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顧名思義就是&34;,指一類以繪畫為主,並附有少量文字的書籍。繪本不僅可以講故事、學知識,也可以幫助孩子建構精神世界,培養多元智能。國際公認&34;。
在閱讀繪本時,家長怎麼利用繪本幫助孩子輸入社交概念呢?利用繪本輸入社交概念適合4歲以上,會說簡單句子的自閉症孩子。本期微課中美星星橋天津北辰中心康老師結合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通過以下三個階段為我們分享了一些有效方法,詳情如下。
一、繪本準備階段
1、繪本的選擇
選擇繪本時要貼合社交概念中想、想法、感受的概念,可以挑選表情誇張,容易被孩子解讀,孩子感興趣的繪本(故事情節要簡單、易懂);如果孩子對文字比較敏感,可選用少字或無字的繪本。若選擇的繪本比較難懂怎麼辦?家長可以根據孩子接受、理解的程度進行刪減繪本的文字內容。若繪本中表達的思想讓孩子在理解上有難度,我們可以適度改變繪本的主題,降低難度進行匹配孩子的理解程度。
曾有家長拿著「自負」為主題的繪本找到我,諮詢在加入社交概念的同時如何講解「自負」的問題,因為「自負」這個詞對孩子來講比較難懂。當我看過繪本內容了解到,主人公是長著長脖子的長頸鹿,因為脖子太長,比同伴看得遠,所以它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長,幫助同伴預知危險,但同時又由於自負,在幫助別人的時候,還非常看不起同伴。
我在繪本中發現,長脖子長頸鹿自負的時候沒有表情變化,所以提議家長,把「自負」改為「樂於助人」。喜歡幫助別人是一種良好的品質,對於孩子來講,首先意識到別人有困難,能夠伸出援手幫助別人,也是社交概念的想、想法、感受中能從他人視角,理解他人想法,從而調整自身行為要達到的其中一種方式。若繪本內容比較難懂,主人公的表情到位,故事情節簡單,家長可以適當降低難度,讓孩子容易理解。
2、準備的工具
手繪或列印出思想泡泡、會話框、心,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依據情境需要,隨時出示視覺線索,加深孩子關於想、想法、感受的印象。比如主人公說了什麼,我們可以邊講邊把會話框放在主人公嘴邊;如果主人公想到了什麼,我們可以把思想泡泡放在主人公的頭頂上方;如果主人公傷心難過了,可以把心放在主人公心臟的位置講解感受。通過出示視覺線索的方式,進行閱讀繪本,慢慢孩子便會知道,心是感受的來源,大腦是想法的來源。甚至希望孩子在反覆輸入之後可以區分:有時候需要把想法說出來,有時候卻要隱藏自己的情感,我們要懂得從對方的視角考慮說話的內容,不能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社交思維需要慢慢、反覆輸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3、心態的準備
通過我在實際教學中總結出了三點:第一要享受當前閱讀繪本的親子時光;第二不要以任務為導向;第三不給自己和孩子設限。
家長的心態需調整好,讀繪本不是為了完成任務,也不是非要一次講完一個繪本;我們要觀察孩子的狀態,如果孩子狀態好,可以繼續;如果孩子狀態不好,需停止,做些別的事情。有的家長特別害怕孩子提問題,對於孩子的主動語言或在積極表達想法的時候,家長沒有給予及時回應,對於孩子的題外話,家長可以提醒孩子,幫助孩子維持在同一主題上,可以說「我們在講繪本,不是在討論你這個問題,講完繪本我們再說你提的問題」。
對於孩子貼合繪本提出的問題,我們可以回應孩子,適時地幫助孩子引導回家長想要表述的想法、感受,對於家長自己都無法解答的問題,我們可以教孩子遇到問題時的解決辦法,比如查百度……
二、繪本閱讀階段
在繪本閱讀過程中主要有三個方面:停下來注意,停下來討論和停下來做。
有兩個重點,家長需注意:
1.從封面開始我們其實已經進入了繪本時光,許多家長在讀繪本時,不注意引導孩子觀察繪本的封面,只讀題目一帶而過,其實錯失了讓孩子「知情解意」的時刻。知情,就是了解社交情境,也就是社交背景;解意,就是解讀主人公的意願,猜測主人公的想法及感受。封面恰恰是點睛之筆,引導孩子看懂繪本的封面,有時基本可以了解到故事的概況,因此家長不要忽略繪本封面的閱讀。
2.繪本的配色也是值得家長參考的地方,如以下繪本插畫。
繪本講解的過程中停下來注意,注意什麼呢?注意繪本中的主人公,他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也就是圍繞想、想法、感受這一社交概念,讓孩子注意主人公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以及感受到的。
提醒孩子注意的方式有哪些呢?停下來注意,要求家長學會引導。首先要做到好玩有趣、聲音愉悅的吸引孩子參與進來。也可以使用疑問句引導孩子注意,「哎呀!這是什麼呀?哎呦呦,發生了什麼事啊?……等」,當孩子的注意力被我們吸引到,可以說:「讓我們來看一看吧」。
其次聲音先行,學會用停頓給孩子視覺化的提示,讓孩子填空,如繪本中我們看到小猩猩走在森林裡,當小猩猩看到大象媽媽跟象寶寶在抱抱,哈哈,小猩猩就想……「抱抱,他們在抱抱」(邊講邊用手指比劃嘴角上揚的動作),小猩猩一定……(拖長音,等待孩子填空)很開心。
最後要學會用語言鋪墊,當小猩猩不開心的時候,引導孩子注意小猩猩的表情,讓孩子注意到小猩猩不開心的原因,試著引導孩子說出來「是因為小猩猩想誰了呢?想媽媽了」。如何讓孩子意識到?需要我們用語言鋪墊。如果直接問,孩子可能無法回答,如果鋪墊到位,答案就會脫口而出。比如「小猩猩看到了大象媽媽抱著象寶寶,看到了變色龍媽媽抱著變色龍寶寶,看到了蛇媽媽抱著蛇寶寶,(學哭泣的聲音……)小猩猩不開心了,他想……(媽媽了)」,這時注意停頓,等待孩子來填空。
停下來討論,在注意的基礎上家長要注意傾聽孩子,包含傾聽孩子的語言和非語言信息,尤其是家長看到讓孩子注意的點,孩子好像不太明白時,我們需要進行討論,或是否是我們引導不到位,如前面提到的引導(好玩有趣、聲音先行、語言鋪墊),如果引導不到位就需要我們重複引導,然後引發跟孩子的討論,討論過後,如果看似孩子已經明白了,需要適時反問檢驗孩子在討論後是否真正明白的關鍵點。
如果還不明白怎麼辦?那就涉及到停下來做。有兩個層面:第一,如小猩猩《抱抱》的時刻,想讓孩子更理解抱抱的幸福感覺,可以在注意的同時即刻抱抱,加深孩子對於抱抱感受的理解;第二,如前面提到的孩子不太懂,就需要停下來,做出來,(下圖)當小猩猩為了感謝大象媽媽的幫助,而去抱抱大象媽媽的時候,也許孩子不太理解這種抱抱代表的是感謝,我們可以演出來,跳出繪本的束縛。
我們可以說:「哎呀,爸爸/媽媽講故事有點口渴,請幫我倒杯水吧」,當孩子把水端給爸爸/媽媽之後,喝一口,我們可以誇張地說:「謝謝你,我的寶貝」,邊說邊做,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抱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反覆地說:「謝謝你,我的寶貝,謝謝你幫助我倒的這杯水!」然後做出恍然大悟的感覺「啊……我知道了,我知道小猩猩為什麼要抱著大象媽媽了,哦……(稍作停頓,讓孩子填空)」,如果還說不出來,可以引導「哦,爸爸/媽媽好像聽到小猩猩跟大象媽媽說謝謝了,所以,小猩猩的擁抱是為了表示……感謝……」。
三、拓展階段
1.利用遊戲拓展,提供視覺線索,玩一個關於《抱抱》的遊戲
準備工具:思想泡泡,參與人的照片,抽獎箱
參與人數:3-4人或5-6人
玩法:由爸爸/媽媽從抽獎箱中抽取家人的照片,放入思想泡泡中,意思是現在他想跟誰抱抱,其他人根據視覺提示過來跟爸爸/媽媽抱抱。
遊戲升級,每個人手裡都拿著一個思想泡泡,隨機抽取照片放入思想泡泡中,然後參與的所有人找對應的人相互擁抱。
2.在生活中拓展,經常性的跟孩子抱抱,前提要表達到位,如表達思念時可以說:「哇,媽媽好想你啊,抱抱抱抱」;表達感謝時可以說:「嗯,謝謝寶寶幫媽媽拿東西,給你個抱抱,謝謝我的寶貝」;也可以表達成功時說:「哇!我們完成了,抱抱抱抱……」幫助引導孩子情感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