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佃制下的江南中小地主實為弱勢群體

2020-12-22 騰訊網

[導讀]有這樣一個笑話:有個小地主破產了。他苦苦哀求他的佃戶把田退給他自己耕種,而終於沒成功。

1941年的中國農村,Carl Mydans拍攝。

江南中小地主,實為弱勢群體。這話近乎天方夜譚。但這是歷史事實。過去的歷史學家也看到這個問題的,但因為國家政治的需要,因為意識形態,或是不吭聲,或是迴避了。譬如,我們在一些歷史作品常常讀到這樣的話:封建社會將巨大的戰爭負擔轉嫁到農民身上。這話一點也不錯。但這樣的表述,很容易地掩蓋了另一個事實,所謂轉嫁到農民身上,其中一定也包括了地主。士農工商,大家都知道,是國家依賴的基本群眾。其中的農,就既指農民,也指地主的。或者說,地主的基本屬性,是農民。

本文提出「江南中小地主,實為弱勢群體」這一觀點,是以江南中小地主的整體為著眼點的。江南中小地主中也有不是好好叫的人,就象江南佃農中也有不好好叫的人一樣。這兩種不好好叫的人,都不是本文討論的對象。這是需要說明的。

江南中小地主之所以弱勢之一:

江南中小地主,是現代漢語的表述。在明清時代,叫「庶民田主」;在民國時代,叫「在村地主」。意思是接近的,都是指佔有土地的規模不大,中小而已;沒有政治身份或背景,沒有功名,沒有做官。僅僅是個地主而已。

這樣的身份,決定了他是弱勢的。

從秦始皇到滿清,中國的地方行政建設只到縣。七品知縣官,是最基層、也是最小的行政一把手。縣以下,採取的是鬆散自治的辦法。鄉鎮一級開始有國家政權機關,已經是清末的宣統三年,而真正實施,也就是民國了,但事情是清政府開的頭,所以這筆帳要記在滿清的身上。

那麼,縣以下,按照當時的建制,或有都、圖;或有閭、鄰;或有保、甲,究竟誰在主張?這鬆散自治的主角是誰?答曰:是地方紳衿。紳是退休的官僚;衿是具有功名的知識分子。紳衿作為地方紳士,掌握著左右基層的權力與輿論。庶民地主自然擠不進這樣的圈子,他沒有話語權,國家下達給縉紳地主的各種優惠政策,他享受不到。譬如,明朝對縉紳地主有免除勞役和部分賦稅的優惠,庶民地主就只能幹瞪眼,享受不到。

在地主階級中,他是個土地主,他是弱勢的。

所以,中小地主的政治理想是耕讀傳家。土地,他渴望的;他還希望家裡出個讀書人,奢望能出個進士、出個舉人,哪怕出個秀才。陳獨秀說,當時鄉間有這樣兩句流行的諺語:去到考場放個屁,也替祖宗爭口氣。能參加一次童生入學考試,都覺得為祖宗爭光了。其中,能反映出的社會情態很複雜,有人說,這反映了全社會比較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但我看未必,乃是一種官場敬畏的真實流露。科舉,不就是讀書做官?

江南中小地主之所以弱勢之二:

永佃制下的江南中小地主,更處處顯示出是個弱勢群體。

根據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的研究,中國農村永佃制的起始,首先發生在蘇州周遍地區。這是蘇州的又一個全國之最。晚明以來,蘇州府、松江府,以及西面的常鎮寧,南面的杭嘉湖,這一地區的農民就早早地通過購買獲得了永佃權,從而使土地關係變得空前的複雜起來。這個購買,是怎麼實現得呢?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的報告沒有說。按我的理解,就是源於佃戶向地主支付一筆租田的押金,使地主與佃戶間的租約得到了金融保證,從而實現了「永佃」。這筆押金,有的地方稱為「佃頭銀」。

「永佃」的始初,不失為一件好事,有一點現代商業運作的意思在。就象現在租房、租門面,都要交納一筆押金一樣。而且江南地主對這筆押金是支付利息的,利息在當年的田租中扣除,做得光明磊落。

「永佃」的這筆押金要交多少?大約是三年的田租。而當時的租佃合同(契約)也是三年一籤的。三年合同到期,作為佃戶可以徙佃,換一家東家做做;作為田主,也有辭佃的權力。這本來是一種極好的經營方式,雙方都進退自如。就象城裡的商鋪一樣,到年終的時候,各人要把自己的鋪蓋帶回家的,待過了年,接到東家的請酒帖子,才意味著重被聘用一般。

但「永佃」的含義,從良好的願望開始卻結出了惡果。上文說到,「永佃」的押金,大致為三年的田租,如果以米租計算,三年就是三石。如果以租金計算,三年就是三兩銀子或三元大洋。那時,蘇州的能收一石米租的上等好田,其價格為每畝20元,這是民國初年的價格。按這樣的性價比,地主與佃農不會發生什麼租佃矛盾。因為投資一畝地需要20年的地租才能收回成本,這樣的投入產出比,對投資方來說,效益很低;對租田方來說,負擔不重。

上文說到,「永佃」制度生發在晚明的蘇嘉杭地區,在整個有清一代,它處在一個平穩的成長發育期。在清朝政府的強有力的統治管理下,「永佃」不可能觸動傳統的土地領屬關係。田主就是田主,佃戶就是佃戶。一直到太平天國以後, 在巨大的社會動蕩下,土地關係重新得到整理,這時候的「永佃」,出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後果。它分出了「田底權」和「田面權」。「田底權」就是土地的產權,它屬於地主;「田面權」就是耕作權,它屬於佃農。這樣,一田二主。在一塊土地上出現了兩個對等的權利,埋下了不對等的利益衝突。本來,佃戶只要欠租,地主就可以轉佃或辭佃。但"永佃"以後,佃戶即便欠租,地主也無法辭佃,因為佃戶擁有「田面權」,地主在事實上被排除在土地領屬關係之外了,他只剩了收租權。儘管他常常收不全或收不足他的地租。

於是出現了這樣一個笑話:有個小地主破產了。他苦苦哀求他的佃戶把田退給他自己耕種,而終於沒成功。

「永佃」之下,地主失去了對土地的控制權,但這種失去,有時是有利於生產發展的,它造就了自耕佃農。獲得永佃權的自耕佃農通過家庭的群體勞動,對土地的投入明顯高于田主,土地單產提高了,十邊隙地得到極大利用,社會財富增加了。譬如晚明時期,大地主莊園式的經營已基本絕跡,而讓位於「永佃」了。「永佃」是那個時代的聯產承包責任制。

「永佃」後的地主,雖然失去了對土地控制權,但沒有失去他所承擔的上繳國家賦稅的義務。當國家財政發生困難的時候,還得為各種附加,加派而掏銀子;而農村減租減息,風氣日盛,成為一種潮流。地主成了夾在漢堡包中的一塊肉餅子,上下裡外都想咬一口。

鹹豐三年,吳江縣黎裡鎮湯字圩佃農陸孝忠、陸孝思、龐耀採、顧鬍子等,集結了72圩之眾,與地主爭輸租之數,每畝只許納五鬥、三鬥。對不承認減租的地主則襲擊其家屋和或倉房。這場減租風潮延續了一年多。

面對佃戶的抗租,江南中小地主幾乎沒有什麼良策。事情一旦弄大,弄到追租局,面子拉破,以後催租的日子更難過。

另有一個更想不到的後果出現了。「田面權」既然可以轉移,無形中,它也就具備了價格身份。根據吳縣縣政府社會調查處民國19年的報告,蘇州上等良田的地價從原來的20元一畝上漲到了100元一 畝。這100元中,不全是地主投資的增益,而是田底60元,田面40元。「田面權」轉身一變,成了活生生的貨幣,這完全是「永佃制」砸在佃農頭上的金饃饃。這個情況與改革開放後的房卡有點相似之處。房卡是房管部門授與租房戶的一份租房合約,租房戶憑房卡租房並交納房租,房卡本身是無償的。後來,房卡進入私下流通,變成商品。隨著房價的上漲,房卡的身價也從數千元飆升到數萬元,甚至十數萬元。而這種收益恰恰與房管部門的利益毫無關連,房管部門依然只收它的房租,幾元或幾十元。

房管應該是強勢的,它代表政府,對政府資財進行管理,但卻成了弱勢。地主是土地的擁有者,是業主,他也應該是強勢的,卻也成了弱勢。

道理是相通的。

江南中小地主之所以弱勢之三:

佃農可以抗租,地主無法抗稅。國家的正賦是向土地的業主徵收的,地主就是業主。

下面,我們依據1930年的統計來說事。

據1930年編撰出版的年鑑類刊物《吳縣》,所列出的由地主承擔的負擔共有十三項:正稅;省稅;縣稅;省附加稅;浚凇經費;縣附加稅;築路經費;輔助費;公安費;普教畝捐;地方輔助畝捐;保衛團經費和農業改良畝捐,大致每畝的貨幣負擔為大洋4元多一點。

據1930年編撰出版的年鑑類刊物《吳縣》,當時的蘇州田價,已在100元一畝的高價位了。高價位說明兩個問題,一是蘇州土地被投資者看好,價格上升。另一個原因是通貨膨脹,糧食價格在上揚,地價隨之水漲船高。

據1930年編撰出版的年鑑類刊物《吳縣》,蘇州地主能在地上收多少租?按高的一檔算,依然是一石,折算成貨幣,大致是每畝6元。這樣做一減法,地主在每畝地上可獲得利益近2元錢,但這是靠不住的。按正常的年景,如果國家能收到八成的賦稅,皇帝就要跑到宗廟去祭告列祖列宗了。地主也一樣,能收八成的田租,就上上大吉了。所以,6元的貨幣地租要打個8折,為4元8角,地主拿不到更多。如果通過租棧要租的,地主還有一筆中介費要開支,這筆開支約是租額4%。

同樣,據1930年編撰出版的年鑑類刊物《吳縣》,蘇州的一畝地能有多少產出?答曰:土地歲收每畝最高30元,每畝最低20元。

據此,蘇州的佃農至少比地主快樂。他只要交了6元一畝的地租,其他的就與他無關了。種田而發財,不是地主,而是佃農。史書上說,「既獲厚利,復作非為」,這批評的,恰恰是佃農。

信不信由你。

自民國31年後,蘇州農村的催租與抗租就一年比一年厲害。這裡也不全是體現了階級關係與經濟關係,中國農村有著非常強大的族群對抗的傳統。譬如,蘇州的老祖宗與越人有仇,所以蘇州人就不大願意與越人通婚,這是作者小時候的記憶。譬如,蘇州的沺涇、湘城、太平地區,之所以有比較融洽的租佃關係,是因為租佃雙方,地主和佃戶都是本地人。而在種客田的外鄉人大量聚集的地區 ,租佃關係中的階級性和族群對抗攪和在一起,已分不清眉毛鬍子了。族群矛盾說到底,是類似於民族矛盾的血緣矛盾,它深深的滲透在人的骨髓中,是與生俱來的。它與階級矛盾沒有因果關係,只有依存關係。從表象上看,這是地主與佃農的對抗,而實質是種族性質的對抗。

這世界上的事,用階級鬥爭一把鑰匙來開,是打不開的。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相關焦點

  • 關注疫情衝擊下湧現的「新弱勢群體」
    本文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彭泗清撰寫,原標題為《關注疫情衝擊下湧現的「臨時困難群體」》。彭泗清教授從社會學、心理學角度,分類提出了疫情之下的六類「臨時困難群體」,並呼籲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與生活幸福感,對於消費者信心的重拾,對於社會和諧與社會穩定力量的重生,有著重要意義。
  • 中美疫情下的留媽媽 - 雙重的弱勢群體
    這裡我無意評論同性戀好壞,出櫃如何,只是在學生這樣一個背景環境下出櫃,的確很艱難,某種意義來說,也就展現了自己Vulnerability。Vulnerable這個神奇的詞,中文翻譯是什麼呢?就是容易受到傷害,弱勢。所有的人,都有弱勢的一面,這和此人的金錢,社會地位不大有關係。比如愛滋病HIV患者,比如同性戀者,他們可能自己是很好的律師,很好的藝術家。
  • 我們家孩子是班級弱勢群體嗎?一起了解什麼是班級裡的弱勢群體。
    班級是一個群體,由每一個學生組成,任何一個群體都有強弱之分,班級裡總會有一些落寞的學生,他們沉默,茫然,不知所措,想要改變現在的弱勢狀態,我們應該清楚的了解什麼是班級裡的弱勢群體。 大致可以分為這三類: 第一類,成績弱勢群體所謂的成績弱勢群體,就是我們常說的成績差的「差生」,後進生」。
  • 誇大了所謂弱勢群體的「弱」,是否就能離公正更近一步?
    但苟晶本人卻把自己當做「弱勢群體」的代表,講述了自己被頂替無法上大學的故事,還拿出了自己因學歷不足進不了阿里巴巴工作、父親臨終遺憾等,渲染了自己的「悲催」,得到了諸多的同情。將自己「弱勢化」,可以博取同情心公眾對弱勢群體一向是具有同情心的,有些人恰恰利用大眾的這種心理,把自己包裝成為弱勢群體的代表誇大事實,博取同情心。
  • 住房弱勢群體如何融入社會?
    第二,住房弱勢群體在一定時間內依靠自己的力量無法改變目前的無房、危房、擁擠、共用等住房弱勢狀況。第三,住房弱勢群體在社會、政治生活中也往往會處於弱勢地位,因此他們不能像一些「優勢」群體那樣可以動用自己掌握的資源去提高自身競爭力、創造經濟利益,或是影響公眾輿論,影響政府決策。
  • 弱勢群體如何走進「春天裡」
    也要看到,不管是經濟的貧困,還是發展能力的貧困;不管是不斷蔓延的「弱勢感」,還是切實存在的貧困人群,弱勢群體的產生,是我們在改革發展過程中必然要面對的一個問題,也是必須通過加快發展才能逐步解決的問題。社會結構怎樣的變動,導致了弱勢群體的出現和變化?如何在社會轉型期的大背景下認識弱勢群體的存在?如何更好地面對社會轉型期帶來的各種問題?
  • 英語怎麼說「弱勢群體」?
    vulnerable person:(身體上或感情上)脆弱的,易受…傷害的,弱勢群體。We should provide care or help avulnerable person.我們應該給弱勢人群提供護理與幫助。
  • 弱勢群體大學生的類型和特徵
    我們對大學中間的貧困生比較熟悉,但是如果說誰是大學中間的弱勢群體可能我們未必仔細地想過這個事兒。從社會學的角度,何毅、胡偉國在《弱勢群體大學生的自助與他助:基於其特徵社會學考察的分析》這篇文獻中間,為我們仔細分析了大學中間存在的弱勢群體的特點以及成因。文中說到,絕大多數的研究者以經濟因素作為弱勢群體界定的唯一指標,在很大程度上將貧困學生群體等同於弱勢學生群體。
  • 寒竹:「弱勢群體」不能成擋箭牌
    當前中國有一個奇怪的現象,許多人都喜歡聲稱自己屬於弱勢群體。當社會中發生利益衝突或個人糾紛時,一些衝突的當事人常常會聲稱自己屬於弱勢群體。比如,當醫生和患者家屬發生衝突時,雙方都會自稱是弱勢群體而指責對方是倚強凌弱;當違章攤販遭到城管的處罰時,通常會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而受到了不公正處理,而城管在執法時有時也會挨罵挨打,常常也稱自己是最委屈的弱勢群體。據一些民意調查,一些掌握公權力的政府公務員也認為自己屬於弱勢群體。但究竟什麼才是弱勢群體?
  • 英語寫作話題:社會弱勢群體
    上一篇我們講了英語寫作中,女性在職場中的性別歧視這一話題,事實上,婦女、兒童與老人都是社會上的弱勢群體,除了在男性佔主導地位的職業領域中女性面臨的種種天花板和壁壘爭議之外,社會這一大話題下經常探討的子話題還包括其他的弱勢群體。
  • 中國版熔爐驚現於西安,濫施不幸於弱勢群體,天良安在
    講述了一個富有正義感的老師受聘於一所聾啞人學校,在其中供職時意外的發現了隱藏在這所所謂學校下的巨大黑幕,這是一幢名為學校實為地獄的不毛之地,校方教職人員竟然憑藉聾啞學生先天或後天的不幸,肆意妄為,毫無忌憚,隨意踐踏生命,種種悲劇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慄,傷心欲絕。
  • 如何說弱勢群體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如何說弱勢群體 2012-11-27 15:09 來源:愛思英語 作者:
  • 讓弱勢群體獲得更多幫助
    南頭鎮啟創社工回應,將持續把「益動南頭·公益墟日」打造成南頭當地的公益服務品牌,讓有意願改變現狀的弱勢群體得到更多社會的支持和幫助。■車尾箱集市  讓弱勢群體走出家門當天的活動在南頭鎮全民公益園舉行,分為車尾箱集市攤位、公益展示攤位以及社區舞臺三部分。
  • 反思:如果自身就是弱勢群體,如何幫助弱勢群體?
    不要為了工作,把機構內員工搞的身心疲憊,員工以這樣的狀態繼續工作,其本身就成為了弱勢群體,還如何幫助項目中的弱勢群體呢?益態氮:公益工作中,收穫是什麼?遺憾是什麼?答:收穫的可能是友誼吧,在工作中會接觸到很多NGO小夥伴,這些友誼保留了下來。遺憾稱不上,只能說期待著公益行業在管理上更人性化、規範化。
  • 宋保振 | 「數字弱勢群體」權利及其法治化保障
    如果說完善信息技術是實現「數字弱勢群體」信息權益保障的「硬體」,那麼提升社會服務則是保障「數據弱勢群體」信息權益的「軟體」。且相比前者,該措施還具有更強的針對性。以「數字弱勢群體」中的老年人類型為例,欲使此類群體充分共享數字紅利,必須跨越需求不強、精力有限和對科技的過度恐懼三道坎。直面該問題,此公共服務就包括「線上」和「線下」兩種模式。
  • 現在的老師屬於弱勢群體嗎?
    所謂的弱勢群體,是指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由於群體的力量、權力相對較弱,因而在分配、獲取社會財富時較少較難的一種社會群體。因而他們處於較貧困狀態。那麼老師屬於弱勢群體嗎?個人認為當前的老師也算是弱勢群體。第一:當前教師的弱勢,是比較隱性的。現在的老師,看起來好像權力很大,每個人管教幾十名學生。但事實上,目前的老師是地位最低的。
  • 汝南常興:對弱勢群體進行「點對點」幫扶
    駐馬店網訊(記者劉仁忠 通訊員曾丹丹)連日來,汝南縣常興鎮發動黨員幹部、熱心企業家、愛心人士等對兒童、孤寡老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實行「一人包一戶」制度,利用四個「點對點」的辦法,對轄區內弱勢群體進行走訪、探望、宣傳、服務與幫助,保障疫情防控期間兒童、孤寡老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生產生活,確保疫情防控工作不留死角。
  • 口語:「弱勢群體」用英語怎麼表達?
    口語:「弱勢群體」用英語怎麼表達?你打算「表達」一個英語單詞,還是表達英語口語?the vulnerable,相信很多人一旦被問到「英語的'弱勢群體'怎麼說來著?」一旦vulnerable這個單詞想不起來,「糟糕,弱勢群體的英語不會說了」!然後,問vulnerable什麼意思時,腦子裡也只有中文「弱勢群體」。你真的只能用中文「認識」英語,記憶英語的能力嗎?見到vulnerable時腦子裡就不能出現更多的英語嗎?
  • 濱州檢察:民法典保護弱勢群體權益
    今天要講的,是如何用民法典保護弱勢群體權益的問題。1986年4月12日,在我出生前4天,《民法通則》誕生了,它薄薄的一小本,只有156條。這個薄薄的民法通則陪伴我們34年,如今它長大了。新的民法典塊頭更大、用料更足、內容更新,能為大家提供更好的法律保護。通過這部民法典,我們能為弱勢群體做些什麼呢?
  • 關注班級裡的弱勢群體,老師如何做??
    先解釋一下什麼是班級裡的弱勢群體,肯定有的家長第一次聽到這個詞語。班級裡的弱勢群體,主要包括三大類:學習成績不好的後進生;身體有殘疾或過於瘦小和肥胖的孩子;家庭經濟困難的留守兒童。這三類追根揭底最後都是因為出現不自信,自卑等等心理健康問題,我們不應該歧視他們,要切實尊重他們,了解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用我們的愛去彌補他們缺失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