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被戲稱為「史上最難高考」,
考生壓力大,家長操碎心。
所謂「三分考七分報」,
這時候填報志願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
但是很多考生和家長對於志願填報不是很了解,在往年的高考中,家長們常說:「想要孩子上好大學,考的好還要報的好才行!」但在實際的經歷中,仍有不少學生因為志願填報不科學,陷入志願填報誤區,沒能如願進入理想大學。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對考生填報志願影響的誤區都有哪些,希望考生和家長在志願填報中能夠避開這些誤區,更合理地規劃高考志願。
誤區一:認為平行志願可以多次投檔、沒有先後順序
正解:把平行志願政策研究透
平行志願的特點是「分數優先、遵循志願、多次檢索、一次投檔」。平行志願的6所高校在投檔中只作為一個志願,只享受一次投檔機會,一旦考生被投檔,即使被退檔,也不能再投到本輪投檔的其他高校。
平行志願填報高校也有先後順序,並且平行志願的投檔是在分數優先的前提下遵循志願順序進行的,投檔時,電腦從考生第一志願高校開始檢索,如果考生第一志願高校報「低」了,即便後面還報了與自己分數相當的「高」校,則也只能「優先」被第一志願的「低」校錄取了。
考生志願各高校之間是平行的,只要分數達到所填高校的投檔條件,所填高校均為該生潛在的投檔高校,無論哪一志願錄取,對錄取高校均為第一志願。但對考生志願的檢索和投檔是有先後順序的,是按照志願A、B、C、D的順序依次檢索,被檢索的志願中出現符合投檔條件的高校,即向該高校投檔。考生檔案一旦投出,不再檢索其他志願。如某考生的投檔分數符合A高校投檔條件,則會向A高校投檔,在此情況下,該生的投檔分數即使符合B、C、D等高校的投檔條件,也不會再被檢索和投檔。更不會反向檢索投檔,如先D,再C或A。
誤區二:「平行志願」不等於「平等錄取」
有人認為平行志願就是「平行錄取」,只要考生分數符合所填報平行志願9所高校的錄取條件,就有可能被9所高校同時錄取。這種理解是不對的。
注意:
平行志願的投檔原則,是按照考生所填志願的順序依次檢索,被檢索的志願中出現符合投檔條件的高校,即向該高校投檔。考生檔案一旦投出,不再檢索其他志願。因此,考生不可能同時被多所高校錄取。對每個考生,錄取機會只有一次。
誤區三:「平行志願」不純在落榜風險
「投檔而被退檔」是最大的風險
平行志願填報雖然減少了志願填報的風險,但同樣存在風險。
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投檔而被退檔的風險。
雖然教育考試部門從減少投檔而被退檔的矛盾出發把投檔比例定位105%,但是仍有5%的考生投檔後可能會被退檔。退檔的考生,即便是A志願退檔,也將直接進入徵求志願。這是平行志願填報最大的風險。
被退檔的理由大致有:高考分數在所有被投檔該學校考生中偏低;填報專業志願太高,且志願不服從調劑。當然,如果高校實行「進檔不取」的原則,那麼,只要分數達到投檔線,志願服從調劑,就不會退檔,落榜生將大大減少。
2.定位不準確的風險。
3.志願沒有梯度的風險。
誤區四:志願之間沒有拉開梯度
正解:院校志願和專業志願都要拉開梯度
志願梯度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院校志願梯度,二是專業志願梯度。同一批次院校不同志願之間拉開梯度是非常重要的。對於實行平行志願的省(區市)的考生,在拉開梯度這個問題上,風險有所減小,但也不是不考慮。平行志願的實行大大降低了考生落榜的風險,同時更突出了高考分數的作用。在考慮梯度問題時,建議是平行志願的最後一個志願要有相當的保險係數,也就是說,按照往年的分數,考生的分數上最後一個平行志願要比較保險。若考生在填報時沒有兼顧自身的實力,填報的志願偏高,或沒有梯度等,也可能出現高分落榜。
如某考生填報志願為復旦、上海交大、上外、上海財經大學,若其考分未達到復旦大學的最低錄取分數線,這樣的填報方式,就可能高分落榜。因為各院校是同時投檔並錄取的。
除此外,盲目放棄某些批次的志願填報也是不可取的。每年都有少數考生只填報某一個批次的志願,其他批次志願不填報,這樣落選風險就較大。從近年錄取情況來年看,有些高考成績達到了本科一批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的考生,只填報本科一批志願,不填報後續批次的志願,當因各種原因沒有被本科一批高校錄取時,也就失去了後續批次錄取的機會。有的考生每一個批次只填一個高校志願,不填報其他志願,這樣也極大地增加了落選的風險。
誤區五:全部填報熱門、緊俏專業
正解:「冷熱」結合對考生更為有利
考生在選擇專業時,另外一個誤區是:盲目擁擠熱門專業,高考君經常被問道「今年什麼專業熱」,「什麼專業是好專業?」實際上專業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冷熱的差異。盲目擠熱門專業,對考生長遠發展非常不利。
首先,熱門專業分數高,競爭激烈,如果成績不太突出,競爭實力並非很強的學生在擠熱門專業時,容易落榜。即使僥倖被院校錄取,由於熱門專業裡人才濟濟,自己實力不是很強,在就業選擇和以後的工作中也很難佔得優勢,搶得先機。正確的做法應是選擇「熱門專業」而又不忽視「冷門專業」,「冷熱」結合對考生更為有利。
誤區六:不服從專業調劑(認為服從專業調劑會吃虧)
正解:是否服從專業調劑,應該統籌考慮
當考生在報考某院校時分數不佔優勢(夠了院校提檔線,但不夠所報專業的專業錄取線),填寫「不服從專業調劑」就意味著學校將會作退檔處理。
每年高招錄取過程中,都有相當一部分考生在填報志願時,專業志願沒有拉開梯度,沒有掌握好專業級差,或全部填報熱門、緊俏專業,且不服從專業調劑而落榜。
對待是否服從所報院校專業調劑,考生要統籌考慮。服從調劑可以增加被錄取的機會,但也要做好被不喜歡專業錄取的思想準備。你被調劑到的專業極有可能與報考初衷相差甚遠,一般是比較冷門的專業。
如果不服從專業調劑,雖然你夠了院校提檔線,但不夠所報專業的專業錄取線時,則會失去了進入這個學校的機會。
誤區七:照搬往年的錄取分數來報志願(以為高校錄取分數線一成不變)
正解:高校錄取分數線存在波動
「你們學校往年不是570分錄取嗎?」一名家長的小孩今年考了570多分,對招生老師的答覆「這個分數有些風險」,她表現質疑。在諮詢會上,不少高校會粘貼出該校近幾年的錄取分數線,以供考生和家長查閱參考。本是一個參考係數,不少家長卻誤把它當成衡量的「尺子」,拿孩子的分數「對號進座」。
實際上,高校的最低錄取分數線是自然形成的,錄取結束前無法準確知道。另外,高校的錄取分數線存在波動,有的還有「大小年」現象,即一年高,一年低。考生要多分析幾年的錄取情況,還可關注分數線與批次線的差值、分數線對應的考生「位次」等。
誤區八:要等到高考處出分後再考慮填報志願
現在志願填報都是在成績公布以後,因此很多考生、家長甚至學校老師都認為高考志願要在出分以後考慮最合適。
殊不知現在高招政策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招生規則相對複雜,短短幾天時間要收集分析大量信息,弄懂錄取規則,報好志願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