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吃飯小毛病特別多:
這些問題普遍存在於中國家庭裡,尤其集中在3-6歲的孩子身上。這是因為3歲之前,大人會給孩子餵飯,孩子自主性差的弱勢體現不出來。3歲以後孩子接觸的輔食、零食比較多,對口味有了自己的選擇,不愛吃的東西就也多了。3-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時期,把握好就可以培養出好習慣,把握不好,很多壞習慣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
在食育這一點上,日本做的最好。食育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圍繞食物的教育。從食物的產生、加工,到烹飪、進食等都是食育教育的內容。日本是唯一一個把食育列入法律的國家。他們對公民膳食結構、飲食規律等都做出了明確規定。日本人十分關注飲食健康,這也是他們成為「長壽國」的原因之一。
日本的食育教育落實得非常成功,尤其是在幼兒園。我們來看看有哪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1. 讓孩子知道食物的由來
日本的很多幼兒園和小學建築風格都很樸素,設施也都很陳舊。但是他們通常會有自己的田地,可能只是一小塊,供孩子自己耕種。孩子們通過勞動知道食物得來不易,會更加愛惜食物。吃著自己親手種出來的食物,自然更加香甜。太小的孩子及時不能參與耕種,也會有很多畫本供孩子們了解食物是怎麼長出來的,那一部分是可以吃的,又是如何來到我們餐桌上的。
中國的孩子很少參與耕種。城裡的小朋友更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如果你開車帶著孩子走在鄉間的路上,可以問問孩子兩邊的田地裡生長的是什麼,估計他們大多答不上來。日本孩子這種從一開始就跟食物建立聯繫的教育方法,對孩子了解食物、愛惜食物、選擇食物都有很大幫助。
2. 在進食中認識生活
日本幼兒園在吃飯的時候通常是高年級的孩子輪流代替老師取飯、分飯。他們非常重視衛生安全。值日生會帶上帽子和口罩,穿上圍裙或者是白大褂。還會提前檢查值日生是否有感冒情況,確保安全衛生。孩子們通常不會挑食不會剩飯。吃飯飯,每個人要清洗自己的餐具。他們的餐具不是方便碗筷,而是自己從家裡帶來的,環保又乾淨。用餐完畢孩子們會一起刷牙。
從準備進餐、進餐過程、到餐後清潔。整個流程儘量由孩子自己完成。這樣的食育教育讓孩子在進食中熟悉生活,鍛鍊孩子的獨立性。這樣的孩子在其他方面也能做到自理。
3. 趣味進食,讓孩子熱愛食物
日本媽媽的便當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可愛最有趣的。日本家庭做便當的工具很多,即使不擅長做料理的媽媽也能輕鬆做出可愛的便當。日本超市裡做便當用的食材和小工具可以擺滿幾個貨架。哪怕是醬油這樣難攜帶的食物也有專門的小軟瓶來解決。可愛有趣的食物讓孩子不再抗拒一些口味不好的蔬菜。另外他們還有一些進餐的遊戲。比如班級打的飯有剩餘,就由飯量大的同學猜拳或者比賽來決定誰來吃掉。
孩子都愛吃甜食和肉類,不喜歡喝奶、吃蔬菜。但是這樣的飲食習慣無疑是對健康不利的。但是食育教育重視的不是吃什麼,好不好吃,而是如何吃。把食物變變樣子,讓孩子吃進去的不是甘藍、胡蘿蔔,而是「小兔子」「小老虎」,這樣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4. 不幹預孩子的進食時間
日本幼兒園從來不會限制孩子吃飯的時間。孩子可以盡情的按照自己的速度進食。吃的再慢也不會有人去催促,因為他們覺得進食是神聖的過程,打擾別人進餐是很不道德的行為。
很多媽媽苦惱自己的孩子吃飯太慢。感覺吃米飯是按粒吃的,喝湯是一勺一勺喝。其實大可不必這樣擔心,孩子吃得慢不要緊,只要不是邊吃邊玩,吃得慢對消化有利。小朋友的腸胃很脆弱,經常會有食欲不振、胃脹、消化不良的反應。孩子表達不出來,大人又不知道,逼著孩子快吃,時間長了對身體不好。
關於日本幼兒食育教育的一些舉措我們就講到這裡。不知道對你有沒有幫助。人的成長離不開食物,飲食文化是伴隨孩子一生的文化。趁孩子年幼,施行良好的食育教育,可以讓孩子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