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五月初五,端午。
這一天,人們吃粽子、賽龍舟、佩香囊、拴五色線……紀念「懷石投汨羅以死」的屈原。
端午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豐富多樣的習俗,至今仍是人們生活中的一抹亮色。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作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世界上不少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重慶人是怎樣過端午的呢?
吃什麼?
吃粽子 蘸白糖
粽子的「內容」、形式都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變化。
重慶人包粽子,一般用斑竹葉、蓼葉或蘆蒿葉。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一般人家的粽子,用白糯米包成,裡面放點鹽,還要加點兒花椒;有錢人家會再加些臘肉碎末,還要吃鹹鴨蛋。能蘸上白糖吃,那就是最好的了,因為當年憑票供應,白糖可不好買。而最窮的農村人家,只能用四季豆蒸糯米飯聊以自慰。
抗戰時期,全國各地的人們匯集重慶,因此每逢端午節,人們能品嘗到來自南北各地不同風味的鮮粽子。本地粽子,用彩線包紮,鹹的有火腿,滷肉,鮮美無比,甜的有棗泥、豆沙,香甜可口。
喝什麼?
喝雄黃酒 擺「白娘子」
「端陽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在中國傳統中,端午節也是蜈蚣、蜘蛛、蛇、蜥蜴等蟲蛇出沒的日子。由於中醫認為雄黃能治百蟲毒,所以人們不但要在地上灑上石灰和雄黃粉末,還要喝雄黃酒祛毒。
人們熟悉的《白蛇傳》中這樣描繪:端午節這天,許仙聽信了法海的話,讓白娘子飲了雄黃酒而顯露出了原形。於是,喝雄黃酒時擺談一下白娘子,便成了人們的一種樂趣。
不能喝酒的小孩子,則要將雄黃溶解在菜油中,塗在臉、手、腳上,有的還要在額頭上寫個「王」,期望能鎮住邪魔外道。
賽什麼?
賽龍舟 豎旗幟
端午節的另一個傳統項目是賽龍舟。
重慶的碼頭文化久矣,所以端午節舉辦划龍船比賽,大多由各碼頭幫和船幫操辦。
有幫會單獨參賽的,也有兩三個幫會聯合參賽的,按各自的主營業務取名,炭碼頭稱烏龍,米幫為「黃頭」,酒幫叫「白龍」……龍頭、幫旗、服裝也做成烏黃白的顏色。
清代,重慶城洪崖洞下面有個鎮江寺紙碼頭幫,因紙遇水必爛,不可能取名「紙龍」,便聯合旁邊碼頭的鹽幫,鹽也怕水,就按地名鎮江寺取了個威風的名字:鎮江龍,船身塗為代表天子的黃色。
△上世紀四十年代的臨江門嘉陵江河段,曾是端午龍舟競渡的好地方
渝中區太平門碼頭歷來水運繁忙。清初,川東道、重慶府和巴縣的各個衙門均設在這一帶,商號、錢莊、酒肆、花樓也多,太平門碼頭幫會首為顯示本幫實力,年年豎旗,其他幫會送了一個「頓旗會首」綽號給他。
每年農曆三至四月,參加划龍船比賽的幫會,要在自己的碼頭上公開豎起幫旗才算數。比賽要造龍船兒、辦服裝、管橈手吃喝等,一系列開支太大,有的幫會不一定每年參賽。
△1940年6月9日,重慶舉行的端午節比賽
有資料記載,抗戰時期重慶就曾多次舉辦龍舟賽,激勵士氣,凝聚人心。
1951年,重慶在朝天門舉行了第一屆端午節水上運動會。
《重慶體育志》記載,自1951年舉行第一屆端午節水上運動會以來,山城的划龍船活動革除了過去由水運碼頭、商業行幫操辦,以及蹬旗、敬神、拜碼頭、放火炮請龍頭(踩船頭的人)等程序,增加了規定距離競速比賽、表演項目,並按比賽規程、規則進行評比、獎勵。
玩什麼?
「搶鴨子」 旱龍船
在重慶各地的龍舟賽中,往往少不了「搶鴨子」(有的地方叫「搶彩」)這一餘興節目。工作人員搬來一筐筐鴨子往水裡扔,在龍舟賽中失利的隊伍齊刷刷再次衝向水面,這次不是比誰劃得快,而是比誰捉的鴨子多。「撲通!」「撲通!」數名精壯漢子跳下水,目標只有一個——上百隻在水裡撲騰不已的鴨子。
原本在龍舟賽中失利的隊伍,經過這一番「搶奪」,懊惱沮喪一掃而光。重慶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重慶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鮮于煌說,「搶鴨子」這一餘興節目,「帶有些『不以成敗論英雄』的體育精神」,鼓勵大家參與。
和搶鴨子類似,旱龍船也注重參與精神。
在江津區李市鎮,劃旱龍船是古已有之的民俗活動。隨著鑼鼓號子「吼」起,一名老者手持小紅旗,率領20名壯漢「劃」著兩條旱龍船出場。「船」用竹條紮成,糊上布,畫上鱗甲,形似龍舟。壯漢們喊著號子,拿著木槳,一前一後有節奏地揮動,雙腳站在中間空著的旱龍船中央,整齊小步向前移動。
掛什麼?
掛菖蒲 插艾草
「端午節其實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重慶工商大學教授熊篤說,人們在這一天上山採藥,灑掃庭院,掛艾葉,懸菖蒲,飲雄黃酒,以闢邪祛毒、殺蟲防病。
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幾乎家家都有插艾葉掛菖蒲的習俗。艾葉又名家艾、艾蒿,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而菖蒲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可防疫驅邪的靈草,與蘭花、水仙、菊花並稱為「花草四雅」。
此外,還要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絲線,俗稱「長命縷」。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寓意讓河水將瘟疫、疾病衝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戴什麼?
燻蒼朮 驅蚊蟲
日子剛剛進入夏天,蚊子就多了起來。許多人點起了蚊香,用化學物質驅趕。但是化學藥品怎麼能趕上天然的蒼朮、白芷,這些植物燃燒之後,會散發出清香。所以重慶端午節還有燻蒼朮的傳統,可以驅趕蚊蟲,令人神清氣爽。
「老人們說,端午見青即是藥」,每當過端午,家裡老人一早就會上山採藥,將艾葉、菖蒲、金銀花等採回來煎上一大鍋藥湯,加點涼水讓孩子們洗浴。「聞起來像藥皂的香味」。
孩子們由此還發明了一種遊戲叫「鬥草」,兩人分別拿根草,相互交叉,使勁往自己這邊拉,誰的草先斷,誰就算輸了。
富裕點兒的人家,還要給孩子佩戴香囊,裡面裝上硃砂、雄黃、香料,或是菖蒲、金銀花等香草,用絲綢包了縫成各種圖案,繡上花紋,既闢邪祛毒,又可起到裝飾作用。
躲什麼?
躲端陽 回娘家
石柱縣文化館館長秦澤斌說,每到端午這一天,石柱男人之間都不忘互相問一句:「今天去拿草帽不?」
原來,石柱有個風俗,端午節這天女兒要帶著女婿、孩子回娘家,就是尚未舉行婚禮的準女婿,也要到嶽父母家共度佳節,俗稱「拜端陽」。女婿要送糖、煙、酒等禮品給嶽父母,而嶽父母就要準備粽子、麻花來款待女兒一家。不過更重要的是,嶽父母還得準備「花傘」或「草帽」,臨走時送給女婿。
專家分析,這一習慣其實融合了兩個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一是「躲五」:農曆五月,酷暑將臨,瘟疫毒蟲滋生,所以被稱為「惡月」,五月初五更是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日子,這一天父母要將未滿周歲的兒童帶到外婆家躲藏,以避不吉。
二是「送時」:端午也是雨季、酷暑快要來臨之時,娘家在節前或節日裡要給男方送草帽、雨傘、扇子等物以備防熱防雨,所以端午節又稱「送時節」。
上遊新聞綜合渝中文旅、重慶晚報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