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端午小長假的最後一天,是名正言順的端午節,也是女婿們挑著「端午擔」,「討好」嶽父、嶽母的重要日子。
端午節也叫「望娘節」「送節」
「討好」嶽父、嶽母為啥要特別選在端午呢?
古時,人們認為農曆五月初五是惡月、惡日,百蟲繁殖、病氣上攻,甚至在迷信的說法中,連這一天出生的孩子也被視為不祥。
因此,端午這一天,有很多事情要避諱,民間就有接出嫁的女子回娘家「躲端午」的習俗。
說是「躲端午」,其實也只是個藉口。
就像老話說的「嫁出去的女兒如潑出去的水」,尤其是在古時,女兒出嫁後,一年中只有在規定的日子才能回娘家,而端午就是其中之一。
因此,端午節,還有一個別稱,叫「望娘節」。
儘管是回家看娘,也總不能兩手空空吧?因此,女兒一般都會備上魚肉老酒、南北時貨等食物,也就是俗稱的「端午擔」。至於,「挑擔」的重任,自然就落在女婿的肩上。
禮物都是裝在前後兩個挑籃中,扁擔必須是紅漆色的,兩頭都要繫上紅繩。眼下,這種習俗,只有在一些民俗演出中才能見到。
端午的另一個別稱「送節」,多半因此而來。
「送節」有講究,分為「頭節」「次節」「常節」三種。婚後第一年是「頭節」,嶽父母往往會用女婿送來的禮品做一頓豐盛的午餐,邀請親朋好友來分享,以此炫耀女婿的孝道和禮節。「次節」是婚後第二次「送節」,此後都稱為「常節」,禮品可相對少送一些。
過去,到嶽父母家過端午,是老寧波人的傳統。至今延續,也是因為其所表達的「孝」,值得傳承。
不過,在舊時的河姆渡,還有端午「望夏」的習俗,就是在女兒出嫁後的第一年夏季到來之際,娘家人要到女婿家去探望女兒,表面上是關心女兒在夫家的第一個夏天過得好不好,同時也是藉機了解女兒出嫁後的生活。
「端午擔」都會裝些啥?
「端午節送點什麼給丈人、丈母娘比較好呢?」好幾天前,市民朱先生就已經為此發愁,「給丈母娘準備了米、油、鹹鴨蛋,本來打算給丈人送兩條煙的,但想來想去抽菸也不是啥好事。」
朱先生的這份禮單適不適合端午送禮?端午「送節」到底該送些啥東西?記者為此請教過市民俗專家沈志遠。
一般來說,「端午擔」由四色禮物配成,其中,大白鵝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鵝頭頸和鵝翅膀要塗成紅色,鵝腦門上也要點一點紅色。
鵝一路發出「昂昂」的叫聲,聲音越嘹亮,就表示「越叫越發」,收禮者也就會越高興。
第二件禮物是紅綠色絲蜂糕四扇,一扇即半圓形的一大塊,口味香糯,祝福嶽父、嶽母家年年豐盈。
第三件禮物是大黃魚六條,取其順利、興旺的意思。
第四件禮物是六瓶酒,表示長壽吉祥。
當然,在不同年代,不同地方,「端午擔」的禮單也是變化的。有送蹄髈、枇杷、粽子、油包的,也有送特色小吃米饅頭的。
禮單可以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送的東西都必須是雙數的。
俗話說,禮尚往來。在收到女婿的「端午擔」後,嶽父、嶽母除了會請小倆口吃上一頓豐盛的家宴,也會「回禮」。
據《瞻岐舊事》記載,「經濟條件好的回羅紡衫褲一套,也有府綢衫褲的」。也有一些地方,當娘的會退回女兒送來的一條魚和兩隻粽子,希望女兒能夠早生兒子。也有一些地方,會將「端午擔」中的一半禮物退還,轉贈給女婿的父母,表示回禮。
除此之外,嶽母還會藉此機會向女兒一家,尤其是家中的第三代,贈送香包香袋,以示祛穢避邪,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