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言人:谷力健康科技總裁 徐一方
進入直銷行業13年以來,我經歷了很多讓我印象深刻的事情,選兩件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件事發生在去年年底,有一位經銷商鬧到企業來,要求賠償。這名經銷商在2009年得了喉癌,2019年轉為肺癌,由於一直服用我們的保健產品病情沒有得到好轉,所以他要求企業進行賠償。最終我們企業雖然做了讓步給出了賠償,但事實上我們從來沒有宣傳過保健產品有治療疾病的功能,我們始終只是一個保健產品的零售商。
第二件事就是「權健事件」。我相信無論是企業老闆還是經銷商都深受「權健事件」的衝擊,大家內心可能都不再像原來那麼堅定,很多職業經理人精神恍惚,大批的經銷商流失到不同的行業裡面。
我所列舉的事件是大家都共同經歷過的,從企業管理者角度看待這些問題,我開始反思:這個行業能不能幹,能幹多久,前景在哪裡?
第一,行業的定位。
我們是不是把直銷行業想得太厲害了?說到底它還是零售,只是方式不同,別人的渠道是店鋪,我們以「人」為渠道,直銷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業態,只是零售的一個分支。直銷企業是不是花費了過多時間在培養人、塑造人這件事上,而沒有把精力放在拉通渠道方面。
第二,行業現狀。
我們可以以全球視野去了解這個行業。美國沒有專門的直銷立法,但是有兩條法律保障——《消保法》和FDA審查。我在美國創業期間所銷售的產品只要有消費者不滿意,企業就需要退款,違反《消保法》就會被列入黑名單,那麼我本人以及我的直系親屬三年之內不能在美國本土做生意,這是非常嚴格的。FDA的審查也很嚴格,比如凌晨3點企業法人可能會接到電話,FDA要去你的企業工廠檢查,看你的貨品是否和宣傳的一樣。
再看亞洲,韓國的立法是最完整的,很多國家現行的直銷相關規定都是照搬韓國,比如保障金制度、退出機制、賠保機制等,同時韓國的監管數據是實時更新的。
實際上只要有需求,這個行業就會存在,我走過很多國家了解過很多國家的市場行情,只要這個國家政局穩定、經濟向好,那麼直銷、微商以至直播等都會繁榮發展,一定有大量的人要從事這個行業。韓國5000萬人口,有250萬人從事直銷行業,200家拿牌企業;反觀中國,14億人口,現在合法的直銷公司90家,2012年從業人數是3000萬,推算一下現在大概有9000萬從業者。從數據來看,企業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有極大的市場可以挖掘。
從各國的直銷監管和上述數據可以看出,直銷行業可以幹,只是怎麼幹的問題。
第三,管理層協同關係。
按照經驗和往年的數據,失業率越高,直銷行業得到從業人數補充的機會就越大,直銷企業得到發展的機會也就越大。我在韓國看到,每天晚上6點到8點鐘會有經銷商來到企業開會,這些人都是兼職做直銷。經濟越是發達的地區,兼職直銷人就會越多,這是一個機遇。
我在韓國創業的時候發現一個有趣的行業。我工作的地方樓上是一家殯葬企業,這個公司專門提供殯葬服務。在韓國很多子女是供養不起老人的,雖然他們收入很高,但是時間成本和其他支出也很高,於是衍生了這樣一個行業,子女或者老人自己每個月繳納月費,去世後這個公司負責置辦身後事。我了解到這個公司的獎金撥出比高達65%,你會發現連殯葬業都能用這種方法來發展,所以說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提供了非常多的商業機會。
在我看來國內直銷行業人群包括三種人,一種是我們的經銷商,不願從事傳統行業;第二種是做過直銷後無法再回到傳統崗位上做穩定工作的人;第三種是有一定人脈資源的人。這些人都熱衷於「教育」,普通工廠工人上崗之前也要接受培訓,但不同於直銷行業的「教育」。為什麼直銷這麼推崇「教育」?因為直銷人需要樹立商德,要有信仰,直銷「教育」能夠優化行業,防止大家走歪路。
很多時候行業亂並不是經銷商引起的,反而是企業和經銷商產生了利益衝突引發的矛盾,所以企業和經銷商要協同;其次是老闆不要和經理人搶權力,經理人反過來不要和老闆搶利益,這兩者要協同;第三是經理人不要和經銷商產生對抗或者勾連。
而對企業老闆而言,首先要抓住現金流,無論是通過給政府納稅還是藉助銀行等完成長貸,企業的社會信用很重要;第二是要加大前沿技術的投入,但是這一項取決於企業的現金流,因為很多技術投入無法在短期內看到未來、得到收益。這考驗著老闆和企業的韌性,我曾經參訪過蘋果公司,得知他們除了內部500多個專業技術人員,在全洛杉磯還有200多高級技術人員,短期來看這些都是人力支出,但是長期來看企業可以依靠先進技術獲得更多的市場和利潤。
文章來源:知識經濟雜誌,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