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續看了幾個高考狀元的分數以及教育專家的分析,逐漸了解:真正的學霸,英語、數學以及綜合分數都非常高,英語和數學考滿分的也不少,但是語文想要考高分,卻著實不容易。
昨天看了一篇報導,湖北省的理科狀元唐楚玥,語文考出了146分的高分,加上數學149分、外語143分、理綜287分,拔得頭籌。拿到這麼高的語文成績,報導稱這種語文高分是全國罕見,十年難遇。
相對應的另外一篇報導說,某地的文科狀元數學考了滿分。
可見,客觀題佔主導的數學、外語等科目中,學霸拿高分的可能性還是很高的,唯獨主觀分數佔很高比例的語文,比較難。
語文是基礎,從閱讀理解到談吐修養,把語文學好了,其他的科目相應會提高,無論是功利地看成績,還是以後的人生之路,都會受益匪淺——至少別人說話,你能聽得懂,閱讀理解不會太差。
重中之重,又當屬作文,這屬於一塊自由發揮的天地,分數能拉得很大。即便是在小學階段,也是非常明顯的,前面的選擇填空閱讀理解可能都有標準答案,唯獨作文,靠臨場發揮和才思取勝。
我一直試圖讓豆豆哥堅持寫日記,但是大都半途而廢。
二年級時一周一次,堅持了大概一個月左右;三年級時,一周兩次,堅持寫了七八篇的樣子,也因為我懶得催他而放棄。
現在,是第三次嘗試,我抱著「誓死不再讓步」的信心,每周五篇,可長可短,要求是必須要有新意、有創意、用心寫,只要達到這三個要求,就算合格。
目前堅持得還可以。
為什麼寫日記呢?
為的是讓孩子養成「動筆」的習慣。
只要他漸漸習慣於拿起筆,習慣於用文字表達內心,習慣於把這件事不當成難事兒,就算是邁出了很大的一步。
至於寫什麼我是沒有太多要求的,今天高興了寫一首短詩,明天寫寫高興或者難過的事兒,都可以。
他經常在寫日記之前發出哀嚎「我沒有什麼想寫的呀」,我會給他一些提示「你今天不是做了一件什麼事情嗎」、「爸爸今天抽菸被抓到了他的神態是什麼樣子的」、「小鳥兒是不是可以寫一寫」……從他日常的生活中,找到他感興趣的話題,自然也就不再是很難的事情了。
太小的時候,因為懶一定會「不想寫」,除了鼓勵,還要有底線。現在的家長大都是「溫柔多于堅持」,偶爾可以硬著來點堅持到底。
疫情期間斷斷續續地寫,後來開學了也在堅持,有幾天他甚至會在學校下課的間隙構思完成,寫在紙上帶回來——雖然有應付之嫌疑,但是看在構思精巧還算有趣的份兒上,我從來都是大加表揚:寫的不錯嘛!
至少,他在慢慢養成習慣。
所以,在我看來第一步一定是:讓他敢寫。
沒有題目了,可以看圖寫話;不喜歡看圖寫話,那就觀察爸爸媽媽……寫自己熟悉的東西,學會「我手寫我心」,慢慢也就能表達得越來越好了。
千萬不要總是以挑刺的方式去看孩子的作文。
尤其是小學階段,寫得很好是驚喜,寫得一般很正常,寫得不好也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是你總是嫌他寫得不夠好,拿別人的好作文去跟他作對比,慢慢地他會覺得「我不會寫作文」、「我寫不好」,產生畏懼心理,反而就更寫不好了。
寫作,不僅僅是寫,更是在表達自己的內心、見解、對世界的看法。
即便是小學生作文,也是如此。
我比較主張的是,多讀書,多體驗生活,拓展視野,開闊眼界。
讓這些知識、美感、快樂穿透他的身體,充盈他的心靈,當他的內心足夠充盈豐富的時候,他自然也就有更多可以表達的東西了。
大概是去年吧,有段時間我在讀汪曾祺,豆豆很感興趣,於是每天晚上睡覺前,我會給他讀一段汪曾祺的散文,大概是《生活是很好玩的》這本書裡的,大都是關於美食和童年記憶的。
我們倆經常讀著讀著就笑起來,比如汪曾祺寫他們曾經把煮熟的雞蛋串起來戴在脖子上,然後大家互相碰雞蛋比賽,這個場景描述得非常有趣,用詞幽默,他聽了也很感興趣,我們倆讀完就模仿現場的小朋友,他們是怎麼玩的,他們會怎麼說話,每次都把自己逗得哈哈大笑。
前幾天,豆豆寫日記,心血來潮寫了一段文字,拿過來給我看的時候,問了我一句:「你看我的用詞,有沒有趕得上汪曾祺爺爺?」
嚯!口氣不小啊!
但是,我心裡是有微小的驚喜的,因為讀過的書,感受過的快樂,那些文字,都會在他小小的心靈留下些痕跡。
也許當時沒有「體現」,但是總有一天,它會生根發芽,開出花。
關於小朋友閱讀的話題,我會開篇文章單獨寫。對於很多小朋友而言,之所以覺得沒有題目可寫、動輒就用詞枯竭,大都是因為讀的少。
讀了忘了怎麼辦?
沒關係呀,過目不忘的人很少,忘了也沒關係,只要多多讀,讀得多了,總有一些能觸動心弦的句子、詞語留下來,成為養料,留在心裡。
疫情期間,我會和豆豆每天背一首古詩詞,雷打不動。克萊德先生持反對意見,覺得沒什麼用,而且早晚會忘了,我卻不以為然。
這些古詩詞,都非常精彩,它們的韻律感、文字美感以及意像,都是非常美的,即便是在背的過程中,也能讓孩子在心裡留下那種感覺。
成語也是如此。
總之,不要讓孩子只是看作文書、背範文,而是要拓展他們的視野,讓他們熱愛生活,積累和沉澱,有一天可能就自然而然,內心就會「長」出文章。
偶爾網上出現一些很好的小學生作文,或者比較精彩的作文書,我也會給豆豆看,不是讓他背,而是讓他知道可以有什麼樣的表達方式,還可以怎樣思考。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錯覺,許多學生作文可謂「千篇一律」,大概跟我們小時候差別也不是很大,寫一件記憶深刻的事情,就是扶老奶奶過馬路;寫一個人,就寫媽媽多辛苦等等,隨便翻小學生作文,發現有些小朋友很容易撞創意。
思維方式肯定會有相似的時候,但是寫作這件事,更多講究的是「標新立異」。
你要想突出,想要讓別人看到你,就一定要跟別人不一樣,更精彩,更獨特,更優秀。
語言精彩是一方面,首先你得有個好的作文立意。
這一點,肯定有天賦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平時的訓練和積累。
任何時候,都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發散思維,啟發他,鼓勵他,讓他們能夠在一件小事兒裡不斷思考,不斷追問,去尋找「新、奇、特」的點,這才是真正讓人眼前一亮的開始。
這很難。而且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語文學習本來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甚至可以說,現在的無數篇作文,就是為了以後那一篇作文;
而這無數篇作文,本身也在無形中塑造著孩子的內心,讓他們學會思考,懂得觀察,理解生活。
寫作有天賦,有的人天生對語言敏感,心思細膩,比如張愛玲,比如簡·奧斯汀這些天才作家,寫作是他們生來就會做的事情。
但是,寫作也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無非就是拿起筆,用自己的語言寫出自己看到的世界、內心的想法以及思考的精彩,這根本沒有門檻。
用村上春樹的話來說,誰都可以跳上這個擂臺,重要的是,看你能堅持多久。
簡而言之,要訓練孩子寫作文,就先讓他內心最感興趣的事情寫起,不懼怕寫作;從讀書和生活中觀察,豐富自己的寫作;學會深入思考,提升自己的寫作。
至於家長嘛,有能力就指導一下;沒有能力的話,把上面三點做到,再跟老師配合好,孩子的寫作水平總是會有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