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深度報導的新媒體不多,請關注全現在
作者 | 郭亨宇
全文共 2720 字,閱讀大約需要 3 分鐘
浮城一刻,為你講述城市生活中值得關注的幾件小事
一個著名的平權符號成了遊戲中的恐怖LOGO
據 Vice 報導,著名遊戲公司育碧(Ubisoft)於上周發布了新手遊《湯姆·克蘭西的精英小隊》(Tom Clancy's Elite Squad),而 BLM 運動的標誌:黑色拳頭(The Black Fist)在該遊戲中成了恐怖主義組織 UMBRA 的宣傳 logo。
宣傳視頻截圖/視頻來源:YouTube@Mikko Tenhunen
這是一款基於角色扮演的五人團隊對戰遊戲,就像國內玩家所熟悉的手遊 Moba 《王者榮耀》,它是一款輕劇情重玩法的遊戲,不同玩家選擇配備不同的技能的角色上場作戰,因此遊戲的背景設定也稍顯簡陋:一個架空世界裡,在恐怖組織 UMBRA 的煽動下全球陷入了混亂,為了重新奪回和平,一支對抗恐怖分子的精英小隊誕生,分屬精英小隊和恐怖分子的特工們開始在戰場上大打出手。
因為遊玩中幾乎不涉及劇情因素,因此大部分玩家可能無法在第一時間覺察到異樣,但在遊戲的宣傳片中,黑色拳頭的標誌成了 UMBRA 煽動暴亂的標誌,恐怖組織在幕後利用這個標誌滲透社交網絡和媒體,將無政府主義灌輸給它的擁護者,並被描述為「一切混亂的開始」。
BLM 運動的標誌/圖片來源:cortlandstandard.net
Vice 寫道,這種頗具「陰謀論」的情節是對現實世界中抗議活動的一種駁斥:「指責政治敵人操作社交媒體,利用新世界秩序興起的概念,相信全國各地正在發生的抗議活動不是人民的真實表達,而是收受了某個幕後主使資助的結果。」再考慮到如今遊戲的影響力和遊戲社區長期存在的有毒極端文化,把平權符號用在恐怖組織上或許已經算是赤裸裸的汙名化。
值得進一步思考的是,在一款劇情根本不重要的遊戲裡暗戳戳地指責抗議運動,而不是完整清晰地表達自身的政治主張,本就不是一種借遊戲討論現實政治的有效方式,它只會強化部分玩家心中的固有觀念,並在陰暗處埋下更多分裂的種子。
目前育碧公司已經發布公開道歉,並將在下一次更新時將相關內容刪除替換。
一名被風箏卷上天空的小女孩
8 月 30 日,在臺灣新竹市國際風箏節的舉辦現場,一名三歲女童被一個巨大的風箏卷上了天空。
從社交網絡上流傳的現場視頻可以看到,這個巨大的風箏連著一條很長的緞帶,在風箏乘風飛上天空時,一名女童在不經意間被緞帶包裹纏繞,之後隨著風箏一起飛到了半空。
視頻截圖中可以看到,女童的左腿被緞帶纏繞著/視頻來源:YouTube @兒ㄚ麵線
女童被卷上半空後,一位婦女一直向空中伸出雙手並不斷尖叫,隨後眾人才察覺到風箏的尾部吊著一個來回晃動的小孩。據當地媒體報導,風箏很快被放下,現場的人群接住了這位小女孩。幸運的是,女孩只是受到了臉和頸部的一點輕微擦傷,救下女孩後,活動工作人員立即陪同女孩的母親一齊前往醫院接受治療。
事件發生後,新竹市政府緊急叫停了整個活動,新竹市長林智堅隨後在社交網絡公開道歉,稱將進一步調查意外發生的原因。
一場在社交網絡上舉辦的舞會
據路透社報導,近日,三位來自南美的舞蹈藝術家在 Instagram 上舉辦了一場「居家舞蹈比賽」(stay home dance competition),參賽者可以將自己在家裡跳舞的視頻上傳到網絡,最後將由專業的舞蹈表演者和網友們的點讚數對所有「參賽者」進行綜合評分。
女孩在家中的庭院舞蹈/圖片來源:路透社
來自阿根廷的舞蹈家 Facundo Luqui 是活動發起人之一,他表示這場比賽向所有人開放,無論是否是專業的舞蹈表演者。他希望這些舞蹈被人們看到,認為舞蹈可以表達自身的情感,以及當下正在發生的一切。參賽的表演者多種多樣,人們用舞蹈表達對封鎖和隔離的沮喪,獨居生活中如影隨形的孤獨和對大流行的反思——在一個參賽視頻中,一位身穿醫生外套的母親保護著正在跳舞的女兒,藉此傳達對醫護人員的感激。
在新冠疫情於全球肆虐之後,像劇院這樣的封閉場所已經關門許久,大部分表演者長期無法登臺演出,他們對表演充滿了渴望。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一位年僅 11 歲的古典舞蹈演員說:「我喜歡人們看到我表演的感覺,這就像一個舞臺。」
一項研究指出人們做噩夢的頻率增加了
近日,一個由英國和芬蘭科學家組成的跨學科研究團隊正在展開對噩夢的調查。
這項研究名為「Covid on Mind」,旨在探究新冠大流行和由此催生的種種社會問題對人夢境的影響。該研究不僅涉及腦科學和認知神經學,有部分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對這個問題同樣興趣濃厚。研究團隊告訴《衛報》,目前看來,人們做噩夢的頻率似乎增加了,大部分夢都充滿了消極色彩。
研究主要依靠紙面的調查記錄,研究的匿名參與者首先要填寫一份健康問卷,以便研究人員對他們的精神狀態進行評估,這份問卷中將包含一系列與新冠疫情相關的問題,便於分析者評估參與者對疫情的敏感程度。之後,參與者會被要求記錄自己的夢境,寫成一份「做夢日記」,之後交給研究人員評估。
參與研究的認知精神科學家解釋道,這種分析並不是所謂的「解夢」,而是一種量化的手段。研究者主要記錄出現消極夢境的頻率,對參與者所用的語句進行分析,評估參與者當前的消極/積極程度,最終量化參與者的情緒變化。比起玄乎其玄的「解夢」,研究更接近於數學,目的在於發現數字與數字之間的關聯。
另外,研究還意外地發現,人在清醒時腦部活動經常出現「思想遊蕩」的情況,也即走神。這意味著我們在清醒中也根本無法完全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注意力。
一群年輕人在 tiktok 上扮演歷史事件受害者
據 Insider 報導,近日在短視頻平臺 tiktok 上,新的流行趨勢在年輕人當中傳開——扮演 911 和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受害者。
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一位用戶名為 Avery 的女生,她為自己化了一個深色的妝容,穿上破爛的衣服,表演了在集中營中死於毒氣室的場景。在接受 Insider 採訪時,她認為這是一種提醒人們記住大屠殺歷史的方式。
tiktok 上有不少青少年在模仿這種視頻/圖片來源:Insider
除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也有一些青少年扮演 911 事件的受害者,他們的手法也大多相似,化一個看起來亂糟糟的妝,用字幕打出自己「扮演」的受害者經歷,再加上一些拙劣的表演,最後變成一段不到 30 秒的視頻。目前在 tiktok 上,這一類與歷史事件相關的視頻熱度依舊在上升。
這些視頻引發了很大的爭議,人們的討論也大多聚焦於用一種輕浮的方式去討論沉重的歷史話題,是否是對真正遭遇了災難的人的蔑視、挑釁和二次傷害,以及這些視頻究竟真的如創作者所想能令人們記起歷史事件,還是在消費它們,僅僅把它們視為一個熱門話題。
一位社交媒體研究學者卡倫·科瓦克斯·諾斯(Karen Kovacs North)向 Insider 表示,年輕人們製作視頻的動機很可能是參與公共討論,「他們不想被動地接受和學習,他們想參與其中。」當然,卡倫進一步解釋道,如果視頻對真正的受害者造成傷害,這也是因為對年輕人而言,他們對很多事件缺乏敏感度,在參與的過程中,他們需要提高對當前社會或政治問題的認識。
全現在原創稿件。歡迎轉載,請後臺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