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實驗」對基礎教育實踐創生了顯著的實際成效和思想影響,但「新教育實驗」這一概念常常受到一些誤解,比如追問什麼是新教育、新在哪裡、源自何處、走向何處等。這類問題屬於「新教育實驗」的元問題。事實上,「新教育實驗」就術語而言,似乎並不新鮮;但就實質而論,卻具有獨特的內涵。「新教育實驗」遭遇誤解和歧議,是因為沒有理解其實質和內涵。本文從語言學主要是語義語彙與語用學角度解析「新教育實驗」的內涵及其歧義消解。
「新教育實驗」概念內涵:語彙學意義上的解釋
我們通常用名稱來指稱對象,名稱中有一類叫做專名,它是自然語言中的專有名詞,如「亞裡斯多德」、「奧運會」、「北京」。專名作為一種標記,雖然在它命名時可能是任意給予的,比如說「新教育實驗」在當初命名時完全有可能叫其他什麼名如「心靈教育」、「理想教育」、「人的教育」等,但在它命名行為完成以後,便明確地指稱被它所稱謂的對象。早期語言學家認為,專名是標誌而不是描述,也就是說沒有內涵;現代語言學認為,專名有指稱也有意義,並通過意義來指稱;不借意義赤裸裸地指稱對象的專名似乎沒有。實際上,專名具有其獨特而確切的意義與內涵,只是它強調了名稱的指稱性和專一性。對於「新教育實驗」這一專名,首先要與其他「新教育」或「新某某教育」等概念名稱區別開來,其次要理解其內在的涵義。
從語彙學角度上,「新教育實驗」可以有三種理解或具有三層內涵:一是「新教育」實驗,二是新「教育實驗」,三是以朱永新為代表的新教育共同體的教育探索行動。
1、新教育實驗作為「『新教育』實驗」 作為「『新教育』實驗」的「新教育」已不是新名詞,百餘年前現代教育萌發時期的「廢科舉、興學堂」就開始應用了。1919年杜威來華後興起歐美「新教育」之風,新中國成立後又掀起建設社會主義「新教育」大潮。但各個時期新教育話語中的「新」的內涵是不一樣的,如果說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教育」 的對立面是封建科舉教育的內容和形式,20世紀上半葉的「新教育」是在杜威及其中國弟子們推動下直接學習歐美特定意義上的「新教育」的內容和模式,以及新中國初期的「新教育」是相對於資產階級和封建社會教育而言的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新教育革命,那麼,今天在21世紀初所倡言的「新教育」,就是針對長期以來教育內部形成的現實流弊特別是應試教育而掀起的一股教育創新思潮和行動。作為「『新教育』實驗」的「新教育」就是後面這一話語背景下的產物。這個「新」是在對當前教育發展的現實狀況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方向進行分析之後建立起來的,它也將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教育實踐的不斷發展而處於一種動態生成和豐富完善之中。這個「新」具有否定性、批判性和理想性。當然,這個「新」以及「美好」和「理想」都不是終極的,而是無止境的「新」與「好」或「善」。正如陶行知在《試驗主義與新教育》中說:「大教育之真理無窮,能發明之則常新,不能發明之則常舊,有發明之力者雖舊必新;無發明之力者雖新必舊,故新教育之所以新,舊教育之所以舊,亦視其發明能力之如何耳。」[1]「新教育實驗」就是通過批判與重構,不斷生成教育新質的創新行動。
2、新教育實驗作為「新『教育實驗』」 在教育實驗學上,「新『教育實驗』」從實驗目的、實驗方式和實驗模式上顯示了其獨特性。其「新」體現在:第一,在實驗目的上,它以改革創新為目的,針對教育的現實問題和發展趨勢,以新的教育理論假說,或者曾經有過的教育思想、觀點但未能變成現實的理論假說為出發點,在行動中探索出可能實現這一假說目標的措施和方法。它主要不是探明尚未明確的教育某一質或量的特徵,不是對某兩種或兩種以上教育方案的決斷或選擇,也不是簡單的推廣、移植和再驗證,而是一種不斷改革創新的行動實踐。它堅信「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強調在行動優先的價值取向基礎上把「幹了想」與「想了幹」結合起來。因而在研究性、探索性與改革性及實踐性之間,它更傾向於後者,也即它不是純粹的科學實驗,而是實踐探索。第二,在實驗方式上,「新『教育實驗』」採用自然主義或人文主義的實驗方式。它不像理性主義或科學主義範式下的專注於客觀事實的描述與分析,強調定量化的觀察,確定因果關係,並形成一種超越時空和背景的理論知識體系;相反,它注重整體的、定性的信息,採用說明的方法,承認價值標準的約束,「詳盡描述」教育探究的時間和背景,從而構建一種特殊的教育知識體系,如教育敘事實驗成果、教育行動方案等。第三,在實驗活動展開的模式上,「新『教育實驗』」充分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通過網絡平臺構建一個自覺的實驗團隊——新教育實驗共同體,在這個無形的組織系統中,實驗團隊打破了地域、學校和人員的限制,形成一個既鬆散、開放但又具有高度聯盟和思想凝聚力的教育實驗實體。
3、以朱永新為代表的新教育共同體的教育行動。從實驗主體來看,「新教育實驗」就是以朱永新為代表的教育理想追尋者或教育追夢人的實踐探索行動,這個「新」不妨說就是朱永新「永遠常新」的「新」[2]。它不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性主導的教育改革,也不是教育理論家們通過縝密的邏輯推演之後精心策劃的教育數據與事實驗證,而是一種自覺自發地對理想的教育或教育的理想認同之後的實際行動、實踐探索和理想追求,是一種在不確定、開放性和無限性當中的實踐創新。「新教育實驗」最初產生於朱永新的一部教育著作《我的教育理想》,或者再早一點,它萌生於2000年夏朱永新在太湖之濱為創新教育筆會的老師們所作的題為「我心中的理想教師」的演講,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演講感動了會場的每一個人,隨後整理出來的文章又引起教育界的強烈反響;後來,朱永新又先繼寫成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校長、理想的學生、理想的父母、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體育、理想的美育和理想的勞動技術教育等文章,它們喚醒了教師長期以來被平淡的應試教學生活所湮沒的教育熱情和美好理想,一時間在全國掀起一股教育理想旋風。然而,教育理想終歸是理想,能否化作現實還有待實踐。2002年,一批教育理想主義者憑著理想、激情對和對教育崇高的執著追求而開啟了「新教育實驗」追逐理想的實際行動。它是真正的具有民間性、草根性、田野性、行動性以及理想主義、烏託邦等特質。正是這些實驗主體的特徵,標明了新教育實驗與其他專家、學者、學派或政府所主持或主導的教育實驗項目或改革活動的質的差異。
總起,作為專名的「新教育實驗」,就是以朱永新為代表的新教育共同體,為追求新的教育理想和境界,以新的教育實驗方式開展的教育探索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