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日本的渡邊先生是個永遠都打扮乾淨、有禮貌的人,頭髮梳得服服貼貼,指甲剪得乾乾淨淨,應該是擔任廚師多年的關係吧。他的嗓門有點大,說話卻是極為客氣,像是怕說漏了些什麼似的,當我們問他問題時,他總是講得很仔細。渡邊先生和他的臺灣妻子共同生活了三十幾年,七十幾歲的他,一生起起伏伏,店開店關。他會煩惱地說:「不知道為什麼,也沒亂花錢,怎麼最後會這樣需要大家幫忙。」但其實我們都知道原因很單純,就是身邊的牽手生病了,持家的人少了理家的伴,於是生活陷入混亂。以第三人稱,訴說一個外國遊子的生活,與他的第二個家
渡邊的一生過得跟許多人不一樣,就連現在陪伴在他身邊的孫女,也是與他沒有血緣關係的。
他在三十幾歲遇見因為離婚到日本散心的芳姬,初次相見,兩人並沒有特別的好感,卻在之後再次巧遇,約喝咖啡,這一喝喝出了真感情,之後芳姬便落腳日本,開始和渡邊同居起來。一開始是因為離開婚姻而出國,沒想到找到了另一個春天。
起初,芳姬是臺灣日本兩邊飛,後來由於捨不得彼此,加上機票貴,芳姬開始非法居留在日本,不回臺灣了。但畢竟不合法律,愈待愈覺得良心不安,兩人索性去登記結婚,省得夜長夢多。不過,感情再好,時間久了,芳姬也會想念臺灣。疼愛妻子的渡邊便一口應允:「我們回臺灣看看吧。」渡邊對臺灣也有嚮往,他從小就被親生父親遺棄,由外公領養,而外公從軍時曾經待過菲律賓和臺灣,年紀還小的時候,他就聽外公講過好幾次臺灣的友善,讓他對這塊土地產生好奇。
也許是年少的勇氣,帶著點錢,在臺北找了個地方安頓下來。至於工作,則是芳姬攤開報紙廣告一則一則地找,最後看到日語中心在徵人,渡邊就去上班了。當時芳姬是家庭主婦,渡邊是日文老師。然而,做廚師做習慣的渡邊哪裡受得了補習班的拘謹,教書教了三年實在氣悶了,終究還是找了個林森北路居酒屋的廚師工作,做回老本行。居酒屋老闆是北海道人,相處起來倒也順利。然而在二十年前,臺灣的法律規定日本人無法擁有工作證,即便與臺灣人結了婚,仍然不能工作,某日渡邊被警察給抓了,在拘留所待了整整兩天。
芳姬四處奔走,找人把渡邊救出來,之後便想著這樣不是辦法,也一邊思考著可以讓渡邊落地生根、好好工作的法子,直到十五年前才終於安頓下來,開了間小店。這些日子以來,他們生活順遂,一起開店、一起工作,夫唱婦隨。但隨著日商轉移至大陸,渡邊的小店生意也逐漸變差,終於有天挨不住了,收掉店面,又回去當別人餐廳的廚師,只是工作仍不穩定。
某日,芳姬接到與前夫所生的兒子來電,電話那頭說著:「女兒還小,想請你們回來幫忙顧小孩。」那時芳姬心想,既然臺北工作不順利,那搬去臺中看看好了,搞不好會有新的轉機。可才沒住幾天,渡邊就說不習慣,想回臺北碰運氣,便又獨自回到了臺北。
祖孫情讓他選擇留下
在臺中的芳姬雖然忙著帶孫,被小孩佔去了大半時間,但渡邊不在身邊,過沒多久也開始想著要回臺北。沒想到此時兒子卻說:「那妳先帶著孫女一起回臺北吧,過陣子再看看要怎麼辦,我一有空就會上去。」怎樣也沒料到,當時兒子口中說的「過陣子」卻成了永遠,孫女小愛再也沒離開過。渡邊說:「芳姬的兒子根本就不想要小孩,這對夫妻,生了小孩就往外丟,但我覺得沒關係,血緣對我來說沒那麼重要,緣分比較重要啦,我自己也是被親生父親拋棄,丟給外公養大的。再說小愛這麼可愛,把她養大當然沒問題。」
渡邊、芳姬、小愛,這奇妙的祖孫三人,就這樣一起共同生活了十幾年,日子也過得平安恬靜。好景不長,好不容易再次存了點錢要與人合夥開店,但錢投資下去,裝潢到一半,投資人卻跑了,等於一切都丟到水裡,一切又歸零。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便有一技之長,在芳姬走的時候,渡邊仍得要靠著外界的幫忙,才能完成後事。
我們會遇到他,也是一個意外。本來芳姬跟渡邊商量好,走的時候要把大體捐給醫院當大體老師,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好好過完今生比較重要。不過,在把遺體送去醫院那天,卻遇到大雨坍方、無法前進,等道路通了之後,醫院婉轉表示大體新鮮度不足,已經無法捐贈,只好原路返回。這時候,孫女小愛在凌晨兩點半撥了通電話給我們,而渡邊先生則幫妻子選擇了花葬。我們幫芳姬安排了簡單隆重的告別式,而就在喪禮過後沒多久,渡邊也放棄了他的日本籍,拿到了臺灣的身份證。我們問他:「已經來臺灣好幾十年了,為什麼現在才想到要辦?」
他說:「以前是依親,覺得沒什麼問題,反正兩邊的身份都有也滿好的。但太太生病沒多久,就叮嚀著我記得要申請身份證,我想反正也沒有打算回日本了,希望能在臺灣終老。」他對臺灣早有了深厚的感情,不僅有著自己的朋友圈,更有一個可愛的孫女。
即便七十幾歲了,渡邊還是有著他的廚師夢,沒事也仍想要站在廚房大展身手。縱使沒有了芳姬的日子會有點寂寞,但我們也相信,他在廚房的身影,是芳姬也樂見的吧。
渡邊先生因為愛情和長輩的關係,種下了與臺灣的緣分,在此落地生根,而與小愛之間的祖孫情,也令他更想留下來。他們或許不是我們傳統認知的家庭,更沒有血緣關係,但感情非常深厚。每個家庭的組合都不同,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一個完美的家可以有很多樣貌,最重要的是互相扶持的心意。以第三人稱,訴說一個外國遊子的生活,與他的第二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