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
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雲委江之湄。-唐.劉禹錫<競渡曲>
端午節為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夏節,端午,它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闢疫祛毒」
的節日,但是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筆下,卻生成了大量存留至今關於端陽節的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其中最為大家熟知楚國大夫屈原與端午節的傳說.
端午節的由來已久,許多資料已不可考究,但是唐宋以後,農曆的五月初五午時為重午節,浴節,也就是後來的端午節.明清以後,端午節與春節,中秋節一樣,被人們列為中國三大歲時節日之一.現代的端午節是國家法定假日之一,由此可見,端午節的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國各地的端午節內容大同小異,卻也存在南北差異.我是自小生活在河南,成人後生活在上海,以下是河南和上海的端午節活動.
河南-懸艾草於門
「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於門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劍之請遺意」出自於清代《燕京歲時記》
端午節前,我爺爺會去外面尋一些新鮮的艾草,綁起一束束的,掛在門上.並且,不準我們這些小朋友觸摸,說有闢邪之用.但是這種習俗可能在我爺爺輩的人才會做,爺爺過世以後,就沒有掛過了.隨著老輩人的逐漸去世,現在在我們那個地方,像爸爸,叔叔輩的主家的家裡,就沒有懸掛了.大多會在端午那幾日,把曬乾的艾草點燃燻一下屋內外.
河南-雄黃酒塗抹
河南地處中原,與南方各地不同,飲酒都是以白酒居多.一般臨近端午節,長輩們都會買了雄黃粉灑入白酒中,以指塗於幼童的額頭,及耳,鼻間,用於驅除毒蟲.
這項習俗見於清《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起,取雄黃合酒曬之,用塗小兒額及鼻耳間,以避毒物」
河南-食粽子,鹹蛋,熟蒜等食物
我的家處於河南中部,不產稻米,只產小麥.所以,在以前粽子算是時令食物,每逢端午節才能吃到.從小耳語能詳的就是楚國大夫屈原與端午節吃粽子的故事了.小時候,我爺爺每次端午節都是講上一講:「屈原是忠臣,被奸佞所排擠,憤投汩羅江而死,楚國的百姓為了不讓江裡的魚兒吃掉屈原的屍體,就自發地做出粽子這樣的食物投食到江中作為魚兒的食物,用以保留屈原的屍體,以此來表達對這種忠誠之人的悼念」.這只是民間傳說而已,事實已不可考究,但是,自此每次看到粽子,我都會想起這段傳說.
而鹹蛋,一般農村家中都有自家雞,鴨,鵝所下的蛋,端午節前用鹽水浸泡後用草木灰或是柴火灰裹住裝入乾淨的罈子中密封,一般月餘左右就能吃到鹹蛋了.這種是土法研製,如果成功的話,配上一碗白粥,非常的美味.不過,現在因為廚房改造,都換了天然氣.所以,現在即使家裡醃蛋,也多用白酒及鹽浸泡而成,這樣更方便,快捷.但是對於我來說,總是少了那種兒時的那種味道.
熟蒜,就是煮熟的大蒜頭.在我們那兒,幾首每家都會種大蒜.蒜苗,蒜苔,蒜頭都是飯桌上經常出現的蔬菜之一.而端午節的那天的早上,家人會早早把鹹蛋及蒜頭煮上一鍋,平時不管吃不吃,節氣那天一定是要吃的,我爺爺說煮熟的大蒜頭敗毒.但是實際上,熟蒜口感並不太好,有點面面的,沒有什麼味道.沒有生蒜那股辛辣味.所以,我也只是在節氣那天吃而已,其它時間還是比較喜歡吃生蒜.
河南-佩戴香囊,腕間及頸間系五彩線
端午節「系絲闢瘟」的習俗發生的很早,有據可查的是在《風俗通義》:「夏至著五彩,闢兵,題曰遊光.遊光,厲鬼也,知其名者無溫疾.五彩,避五兵也.」「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闢兵及鬼,命人不病溫」.這個習俗沿用至今.
小時候的女性長輩們,會在端午節的前幾日,用五種絲線搓成五股線,手腕,腳腕,更小的小朋友還需要有頸間的.那時候太小,有時候不想帶,長輩們說這個防蛇用的.所以,怕蛇咬,就會一直帶著,至於說香囊,一般是用家裡的顏色鮮豔的碎布,裡面添加驅蟲子的香包,縫製各種香囊,有些與古代的佩戴的相防,有些則是代代相傳的式樣,最多的就是「搬腳娃娃-類似布偶一樣,但是一隻手搬起一隻腳的造型」,還有一些是各種屬相或是雞心型打纓絡的樣式.隨著近年古風盛行,造型也略有不同.但是,裡面的香包是一樣的.作用了是相同,都是驅蟲所用.
河南-拜節,也就是相互走親戚
我們這邊過端午節,親友好友間要互相走親戚,我們那因為不產糯米這些食材,所以,拜節的禮物也是時令的食物或是當地互通比較多的禮物.端午節同中秋節,春節一樣,是很重要的節日,按習俗,出嫁的女兒必定是要帶禮物回娘家的.
上海-懸艾草於門,雄黃酒,食粽子和鹹蛋,拜節,佩戴香囊
這個繁華的江南大都市,端午節的習俗與河南相同的有,懸艾草於門,食粽子和鹹蛋,拜節,佩帶香囊等.但是,他們不吃熟蒜頭,蒜頭這種食物,一般北方人吃得較多,南方人多厭惡它所謂的重口味,而不喜食.並且,在上海居住這麼些年,幾乎臨近端午節,市場上粽葉開始上市,幾乎各家都會包上很多不同口味的,有鹹的,有甜的.熟知的餡料有鹹蛋黃肉的,蜜棗的,紅豆的等.而在我的老家河南,以前只是白米粽子,放點白糖.現在隨著商品市場的發達,商家也開發了多種口味,但是,買過以後,發現只有最愛的還是白米粽.
上海-賽龍舟
而因為地處江南,多河流,所以,比河南又多了一項最重要的習俗-賽龍舟.凡近水的地方,端午節均有龍舟競渡的活動,自古及今,全國皆然.端午節划龍船的習俗,自1949年以來作為一種水上競技體育活動受到政府的鼓勵和提倡,端午競渡起於悼屈原的說法,也作為一種愛國主義的教育,受到民眾的輿論支持並推行至今.
南北方因為氣候,人文等不同,端午節的習俗也略有不同,但是,對於他們來說,端午節這天闢疫祛毒的歷史傳統一直在流傳,繼承和發揚傳統的民俗是一種文化傳承也是一種精神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