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園招聘時,相信同學們都有這樣的經歷:國企和央企一般會要求英語四六級、專業課不掛科、拿過獎學金、成績優秀;網際網路公司、創業公司、集團公司會要求有資格證書、工作經驗、專業對口,以及社團學生會經歷。
老梁曾說自己從來不待見混過學生會的求職者,厭煩那些官本位意識較重的大學生;企業在招聘中又要求應聘者有社團、學生會經歷,有些管培生崗位還要求必須是學生會主席。那麼在HR眼中,有學生會、社團經歷意味著什麼呢?
在求職時,面試官的身份一般是人事主管、部門經理、項目負責人,主要考察應聘者的創新能力、學習能力、專業技能掌握能力等。了解這些能力的途徑,一是簡歷,二是口述。
社團、學生會經歷有什麼用?
前段時間看過一篇文章,說一名大學生基本的學習思路是這樣的:
大一熟悉環境,參加多種社團、學生會,增強待人處物的能力;
大二學習專業基礎知識,考取各項證書,參加本專業相關的高校比賽;
大三學習專業科目知識,並積極尋找社會實踐、實習機會,增強業務處理能力;
大四找好工作,準備畢業論文和答辯。
很多大一新生都有社團經歷,部分同學還擔任過社長、幹事,但並不是有此經歷的人都能為求職加分。應聘者在面試時喜歡用社團、學生會的成績證明自己的能力,過度自信,這恰好是面試官不想看到的。
有過社團、學生會工作經歷的學生,都有一定的官本位意識。在求職時,可能自己的基本情況都沒有闡述清楚,就提出公司的運營方式不對,招聘要求不合理,認為面試官要求太苛刻,抱怨工資待遇太低,等等。當面試官問到有何工作經歷,參加過哪些項目,或者做出過什麼成績時,他們往往又無法作出讓人滿意的回答。
面試官關注的重點不是求職者曾經做過什麼崗位,有哪些經驗,他們想看到的是實際存在的例子和結果:
求職者做過哪些項目,有什麼樣的成就?
參加過什麼比賽,擔任何種職位,在團隊裡做什麼工作?
遇到的最困難的一件事是什麼,如何解決的?
如果有個項目,需要達到一定效果,你會如何解決?
項目處理過程中發生了突發事件,你應該如何處理?等等。
有過學生會、社團經歷並不是完全沒用的,若求職者在學生會、社團服務期間組織過大型活動,參加過大型競賽並獲得相應的獎項,社團學生會經歷就成了面試求職的加分項。
因此,有學生會、社團工作經歷是否會加分,取決求職者在面試中展現的態度和能力。