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績已出
不少學生和家長都開始
著急志願填報了
今天給大家整理了
高考志願填報十大常見誤區
一起來看↓↓↓
請注意:「名牌」大學並非都是優勢專業!
有的考生父母認為志願填報就是填報院校,一份名牌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才能代表成功。
不可否認,「211」、「985」、「雙一流」高校在硬體、軟體上都相對較優越,能考上名牌大學固然是好事,但完全從「名牌」出發選擇高校,不考慮其他因素,則是不明智的。
因為「名牌」大學並非所有專業都是優勢專業,而普通高校也不乏一些有特色、實力強的專業。
因此,在填報志願時,父母不要只考慮「名校」,走出非「名校」不報的誤區。
填報志願別冷落了招生章程!
按照教育部的有關規定,「招生章程主要內容包括:高校全稱、校址(分校、校區等須註明),層次(本科、高職或專科),辦學類型(如普通或成人高校、公辦或民辦高校或獨立學院、高等專科學校或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等),在有關省(區、市)分專業招生人數及有關說明,專業培養對外語的要求,經批准的招收男女生比例,身體健康狀況要求,錄取規則(如有無相關科目成績或加試要求、對加分或降低分數要求投檔及投檔成績相同考生的處理、進檔考生的專業安排辦法等),學費標準,頒發學歷證書的學校名稱及證書種類,聯繫電話、網址,以及其他須知等。」
由上述可見,招生章程是考生了解各高校招生政策的主要途徑,是填報志願不可或缺參考資料。
不同志願填報方式要區別對待!
同一批次院校不同志願之間拉開梯度是非常重要的。
平行志願的實行雖然大大降低了考生落榜的風險,同時更突出了高考分數的作用。
以6個院校志願為例,志願原則應符合衝、守、保,就是要求考生合理組合志願,以提高每個志願的有效性。
「冷熱」結合對考生更有利!
考生在選擇專業時,經常會存在一個誤區:盲目擁擠熱門專業。小優也經常收到提問「今年什麼專業熱」,「什麼專業是好專業?」,實際上專業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冷熱的差異。
盲目報考熱門專業,對考生長遠發展非常不利。
首先,熱門專業分數高,競爭激烈,如果成績不太突出,競爭實力並非很強的學生在擠熱門專業時,容易落榜。
即使僥倖被院校錄取,由於熱門專業裡人才濟濟,自身實力不是很強的話,在就業選擇和以後的工作中也很難佔得優勢,搶得先機。
正確的做法應是選擇「熱門專業」而又不忽視「冷門專業」,「冷熱」結合對考生更為有利。
大學和專業很多,高考志願到底應該怎麼填?關注張老師的【高考志願填報】課程,為你推薦100+所值得報考的專業和院校,以及更多志願填報技巧和避坑原則…
有些專業雖然名稱相似,實則存在很大的差異!
考生在選擇專業時的另外一個誤區是,喜歡憑著專業名稱來選擇專業,而對專業內容一概不知。實際上,不同專業之間所學的課程、發展方向的差異是非常大的。有些專業雖然名稱相似,但實則存在很大的差異。
服從調劑可以增加被錄取的機會,但可能被不喜歡專業錄取!
對於傳統高考填報來說,當考生在報考某院校時分數不佔優勢(達到院校提檔線,但不夠所報專業的專業錄取線),填寫「不服從專業調劑」就意味著學校將會作退檔處理。
每年高招錄取過程中,都有相當一部分考生在填報志願時,專業志願沒有拉開梯度,或全部填報熱門、緊俏專業,且不服從專業調劑而落榜。
對待是否服從所報院校的專業調劑,考生要統籌考慮。服從調劑可以增加被錄取的機會,但也要做好被不喜歡專業錄取的準備,甚至有可能與報考初衷相差甚遠。但若不服從專業調劑,則有可能失去了進入這個學校的機會。
對於新高考地區,例如山東,以「專業(專業類)+學校」為志願單位,取消了專業服從調劑。
平行志願雖然在一定層面上減少風險,但不代表不存在風險。
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被退檔的風險
被退檔的理由大致有:目標太高,且不服從調劑;考生身體條件不符合所填報的專業要求;單科成績過低,不滿足專業對部分單科的要求。
2、定位不準確的風險
一種情況是院校定位太高,院校志願投檔分均高於自己的高考分,導致無法被投檔;還有一種情況,院校定位過低,失去了衝更好院校的機會。
3、院校志願之間沒有梯度的風險
院校志願梯度要根據高考分數和志願個數來決定,不能過小,過小會導致沒有梯度,造成志願浪費;也不能過大,過大容易浪費考生的分數,除非在這個區間沒有考生適合報考的院校。
選擇符合考生特性的專業,揚長避短,才能促進其學有所成。
在選擇高考志願時,父母固然要考慮到孩子將來的職業規劃,但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到他的自身特性。
選擇符合考生特性的專業,揚長避短,才能促進其學有所成,為將來獲得一個理想的職業創造條件,這才是最佳選擇。
把志願決定權還給孩子!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學,而且最好能進名牌大學讀書。
這種願望會在孩子填報志願的問題上充分表露。
有些父母主觀決定考生的志願,忽略孩子的興趣、愛好,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在填報志願的問題上分歧很大,給孩子造成不小的壓力。
在填報志願的整個過程中,父母的角色定位是參謀,應該把填報志願的決定權還給孩子。
考入什麼樣的學校,上什麼專業,將來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大學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
如果父母代為選擇的專業孩子不喜歡,甚至一點興趣都沒有,將來上大學就會造成一個被動狀態,學習積極性會受到打擊。
父母關心孩子的未來發展,並對志願填報十分重視的心情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父母畢竟閱歷豐富,有社會經驗,但是應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見。
高校錄取分數線存在波動。
「老師,今年xx學校最低錄取分數線多少啊?」「我這個分數,能上xx學校嗎?」在每年的高考志願填報期間,分數是考生和家長們諮詢我們最多的題目。
家長會把分數誤當成衡量的「尺子」,拿孩子的分數「對號進座」。
實際上,高校的最低錄取分數線是自然形成的,錄取結束前誰都無法準確知道。
另外,高校的錄取分數線存在波動,有的還有「大小年」現象,即一年高,一年低。
可是目前大多家長還是採用&34;,跟隨分數變化大,準確性根本不夠!
跟著張老師,把在考場上丟的分數,用志願填報補回來,將500分的高考成績用出600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