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實驗」概念內涵:語彙學意義上的解釋

2020-12-12 中國網

「新教育實驗」對基礎教育實踐創生了顯著的實際成效和思想影響,但「新教育實驗」這一概念常常受到一些誤解,比如追問什麼是新教育、新在哪裡、源自何處、走向何處等。這類問題屬於「新教育實驗」的元問題。事實上,「新教育實驗」就術語而言,似乎並不新鮮;但就實質而論,卻具有獨特的內涵。「新教育實驗」遭遇誤解和歧議,是因為沒有理解其實質和內涵。本文從語言學主要是語義語彙與語用學角度解析「新教育實驗」的內涵及其歧義消解。

「新教育實驗」概念內涵:語彙學意義上的解釋

我們通常用名稱來指稱對象,名稱中有一類叫做專名,它是自然語言中的專有名詞,如「亞裡斯多德」、「奧運會」、「北京」。專名作為一種標記,雖然在它命名時可能是任意給予的,比如說「新教育實驗」在當初命名時完全有可能叫其他什麼名如「心靈教育」、「理想教育」、「人的教育」等,但在它命名行為完成以後,便明確地指稱被它所稱謂的對象。早期語言學家認為,專名是標誌而不是描述,也就是說沒有內涵;現代語言學認為,專名有指稱也有意義,並通過意義來指稱;不借意義赤裸裸地指稱對象的專名似乎沒有。實際上,專名具有其獨特而確切的意義與內涵,只是它強調了名稱的指稱性和專一性。對於「新教育實驗」這一專名,首先要與其他「新教育」或「新某某教育」等概念名稱區別開來,其次要理解其內在的涵義。

從語彙學角度上,「新教育實驗」可以有三種理解或具有三層內涵:一是「新教育」實驗,二是新「教育實驗」,三是以朱永新為代表的新教育共同體的教育探索行動。

1、新教育實驗作為「『新教育』實驗」 作為「『新教育』實驗」的「新教育」已不是新名詞,百餘年前現代教育萌發時期的「廢科舉、興學堂」就開始應用了。1919年杜威來華後興起歐美「新教育」之風,新中國成立後又掀起建設社會主義「新教育」大潮。但各個時期新教育話語中的「新」的內涵是不一樣的,如果說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教育」 的對立面是封建科舉教育的內容和形式,20世紀上半葉的「新教育」是在杜威及其中國弟子們推動下直接學習歐美特定意義上的「新教育」的內容和模式,以及新中國初期的「新教育」是相對於資產階級和封建社會教育而言的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新教育革命,那麼,今天在21世紀初所倡言的「新教育」,就是針對長期以來教育內部形成的現實流弊特別是應試教育而掀起的一股教育創新思潮和行動。作為「『新教育』實驗」的「新教育」就是後面這一話語背景下的產物。這個「新」是在對當前教育發展的現實狀況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方向進行分析之後建立起來的,它也將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教育實踐的不斷發展而處於一種動態生成和豐富完善之中。這個「新」具有否定性、批判性和理想性。當然,這個「新」以及「美好」和「理想」都不是終極的,而是無止境的「新」與「好」或「善」。正如陶行知在《試驗主義與新教育》中說:「大教育之真理無窮,能發明之則常新,不能發明之則常舊,有發明之力者雖舊必新;無發明之力者雖新必舊,故新教育之所以新,舊教育之所以舊,亦視其發明能力之如何耳。」[1]「新教育實驗」就是通過批判與重構,不斷生成教育新質的創新行動。

2、新教育實驗作為「新『教育實驗』」 在教育實驗學上,「新『教育實驗』」從實驗目的、實驗方式和實驗模式上顯示了其獨特性。其「新」體現在:第一,在實驗目的上,它以改革創新為目的,針對教育的現實問題和發展趨勢,以新的教育理論假說,或者曾經有過的教育思想、觀點但未能變成現實的理論假說為出發點,在行動中探索出可能實現這一假說目標的措施和方法。它主要不是探明尚未明確的教育某一質或量的特徵,不是對某兩種或兩種以上教育方案的決斷或選擇,也不是簡單的推廣、移植和再驗證,而是一種不斷改革創新的行動實踐。它堅信「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強調在行動優先的價值取向基礎上把「幹了想」與「想了幹」結合起來。因而在研究性、探索性與改革性及實踐性之間,它更傾向於後者,也即它不是純粹的科學實驗,而是實踐探索。第二,在實驗方式上,「新『教育實驗』」採用自然主義或人文主義的實驗方式。它不像理性主義或科學主義範式下的專注於客觀事實的描述與分析,強調定量化的觀察,確定因果關係,並形成一種超越時空和背景的理論知識體系;相反,它注重整體的、定性的信息,採用說明的方法,承認價值標準的約束,「詳盡描述」教育探究的時間和背景,從而構建一種特殊的教育知識體系,如教育敘事實驗成果、教育行動方案等。第三,在實驗活動展開的模式上,「新『教育實驗』」充分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通過網絡平臺構建一個自覺的實驗團隊——新教育實驗共同體,在這個無形的組織系統中,實驗團隊打破了地域、學校和人員的限制,形成一個既鬆散、開放但又具有高度聯盟和思想凝聚力的教育實驗實體。

3、以朱永新為代表的新教育共同體的教育行動。從實驗主體來看,「新教育實驗」就是以朱永新為代表的教育理想追尋者或教育追夢人的實踐探索行動,這個「新」不妨說就是朱永新「永遠常新」的「新」[2]。它不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性主導的教育改革,也不是教育理論家們通過縝密的邏輯推演之後精心策劃的教育數據與事實驗證,而是一種自覺自發地對理想的教育或教育的理想認同之後的實際行動、實踐探索和理想追求,是一種在不確定、開放性和無限性當中的實踐創新。「新教育實驗」最初產生於朱永新的一部教育著作《我的教育理想》,或者再早一點,它萌生於2000年夏朱永新在太湖之濱為創新教育筆會的老師們所作的題為「我心中的理想教師」的演講,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演講感動了會場的每一個人,隨後整理出來的文章又引起教育界的強烈反響;後來,朱永新又先繼寫成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校長、理想的學生、理想的父母、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體育、理想的美育和理想的勞動技術教育等文章,它們喚醒了教師長期以來被平淡的應試教學生活所湮沒的教育熱情和美好理想,一時間在全國掀起一股教育理想旋風。然而,教育理想終歸是理想,能否化作現實還有待實踐。2002年,一批教育理想主義者憑著理想、激情對和對教育崇高的執著追求而開啟了「新教育實驗」追逐理想的實際行動。它是真正的具有民間性、草根性、田野性、行動性以及理想主義、烏託邦等特質。正是這些實驗主體的特徵,標明了新教育實驗與其他專家、學者、學派或政府所主持或主導的教育實驗項目或改革活動的質的差異。

總起,作為專名的「新教育實驗」,就是以朱永新為代表的新教育共同體,為追求新的教育理想和境界,以新的教育實驗方式開展的教育探索行動。

 

相關焦點

  • 「新教育實驗」概念歧議解析:原因及其消解
    「新教育實驗」對基礎教育實踐創生了顯著的實際成效和思想影響,但「新教育實驗」這一概念常常受到一些誤解,比如追問什麼是新教育、新在哪裡、源自何處、走向何處等。這類問題屬於「新教育實驗」的元問題。事實上,「新教育實驗」就術語而言,似乎並不新鮮;但就實質而論,卻具有獨特的內涵。「新教育實驗」遭遇誤解和歧議,是因為沒有理解其實質和內涵。
  • 「新教育實驗」的涵義:語用學意義上的解讀
    「新教育實驗」對基礎教育實踐創生了顯著的實際成效和思想影響,但「新教育實驗」這一概念常常受到一些誤解,比如追問什麼是新教育、新在哪裡、源自何處、走向何處等。這類問題屬於「新教育實驗」的元問題。事實上,「新教育實驗」就術語而言,似乎並不新鮮;但就實質而論,卻具有獨特的內涵。「新教育實驗」遭遇誤解和歧議,是因為沒有理解其實質和內涵。
  • 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內涵與表現
    我國核心素養的提出在2014年3月印發的《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養體系」概念,並將這一概念擺在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成為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靈魂。
  • 科學實驗的教育意義在哪裡?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科學實驗是當今非常流行的一門課程,孩子們學習的時候往往喜歡把更多的興趣放在設計實驗本身的過程中,但是我們在動手做實驗的時候,往往會發現在我們身邊其實不缺乏各種各樣有意義的科學實驗現象,也就是說生活中各種地方都具有科學實驗的痕跡,大家就會情不自禁發問,老師既然科學實驗來自於生活中
  • 隧道效應:為科學發現和教育而創立的新機制,可部分解釋新概念是...
    本文提出了一個新的機制,稱為「隧道效應」,可以部分解釋科學家和學生在構建一個新的概念域時是如何推理的。為闡明這一機制,本文針對高中生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並對科學史,特別是古典熱力學的誕生部分進行了分析。
  • 劉兆明 | 「報」的概念及其在組織研究上的意義
    最後,專題以翟學偉2007年發表在《社會學研究》上的一篇論文作結。這些學者們的研究表明,社會交換理論等經典理論對「報」的運作有一定的解釋力,但「報」的概念意涵又並不僅限於此,而有其獨特之處。因此,在我們有意對「報」的概念進一步研究之前,便有必要先澄清「報」的內涵意義。本文乃先就有限的文獻資料,整理中國傳統「報」的概念,繼而概述西方與「報」有關的概念。在對東西方概念進行比較之後,筆者將進一步探討在國內對「報」的概念進行本土化研究的可能取向。由於個人學識及興趣所限,研究方向的探討僅以與組織研究有關者為限。「報」在中文裡的意義相當廣泛。
  • 中小學STEM教育的概念及內涵
    2015年,澳大利亞發布的課程標準要求,技術教育開設兩門課程——設計技術和數位技術,其中對工程的定義是:對科學和數學概念的理解與實際應用,使用設計過程開發和維護滿足人類需求並有助於社會發展的解決方案( Australian Government,2012)。
  • 勞動教育之勞動概念的特定內涵及其實踐向度建構
    摘 要:高等職業院校作為培養生產一線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教育類型是開展勞動教育的主戰場。以高等職業院校為視角,對勞動教育之勞動概念的內涵及其邏輯向度進行了較為深入和系統的分析,並據此從實踐層面對高等職業院校開展勞動教育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 趙為糧:教育公平的內涵與意義
    原標題:教育公平的內涵與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 南哲思享|劉鵬:科學實踐哲學:內涵、根源與意義
    科學實踐哲學的核心內涵是實踐必須成為知識和實在的界定者, 在此意義上, 科學哲學突破了其傳統的認識論界限, 開始成為一項本體論的事業。進而, 在本體論的層面上, 實踐哲學將傳統科學哲學所排斥的倫理學、社會學甚至科技政策等問題重新引回到科學之中, 從而重塑了一種基於科學實踐的新哲學。科學哲學走向實踐, 既是學科內部發展的一個邏輯結果, 也是科學哲學在向科學本身的一種回歸。
  • 內涵造句和解釋_內涵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在概念中反映出的對象的本質屬性。是一個概念區別於其他概念的根本特徵。與「外延」一起組成概念的兩個要素。但這些簡單的概念依然包含著無限豐富的內涵,包含著個性的汪洋大海。」] 內在的涵養。 [柳青《創業史》:「在苦難中長大的梁生寶是個內涵很深厚的人,這小夥的才能和德性是輕易不外露的。」]
  • 虹野:素質教育是一個先驗性的概念
    虹野:素質教育是一個先驗性的概念文/虹野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是教育界永遠無法繞開的兩個話題。不僅僅教育界人士,即便是普通大眾都非常清晰應試教育的弊端,可是素質教育卻一直宛若雲端讓人無法看清楚,更是難以落地。素質教育作為應試教育的一個替代,二者一直被人們認為是對立的,而素質教育在提出之際卻沒有幾個人知道它是什麼,我們只知道素質教育就是提高素質的教育,可是真正去認知素質教育的時候,可能沒有人知道它是什麼。
  • 綠維文旅:地質公園的概念與意義
    二、地質公園開發建設的目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強調 ,建立地質公園應結合可持續發展概念,結合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戰略,保護地球上具有意義的地質遺產,保護環境。同時還應該通過加強公眾對地球價值的了解和尊重 ,加深人們對地殼的了解,增強明智利用地殼的能力 (如地質礦產業 ) ,以進一步促進人與地球和諧共處及平衡發展。
  • 課程專家解讀新課程「雙基」內涵
    眼下,在新課程實驗過程中,一些人以為,新課程好像不重視「雙基」了,擔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會影響學生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應該怎樣看待這個問題?有關專家認為,在新課程實驗過程中,教育工作者首先應該關注的是:在新時代和新階段,究竟什麼是基礎?應當打好什麼樣的基礎?
  • 準確把握軟實力概念的內涵
    為此必須弄清「軟實力」概念的來源及內涵。  「軟實力」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小約瑟夫謨奈在 1990年提出來的,他認為軟實力是一種能力,是作為與國家經濟力量、軍事力量等構成的「硬實力」相對應的一個概念。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等,其核心是「軟實力」的發揮,特別是價值觀的吸引力,而不是強迫別人做不想做的事情。
  • 數學教育意義探求之數學的本質,數學的教育特徵,數學的教育意義
    數學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徵,它徘徊在現實與非現實之間,它的意義不存在於形式的抽象中,也不存在於具體的實物中。什麼是數學?它是獨特而唯一的。(二)數學教育的特徵對任何科學知識的認識與傳承,都需要對其內涵和外延進行深刻的理解。
  • 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概念來源、歷史變遷與主要內涵
    二、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政策演變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內的一個本土性政策概念,「內涵式發展」 經歷了一個歷史發展過程。這一概念最早是以推動高等教育內部各因素的「內涵發展」表述為起點,逐漸擴充為「內涵式發展」,並在政策文本中交替出現。同時,高等教育「內涵發展」與「內涵式發展」 不同時期出現在政策文件中的頻次各不相同,對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也不相同。
  • 媒介素養相關概念及內涵
    我國大陸對媒介素養教育的關注發端於1997年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卜衛發表的文章《論媒介教育的意義、內容和方法》,此後媒介素養教育進入中國內地學者的研究視野。歷經眾多有識之士10多年的譯介、梳理、探索和實踐,已經形成了一定量的研究成果,並在國內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影響。
  • 面向智能時代的教育社會實驗研究
    (三)教育系統性變革下的研究方法創新訴求  歷史上重大技術革新和社會變遷都會促使教育環境、方法、模式和內容等要素的創新與發展。新技術通過引入新的要素拓展教育系統的內涵,與教育其他要素相互作用推動教育形態和各要素間關係的重塑,進而引發教育的系統性變革。
  • 新時代教育公平內涵與建設的思考
    然而在當前國內及國外學界研究中,關於教育公平的文章和專著雖然不少,但對教育公平概念的界定依然不夠明晰,這不僅影響了人們對教育公平內涵及其構成的準確理解,也會使人們在教育公平的實踐中存在諸多困惑與難題。在其中關於教育公平的理念為,中國公民不分民族、性別、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均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同時也享有平等教育機會。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公 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是我國教育公平的升級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人們對教育又有了新的期待。東西方各國對教育公平內涵及其發展的認識,出現了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