子勻速運動,那麼鳥看到的就是一根未煮過的直麵條。如果蛙看到的是一對互相環繞的粒子,那麼鳥看到的就是兩根螺旋纏繞在一起的麵條。對青蛙來說,世界是由牛頓的運動與引力定律來描述的;對鳥來說,世界則是用麵條的幾何(一種數學結構)來描述的。當然,我們的宇宙比這個例子要複雜得多,如果真的有一種確切的數學結構,科學家也還不知道它具體對應的是哪一種。

柏拉圖模式提出了一個問題:宇宙為何是這個樣子?如果宇宙本質上是數學的,那為什麼在如此眾多的數學結構中只有一種被挑選出來描述宇宙呢?看來客觀實在的核心就具有最基本的不對稱性。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應該保持完整的數學上的對稱性,也就是說,所有數學結構在物理上都是存在的,每一種數學結構對應於一個平行宇宙,這個多重宇宙的各個組成部分並不存在於同一個空間中,而是存在於空間與時間之外。而且,它們中大多數也許完全沒有觀測者。這個假說可以視為一種激進的柏拉圖主義,主張的是柏拉圖模式中的數學觀念。第四個層次的多重宇宙可以說是多重宇宙的頂層,因為任何一種自洽的基本物理理論,都能夠表示為某種數學結構。

第四層多重宇宙假說做出的預測是可以檢驗的,與第二層次相仿,它包含了一個集合(即它包含一個數學結構)以及選擇效應。隨著數學家繼續對數學結構進行分類,他們應該發現,描述我們宇宙的結構正是與我們的觀測相符的最一般結構。類似的,我們將來的觀測也應該是不違背我們過去觀測的最一般的觀測結果,而我們過去的觀測應當是不違背我們存在的最一般的觀測結果的。

因此,平行宇宙的科學理論提出了一種四層結構:層次越高,其中的宇宙與我們自己這個宇宙的差異就越大。這些平行宇宙可能具有不同的初始條件(第一層)、不同的物理常數和基本粒子(第二層)或不同的物理學定律(第四層)。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第三層次的多重宇宙在過去數十年中遭受的攻擊反而最猛烈,儘管它是唯一沒有引入具有全新性質宇宙的理論。

未來若干年內,對微波背景輻射和大尺度物質分布的宇宙學測量將獲得顯著的進步,這可以幫助科學家更準確地測定空間的曲率和拓撲結構,從而證明或推翻關於第一層多重宇宙的假說。這些測量還可以檢驗永恆混沌暴脹理論,從而有助於確定第二層次假說的真偽。天體物理學和高能物理學的進展,應該也會進一步弄清物理常數「精細調節」的程度,據此放寬或加強第二層次多重宇宙的條件。

如果當前建造量子計算機的努力獲得成功,那麼這種計算機將使第三層假說獲得更有力的證據,因為它們實質上就是利用第三層多重宇宙的平行性來做平行計算。實驗物理學家也在尋找違反么正性的證據,如果找到,可以否認第三層次多重宇宙存在的可能。最後,統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場論(當代物理學的重大挑戰)的努力,無論成敗都將影響我們對第四層次假說的看法。要麼我們會發現一個與我們的宇宙完全吻合的數學結構,要麼我們將撞上數學有效性的極限,從而不得不放棄第四層次的假說。

所有四個層次的多重宇宙都具備一個共同特徵——那些最簡單或者也可以說是最優美的理論,天生就包含了平行宇宙概念。而要否定那些宇宙的存在,我們就必須塞進一些沒有實驗依據的過程,以及特置的假定:如有限空間、波函數坍縮以及本體上的不對稱等等,來把理論複雜化。這樣看來,到底是哪一種選擇會比較浪費而不優美?是讓這些宇宙存在,還是我們去大費口舌?或許我們會逐漸習慣這個宇宙的種種古怪行徑,並發現,它的古怪正是它的魅力之一。

本文節選自《宇宙專刊》中《四個層次的多重宇宙》一文

轉載請聯繫:newmedia@huanqiukexue.com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點擊閱讀原文,購買《宇宙專刊》

相關焦點

  • 「多重宇宙」真的存在嗎?
    戴維·多伊奇(David Deutsch)提出,其他宇宙和我們現在這個宇宙可能存在於同一空間,但具有不同的量子波函數。蒂格馬克和丹尼斯·西阿瑪(Denis Sciama)則認為,其他宇宙也許根本不和我們的時空相連。在這些選項中,最受認可的是混沌暴脹,本文中我會集中討論它(不過,我在文中的絕大多數評論也適用於其他多重宇宙理論)。
  • 異次元宇宙或許存在
    在我們的宇宙之外有什麼?科學家認為可能存在有異次元宇宙,而不是人們通常所認為的平行宇宙。
  • 多重宇宙存在的可能性有多大?
    這些鑲嵌在「多重宇宙」中的孤島宇宙永遠不會遇見彼此,也永遠無法相互交流。事實上,我們甚至不可能找到它們存在的直接證據。假如暴脹真的發生過,我們如今從宇宙微波背景波動中觀測到的規律也的確與之吻合。除了暴脹理論之外,沒有任何針對早期宇宙的理論能做到這一點。不過,宇宙暴脹並不是一條單獨的理論,而更像是「一類」理論。不同的模型會針對這起事件假定不同的物理法則、不同的驅動因素、不同的起因和不同的效果。由於這些理論全都基於早期宇宙的假想模型,要想判斷其中哪些為真,目前還為時尚早。
  • 多重宇宙探究
    前兩天我們說了平行世界或者叫平行宇宙的話題,而和平行宇宙相類似且容易混淆的還有一個概念,這就是多重宇宙,事實上,不論是平行宇宙還是我們今天要說到的多重宇宙,它們都屬於多重宇宙,現在的科學認為,理論上可以存在四個層次的多重宇宙,不過當我們說多重宇宙這個詞的時候,更多的是代指我們今天所要介紹的這種類型,這便是源自暴脹的多重宇宙。
  • 什麼是平行宇宙?它和多重宇宙有何區別?
    多元宇宙(多重宇宙)是一個由多個宇宙組成的假說群體,包括人類賴以生存的宇宙。這些宇宙共同組成了所有存在的一切:整個空間、時間、物質、能量、物理定律和描述它們的物理常數。多元宇宙中的不同宇宙被稱為「平行宇宙」、「其他宇宙」或「另類宇宙」。
  • 你是多重宇宙永恆論者還是單一宇宙存在論者?科學是如何解釋的
    永恆主義指的是相信過去和未來同時存在於此處以外的某個地方,也就是說,當你一次只感知到一個瞬間時,所有過去的你和未來的你早已存在。然而不知何故,你的意識已經離開了過去的你,還沒有進入未來的你。多重宇宙指的是,宇宙每時每刻都在分裂成為多個副本,而你的多個副本存在於其他宇宙中。每一個副本的你都是一個清晰的意識存在。
  • 三千大千世界(多重宇宙)
    上上篇談到一花一世界,無數個新世界的誕生上篇談到物質世界,星辰大海的消失一生一滅之間,即為生命生命體也罷,天體也好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如果說,這些都是由物質構成的小世界那麼,宇宙是一個包含了空間和物質的大世界
  • 找不到證據的多重宇宙,對科學有害?
    理論認為,當一個量子粒子撞擊另一個量子粒子時,宇宙就會分裂或出現新分支,使兩者的波函數崩潰。這個過程被稱為「退相干」,隨時都在發生,並且它此刻就在你身邊發生!此刻,無數和你一樣的人出現,他們或許比你更快樂。而為什麼我們感受不到這個分裂過程呢?埃弗雷特回答道:「你能感覺到地球的運動嗎?」卡羅爾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有關多重宇宙理論的證據問題。
  • 宇宙常數所引發的多重宇宙觀,世界上可能存在多個重疊的時空宇宙
    宇宙學常數問題如此重要和緊迫,以至於很多物理學家甚至開始考慮一些駭人聽聞的假說去解釋它。其中最具有想像力,且被最多人接受的假說就是有可能存在不止一個宇宙。如果是這樣,以及如果其他宇宙中的宇宙學常數由於某種原因取值和我們宇宙中的值不一樣,那麼我們也就可能測量到任意宇宙學常數的值。
  • 宇宙之外是什麼?
    從那時起,我們的宇宙就在不斷的膨脹之中,科學家觀測發現宇宙的膨脹速度超過光速,到現在為止我們的可觀測宇宙已經達到直徑930億光年的範圍。既然是爆炸產生,那麼它就有起點,也有邊界,就像吹一個氣球,這個氣球所膨脹的範圍,就是我們宇宙的範圍,而這個氣球之外,就是宇宙之外。那麼在我們這個宇宙之外,究竟是什麼呢?是虛無還是有別的什麼東西?
  • 關於多重宇宙的幾個推論
    這項嚴肅的聲明帶來了一些更加嚴肅的科學、哲學及存在上的問題。在此基礎上腦洞大開,於是有了以下9種推論。關於多重世界解釋,讓我們做個簡單的回顧。根據量子物理學家休·埃弗雷特的假設,我們生活在一個宇宙——或者更確切地說多重宇宙中,時間不斷分支並創造獨特的、相聯繫的宇宙們,每個宇宙中的你版本都不相同。
  • 多重宇宙真的存在嗎?看了這篇連小白都能看懂的文章,你就明白了
    也許,未來的某個理論會闡釋自然為何如是,多諾霍說,但又或許,現實就包含著多重可能性。描述自然的真理論可能容許諸多穩定的「基態」,對應其他的宇宙,或是其他遙遠的太空區域,它們各自擁有不同的物理特徵。若基態各不相同的多重宇宙確實存在,我們這個宇宙的宜居性就可以用人擇原理來解釋,即我們生活在狀況適合的宇宙區域內,而不是說,宇宙的屬性適用於一切,可以被單一理論所描述。
  • 宇宙到底有多大?宇宙之外有什麼?相比宇宙之外,宇宙只像個原子
    不管是科學家還是普通人,幾乎每個人都會思考這樣的問題,但是科學家和普通人所思考的宇宙又是不一樣的,天文物理學中的宇宙指的是我們所在的這個時空,它是有限的,它甚至都是有起點的,它源自於宇宙大爆炸,從一個奇點開始膨脹,邊緣以超過光速的速度向外擴張,至今已經擴張了138億年,可觀測的宇宙邊緣已經擴張到了465億光年之外,也就是說,目前的可觀測宇宙的規模為直徑930億光年左右,這也是目前所認為的宇宙的大小範圍
  • 宇宙之外可能還是宇宙?宇宙是無邊無際,還是有限無界?
    從古希臘文明到東方文明,從柏拉圖到愛因斯坦,人們就一直渴望著揭開宇宙的神秘面紗。這其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關於宇宙的邊界和時間問題。人們在疑惑宇宙到底是自始至終就存在著的,還是逐步演變而來的,人們還困惑著宇宙到底有沒有邊界?宇宙之外可能還是宇宙?宇宙是無邊無際,還是有限無界?
  • 科學家發現「多重宇宙存在」!這意味著有多個版本的你...細思極恐
    「氣泡海」多重宇宙的理論,基於「宇宙起源於真空」的推斷。「我們模擬一個多重宇宙,包含兩個氣泡,讓它們碰撞,然後我們在電腦上,從不同角度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我們正試圖找出什麼可以檢測這一假說的方法,然後去尋找它們。」                                              詹森說,「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重力和令氣泡產生的物質。」
  • 多重宇宙真的存在嗎?這三種多重宇宙每一種都讓你腦洞大開!
    但是在科學中,如此令人神往的景象真的存在嗎?如果「宇宙」是一切存在著的事物,它就不可能有兩個版本,否則,這一對傢伙就應該是真正的「一切」,這是個術語上的問題。物理學家們所說的「宇宙」,通常是對「可觀測宇宙」這個詞的一種不正式的說法,也就是說整個宇宙中我們目前為止所能看得見的部分,而談論多個不同的可觀測宇宙是沒有問題的。
  • 人擇宇宙和多重宇宙
    但他們註定不會出現在你父系和母系單枝上。很簡單,如果出現了,那麼就沒有你了。你存在於此,不管祖先上面多麼小的概率,多麼不可能的不可思議的事情,它就是發生了。在討論男權女權,在討論歷史的過程中。有時候在說某種歷史的選擇是錯誤的。我覺得這應該放在今天的邏輯上思考吧。如果當時有其他選擇,那麼或許他的選擇是錯的。如果當時沒有其他選擇呢?
  • 多重宇宙、巧合宇宙、唯一宇宙、人擇宇宙等
    人類能想像出多少宇宙類型?一,多重宇宙。存在很多平行的宇宙,物理規律不同,人類只是生存於其中適合生命存在的宇宙。只有一個宇宙,這個宇宙包含一切存在,某種人類不能覺察的物理協調機制使得宇宙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四,人擇宇宙。因為人類的存在,宇宙才是現在這個樣子。
  • 宇宙有邊際嗎?科學家:宇宙的外面或許是另一個平行宇宙
    估計有不少類似類星體這樣的古老天體存在,這些都是宇宙大爆炸初形成的一些天體。隨著現代太空技術探測設備的不斷更新,宇宙的深處也看得越來越遠,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相信,宇宙是有邊際的。那宇宙邊際外會是什麼情況呢?關於這個問題,現代物理學提出了一個多元宇宙的概念,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平行宇宙。
  • 揭秘宇宙外面是什麼, 宇宙之外的恐怖世界曝光
    有天文學家猜測過宇宙之外的恐怖世界,宇宙之外可能還有許多其他的宇宙,又或者宇宙只是某種生物的一處試驗基地,又或者宇宙可能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宇宙外面的世界(猜想)以人類現在的角度去討論宇宙是什麼,就像是討論一種哲學一種信仰一般,在每個人的心中對於宇宙的描述和想法可能都是不一樣的。但在我們還沒搞明白宇宙的本質的時候,就已經提出了宇宙外面是什麼的問題,人類總是沒學會走就已經開始想要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