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邦尼康小兒推拿的王老師。歡迎大家收聽王老師每日醫話,今天分享的主題是「自汗不僅僅是陽虛」。關於汗的問題我之前分享過盜汗不僅僅是陰虛,那麼今天分享的主題是自汗不僅僅是陽虛。最近有我們學員包括同行在不斷的諮詢,說「王老師,我們最近在調理汗上沒有更多的進步,自汗按照陽虛調怎麼不好?盜汗按陰虛調怎麼效果也不好?」那麼今天我們重點提一下自汗。
關於自汗在我們傳統中有一種說法叫:「陽虛則自汗,自汗多數陽虛所致。」但是能不能絕對的說陽虛就是自汗呢?肯定是不行的。我就拿臨床中的案例給大家說一下,那麼對於汗的問題,除了我們古人講的陰虛和陽虛。我們還要自己去判斷,你比如說陽虛自汗,他必須符合陽虛的特點。一般陽虛的人有一個怕冷的特點,畏寒怕冷,四肢不溫,這是陽虛最主要的特徵。我們經常說陽虛生內寒,陽氣就如自然界的太陽。陽氣不足,體內的環境就會處於一種寒冷的狀態。那麼這種小孩一般出的汗都偏涼,這是一個判斷的標準。
另外陽虛的孩子一般都會出現完谷不化的現象,怎麼講呢?古人對此有一個形象的說法就是「食物的消化就像是把生米煮成熟飯,胃就是煮飯的鍋,陽氣就是煮飯的火,沒有火米就煮不熟飯。」所以當陽氣不足的時候,進入胃中的食物不能很好的腐熟消化而直接從腸道排出就會出現吃什麼拉什麼完谷不化的現象。那在你判斷孩子是陽虛症狀的時候,首先看看孩子符合不符合這個特點。另外陽虛的孩子,我們經常講陽為氣,氣不足,那麼生命的活動就會衰退。他會出現精神不振,這種孩子會懶言少語、不愛走路、不喜歡動。
那麼再看陽虛,我們看這個孩子的舌頭,是不是舌淡而胖白或有齒痕?因為這樣的孩子陽氣衰微,水液蒸騰消化不足,那麼體內的水就會聚集在一起,聚集在體內就會導致舌體胖大,舌體胖大受牙齒擠壓會出現齒痕,像胖大舌、齒痕舌都是陽虛的典型舌象。那麼如果你再學過脈診會把脈的話,那麼陽虛的孩子陽氣不足,所以他的脈象都會沉虛無力。簡單的判斷陽虛的孩子出的汗是偏冷汗,他會惡寒,那麼符合這個條件我們可以說是陽虛自汗。
但是我們臨床中發現不是這樣的,這兩天我們從山西臨猗來的寶寶。這個寶寶媽媽說是白天一動就出汗,只要太陽出來就出汗。到了醫院醫生都給判斷成自汗,都給孩子開了補氣的藥,有人參、黃芪。媽媽說治了幾個療程,換了好多醫生都沒有效果,真是治病從小醫院治到大縣城。從普通醫生找到大專家,孩子的出汗情況沒有解決。那麼她帶孩子到我們這調理的時候,我就說孩子是不是自汗,先摸摸孩子出汗的地方熱不熱?我一摸這個孩子的頭像蒸籠一般。什麼叫蒸籠?就是我們蒸饅頭時的鍋蓋一揭熱氣騰騰,那這個孩子的汗是熱汗而不是涼汗。包括這個孩子的身上四肢包括他所有的體溫,他都是熱乎乎的,沒有一點的寒相。像這樣的現象就不能判斷這個孩子是陽虛,但是這個孩子確實是白天出汗很嚴重。一動就出汗甚至是不動的時候比別人出的汗都多。所以希望大家一定不要簡單的判斷自汗就是陽虛,陽虛就是自汗,這個判斷至少是不夠準確不夠科學。
那我們講到底什麼是自汗呢?其實自汗的準確的定義是:不因勞累活動,不因天熱或穿衣過暖、或者是服用了發散藥物的因素為自然表現。什麼意思?比如現在的天氣很熱,大家都穿短袖短褲,你非要穿棉襖,你穿多了你出汗這不算自汗。如果今天我參加了一個馬拉松比賽,那麼勞動過度不算自汗,或者最近吃了發散的藥物出汗也不算自汗。正常情況下,和別的孩子一樣的活動量的時候他就比別的孩子出汗多,這個叫自汗。這個不正常,甚至是這個孩子出汗如洗,像下了雨一樣。在正常的溫度和勞動量下孩子這樣出汗叫自汗。自汗對應的是盜汗,它是偷偷的出汗。所以盜汗是晚上出。我之前也分享過盜汗也不僅僅是陰虛。大家也可以在邦尼康荔枝和喜馬拉雅的電臺聽一下。
那麼對於自汗有很多類,陽虛自汗必惡寒、火熱自汗必燥熱、傷溼自汗這個孩子會覺得睏倦無力,天陰的時候會加重。如果孩子上風自汗會出現頭疼身熱,也會出現傷風感冒。還有夏天這麼熱會出現傷暑自汗會出現口渴,還有的孩子出現痰證自汗,首先這個孩子痰多的很。所以自汗的原因有很多,我們千萬不要以為陽虛就是自汗。那麼自汗就要補陽、補氣。那麼剛才講了,這個從山西臨猗來的這個孩子他補了陽、補了氣為什麼不好?那麼這兩天我在給這個孩子調理的時候,我也反覆的分析,這個孩子現在是所有的熱都聚到頭上了。是因為氣積不降。
這個孩子要調氣機,我仔細拍他的肚子。這是我們邦尼康的一個問診方法叫腹診,拍他的中脘的位置有點腹脹,砰砰作響,拍他的左邊下邊都好,拍到腹部右部的時候就是砰砰直響。那正符合了中醫的一個道理左升右降,這孩子右降不下來導致氣機上逆。那麼氣機不降有胃氣不降的氣積也有膽氣不降的氣積。你摸這個孩子的頭整個是一個熱氣騰騰的頭。媽媽說只要太陽一出來,他的汗就出來了。為什麼呢?我說頭上是七條陽經我們稱為諸陽之會,把熱都聚到頭上了,不能再給孩子補氣了。越補他越阜陽於外汗出的越多,要用肅降法。
這個孩子我覺得最好的肅降法就是用膽不降胃不降的方法,我們要清胃經、平肝清肺、增加肺的肅降,增加肝的升發,讓人體這個小宇宙圓圈運動要動起來。動起來這個孩子的氣積順了,這個孩子的出汗就好了。當然還有一個穴位我們用的比較多就是下推天柱骨,這也是一個降逆的好方法。如果你的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或者是在你的工作中出現這種案例,希望你多思考,千萬不要把它簡單的定義為陽虛自汗。越治孩子就越重,其實中醫治病就講了辨證,你辨就辨細一點,從面色、舌診還有他的腹診、氣積包括汗診都要辨證。你辨的越細辨的越準確,那麼孩子調理越科學效果越好。希望我們的分享能幫助更多的學員幫助更多的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員,幫到更多的家長,希望你們不斷的學習中醫,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辨證水平,健康就掌握在我們的手裡。也希望大家多多關注邦尼康電臺多多關注王老師每日醫話。希望我們的分享能在你們的學習路上幫助到你們,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