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2歲開始出現的第一次自我成長,開始可以對爸爸媽媽說"不"的時候,也就開始分清楚「你」和「我」了。這個時候孩子已經從「母子一天化」的狀況下走出,知道自己和媽媽不樣,自己也還爸爸也不一樣。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和行動了,心理學上稱為「自我意識」。
在語言發展上也是我字當頭,用於嘗試並沉醉在「我如何如何」的表達美妙當中。不過,也有的孩子還不太會轉換你我,常常你我不分,這很正常,人稱在兒童學語言的時候,比較難學的是代詞,尤其是第二人稱,就是「你」,他不容易轉化。因此爸爸媽媽就要做到這一點,在日常生活對話中,有意識地增加代詞的份量,比如「去問爸爸,他的拖鞋在哪裡?「加個「他」字,孩子就理解代詞的意義了,增加代詞的使用頻率就行了。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多多讀一些已經不是用第一人稱來帶入的繪本,而開始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的故事了。
在低齡繪本中有不少是採用第一人稱的,故事一開始就說「我是誰誰誰」,從自身的角度講故事。《我要把我的帽子找回來》《這不是我的帽子》都採用了第一人稱。「我的帽子丟了,我要把我的帽子找回來。」「這不是我的帽子,這是我偷來的。」兩個故事的開頭都是「我」來敘說。
這樣就形成一種代入,我們在讀故事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當成小艾。有時候,遇到第一人稱的故事,我會用故事主角的名字代替「我」,這就直接轉成了「第三人稱」。在圖畫書中,這會產生一種有趣的效果,因為讀者既可以看到視覺上的故事人物,又可以感受到敘述者的人稱,實際上二者有時並不一致。
《鴿子撿到了一隻熱狗》完全是兩個角色的對話,而且鴿子和小雞都是「我」如何如何,特別是在爭奪熱狗的所有權的時候,鴿子多次強調這是「我的」,這樣的故事非常有助於孩子們的自我認知與第一人稱表達的強化。
第一人稱使用「我」,第二人稱使用「你」,其實都充滿著互動的可能,感覺作者用「我和你」來跟讀者進行對話。儘管第二人稱在圖畫書中很少見,有些圖畫書聽起來像是第二人稱,比如《給你找個好房子》,實則是第三人稱。但在許多當代和後現代的圖畫書中常採用第二人稱,而且不是直接了當的「你」如何如何,而是把讀者作為文圖對話的對象,在閱讀行為當中,讓我們成為作者那個「我」或者「我們」對話的那個對方「你」,比如大衛·威斯納的《三隻小豬》,故事中的小豬說的是「我們」,而我們實際上是和他們在進行對話,那麼小豬們的言行處處透露著:我們這樣嘍,你看到了嗎,你明白了嗎?
圖:三隻小豬和他的朋友們上演著一幕又一幕喜劇,就看我們能否看懂
第三人稱使用「他」、「她」或「它」。作者向讀者介紹人物時常常這樣說,在《鼴鼠的音樂》中,開場是「鼴鼠獨自住在地下,整個白天,他都在挖隧道。」
在《和甘伯伯去遊河》的第一句就是「他就是甘伯伯。」
這樣的例子很多,適合三歲以上孩子閱讀的繪本中大量都是第三人稱。不僅方便了作者的敘述,也讓孩子們更多地感受第三人稱的語言表達,增強語言能力。
李一慢,兒童閱讀專家,新閱讀研究所研究員。
產品建議及投訴請聯繫:shoujibaidu@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