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母嬰營養品評論
二胎,在剛推崇的那年很受關注,記得那年的新生兒數據,主力靠二胎新生兒支撐。
去年、今年再去走訪市場,我與大家交流,是否感受到二胎的紅利,都搖搖頭說,目前沒有,「該生的都生了。」
二胎,被寶媽們「雙標」地對待著。
一種做法是,「一胎照書養,二胎當豬養。」
我辦公室裡有位85年的同事,秀秀,在閒聊中告訴我,養二胎沒什麼困難的,「一胎的時候有些緊張過度了,二胎憑著經驗和感覺,很順利,幾乎沒有請教過育兒顧問。」
還有一個原因是,養孩子經驗豐富的老人在身邊,「周一到周五是爺爺奶奶帶,周末是秀秀帶。」
老一輩人評判一個孩子養得好不好,就是胖不胖。果不其然,寶寶確實很「胖乎」,現在一歲半,28斤。
而這一歲半中,除了正常吃奶粉,和添加輔食之外,秀秀幾乎沒有給寶寶吃營養品。
秀秀所在社區的社區醫院會給寶寶安排體檢,6個月體檢一次,體檢之後,醫師拿著指標告訴秀秀,寶寶缺XX,需要補XX。6個月的時候,醫生建議給寶寶補充鱈魚肝油和鋅,吃了一段時間,秀秀看著寶寶沒什麼變化,好像有時候忘了吃也沒啥,就停掉了。之後,幾乎沒有補充任何營養品。
秀秀心裡覺得,「吃營養品,好像沒有什麼用。」再加上,後來體檢了兩次,指標都是正常的,秀秀就更放心了。
我問,那你是不是也不會主動在網上或者其他渠道去了解營養品?
「不會。我們平時網購都是玩具這些,更多的還是在線下店買。但是,我們又懶得逛,每次都囤。」
秀秀小區門口有一家樂友店,平時幾乎不怎麼去店裡逛,一般都是通過樂友線上下單,買一些奶粉、輔食和紙尿褲。「奶粉、輔食入口的,紙尿褲貼身的,這種東西不敢在網上買,覺得不靠譜,還是覺得有店,有保障,萬一出問題,可以及時解決。」
在線上選購時,秀秀也從來不會主動去搜營養品,就是打開奶粉紙尿褲頁面加購,然後就下單退出了。半小時後,產品送上門。
「加了幾個育兒顧問的微信,她們都很默契地沒有發過任何廣告;社群則是秒殺群,有小助手發布秒殺信息。」
另一種做法是,彌補一胎的遺憾。
一胎的時候,很多寶媽都很緊張,很無助,在摸索中,把一胎拉扯大。少不了遺憾,有些事沒有早點做;少不了追悔,有些營養沒有早點補充。
比如我的姐姐(90後),有次問我該給寶寶補充什麼,可以讓寶寶長得更高、更好。
我問,老大吃的啥?
她說,大的沒有吃過,小傢伙吃過DHA、乳鐵蛋白、益生菌。
「一進店,就是各種推薦,那會兒不知道好不好,沒買過,老二倒是七七八八吃了些,但其實不知道該補什麼,不會買。」
而且,有件事情,給姐姐留下了「陰影」。
有次導購推薦了一種DHA,架不住三番五次說就買了。「買回去幾天,皮都變得硬邦邦的,不敢給寶寶吃,也不敢再相信導購了。」
秀秀和我姐姐的案例,都是市場上常見現象的縮影。
秀秀屬於市場教育的「編外人員」,認準了某個產品,就不再更換,也不會主動了解新鮮事物,母嬰服務者也不會主動接觸她們,洞察需求。
而我見過太多姐姐這樣的案例,都是寶媽被店員「推薦怕了」,一次進店花去幾大千,買了很多有的沒有,以後再也不敢去了。過猶不及。
其實,我很納悶,做奶粉的、做營養品的,很多人也都是先成為家長,後成為母嬰人,在懵懂階段,也會有專業導購服務,少走很多彎路,亦或是,感受到不專業,痛心疾首。
但是,自己在服務顧客時,為什麼就是無法感同身受地認真用心對待每一位顧客,為她們解決問題呢?
說到底,母嬰行業其實還是個需要良心、愛心、智慧的行業。願我們每個人都從心出發,用心服務、科學引導,美好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