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的文科狀元白湘菱,屢屢登上微博熱搜。
江蘇高考總分480分,白湘菱以總成績430分獲得了江蘇省高考文科總成績第一名,然而卻無緣清華北大。
甚至,連國內很多優秀的985、211名校,她都上不了。
這一切只因為,江蘇的高考政策不同於其他省市,選修算等級,而她的歷史選修是B+。
而清華、北大等國內眾多的高等學府,幾乎都要求選修科目等級必須在A級以上。
目前,北大清華已明確表示無法破格錄取,白湘菱喜歡的南京大學也表示愛莫能助。
於是,白湘菱被大家稱之為2020年「最慘高考狀元」。
據了解,白湘菱的家庭並不富裕,父母在批發市場賣燈飾。
如今,好不容易寒窗苦讀十幾年,終於有實力踏入中國最頂尖的學府,卻在臨門一腳時出了這樣的差錯,換作一般人,多少都會糾結、悔恨。
就連網友都為她惋惜,鳴不平。
但白湘菱卻絲毫沒有自怨自艾,反而發朋友圈稱:
我心態好得很!甚至還研究了幾所自己能去的高校的夥食和宿舍~
面對鏡頭,她也笑著說:
「雖然覺得有點遺憾,但是也不是非要上清華北大,未來才能變得一片坦途。接下來會在能力範圍內選擇最好的學校。」
不得不說,這樣的好心態實在令人佩服!
在經過多天的等待之後,武漢大學、北師大、港大等多所高校,都向白湘菱拋出了橄欖枝:歡迎報名,專業隨便挑。
雖然無緣清北,但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尤其是像白湘菱這般不僅實力強,心態還好的孩子。
狄更斯說:
今年6月29日,陝西省旬陽縣一位17歲女孩跳樓身亡。
究其原因,竟然僅僅是因為早戀問題。
那天,老師在巡邏學生宿舍時,順路看到了女孩,想找她談談心。
誰知道,還沒等老師忙完手頭的事情,那邊女孩已經想不開出事了。
結果,談心沒談成,孩子因搶救無效死亡,大好的青春就此埋葬。
評論區有一個高贊評論:「其實,早戀也不是什麼大事吧,為啥想不開。」
是啊,遇到點挫折就抑鬱難消,選擇自殺,實在可惜。
本該美好的一生還沒真正開始,就這樣斷送在了自己的手裡。
美國知名成功學家說過一句話:
「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但是這種很小的差異,卻造成了巨大的差異。
很小的差異就是所具備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巨大的差異就是人生的成功和失敗。」
一個人的心態,決定了人生最後的走向。
今年高考,有一位特殊的考生叫李欣雨,她失去了右手,卻依然考出了625分的好成績。
2008年汶川地震那年,她只有7歲,在這次地震中,她失去了右手,面對這一切,她沒有自暴自棄,而是用左手練字。
她說:「我在醫院練習,我媽媽給我買了練字的本子,我在上面練練就會了。」
如今她不僅能寫出一手漂亮的字,還考出了如此優異的好成績。
其實,對一個人來說,無論遇見什麼,唯有好心態,未來才會變好。
因為心態決定了思維,思維決定了行為,而行為決定了未來。
一個人想要成功,離不開好心態。
心理學上,有一種「成長型心態」。
擁有成長型心態的孩子,擅長在困難中及時吸取養分,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獲取成功。
父母無需擔心他們遇挫時是否一蹶不振,因為他們只會越挫越勇。
有句話說得好:你什麼心態,就什麼命。
有好心態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
杭州有一個13歲的小學霸,叫曉曉,從小成績優異,有她在的班級,別人只有拿第二名的份兒。
然而作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她過得並不快樂,最後還患上了抑鬱症。
徹底爆發是在一次單元測試中,她只考了第五名。
其實第五名也不差,然而她卻因此喪失鬥志,將此次成績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汙點」,再也不想去學校上學了。
父母對她進行了批評,結果曉曉一氣之下,用美工刀將自己的手臂割傷,揚言自己「不想活了」。
按理說,曉曉什麼都好,學習好,家境也不差,理應過得幸福快樂才對。
但錯就錯在,孩子沒有一個好心態,凡事愛鑽牛角尖。
馬丁·塞利格曼曾說:
人是悲觀還是樂觀,取決於對困境的解讀方式。
《積極心理學》一書中,曾提到了一個概念:對事物的解釋風格。也就是,一個人對一件事的解讀方式。
比如今天考試沒考好,心態不好的人會認為:「我太笨了,我不是學習的料,為什麼別人可以,就我不可以,我的未來完了。」
然而心態好的人卻會這樣想:「雖然這次考試沒考好,可正是因為這次沒考好,我才知道哪些知識點薄弱,我要在接下來努力去掌握好。」
心態好的人和心態不好的人,面對同一件事,卻有兩種不同的看法,而這種不同的看法,直接決定了接下來孩子會怎麼做。
為人父母,我們最希望的,莫過於孩子一生喜樂。
忽視了孩子好心態的培養,無異於在孩子的人生中埋下終生的隱患。
而培養一個好心態的孩子,遠勝於給他成功和財富。
教育學家楊詠梅說:父母的心態決定孩子的狀態。父母開始轉念,孩子就開始轉變。
因此,想要培養一個好心態的孩子,父母首先要擺正自己的心態。
被大家譽為「籃球之神」的喬丹,高中時期,不過是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
那時候,他的身高只有1米75,因為個子太小,籃球隊都不肯要他。
喬丹回到家後特別沮喪,不知該怎麼辦。因為作為黑人,打籃球是他上大學的唯一路徑。
不過喬丹的媽媽一點都不急,她在一旁鼓勵兒子說:
「籃球隊這次不要,沒有說一輩子不要你,好好練吧。」
沒有長篇大論地評判,沒有武斷地貼標籤,沒有提出結果上的要求。
母親簡單的一句話,成為喬丹一生都在奉行的準則。
在成為籃球巨星的路上,喬丹還一度轉頭去打棒球,期間所有人都在嘲笑他:
「你一個打籃球的,去打棒球,丟不丟臉呀!」
「放棄吧,喬丹。」
甚至把他的照片刊登在雜誌上,並附文「棒球場的恥辱」。
可他完全不以為意,只是默默地「練習」。
最後,他又重回籃球賽場,再次回歸巔峰。
培養一個好心態的孩子,父母要有一個好心態,懂得如何強調過程的重要性,指出明確的目標,讓孩子忘記眼前的煩惱,把眼光拉遠。
就像喬丹的母親,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給孩子指明方向。
話不多,卻最管用。
馬斯諾曾說:
心態若改變,態度跟著改變;
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
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
性格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
同理,想要改變孩子的人生,得先培養孩子的好心態;
想培養孩子的好心態,自己先成為一個好心態的父母。
這個道理不難明白,做到卻不容易,我們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