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京張鐵路在冬奧時代「交匯」

2020-12-19 新華網客戶端

楊存信子承父業,楊家父子兩代在青龍橋站守護了68年。

歷史價值讓青龍橋站煥發新生。

楊存信認為,鐵一般的紀律是鐵路安全、準點的保障。

青龍橋站旁的詹天佑銅像。

  12月3日上午8點30分,55001次試驗列車從北京北站駛出,作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重要交通設施的京張高鐵全面轉入運行試驗階段,進入年底正式通車的倒計時。

  這是我國第一條首次採用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設計時速350公裡的智能化高速鐵路,從北京北站出站後一路向北,依次穿越居庸關長城、水關長城、八達嶺長城,開往將與北京攜手舉辦冬奧會的河北省張家口市。而當列車行至八達嶺長城,從有111年歷史的青龍橋火車站地下呼嘯而過時,便意味著京張高鐵正在愛國工程師詹天佑當年設計「人」字線的頂點下方4米穿過,與老京張鐵路實現地上與地下的立體交匯,也將「人」字線用時間的力量「畫」成了一個「大」字。

  歷史拉開縫隙,新老京張鐵路穿越百年握手,跟隨著一起鐫刻時間的正是藏在八達嶺長城腳下的青龍橋火車站和一代代守在山裡的鐵路人。

  百年老站的守護者

  1905年,一個出生於廣東南海沒落茶商家的孩子詹天佑站到時代浪尖。

  為攥住聯結華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清政府提出從北京到張家口的鐵路修築計劃。然而,這段200多公裡的路崇山峻岭橫亙其間,企圖爭奪修路權的其他國家便作出「中國人不能自建鐵路」的斷言,並以清政府如果用本國的工程師來修築鐵路,他們就不予技術支持相要挾。

  此時,從美國耶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畢業歸國的詹天佑被聘請主持修建京張鐵路,他所面臨的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尤其經過居庸關、青龍橋到八達嶺這一段路,坡度特別大,「為解決火車的爬坡問題,詹先生順著山勢,設計了『人』字形線路。北上的列車到了南口就用兩個火車頭,一個在前邊拉,一個在後邊推,到我們這兒,車向東北。」青龍橋火車站站長楊存信指著陳列室裡的黑白照片講解,「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道口就倒過來,推的火車頭變拉,拉的火車頭改推,車折向西北,這樣就解決了上山的問題。」

  「詹先生的後人跟我說了很多次,人字形鐵路和『詹天佑鉤』並不是詹天佑發明的,他當時是把國外最先進的設計方法首次引入國內,這同樣很了不起。」57歲的楊存信在青龍橋車站工作了近38年,他總能聽到」詹天佑發明了人字形鐵路」的說法,「甚至當地人傳說詹先生是看到婦女用剪子剪衣服有了靈感,所以他們管這兒叫剪子谷。」在他看來,這是大家對詹天佑尊敬的「衍生品」,但作為站長,他覺得「有責任還原歷史」。

  原本,對於望不到頭的鐵軌和這個囿於山溝的老站,楊存信有心「逃開」。1951年,楊存信的父親楊寶華由北京列車段調到青龍橋站任站務工。10多年後,楊存信便出生在這個他守了一輩子的車站旁。在「人」字形鐵路旁有一排灰色平房,那是上世紀30年代日本人在此駐軍時並留下的,改為職工宿舍後就安放了楊存信的年少時光。

  鐵路邊長大的孩子,對時間有獨特的判斷。「尤其對飯點兒敏感」。看列車的去向、編組停靠的位置、甚至聽拉笛的聲音,抬頭瞟一眼太陽的位置,「基本沒跑兒。」楊存信記得,儘管車站離家就隔著一段鐵軌,但鐵路工人的工作性質並不允許擅自離崗,一到飯點兒,他就捧著飯盒在媽媽的注視下跑過鐵軌給父親送飯,父親吃完後,會目送兒子跑過鐵軌回家。

  那時,京張鐵路還是通往西北的幹線鐵路,青龍橋站每天要過32對列車,父親的忙碌和工作的枯燥根植在楊存信記憶中。儘管生活在北京延慶,身邊就是通往外界的鐵路,但他小時候從未去過北京城,花花世界只能通過每星期兩次的生活列車來窺見,「車上有柴米油鹽等日常生活需要的一切」,但想出去看看的願望卻更強烈。

  這個願望在他8歲時「實現」過,他出了山到延慶縣城去上學。但在不到20歲時,楊存信又回到這段鐵路旁,一邊賣冰棍,一邊幻想能在城裡找到一個工廠上班,「哪兒人多想去哪兒」。可緣分似乎從小就已種下,1981年,楊存信接班。從扳道員幹起,當過助理值班員、車站值班員,1991年成為青龍橋車站的站長至今,「從未挪過地方」。

  原本,日子在一個個既定的操作規範中過去,但因青龍橋站特殊的歷史價值,總有旅客前來問詢。在青龍橋火車站站臺上,詹天佑銅像巍然屹立,銅像下方鐫刻著「詹公天佑之象」。

  「『象』字是不是寫錯了?應該是『像』吧。」不少旅客提出質疑,讓楊存信也心存好奇,隨之湧現的還有莫名的愧疚,「作為站長都解釋不了,穿這身衣服有點兒說不過去。」為了搞清「像」「象」的差別,他請教了很多學者,最終從詹天佑嫡孫詹同濟處了解到,『象』代表這尊紀念銅像十分逼真,沒有任何藝術誇張,以示見象如見人,是代表詹公原貌的意思。」

  這件事之後,他找到了把心留在車站的理由。

  探究歷史,保護現在。楊存信開始尋找跟詹天佑、京張鐵路和青龍橋站的歷史線索,並不斷探索外延。在車站正中有一塊站牌,「青龍橋火車站,5個大字為清朝光緒年間京綏鐵路局局長關憲鈞題寫,日期為光緒戊申(1908年)秋季。後面用的是威氏拼音,這種拼音是19世紀由英國人威妥瑪等人合編的注音規則,跟北京大學用的一樣。」靠著歷史的線索,楊存信拼湊出往日青龍橋車站的痕跡,「以前沒有窗戶和門,候車區域男女得分開,但民國以後就不執行了……」

  他還陸續收集到了不少老物件。職工巡查時從草叢裡發現過鑄造於1898年英國產的鋼軌、刻著「蘇州碼子」的石碑,「『蘇州碼子』是中國明清兩代和民國時期民間的一種數字。當年京張鐵路興建時正是用它來標註坡度等,也說明了這條鐵路就是中國人自己修的。」還有一些機緣,讓楊存信收集到了不少歷史上青龍橋站的老照片,甚至從一位外國人手中找到了1923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拍攝的青龍橋車站照片,這張照片甚至曾印刷在當時的紙幣上。文化的挖掘和保護成了楊存信在完成日常工作外的最大樂趣,也為青龍橋站煥發新生埋下了種子。

  兩次奧運帶來的新生

  楊家父子兩代在青龍橋站守護了68年,歷經蒸汽機車、綠皮客車、高鐵動車組的變遷,與這座老站一同見證了中國鐵路的百年發展史。

  楊存信記得,父親工作時車站用的還是臂版信號機,晚上把煤油燈掛到信號機上,早上摘下來,要是沒有煤油了,還得步行好幾十裡路到延慶縣城去買。那時候,路過的客車裡,還有兩趟國際列車,從烏蘭巴託和莫斯科開進北京。而在他工作的上世紀90年代,北京北到康莊的短途列車延長至沙城,逛八達嶺的遊客大多都會乘坐該趟列車,青龍橋站十分繁忙,「一天能有上千旅客」。

  然而,隨著中國鐵路技術不斷發展,鐵路售票改為網際網路售票,「提速」讓這趟列車在2008年以前開進了歷史。為了迎接北京奧運會,展現中國全方位的發展,北京第一條市郊鐵路S2線正式開通,沿著這條百年歷史的京張鐵路,往返於北京北站和延慶間,但所有途經列車僅在這裡技術停車一分鐘,「車頭換車尾」,不再上下旅客,「基本告別了客運功能。」同時,車站經過技術改造,包括手扳道岔等傳統操作都逐漸改成了電子化辦公,「人員一下富餘了。」楊存信記得,曾經有30多名員工的車站現在僅有十多人,每天站裡在崗的加上他是3個人。

  技術變了,可管理的嚴格沒變,「半軍事化管理。」楊存信的辦公室裡有一個透明盒子,分成數格,格子裡鎖著在崗所有人員的手機,「還必須關機,要突然響了也算違規。」盒子上還有一個酒精測試儀,「儘管都在這山裡,但到崗前都要檢查。」辦公室一角還有一臺屏幕,是值班室裡的監控畫面,韓秋利和陸國文坐在裡面認真盯著屏幕,「不能看報、睡覺、玩手機甚至聊天。」楊存信想起兒時送飯給父親,他同樣只能默默坐在一邊。但對於這些看似嚴苛的要求,幹了一輩子鐵路工作的楊存信十分理解,「看似枯燥的工作,背後是人命關天,沒有鐵的紀律和嚴格的制度規管理,列車的安全、正點是保證不了的。」這種要求,對什麼性格的人都一樣。

  為了完成工作,鐵路人幾乎沒有節假日。1992年便到青龍橋站的韓秋利記得,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和今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慶閱兵他都在值班,儘管沒有列車經過,但眼前的屏幕就是他的職責所在。他說話極少,似乎能省一個字都好,是楊存信口中「在山裡待慣了怕熱鬧的老實人。」而陸國文則十分健談,在這個偏遠的車站,1979年出生的他算得上年輕人,「我之前在列車上,1998年參加工作,跟隨火車幾乎走遍了中國。」一年前,剛調到青龍橋車站的他「有種朝聖的感覺」。

  「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從北京到張家口這一段鐵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築成功的。這是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鐵路幹線。」小學課文《詹天佑》讓京張鐵路的故事有了一輩輩傾聽者。陸國文注意到,雖然車站已經沒了客運功能,但前來瞻仰歷史的遊客卻絡繹不絕,「尤其小長假,會有人專門自駕或騎車過來,帶束花就為了看看『人』字線,祭奠詹天佑先生,其中有很多是年輕人。」這種變化讓他覺得很「燃」,「隨著時代發展,老車站的運輸價值會漸漸淡化,但另一種價值反而能體現出來,凝結了歷史、輝煌的價值是任何技術發展都無法取代的。」

  2008年北京奧運會,青龍橋站人員和技術更新代謝的同時,其也被首都博物館確定為工業遺產,老站房和詹天佑墓等都在那時得到了修繕和恢復原貌,且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向公眾開放。2013年又成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作為目前保護最好的一座百年車站,這裡少了「過客「,反而迎來了許多慕名而來的人,而楊存信堅持收集、保留的老物件兒就有了更多傳承的價值,他曾經「打發時光」鑽研的相關知識也惠及更多渴望了解往昔的人。

  去年,青龍橋站的小型展室裡又增加了新的展品,一塊「京張高鐵與青龍橋車站交會點下穿隧道石巖樣本」。

  站在被蒸汽機車駛過「染」成褐色的花崗巖站臺邊,楊存信手指向下說:「京張高鐵隧道下穿了青龍橋站,這裡是下穿段最淺處,只有4米。」他透露,每次被塑料紙密封防蟲防寒的窗戶微微一震,「就知道下面在進行微爆,動靜像刮過一陣風。」話及此處,他便又習慣性地援引起詹天佑的日記,「當時開鑿隧道也嘗試了用炸藥……」

  地下在創造歷史,地上則在還原歷史。

  目前,已拆除半個多世紀的青龍橋車站水塔近日在原址復建,「水塔是蒸汽機車時代的標誌性建築,隨著科技進步,很多蒸汽機車水塔都被淘汰了。」楊存信表示,周圍的抗戰文物保護修繕及環境整治工程也在進行。

  「車站又有了更重要的歷史價值。」楊存信覺得,這樣的歷史交匯得益於2022年北京冬奧會,「2022年,我就退休了,到時候一定會坐京張高鐵去給冬奧會加油。」這同樣是不善言辭的韓秋利的願望,「希望到時候能到現場,把2008年奧運會錯過的開幕式補回來。」(記者 梁璇文 實習生 劉開陽攝)

相關焦點

  • ...文化 傳頌「京張」精神——北京交通大學助力京張鐵路遺址公園...
    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處 在北京城,西直門是車水馬龍的交通樞紐,亦是這座城市古老歷史與現代文明的一處「交匯點」——歷史上,它曾是老北京內城的九大古城門之一;在近代,這裡成為舉世矚目的京張鐵路標誌性的一個站點;2019年,世界上第一條智能化高速鐵路——京張高鐵就從這裡始發。
  • 京張高鐵初探②|清河站:從百年老站到智能高鐵,都是大寫的「人」字
    長城新媒體記者劉瀟 攝文化傳承:百年京張,百年冬奧夕陽下,「清河站」三個字在巨大的飛簷下熠熠生輝。中鐵建工集團北京分公司副總工程師楊洪濤告訴記者,清河站站名採用老京張鐵路清河站的站名字體,以此舉向百年京張鐵路致敬。
  • 京張高鐵「C位出道」,配置逆天!「80後」總設計師什麼來頭?
    隨著北京城市的發展,在地面運行的老京張鐵路越來越加劇了城市擁堵。如果將高鐵放到高架橋上或地下,曾經被鐵路割裂的4條繁華主幹道就能迅速貫通。因此,高架橋方案和地下方案是兩個主要的考慮方向。「從造價上來看,高架橋方案優勢明顯。」王洪雨說,高架橋方案的成本為每建造1米4萬至5萬元,而地下方案的成本則為1米28萬元左右。
  • 京張鐵路的自白:我110歲了,見證了這個民族的屈辱與輝煌
    京張鐵路南口站 1909年的今天,一條鐵路貫通北京至張家口的鐵路全線通車,這就是幾代中國人從課本上學到的,耳熟能詳的「京張鐵路」。 今年是詹天佑逝世100周年,沿著老京張線,將有一條嶄新的京張高鐵線向先賢致敬。京張高鐵開創智能鐵路之先河,將京張兩地200公裡路途從3小時壓縮成50分鐘。新老京張線的百年之約,是一個民族從屈辱走向輝煌的見證。
  • 京張高速四季度冬奧英語培訓班開班
    為進一步做好冬奧賽會服務保障工作,提升冬奧服務保障人員英語口語水平,11月18日,京張公司四季度冬奧英語口語培訓正式開班。據了解,該公司冬奧辦聘請了具有三十多年從教經驗的專業培訓老師,採取小班教學現場授課方式,計劃利用40課時,系統學習冬奧相關英語,全面提高學員對外交流能力,為公司做好冬奧賽會服務保障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 京張高鐵「C位出道」,正式開通運營
    2019年12月30日零時起,全國鐵路將實施新的列車運行圖,京張高鐵將正式開通!從一無所有到世界第一,從時速35公裡到350公裡,新老京張實現百年蝶變!>由「人」到「大」 看新老「京張」變身記!110年後,當列車行至八達嶺長城,從青龍橋火車站地下呼嘯而過,新老京張鐵路蹚過歷史長河,跨越百年時間,在冬奧時代「交匯」。這一刻,京張高鐵正處於「人」字線頂點下方,與老京張鐵路,實現地上與地下的立體交匯。這一刻,中國鐵路人穿越110年,合力將「人」字「畫」成「大」 字。
  • 京張鐵路遺址公園下月模樣初現 年底前實現9公裡路徑貫通
    而在高鐵入地後,原來的地面空間將建設一個長達9公裡的帶狀公園——京張鐵路遺址公園。昨天下午,市政協組織部分委員、專家就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建設情況進行調研。據透露,這處遺址公園年底前將打通路徑,實現全線毛坯貫通;而五道口至北四環段將成為遺址公園的啟動區,今年9月初率先向市民開放。
  • 遊百年京張 「話」高鐵今夕
    現在的老京張鐵路開通了北京最早、最美的市郊鐵路——從北京北站到延慶的觀光旅遊列車「開往春天的列車」——S2線。S2線在青龍橋車站停車,但不辦理上下車業務,乘客只能看一眼百年前老車站的倩影。S2線使用的是長城動車,前後2個車頭,再也不用換車頭了。列車緩緩停穩,司機從前車頭走下來,來到後車頭,一聲鳴笛,列車緩緩向後駛出。
  • 冬奧會後將建冬奧博物館 推動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建設
    ­  《北京冬奧會和冬帕運會遺產戰略計劃》發布  北京冬奧會後將建冬奧博物館­  《北京冬奧會和冬帕運會遺產戰略計劃》昨日發布。北京冬奧組委透露,將通過籌辦舉辦冬奧會,從體育、經濟、社會、文化等7個方面35個領域,為主辦城市和地區留下豐厚的奧運遺產。冬奧會後,將建設冬奧博物館,研究設立奧林匹克學院,為未來大型賽事和奧運會籌辦提供寶貴的智力財富。
  • 北京周邊一小時旅遊圈開啟,坐京張高鐵去滑雪,張家口冬季遊玩攻略...
    火紅的剪紙、栩栩如生,用充滿張家口的味道,讓京張鐵路與京張高鐵在此刻開啟一場跨時代的對話。從車廂整體燈光到車內裝飾物顏色,暖暖的色調,使人有一種歸家般的溫馨。
  • 京張高鐵開通一年發送旅客680.6萬人
    昨天,中國第一條智能高鐵——北京至張家口高速鐵路(以下簡稱京張高鐵)迎來了開通運營一周年的大日子。據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統計,一年來,京張高鐵發送旅客總數達到680.6萬人,在北京北站和清河站雙始發站中,清河站發送旅客數位居榜首,達到270萬人,北京北站發送旅客156萬人,張家口站發送旅客135.6萬人。進入冬季以來,京張高鐵崇禮鐵路太子城站的日均發送旅客數從200餘人次猛增至4000餘人次。
  • 石長鐵路與洛湛鐵路交匯處的鐵路車站——常德站
    常德站,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區常德大道與武陵大道交匯處,是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長沙車務段管轄的二等站,車站始建於1997年。石長鐵路與洛湛鐵路在常德站交匯,上行距石門縣北站81公裡、下行距長沙站198公裡。
  • 京張高鐵最新消息!聯調聯試昨日啟動,計劃年底正式通車
    昨日14點18分,隨著首列綜合檢測車55201次從京張高鐵新建昌平站開出,京張高鐵聯調聯試工作正式啟動。京張高鐵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重要交通保障設施。今年年底,京張高鐵有望開通運營,屆時,乘高鐵從北京到張家口、崇禮的冬奧賽場,均可在1小時內抵達。
  • 京張高鐵張家口南站動工:將服務2022年冬奧會
    以此為標誌,開通運行60年的老張家口南站即將退出歷史舞臺之際。旅客與老站牌合影留念,新站為三條高鐵交匯11月11日下午,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來到張家口南站看到,很多市民和旅客得知當天是老張家口南站最後一次辦理客運業務,紛紛和張家口南站的牌子合影留念。「我是看新聞知道要建新的張家口南站了,今天特意來這裡拍照留念的。」
  • 你相信京張鐵路,可以帶你「穿梭」百年時光嗎?
    你相信京張鐵路  可以帶你「穿梭」百年時光嗎?  連接過去與現在的「任意門」又在哪裡?  答案……  去京張線青龍橋站瞧瞧  始建於1908年  還有著名的「之字線」  ……  站臺裡每一個老物件  都是京張線的歷史見證者  但,有件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這些老物件其實個個是「話癆」  ……  想像一下  如果這些文物開了口
  • 京張高鐵正式開通 「智能化」無處不在
    「京張高鐵11個車站將有同一個『大腦』。」中鐵設計京張高鐵項目總負責人蔣偉平昨天介紹,通過這個「大腦」,工作人員在控制室就可以實現客運站燈光、溫度、溼度等設備管理。算上崇禮鐵路太子城站,京張高鐵辦理客運業務的車站共11個,各站的「智能大腦」可實現數據共享。
  • 京張高鐵開通,網紅扶梯、遺址公園,不要錯過這些看點
    京張高鐵開通的喜訊傳來,不得不讓人回想起它的前身——1909年,由著名愛國工程師詹天佑主持設計修建的中國第一條自建鐵路——京張鐵路。它全長約200公裡,連接北京豐臺區,經八達嶺、居庸關、沙城、宣化等地至河北張家口,更是創造性地修建了「人」字形鐵路,成功解決了南口至八達嶺因坡度大造成的牽引問題。
  • 京張高鐵上賣到斷貨的,到底是什麼神仙東東?
    北京鐵路前不久小編聽京張高鐵列車上的餐服員小姐姐說她們在車上銷售的一類商品十分搶手,甚至賣到斷貨擁有如此大的魅力到底是些什麼神仙東東啊?標誌著北京2022年冬奧會官方特許商品正式登上北京鐵路的高鐵列車向乘坐高鐵列車的乘客銷售
  • 「鐵味」文創上新啦,火車迷別錯過
    參觀者在鐵路文創精品成果展現場感受鐵路文創。12月8日,在北京舉辦的「燃情文創·擁抱小康」——2020《人民鐵道》鐵路文創產業創新與發展論壇暨鐵路文創精品成果展現場, 一大批鐵路元素文創亮相上新。好玩、新潮又實用的「鐵味」文創什麼樣?一起先睹為快。
  • 11位跨學科專家全面評審,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很國際範
    經過專家委員會與10萬餘名線上大眾評審的投票、點評,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國際方案徵集結果昨天正式出爐,評選出全線概念設計優勝方案3個、節點詳細設計優勝方案4個。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海澱分局表示,後續將在確保方案落地的前提下,在概念設計方案基礎上深化實施方案,推動京張鐵路遺址煥然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