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高考志願填報採用平行志願,然而在與考生及家長溝通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考生和家長對平行志願的理解存在誤區。
為使考生和家長熟悉並掌握平行志願投檔模式,本文對平行志願的投檔規則和常見誤區進行詳細解讀。
誤區一
每個批次志願填報完就開始該批次錄取,然後再進行下一個批次志願填報和錄取。
不是!所有批次的志願填報工作全部結束後才開始錄取工作。
解讀:
部分省市志願為集中填報,所有批次的志願填報工作全部結束後才開始錄取工作。
考生要關注本省教育考試院信息,了解填報時間和方式,不要因疏忽錯過機會。
誤區二
實行平行志願時,A、B、C、D、E、F六個院校志願是絕對平行,沒有順序的。當考生同一批次中所報6個院校條件都滿足時,會被同時投檔,由考生自己選擇一所。
不是!有「分數優先」和「志願優先」原則,考生能否被投檔到理想的學校,是按考生院校志願的先後順序來確定的,而不是從中任意挑選。
解讀:
平行志願按考生分數高低來投檔,遵循「分數優先」的原則,高分考生優先投檔。
投檔時,首先分文科、理科按照分數將考生排序,然後由計算機按排位高低次序依次檢索每個考生所填報的志願,分數高的考生先被檢索投檔。
比如某文科考生成績排在全區所有文科考生的第5000名,需要等前面4999人檢索處理完成後,才輪到這位考生。對於招生院校來說,投檔後,學校資料庫中看到的考生都為該校的第一志願考生。
但對於考生來說,平行的院校志願間也有先後順序,體現 「遵循志願」原則。
每個考生投檔時,計算機檢索該考生填報的ABCDEF六個院校志願,在多所院校都具備可投檔條件時,將考生檔案投放給其中順序排在最前面的院校。比如考生同時滿足BCD三個院校的投檔條件,會將其投檔到B院校。
考生能否被投檔到理想的學校,是按考生院校志願的先後順序來確定的,而不是從中任意挑選,因此,考生志願的順序也是非常重要的,填報時應將自己最想讀的院校和專業放在前面。
誤區三
平行志願批次,考生有6個院校志願,投檔時,若被A學校退檔,還可以參加同批次B、C、D、E、F學校的錄取。
不是!平行志願投檔模式遵循「一次性原則」,即每批次同一次填報的平行志願只在同一輪投檔中有效,同批次平行志願只進行一次投檔。
解讀:
平行志願投檔模式遵循「一次性原則」,即每批次同一次填報的平行志願只在同一輪投檔中有效,同批次平行志願只進行一次投檔,若考生未能在該批次中被投檔或在該批次中被退檔,其原來所填報的該批次志願作廢,考生只能參加本批次徵集志願或下一批次錄取了。
比如考生已獲本科第一批的A高校出檔,但其最終被A高校退檔,則無法參加本輪本科第一批其他高校的錄取,只能參加本科第一批的徵集志願錄取或其填報的本科其他批次志願的錄取。
建議考生在填報志願時必須了解清楚志願投檔模式,認真對待每個批次的每一個院校志願,儘量不要空置院校志願,同時要注意拉開院校之間的梯度,留有保底院校,以免在本批次無院校可投而只能落後到下個批次投檔錄取。
誤區四
實行平行志願後,考生填報志願沒有風險。
不是!實行平行志願之後,能降低填報志願風險,但並不是零風險。
解讀:
實行平行志願之後,能降低填報志願風險,但並不是零風險。
平行志願批次院校投檔比例一般控制在招生計劃105%以內,實際投檔人數會略高於該校某專業實際招生人數。
這種情況下,如果考生報考比較熱門的專業、專業撞車且不願接受調劑、不符合招生院校專業錄取要求、在所投檔的高校裡相對分數低等,都可能會被退檔,按照「一次性原則」,此時考生只能進入徵集志願或下一批次錄取,可能失去被更高批次院校錄取的機會。
因此,一般建議考生儘量正確處理高考成績與學校層次的對應關係、6個院校志願之間的合理梯度關係、選擇專業與選擇院校的關係、滿足專業志願與服從調劑的關係、個人條件與專業要求的關係等問題,要正確地進行自我定位,所填報的多個院校志願之間要有高低的「落差」或者上下的「坡度」,按「衝、穩、保」的原則安排自己的志願,即順序在前的1-2所院校志願可以填稍高一些,叫「衝一衝」;中間——也就是3-4個志願要穩,要跟自己的水平相當,叫「穩一穩」;最後還要留2個院校志願保底,叫「保一保」,這樣才能增加投檔成功的機會。
誤區五
被投檔至一所學校,就意味著可以被錄取了,可以被填報的專業錄取。
不是!還要看專業錄取分數線。
解讀:
除了因為投檔比例造成部分低排位考生被投檔後又因招生計劃已被高排位的考生錄滿而退檔的情況外,往年常見的被退檔原因就是考生因為專業分不滿足學校的專業錄取線、且不服從調劑,院校專業無法滿足其志願,就不能被錄取。
考生填報志願前必須充分了解院校的專業錄取規則,根據分數認真分析,合理安排專業志願順序。
同時要認識到,無論哪種專業錄取方式,如果考生在所投檔的高校裡相對分數低,報考了比較熱門的專業,又不願接受調劑,很有可能不符合招生院校專業錄取要求,造成退檔。
相反,有些考生雖然高考總成績排位靠後一些,但是選擇時避開了所謂的「熱門」專業,最終卻能被錄取。
因此,考生在選擇專業時一定要有個合理定位,在分數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儘量服從專業調劑。
誤區六
考生認為被某校、某專業錄取的把握很大,那麼填報志願時,其他的院校和專業志願可以隨意填。
不是!考生須慎重考慮志願,自己不想去的院校、不想讀的專業,千萬不要亂填。
解讀:
每個考生只有一次被錄取的機會,對本人填有志願或經高等學校徵得同意後被錄取的考生,一律不予退檔換錄。
如果考生被所填報的其他志願錄取,而考生不願就讀,只能向高校提出退檔申請,這種情況下,該考生將不能再參加當年我區普通高校任何批次的錄取,只能等待下一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試。
考生還需提前了解清楚的還有高校或專業對考生是否有「特殊要求」,如對身體條件、單科成績、是否為少數民族等,往年曾經遇到女生填報了只招男生的專業等情況,考生的一時粗心很可能造成了無法被錄取的結果。
誤區七
區外高校加分、區內高校加分可以累加。
不是!高考加分分為全國性加分和地方性加分,全國性加分適用於在本省招生的所有高校,地方性加分只適用於本省高校,加分項目、分值不能累加。
解讀:
如果考生只有地方性加分,而且屬於加分後才上線的情況,建議重點考慮填報本省高校。如果盲目填報區外院校,可能會浪費填報志願的機會。
誤區八
已被某院校錄取,但不想就讀,可以要求學校退檔再參加其他批次錄取。
不是!每個考生只有一次錄取機會。
解讀:
根據有關錄取規定,對本人填有志願或經高等學校徵得本人同意後被錄取的考生,一律不予退檔換錄。
也就是說每個考生只有一次錄取機會,如考生被A院校錄取,但又由於自身原因向A院校提出申請退檔,則其將無法再參加當年任何批次的錄取,只能等待下一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試。
誤區九
漢族考生報考某民族院校,只要參考往年該校最低投檔分數線即可。
不是!漢族考生報考民族院校時,投檔分數線可能會略高,並且招生計劃有總量限制。
解讀:
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民族院校對少數民族考生有一定的傾斜政策,例如有的院校規定全校本科招生計劃的70%投放到中西部及少數民族集中區域,有的規定招收的少數民族學生所佔比例原則上不低於65%等,相關的規定均在院校的招生章程或《高考指南》中寫明。
漢族考生報考此類院校時,要注意報考的民族院校面向漢族考生的招生計劃有總量限制,漢族考生相當於按照從高分到低分的原則另外排序投檔,投檔分數線也會不同(一般情況下漢族考生的投檔線會較高一些),如果未達到漢族考生的投檔線,就無法出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