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網盜賣金融信息 銀行帳戶安全面臨新挑戰

2020-12-19 中國小康網

近日,涉及國內多家銀行的數百萬條客戶數據資料在暗網被標價兜售的消息廣為流傳。儘管涉事的各家銀行在進行數據比對核查之後,均否認了被兜售數據資料包的真實性,但是牽涉面甚廣的龐大金融數據,尤其是銀行用戶涉敏信息的安全性如何保障,仍持續在行業引發關注、研討。

截至2019年底,我國開立銀行帳戶113.52億戶,全國人均擁有銀行帳戶數達8.09戶。這些帳戶安全誰來守護?尤其是,伴隨銀行線下業務線上化、與流量方邊界日益拓寬等新變化,也給銀行數據安全管理帶來新挑戰。

用戶資料遭白菜價甩賣?

銀行:與真實數據不符

涉及國內多家銀行的數百萬條客戶數據資料在暗網被標價兜售,連日來引發行業廣泛關注。4月15日,一位金融安全技術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證實在暗網確有看到該條盜賣信息。

從數據安全人士此前發布的相關截圖來看,被售賣信息裡包含了大規模的金融機構客戶數據,其中涉及上海銀行80.3155萬條、浦發銀行10萬條、招商銀行上海分行6.3萬條、中國農業銀行90萬條、興業銀行46萬條。洩露的資料既有儲蓄帳戶,也有信用卡帳戶及私行理財帳戶,含客戶姓名、客戶類型、性別、年齡、手機號碼、開戶帳號、住址郵編、存款數據等信息。

「46萬條銀行信用卡客戶數據標價不到100美元,90萬條數據標價只賣3999美元(折合人民幣約2.8萬元),簡直是『白菜價』。如果是真實數據,這麼龐大的數據量實際售價至少10倍以上。」一位大數據行業風控總監向記者評價,儘管截圖顯示的樣例數據非常詳盡,但這麼大的數據量價格卻低得離譜,盜賣數據是不是真的?可信度或許要打個問號。

為了核實上述情況,證券時報記者也第一時間聯繫了涉事銀行,興業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態度相對一致:經過核查比對,與真實數據信息不符;不排除不法分子將不明來源數據冠以金融機構名義兜售,以牟取非法利益。

上海銀行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進行了詳細比對,發現其所謂客戶信息中並無我行銀行帳戶信息,且與我行真實客戶信息的關鍵要素並不匹配。可認定該販賣信息非我行洩露數據,不排除系不法分子為牟取不當利益偽造、拼湊、出售所謂銀行的客戶信息。」

113.5億銀行帳戶

誰在守護安全?

百萬條被兜售的數據資料包儘管真實性被駁,但龐大的金融數據尤其是銀行用戶涉敏信息的安全性如何保障?這已足夠引起行業及監管的重視。

央行統計顯示,我國銀行帳戶數量穩步增長,截至2019年末,全國共開立銀行帳戶113.52億戶、同比增長12.07%。其中,全國開立單位銀行帳戶6836.87萬戶、同比增長11.73%;個人銀行帳戶112.84億戶、同比增長12.07%;全國人均擁有銀行帳戶數達8.09戶。

「銀行業信息科技風控要求較高,需要符合國內外風控管理要求,包括商業銀行信息科技風險管理指引、巴薩爾協議、塞班斯法案等。」騰訊安全數據安全團隊負責人彭思翔告訴記者。

杭州某大型技術公司金融事業部總經理曾負責過銀行物聯網解決方案,涉及數據服務採集業務,他向記者舉例,「設備採集的信息一般會保存在當地銀行機構,在信息保存、傳輸安全性方面,一方面銀行本身設有專網,內網、外網隔開,還有硬體設施方面的防火牆設置防護;另一方面,各家銀行內部有各個層級對安全認證的嚴格覆核管理。」

「銀行的IT系統不具備大規模向外洩露數據的可能性。」某股份行風險管理部門總監向記者分析,「按銀保監會的相關規定,銀行業IT系統基本分為生產域、測試域、網際網路域等,三個域之間的數據傳輸受到嚴格限制。只有在生產域才能看到數據的全貌,測試域只有用於測試的數據,有數據量和脫敏的相關要求,網際網路域基本沒有客戶信息。從技術上、系統上看,大規模數據外洩講不通。」

流量經濟安全新挑戰:洩密在前端

從近期發布的國有六大行年報來看,其中有4家2019年科技投入總金額突破百億元,最高的建設銀行投入176.33億元。截至2019年末,工商銀行金融科技人員規模多達3.48萬名、全員佔比高達7.82%,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金融科技人員佔比分別為2.75%、4.05%、2.58%、1.58%。

銀行加大科技投入、科技人員擴容規模空前。然而,銀行數據涉密各個環節,儘管被最高等級的風險防護,仍難有萬全之說。

首先是不同金融機構之間、金融機構內部之間的安全能力有差異。「大中型的金融機構風險等級高,但是一些分支機構風險能力就較弱,可能帳戶密碼保護不嚴密。一些地下灰黑產業,就會有組織、有目的性地去攻擊,抓住一些系統平臺存在的漏洞。」周君楨介紹。

「銀行的風控水平並不是一碗水端平,」上述股份行智能風控中心總監直言,「有的銀行風控水平高、有的銀行風控水平低,實力強的銀行所有的模型都是行內專業人員建模;但是部分地方如偏遠地區的銀行等,缺乏高端數據專業人才,只能通過外包方式去建模型。甚至部分不具備技術能力的銀行直接拿過來就用一些第三方公司流量數據,這些數據包括身份認證三要素和部分行為特徵,但是往往這類數據可能在使用前已經可能被洩密了。」

「洩密環節出在前端」——在數位金融機構風控資深從業人士看來,這是伴隨著近幾年銀行線下業務線上化,在風險防控上更應該引起行業注意的一個新變化。

在彭思翔看來,銀行數據洩露可能發生的場景,除了信息科技運行領域訪問控制策略不當,開發、測試和維護領域三個環節未分離或分離後數據未脫敏,以及信息安全領域系統漏洞之外,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發生在「外包管理領域」,「特別是對外包研發、測試的管理不當。生產環境暴露、資料庫過度授權,都會引起數據洩露。」

「因為行業業務屬性不同,銀行的IT系統和網際網路公司之間,往往有代際差異。」前述股份行智能風控中心總監向記者舉例,「比如面對一個網際網路流量平臺採用流量分發模型,100萬客戶分發給數十家不同的銀行,與之相應的,銀行與之對接的是流量準入模型;很天然地,這兩個模型之間是對抗關係,準入模型希望準入更多,而分發模型希望篩掉更多。在現實情況中,相比網際網路公司,銀行IT系統靈活度、可使用工具、覆蓋的行為數據數等,都處於相對劣勢。」

「今後銀行數據風控管理必將趨嚴」

「為促進金融行業健康發展與風險控制,監管層已經通過發布監管指引並將數據治理與監管評級掛鈎的方式,來提高銀行業對數據治理工作的重視,不管有沒有出現這次事件,銀行今後在數據風控管理上必將是趨嚴的。」數位銀行業內人士均認為,儘管這次盜賣數據真實性存疑,但它後續仍然會對業務層面產生影響。

2018年5月,銀保監會發布《銀行業金融機構數據治理指引》,旨在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強數據治理。去年12月,金融業移動金融APP備案首批試點開啟,首批23家試點備案名單中就有16家銀行,含5家國有大行、5家股份行、3家城商行、2家農商行、1家農信聯社,涉及提升安全防護、加強個人金融信息保護、提高風險監測能力、健全投訴處理機制、強化行業自律等五個方面,並劃定了涉及個人金融信息採集、使用、留存等方面四大紅線。

事實上,銀行數據管理趨嚴背後,是國家層面對個人信息數據管理工作的系統性出擊。去年下半年,工信部等數次公開點名批評百餘款應用軟體及其運營企業,涉及未經用戶同意超範圍及非必要使用個人信息等違規情形。

記者注意到,去年5月到8月,監管部門密集出臺了關於數據安全管理辦法、APP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認定方法等多項徵求意見稿及草案。這也和上述數位銀行業人士的判斷契合,當前央行對銀行數據治理指引已經非常詳盡,未來的變化更多出現在相關立法層面。

「在數據確權、數據治理上,中國有著絕對的優勢,將是一個世界性的數據資產大國。」京東數科數位技術中心數據資產部總經理張旭認為,數據資產是銀行的核心資產,是政府安保數據之外最值得信賴的數據,今後數據向前發展必然面臨著確權,以及海量數據在手之後如何通過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做深度挖掘、開發應用的問題。

蘇寧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薛洪言接受記者採訪時稱:「從大環境的導向來看,為業內普遍認同的是,監管層仍然鼓勵在合規前提下推動金融機構數據高質量發展,比如與各類政務數據互聯互通,建立跨區域的數據融合應用等。」(記者 段久惠)

相關焦點

  • 百萬條銀行客戶信息疑被盜賣!黑市「暗網」曝光,兜售金融相關數據...
    尤其是,伴隨銀行線下業務線上化、與流量方邊界日益拓寬等新變化,洩密在前端、在外包管理領域,也給銀行數據安全管理帶來新挑戰。截至2019年底,我國開立銀行帳戶113.52億戶、全國人均擁有銀行帳戶數達8.09戶,這些帳戶安全誰來守護?
  • 廣東珠海警方搗毀一個涉嫌「暗網」盜賣公民信息的團夥
    新華社廣州6月4日電(記者魏蒙)廣東珠海市公安局高欄港分局3日披露,該局成功偵破公安部督辦的「4·14『暗網』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抓獲涉案嫌疑人3名,繳獲一批用於販賣個人信息的電腦、手機、銀行卡等作案工具。
  • 金融科技「雙刃劍」:金融服務創新有機遇 金融安全面臨新挑戰
    一個有韌性的金融體系對於經濟發展意義重大,而大國金融安全對於全球金融體系穩定更是至關重要。「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如何凝心聚力保障國家金融安全,如何進一步提升中國金融體系韌性,並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日前在北京舉行的以「新金融、新基建、新安全」為主題的2020北京國際金融安全論壇上,或許能找到答案。
  • 金融科技面臨五大新問題!郭樹清:關注新型「大而不能倒」風險
    來源:上海證券報 原標題:金融科技面臨五大新問題!郭樹清:關注新型「大而不能倒」風險,及時精準拆彈「面對金融科技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們將堅持既鼓勵創新又守牢底線的積極審慎態度,切實解決好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說。
  • 中國版CRS落地 金融機構將面臨哪些挑戰?
    中國版CRS最終落地,意味著從2017年7月1日起,將會對中國境內的非居民和金融機構產生巨大影響。一方面中國境內非居民的金融帳戶涉稅信息將面臨盡職調查,另一方面,金融機構也將在未來兩年內面臨執行盡職調查的巨大挑戰。
  • 郭樹清:監管部門正在研究制定金融數據安全保護條例
    為此,《民法典》明確了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國家層面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監管部門正在研究制定金融數據安全保護條例,構建更加有效的保護機制,防止數據洩露和濫用。以下為演講全文: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很榮幸受邀參加本屆新加坡金融科技節。
  • 中數智匯:銀行對公帳戶數據治理領導者
    隨著大數據、人工 智能 等金融科技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將推動銀行業在數據治理方面實現高質量發展。  銀行數據治理面臨挑戰  當前,銀行業金融機構數據質量存在較多問題,主要表現為數據準確性和完整性欠缺,時效性和適應性不足,導致合規評級難度加大,增加合規處罰的風險,甚至直接影響銀行的評級與經營資格。
  • 銀行開啟新一輪客戶信息核實 不配合者帳戶或受限
    銀行開啟新一輪客戶信息核實 不配合者帳戶或受限 原標題:   近日,多家銀行陸續發布公告稱將開展客戶個人信息核實工作,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核實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國籍、職業、聯繫電話、聯繫地址、身份證件類型及號碼、證件有效期限
  • 新金融生態下的網絡安全挑戰與應對,第六期「網安先鋒·姑蘇iTalk...
    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在金融業的落地應用,信息科技已成為引領金融創新乃至促進金融深化的重要驅動力。在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金融業務數位化、網絡化特徵更加明顯,不同業務和不同主體之間的關聯性也更強,新金融生態下,如何面對網絡安全挑戰引人深思。
  • 金融科技|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郭樹清:關注新型「大而不能倒」風險
    導語中國金融科技應用整體上在法律規範和風險監管等方面是「摸著石頭過河」,遇到過不少問題,也積累了一些經驗教訓。面對金融科技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們將堅持既鼓勵創新又守牢底線的積極審慎態度,切實解決好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
  • 中國金融業信息安全調研報告:如何保護金融機構的核心信息安全?
    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基礎設施的全面數位化升級,帶來全新安全問題。金融機構應當如何面臨新時期的安全挑戰,如何保護金融機構的核心信息安全?該報告將通過分析信息安全在金融行業的發展現狀、未來趨勢、市場規模等,深入洞察大數據、AI等新技術為金融行業帶來巨大變革。
  • 保定銀行移動銀行全新發布:強化線上金融支持 打造智慧金融服務
    隨著移動技術、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運用,金融科技給銀行業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和機遇,移動銀行已成為零售銀行競爭的主戰場,移動互聯時代的銀行零售業務,面臨著一輪「從卡片經營向App經營」進化的進程。
  • 監管層介入調查,中信銀行致歉!池子舉報後,個人金融信息安全再引熱議
    有分析人士甚至稱,這可能會掀起新一輪的金融信息安全整頓……1銀保監已介入調查,中信銀行凌晨致歉池子在微博中稱,中信銀行上海虹口支行未獲本人授權,便將其個人帳戶流水提供給笑果文化,屬於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違法行為,並通過律師發函要求中信銀行、笑果文化賠償損失、並公開道歉。
  • 郭樹清:金融科技要解決好五大新問題新挑戰
    原標題:郭樹清:金融科技要解決好五大新問題新挑戰 來源:上海證券報「面對金融科技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們將堅持既鼓勵創新又守牢底線的積極審慎態度,切實解決好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12月8日在2020年新加坡金融科技節上表示。他在演講中介紹了中國金融科技的實踐和思考。郭樹清提出,要解決好五大新問題新挑戰:重視網絡安全問題;促進更公平的市場競爭;關注新型「大而不能倒」風險;明確數據權益歸屬;加強數據跨境流動國際協調。
  • 《中國金融》|菲利普·雷恩:歐洲中央銀行面臨的三大挑戰
    >歐洲中央銀行面對三大挑鑑於新冠病毒大流行病衝擊的特殊性,各國央行需要作出特別的政策回應。疫情暴發伊始,歐洲中央銀行就面臨三個挑戰,即穩定金融市場、確保信貸供應、消除與大流行病相關的通脹下行風險。事實上,要實現通脹目標,就必須積極應對前兩個挑戰。這是因為,在市場不穩定或信貸緊縮的情況下,實施有效的貨幣政策將變得更為棘手。如表1所示,面對前述三個挑戰,歐洲中央銀行在最近幾個月內採取了一攬子的全方位危機應對措施。
  • 西安銀行 手機銀行煥新升級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快速發展,其涉及的身份認證和敏感信息保護等安全問題日益突出,金融用戶的財產安全也正面臨著嚴重威脅。如何全方位地保障市民銀行帳戶的安全?西安銀行在同業中率先呈交答卷,於8月9日正式發布自主研發的 「@盾」安全產品,實現手機銀行的全新升級。
  • 單位銀行帳戶安全保障珠海農商銀行五招制勝
    銀行帳戶管理作為全面業務風險防範的重要環節,是保障銀行業日常經營以及投融資活動安全運行的基礎工作。為有效防範銀行帳戶風險,珠海農商銀行在實行網銀對帳的基礎上,推出微銀行對帳功能,豐富多種電子對帳渠道,實現企業實時、便捷對帳,及時掌握資金流水情況。
  • 未來中國金融監管面臨挑戰
    央行提出了針對性的金融貨幣政策的三個方向: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據此可以認為,未來金融系統將面臨全面的系統性監管的加強,整體的金融監管邊界和內容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明確。安邦諮詢(ANBOUND)的研究人員同時注意到,未來金融政策和貨幣政策還將面臨幾個方面的挑戰,這些問題和困難將在未來一段時間變得更加嚴峻。
  • 理財- 非居民金融帳戶是什麼意思非居民金融帳戶或清查
    企業和個人通過在外國開設銀行帳戶偷稅漏稅的行為會被更嚴格地監控和管理。日前,六部門聯合發文宣布,7月起將對非居民金融帳戶涉稅信息進行清查。那麼,非居民金融帳戶是什麼意思呢?非居民金融帳戶是什麼意思?非居民金融帳戶是什麼意思呢?
  • 12家銀行發起「商業銀行網絡金融聯盟」 電子帳戶變革悄然開始
    去年12月,央行對外發布《關於改進個人銀行帳戶服務 加強帳戶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392號文」),將個人銀行帳戶分為Ⅰ類銀行帳戶、Ⅱ類銀行帳戶和Ⅲ類銀行帳戶(以下分別簡稱「Ⅰ類戶、Ⅱ類戶和Ⅲ類戶」)。商業銀行網絡金融聯盟是十二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積極響應央行392號文件要求,推動新規落地而發起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