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志願作為目前高校招生的一種投檔錄取方式,實踐證明,它對提高參錄院校的志願滿足率,降低考生「落榜」風險,增加錄取機率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在這點上我們無需做過多贅述。
那麼在平行志願模式下,我們應該如何指導考生填報志願呢?每個人對此都有不同的理解,但目前有一種觀點,對考生的志願填報影響很大,需要我們高度「關注」,即在平行志願模式下,考生在選報院校時,一定要「衝一衝」。
所謂「衝一衝」一般是指考生在填報志願時,在確保投檔錄取絕對安全的情況下(即所報的院校梯度合理,且其中一定會有被錄取的院校),考生可考慮填報一些與本人成績/位次比較接近/或高一些的「好院校」(在一些考生看來,錄取成績高的學校一定是好學校)。其理由是:
第一、根據平行志願的投檔規則,一個志願序號可填多個並列志願/有先後順序,在投檔時,堅持遵循分數優先,逐次檢索的原則。這一規則本身在客觀上,就為考生提供了一種「衝」的可能性/機會,即只要後續所報的院校能穩住,可兜底,即使沒「衝」上也無所謂,因為它不會影響後面所報院校的投檔錄取。
第二,每年都有些「好院校」存在「大小年」的現象(儘管在平行志願模式下,這種情況有所減少,但還是有),因此考生完全可以利用這個「大小年」現象「衝一下」、「賭一把」,通過「衝一衝」還是有被錄取的可能性的,而且這又不是「順序志願」,沒有任何風險。所以「不衝白不衝」。
第三、每年都有一些新參加招生的院校出現,這些院校由於沒有任何可供考生參考的本省招生錄取信息,所以這本身就為一些成績相對低的一些的考生提供了機會,通過「衝一衝」完全是有被錄取的這種可能的,這叫「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四、至於有些考生擔心學校是「衝上去了」,但專業不可心的問題?畢竟專業質量如何,它涉及到考生今後的就業出路,但如果真的出現了這種情況,也不要太焦慮,因為一是可以入學後轉專業(能不能轉成不知道),二是「衝上去」的學校都是「好學校」,也許專業不太理想,但「名校」的資源、光環,也是一種財富,什麼「一本」、「重本」、「國本」等,這對考生今後的發展還是有好處的。
所以,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下,再加上很多考生對各高校的整體辦學水平又缺乏了解,「衝一下」就成了很多考生在填報志願時的「標配」,「必選項」。
比如有的考生位次剛接近大連理工的分數線,但東北大學則非常穩妥,既然這樣,那就衝一下大連理工吧。不然是不是會有點「虧」啊?這就是很多考生在這個問題上的心態。
可以說,在平行志願模式下,這一觀點都已經快成為很多考生填報志願的「金牌法則」了,由此可以看出,這個觀點對考生的影響力是有多麼大。
但我們是否認真思考過,在考生填報志願的實踐中,我們必須一定要「衝」嗎?這種「衝一衝」究竟會給考生今後的求學、擇業帶來怎樣的影響?如果要「衝」的話,我們應該怎樣去「衝」。
所以說,有必要對這個觀點做一個客觀、理性的分析,並通過分析,希望能夠給考生提供一個有價值的志願填報指導,這也是本文的應有之義。
第一、「衝一衝」這個觀點是基於平行志願模式的特點而提出的,如果不考慮考生所錄的專業錄質量如何,只是單純從增加學校錄取機會(如被雙一流院校錄取的機會/被一些所處地理區位比較好的學校錄取機會/被公辦院校錄取的機會/被民辦院校錄取的機會)的角度來說,這個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是可行的,
因此說,在這種投檔錄取規則之下,考生完全可以基於自身的成績/願望實際(希望能錄上一所「好學校」),並結合一些院校的招生錄取實際(近幾年的錄取位次的波動/是否出現「大小年」/是否為第一年招生/學校的地理位置等情況),適當的「衝一下」,選報一些認為有可能被錄取的「理想」院校。這沒有問題。
而且如果「衝」的恰當,「奇蹟」完全是有可能發生的,至於所錄的專業質量如何,那另當別論。但「理想院校」這個願望還是有可能實現的,這個毋庸置疑。這就是平行志願優勢的「生動」體現,即它既能給你「安全與保障」(但有條件/別瞎填),也能給你一些「可能」的機會,就看考生怎麼去選擇。
第二、如果考生對學校的辦學實力和專業質量都有要求,即學校有實力,專業有特色/有水平,在這種情況下,建議考生,「衝一衝」這個想法一定要慎重考慮,這是因為:
1、「衝一衝」雖然可以「衝上」,但其所錄取的專業質量是無法保證的,這其中有撞大運的成分,即考生有可能實現雙豐收(學校好/專業行),但也有可能出現「單豐收」(學校可以,但專業不理想)。
因為在填報志願時,如果僅看某所院校的最低錄取位次,似呼有「衝」的必要,但要看這所院校的優勢/特色/王牌專業近年來的錄取位次,你就會發現,這些專業的成績都非常高,希望靠「衝」去實現既要「學校好」、又要「專業好」的目標,實事求是講,這種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也許有人會說,沒事,入學後可以轉專業嗎,但問題是這個專業能否轉成,有多大機率,有多少人可以受益,這都是個未知數。一旦「衝上去」,專業又不可心,轉專業又沒實現,這個結果對很多考生而言,都是一種無法承受之重。
2、從院校間的辦學水平差異來看,事實上,很多院校的辦學水平都大體相當,差距不大,如哈爾濱工程大學、南京理工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但由於受行業/職業、地域等因素的影響,結果導致這些(同水平)院校間的錄取成績差距較大,但這個錄取成績不應該成為考生判斷一所學校是否強弱的標準,如果那樣,我們就會失去很多有價值的機會。為什麼考生以同樣的成績偏要到南理讀個一般專業,而不到哈工程讀個王牌/優勢專業呢?這是不一樣的。
何況還有一些所謂的「好學校」並非實至名歸,如近幾年在遼寧招生錄取中出現的一些「新星」學校,如南京財經大學、重慶郵電、南京審計,西北政法,上海立信等,如果單從其錄取線來看,它們的錄取線要麼比肩一些教育部直屬重點院校,要麼就是遠超他們。但這樣的院校真的很「厲害」嗎?考生有必要放棄「穩穩」的部屬重點,去「衝」這些所謂的「好學校」嗎?這的確需要考生認真思考。
所以在這種情形下,考生真的沒有必要「鬥鬥氣」、「衝一衝」,還是應該腳踏實地,立足學校辦學實際/社會發展實際/考生個體實際,堅持學校/專業實力/錄取成績與個人實際相匹的原則,在確保能夠被錄取的前提下,去搜選最適合自己的院校與專業,這才是一種明智之舉。
也許有人會說,一味求穩,是不是有點過於保守了,是不是有點「虧啊」。其實不然,因為填報志願不是打架鬥氣,而是為了今後考生能有個好的「前途」,這才是志願填報的價值所在,只要能達到這個目的即可。
第三、如果要「衝」,可以,但一定要做到有條件的去衝,而不要「胡衝亂闖」。
1、在準備要「衝」的時候,對「衝」的必要性、合理性,一定要做好評估、論證,要打有把握之仗,要充分認識「衝」給自己所帶來的各種影響,然後再做決定。
2、考生在填報志願時,如果對專業無明確要求,可以考慮「衝」一下,因為對部分考生而言,由於受閱歷、知識、時間等因素的影響,還未對專業建立起理性的認知或濃厚的興趣,在這種情況下,你讓他準確的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顯然是強人所難,所以,先把學校選好,適當「衝一下」,也未嘗不可。至於專業,待大學之後,通過專業體驗再做選擇,何況很多學校也都建立起了這種二次專業選擇的調節機制,辦法總比困難多。
3、在「衝」的時候,如果考慮專業質量的話,儘量要選擇那些既與本人成績接近,但同時投放的專業質量又很好的那種(沒有垃圾專業)學校作為「衝」的首選對象,比如去年西安電子(理)、西安理工(理)在遼寧投放的專業質量都很好,愛不釋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考生條件符合,那就值得「衝一下」,反之,就要慎重考慮了。
總之,在平行志願模式下,對「衝一衝」這個觀點要辯證的分析,既要看到它有可能對部分考生所帶來的不利影響,不要簡單「複製」。同時也要看到它存在的合理性,而不要隨意否定,一定要因人而異。只要有利於考生今後的發展,「衝」與「不衝」並不是一個艱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